⑴ 哪个电影公司的标志是SB啊
是香港邵氏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昨日】
1958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后30年间,邵氏电影渐渐长成华语影坛的一支奇葩,无论什么时候,提起华语电影,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邵氏电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邵氏电影的黄金期,它在香港影坛处于霸主地位,无人能出其右。要紧的是,它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邵氏电影的影迷群遍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区。
[b]昔日辉煌{/b]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派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其中,又分成两个支派,一个是张彻力主的新武侠电影;另一个则是楚原,他擅长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张彻已经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离我们而去了。
不过,上面说的还只是狭义中的邵氏电影,要说邵氏最早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制片厂拍片的时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制作,邵氏的光环开始层层隐去,当然,谁也不会否认,邵氏电影是影迷心底一块永远割舍不掉的珍藏,我们期待着它再回来,或者仅仅是老片的修复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风格在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总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编者按
李翰祥
黄梅派电影
在邵氏电影中,中国古装片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则是拍摄古装风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这一成功,让邵氏的老板坚定了对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励下,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奖,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黄梅派都是邵氏电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当时邵氏的皇牌导演。黄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深受东南亚那些身在异乡的华人喜爱。
张彻 胡金铨
新派武侠电影
与李翰祥的风格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所拍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百万导演”的名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在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赢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张彻则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他们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标准,他们最看重的是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却往往退居二线,成为影片主线的一个陪衬。
胡金铨与张彻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导演,同样是新派武侠片的开山鼻祖级别的人物,不过,他和张彻还是有些不同,胡金铨更强调动作在画面上的美感,不像张彻那样追求残酷美和动作的利索和真实,而且,胡金铨塑造的人物不像张彻的人物那么强硬,性格大多比较含蓄。
超现实诡异武侠片
同样是武侠影片,楚原的风格与胡金铨和张彻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铨和张彻更现实一些,楚原则属于超现实主义,这和他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有关,他的《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他们浪迹天涯,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节,这也正是古龙小说的特点了。
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邵氏文武女头牌】
文:林黛
这个四届亚洲影后,在30岁的年纪上自行结束了生命,留住了辉煌也带给了影迷无限的唏嘘感慨。她出生于1934年,广西人,15岁的时候到香港定居,16岁开始进入演艺圈。她在邵氏期间拍摄的《貂禅》《千娇百媚》《不了情》都为她带来的影后的殊荣(她另外一次当影后是因为在电懋拍的《金莲花》)。1964年,她为情自杀身亡,留下《蓝与黑》和《宝莲灯》两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装扮相特别妩媚,是邵氏风月片盛行时期的头牌女星。
武:郑佩佩
与林黛不同的是,郑佩佩是邵氏的武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电影,不算太多,但因为几乎部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让人感觉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邵氏。她刚刚出道的时候,接拍了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由此而以“侠女”之称闻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国生活。当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身手依旧了得的郑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现在,她正在筹拍《大醉侠》的续集。她现在有3个女儿1个儿子,大女儿原丽淇目前正在娱乐圈发展,她希望在《大醉侠》的续集中,原丽淇和她的三女儿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们来自邵氏】
吴思远
吴思远当年是从邵氏南国编导组培训出来的,在他的身上难免带上邵氏的影子。
吴思远素有“香港影坛教父”的称号,他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学习,毕业后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场记、副导演这些岗位上都工作过。在离开邵氏之后,他并没有忘记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后来创办自己的思远影片公司,继续导演《罗马大绑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现在,吴思远除了自己做导演,还发挥自己的社会威望,为整个香港电影的工作大环境而奔走。
吴宇森
像吴思远一样,吴宇森也是从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毕业的,他是张彻的得意门生,张彻在临死前非常希望能见吴宇森一面,只可惜吴宇森最终都没能赶得上。
1946年,吴宇森出生于广东省,4岁时迁往香港居住。他25岁起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开始拍片。不过,他在邵氏的时间并不长,后来陆续加入了嘉禾和新艺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喋血街头》、《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吴宇森向好莱坞进军之后,执导了《终极标靶》、《断箭》、《变脸》、《风语者》,把东方的动作片风格带到好莱坞。
