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电影永远充斥着那么几个主题…兄弟…浪子…暴徒…帮派…它的爱情片…也总是英雄配美人…要么就是忍辱负重…台词设计也非常老…总感觉像民国时期的说话习惯…一些现代都市片…总出现什么少爷啊…二奶奶…还有什么煲汤…补气…感觉怪怪的
② 香港有哪些知名文化品牌
流行文化领潮流
【香港流行歌曲】
粤曲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众娱乐,1920年代是粤曲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娱乐,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后,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自1970年代起,由“歌神”许冠杰所带动的中文歌潮流,掀起了后来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曲”,其中1980年代的梅艳芳、张国荣、谭咏麟、徐小凤、吕方等雄霸香港乐坛,至1990年代,张学友、黎明、刘德华和郭富城等四大天王为首的歌影视明星,深深影响了中国内地和东南亚。
1980年代不仅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当时香港的流行曲引领亚洲中文歌曲潮流,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爱听粤语流行曲。谭咏麟、徐小凤、张国荣和梅艳芳等等是那个时代的乐坛巨星,四人不但开演唱会次数、场数极多,更积极参演电影,是票房保证,声色艺俱全。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以至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倩文、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Beyond、达明一派及草蜢乐队都在香港乐坛大放异彩。当年Beyond乐队的主音歌手黄家驹把演唱、作曲和舞台演出的天才集于一身,是香港有才华的演艺人士的代表人物。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多家电影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异常繁荣。当中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连拍60个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有一段时期,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成龙、张曼玉、周星驰在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19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超越当时的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VCD,DVD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香港电影事业开始走向下坡,2004年只拍摄了60部电影。但近年,香港的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业人士纷纷与内地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业携手合作,创作出把香港电影和内地文化融汇一体的不少优良作品,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发挥它对华语电影的影响力。
③ 自从电影发展以来,全球电影总量估计能有多少部了100万能到吗
差不多,像美国三十年代开始、印度五十年代开始、香港六十年代开始每年都能产四五百部,我国也有三百多部了,你自己算算吧
④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什么基地
听说是集装箱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超越当时的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
截至2013年7月,按惯用语言划分的人口比例:广东话:89.2%、普通话:0.9%、其他中国方言:5.5%、英语:3.2%、其他语言:1.2%
香港(Hong Kong),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大都市,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 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TVB电视台 香港首间商业无线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 现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五大城市。
⑤ 论香港电影特点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同唱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时部。
具体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汉》、《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创了票房纪录,于是1987年徐克开始拍摄续集,徐克让吴宇森带领周润发、石天去美国拍摄,自己则指导狄龙、张国荣演出香港的部分,并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吴宇森在美国导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续集》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故事大纲,然而影片上映时却仍然斩获了2200万票房。《英雄本色》及续集的票房大旺,惹动了向氏兄弟找麦氏兄弟跟风拍摄黑帮英雄片。
⑥ 香港七八十年代电影特点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同唱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时部。
具体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汉》、《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创了票房纪录,于是1987年徐克开始拍摄续集,徐克让吴宇森带领周润发、石天去美国拍摄,自己则指导狄龙、张国荣演出香港的部分,并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吴宇森在美国导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续集》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故事大纲,然而影片上映时却仍然斩获了2200万票房。《英雄本色》及续集的票房大旺,惹动了向氏兄弟找麦氏兄弟跟风拍摄黑帮英雄片。