重放异彩
邵氏电影于80年代停止制作影片,其电影城也转到电视台下用作拍摄电视剧集之用,邵氏渐渐在华人的电影圈中隐去了昔日的锋芒,但无论如何,没有人怀疑邵氏电影是华人影坛的一块瑰宝。
1999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马来西亚的Usaha Tegas Sdn Bhd财团购买了邵氏760多套电影的版权,随后在借助邵氏资源丰富的片库在香港设立了天映娱乐公司。天映娱乐成立3年来,一直致力于恢复邵氏电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资通过数码技术修复了电影的旧底片;接着是把这些修复过的作品推向市场,让人们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辉岁月;明年,邵氏与中国星合资近10亿港元的将军澳影城将会竣工,到了那个时候,邵氏会重新签艺员投拍新片。
天映娱乐大打邵氏牌
根据记者的调查了解,天映娱乐分为四大部分:邵氏片库、天映频道、天映制作和天映娱乐音像。在这四大板块中,有三大板块和邵氏电影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库这个部分。这个片库的资源就来自1999年被马来西亚财团收购的760套邵氏电影的版权。这些影片被收购之后,天映娱乐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恢复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库为天映娱乐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持。天映娱乐的中国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电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公映过的,有些虽然公映过,但却没有电视台取得它们在电视网络上的播放权,对邵氏这些经典的作品,我们一定会很好地加以利用,对于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以35毫米胶片让它们重现银幕,其他的我们也会通过家庭影视产品、收费电视等平台推出,以飨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频道和天映娱乐音像也和邵氏电影有着很深的渊源。天映频道是一个收费电影频道,现在,在这个频道中播放的影片绝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邵氏片库。天映娱乐音像现在主攻的方向同样也是邵氏电影,汪之雄先生说:“我们将通过VCD、DVD和录像带的形式在市场上发行邵氏电影,我们现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计划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预计到2007年,我们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发完了。”
经修复 影片焕然一新
经过岁月的洗礼,邵氏电影在底片上已经渐渐模糊,对天映娱乐来说,他们在成立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复这些褪色的底片。据说,天映娱乐用了最先进的数码器材和技术来修复这些邵氏老片,具体的工作包括色彩调校、清除污迹、修补破损和刮痕等等。
那么,经过修复的邵氏电影的效果怎么样呢,郑佩佩对修复之后的影片效果的评价非常高,她说过去想看自己的电影,只能买到那些枪碟版的录像带,画面极其模糊,有很多画面还不完整,但现在好了,她在看到经过修复的《大醉侠》之后兴奋地说:“修复过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样,连衣服上的颜色都看得很真切,说真的,如果不是看到这个修复过的版本,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年穿得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了。”原来,邵氏那时拍的已经是彩色电影了,而不像我们想象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东南亚观众先有眼福
这样一来,电影迷们就有两个渠道可以欣赏到邵氏的经典影片,一个是收看天映频道,一个是看音像制品。
天映频道从今年3月开始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启播,新加坡、汶莱、马来西亚、印尼国家的观众都能收看到这个频道。据说,邵氏老牌演员郑佩佩还会在这个频道主持一个《邵氏大牌档》的访谈节目,她的工作就是访问一些曾经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导演、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她已经访问过的人有凌波、金汉、蔡澜等,因为郑佩佩本人曾经是邵氏的红人,所以她做起这样的采访会相对就比较容易,尽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点做这档节目的难处,“因为过去了太长时间,有一些人已经不大愿意再出来了露面了。”不过,郑佩佩说她不会太勉强老同事,她也只是尽量去多访问一些人物,节目本身并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访问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缘分了”,郑佩佩说。
据汪之雄先生透露,他们已经向中国广电总局申请天映频道在内地落地,但结果还没有出来,“截至9月份,今年内在内地落户的频道申请已经停止,我们已经递交了申请,但我们现在正在等广电总局的批复,还不知道结果怎么样。”
内地观众看碟解馋
虽然内地观众暂时还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邵氏电影,但是却能通过音像制品来弥补这个缺憾。记者从广州鸿翔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处获悉,天映娱乐已经与该公司达成了协议,鸿翔公司负责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国内地独家发行邵氏影片。
因为邵氏片库的储量极为丰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时推出,到底先出什么,后出什么,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选择标准呢?对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内地地区的第一批音像制品已经在7月份投放市场,第二批的正在申请当中,基本上我们选片的标准就是每次选一些武打片再选一些言情片,邵氏的电影很多,有好有坏,我们会先发行好的影片。”
我们知道,邵氏电影出有很多杰出的导演,他们的影片都自成一个风格,而且在邵氏发展的不同时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几个风格,比如说黄梅派、新武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娱乐会不会按照这些导演和派别进行归类而推出音像制品呢,汪之雄回答:“我们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过150部之后,我们可能会考虑用这种方式。”
值得收藏的邵氏电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来》
《红菱泪》
《爱情的代价》
《哪咤》
《少林寺》
《铁扇公主》
《倾城之恋》
《花团锦簇》
《妲己》
《西游记》
《花街时代》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灯笼》
《爱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剑》
《风流韵事》
《城市之光》
《金菩萨》
《万古流芳》
《保镖》
《方世玉与洪熙宫》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盘丝洞》
《楚留香》
《大醉侠》
《书剑恩仇录》
《无名英雄》
《缘分》
《小杂种》
《刺马》
《蓝与黑续集》
《花田错》
《如来神掌》
⑵ 邵氏电影是以前最好的吗
邵氏的武侠电影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但随着TVB的崛起和电视剧越来越好看,观众也渐渐地被分流了!
每次看邵氏的电影,我看到片头就想笑,详见邵氏公司的Logo==
⑶ SB是什么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公司(全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英文全称为:ShawBrothersFilmCompany,简称SB。
邵氏电影公司网络:http://ke..com/view/124639.htm
其他资料:http://..com/question/101214634.html
⑷ 香港十大传奇电影公司,你能全部认出来吗
它们分别是:邵氏电影公司、嘉禾电影公司、新艺城影业、德宝电影公司、银都机构、中国星、寰亚电影公司、英皇电影公司、银河映像和最佳拍档电影公司 。
香港电影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从最初的默示录时代到30年代的有声电影,《邵氏出品,必佳品》称霸香江,迎来嘉禾、环球亚、新艺城等新派电影公司的天下,香港电影打开了黄金时代的大门,通过电影记录香港的不幸和辉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电影人利用新型电影工业使香港电影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高峰时期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年制作量超过200部,成为世界上好莱坞电影的出口目的地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机构很多,除了上述十大传说电影公司外,还有洪金宝的宝禾电影公司 、元彪的泰禾电影公司 、成龙的威禾电影制作公司和李连杰的正东电影公司等有名的电影公司。这些公司曾出品了众多经典影片,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添砖加瓦。
⑸ 标志是个SB的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公司,是邵氏家族电影机构的总称,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邵氏父子公司(SS),还应包括早期上海的天一公司和香港的南洋电影公司。标志是SB是邵氏兄弟公司,不能笼统地说邵氏。
⑹ 香港邵氏电影为什么用“SB”做标志
因为邵氏电影公司的老总叫邵逸夫,是他和他的兄弟们共同成立的公司。“SB”中的S代表邵字的第一个字母,B即是兄弟的英文(Brothers)的第一个字母。不是你理解的“sha bi”之意,呵呵呵
我回答的够全面了吧,望采纳!
⑺ 谁知道香港电影公司邵氏电影的资料
2楼的,这种问题不用赏我也会回答,并且很乐意。
金像得主我就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第一届的香港影帝是许冠文,凭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摩登保镖》,第二届的就是洪金宝,凭《提防小子》。
说起嘉禾,就先说嘉禾的老板吧!嘉禾的老板就说当年帮邵逸夫的邵氏电影公司打天下的主要功臣,是一位制片经理,叫邹文怀。由于邹文还知道邵逸夫和独食,跟着他最终还是一位制片经理,所以他背叛了邵逸夫,并带领着何冠昌(也是帮邵氏打天下的功臣之一)等人创办了“嘉禾”公司。但由于当时的邵氏力量大,有狄龙,姜大卫,王羽等大牌武打明星,嘉禾很难与邵氏对抗。后来还是由于邵逸夫的独食,失去了两位人才:许冠文,李小龙,两人被嘉禾签约,都拍下了几部在香港创下最高票房的电影,从此嘉禾名声大气,后来又拥有了成龙,洪金宝等武打明星。就这样,嘉禾与邵氏齐名,最后还成为了香港三大电影公司(邵氏,嘉禾,新艺城)的其中一员!
⑻ 邵氏为什么停产了
因为邵氏公司当时的最大合作方闹独立,拉了一帮人出去,成立了嘉禾公司,专抢他的生意,邵氏只好改向电视进军了。
邵氏电影公司全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相关如下
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
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发现陈玉梅朴素随和,便以巨资捧她成为中国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将她挖走了。
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⑼ 电影的标志
以香港电影标志,举例子如下。
1982年电影进入现代化,标志就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我对香港电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段的电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视野中。
最早进入我视野中的香港电影是成龙的功夫喜剧,《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行动》等等。之后陆续还有《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枭雄片。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我最早对于电影的认识,算得上是启蒙意义,而即便今时今日这些电影仍旧能够吸引到我。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反思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
一、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
二、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阿飞正传》(1990)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符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无有快感,毋论意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表意,但首先他们都会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极端的《假面》《蚀》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对真理性问题(终极表意)始终纠结不放的戈达尔,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识形态显露的电影中,都会有最强烈的感知表达方式。
香港电影即是因为这种绝对“原创”的剧本写作法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电影工业机制、历史缘由、文化传统、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构造等)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到了这种电影的特质。
一切以创造感知为第一要义,这在哪怕最小众、最文艺的艺术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电影对于文学/文字符号的决绝放弃,造就了影像表达系统的无限丰富性。
香港电影的类型也是完全依据感知与快感出发,我印象中最深刻最历久弥新的香港电影类型──英雄片、赌片、三级片(包括情色风月、施虐残暴两种)、鬼片──都是将感知,将生产快感放在第一位,将意义留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