⑦ 为什么大陆的电影产量没有香港的产量大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国产电影要经过重重的审查,一些好的电影却不能与观众见面,(比如《活着》《蓝风筝》《鬼子来了》等)投资收不回成本,所以也就恶性循环了。
2.票房没有保证,中国大陆的消费水平和电影院线的票价有冲突。
3.盗版猖獗,让投资人无利可图。
4.香港的电影事业商业化运营的较为成功,而中国还处在行善积德的教育电影阶段。
⑧ 林小明的逆市上位
香港电影业从九七年开始进入了数十年罕见的黑暗期,由年产过三百部,一下了急降至不足一百部,本地票房萎缩至九十年代初的四分一,东南亚及台湾的卖端口收益更一度断绝,加上翻版猖獗,来自录影带及VCD 的版权收入也大减,在四面楚歌之下,四年来香港电影没有复苏,然而多间电影公司却能逆市上位,更成功上市,带动本地电影工业走向企业化,它们的成功经营经验确实可以为大家在逆市中做生意、创业的借鉴。
⑨ 任达华拍过的电影应该超过三百部吧
1979年:《家法》
1980年:《欲火焚琴》
1980年:《夜惊魂》
1982年:《夜惊魂》
1982年:《夜惊魂》
1986年:《堂口故事》
1986年:《再见妈咪》
1987年:《一哥》
1988年:《雪在烧》
1988年:《桂花巷》
1988年:《特警屠龙》
1988年:《女子监狱》
1988年:《乌龙贼替身》
1989年:《目中无人
1989年:《大男人小传》
1989年:《四千金》
1989年:《合家欢》
1989年:《我未成年》
1989年:《沉底鳄》
1989年:《省港双雄》
1989年:《福禄双星》
1989年:《龙之争霸》
1989年:《铁胆雄风》
1990年:《赤色大风暴》
1990年:《东方老虎》
1990年:《喋血街头》
1990年:《再战江湖》
1990年:《救命宣言》
1990年:《浪漫杀手自由人》
1990年:《香港舞男》
1991年:《秃鹰档案》
1991年:《布局》
1991年:《忠奸盗》
1991年:《红粉至尊》
1991年:《海狼》
1991年:《烈火危情》
1991年:《鸡鸭恋》
1991年:《黑猫》
1991年:《豪门夜宴》
1991年:《千王1991》
1991年:《赌后》
1991年:《子弹出租》
1992年:《与鸭共舞》
1992年:《四大探长》
1992年:《赤裸羔羊》
1992年:《星期五之舞男》
1992年:《舞男情未了》
1992年:《侠盗高飞》
1992年:《黄飞鸿笑传》
1992年:《龙腾四海》
1992年:《车神》
1992年:《羔羊医生》
1993年:《纸盒藏尸·公审》
1993年:《乌鼠之机密档案》
1993年:《钵兰街大少》
1993年:《李洛夫奇案》
1993年:《两厢情愿》
1993年:《冇警时份》
1993年:《飞越谜情》
1993年:《超级学校霸王》
1993年:《香港奇案·强奸》
1993年:《玫瑰玫瑰我爱你》
1993年:《挡不住的疯情》
1993年:《龙跨四海·致命情人》
1993年:《黑豹天下》
1993年:《武侠七公主》
1993年:《触目惊心》
1993年:《廉政第一击》
1993年:《爱在黑社会的日子》
1994年:《醉拳Ⅲ》
1994年:《暴雨骄阳》
1994年:《醉生梦死·湾仔之虎》
1994年:《暴风眼》
1994年:《鬼战》
1994年:《鬼迷心窍》
1994年:《错爱》
1995年:《贼王》
1995年:《鬼巴士》
1995年:《冒险游戏》
1995年:《狂情杀手》
1995年:《告别有情天》
1995年:《震撼性丑闻》
1995年:《玻璃枪的爱》
1995年:《旺角的天空》
1995年:《我是一个贼》
1995年:《九纹龙的谎言》
1996年:《红灯区》
1996年:《头号通缉犯·人定胜天》
1996年:《古惑仔Ⅰ·人在江湖》
1996年:《古惑仔Ⅱ·猛龙过江》
1996年:《古惑仔Ⅲ·只手遮天》
1996年:《惊变》
1996年:《金榜题名》
1996年:《暴劫倾情》
1996年:《血腥Friday》
1998年:《杀手之王》
1998年:《惊天大贼王》
1998年:《濠江风云》
1998年:《极度重犯》
1998年:《非常突然》
1999年:《新羔羊医生》
1999年:《舞厅》
1999年:《枪火》
1999年:《烈火战车Ⅱ·极速传说》
2000年:《生人勿近之邪花》
2000年:《鬼名模》
2000年:《旺角街头》
2000年:《朱丽叶与梁山伯》
2000年:《旺角的天空Ⅲ·终极边缘》2000年:《冷战》
2000年:《死亡网络》
2001年:《无言风云》
2001年:《愿望树》
2001年:《慌心假期》
2001年:《全职杀手》
2001年:《横行霸盗》
2002年:《亡命天涯》
2003年:《古墓丽影Ⅱ》
2003年:《奇逢敌手》
2003年:《PTU》
2004年:《爆裂都市》
2005年:《杀破狼》甄子丹 洪金宝 吴京 廖启智
2005年:《阿嫂》曾志伟 黄秋生 方中信 刘烨 刘心悠 林嘉欣 谢君豪 元华
2005年:《黑社会Ⅰ·龙城岁月》梁家辉 古天乐 张家辉 林家栋 张兆辉 林雪 王天林 邵美琪 姜大卫
2006年:《黑社会Ⅱ·以和为贵》古天乐 张家辉 林家栋 张兆辉 林雪 王天林 郑浩南
2006年:《放逐》黄秋生 吴镇宇 张家辉 何超仪 张耀扬 林雪 林家栋 张兆辉
2007年:《出埃及记》张家辉 刘心悠 温碧霞
2007年:《亡魂战场》
2007年:《跟踪》梁家辉 徐子珊 张兆辉 林雪
2007年:《铁三角》古天乐 林熙蕾 孙红雷 林家栋
2007年:《夺帅》洪金宝 吴京 恬妞 李修贤 张兆辉 林雪 邵美琪
2008年:《文雀》林熙蕾 林家栋
2008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廖凡 林雪 莫小齐
2008年:《叶问》甄子丹 池内博之 熊黛林 樊少皇
2009年:《天水围的夜与雾》张静初
⑩ 香港电影的特点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台湾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着称的影片。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十部。
姓名职业代表作品李小龙导演、编剧、演员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许冠文导演、演员半斤八两、摩登保镖、鬼马双星、卖身契赵雅芝演员傻探出更、英雄无泪、弹指神功、发钱寒 周星驰出品人、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龙导演、编剧、演员、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时刻、红番区周润发演员英雄本色、赌神、卧虎藏龙张国荣演员、歌手阿飞正传、倩女幽魂、霸王别姬刘德华演员、歌手赌侠之大战拉斯维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卫导演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一代宗师、春光乍泄许鞍华导演疯劫、书剑恩仇录、女人四十、半生缘徐克导演黄飞鸿、新仙鹤神针、倩女幽魂杜琪峰导演暗战、意外、毒战吴宇森导演发钱寒、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谍中谍陈可辛导演门徒、金鸡、如果爱洪金宝演员、导演、制作人福星高照、A计划、杀破狼许冠杰演员、导演半斤八两、摩登保镖、最佳拍档、鬼马双星楚原导演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刘镇伟导演、演员、制作人大话西游、东成西就、情癫大圣张彻导演大上海1937、独臂刀、上海滩十三太保麦兆辉导演、编剧无间道、头文字D、伤城尔冬升导演新不了情、早熟、窃听风云主要电影公司:电影懋业公司、邵氏、嘉禾、寰亚、银都、东方电影、新艺城、银河映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