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百老汇的所有作品
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Broadway)那样使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大道是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美国娱乐业的代名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纽约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
百老汇大道英文直译为“宽街”。它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一条由南向北贯穿曼哈顿全岛的大道。全长25公里。这条大道早在1811年纽约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 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
百老汇歌舞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美式英语中创造了一个极为形象生动的词-白色大道(The Great White Way)来形容百老汇大道入夜后的“星光灿烂”。29世纪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
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着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亚•安德鲁丝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现在安德鲁丝虽以年过60,但仍在音乐剧《维克多与维克多利亚》里担任女主角。另外,好莱坞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荣幸,这样的例子有着名好莱坞明星克露丝•格莲、波姬•小斯。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Cats)、“芝加哥”(Chicago)、“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为着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着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萨拉•布莱特曼。据说“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
如今,百老汇歌剧已经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有些剧目更是融艺术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观赏百老汇歌剧成为每一个来纽约市参观、访问、旅游的人不可或缺的节目。从目前观众的比例来看,慕名前来的外国人要超过美国人。现在,观众人数以每年3%的比例上涨,观众当中,60%的人来自纽约以外地区;许多来纽约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来欣赏百老汇歌剧,否则就是“无功而返”。
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歌剧的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等等剧目最为出色。那里上演的剧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10几年。拿“猫”剧来说,从1982年10月开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长达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猫”剧以“从现在乃至永远”(From now to ever)为广告语,为纽约市带来滚滚财源。“猫”剧上演了7397场,售出剧票3000万张,票房收入约3.8亿美元,并带动附近社区相关行业(餐馆业、酒吧业、礼品业等等)的经济增长达30亿美元。而整个百老汇地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每一张剧票的价钱,按照美国的人的收入标准来衡量,并不贵。普通观众化40美元就能够找到一张位置不错的票;最好的位子卖100-150美元。如果到位于时报广场的售票处(TKTS)购买当日的余票,价格还会更便宜。
2. 百老汇的人物介绍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着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亚�6�1安德鲁丝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现在安德鲁丝虽以年过60,但仍在音乐剧《维克多与维克多利亚》里担任女主角。娜塔莎·理乍得森出生于英国着名的演艺世家,是活跃在英国电影,电视和美国百老汇的三栖明星。早年在英国中央戏剧学校学习,以后出演过多部有影响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例如《曼哈顿的女佣》《人质》《仲夏夜之梦》等。曾因在经典舞台剧Cabaret(舞厅)中的精彩表演而获得百老汇最高奖项TONY(东尼)奖。另外,好莱坞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荣幸,这样的例子有着名好莱坞明星克露丝�6�1格莲、波姬�6�1小斯。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安德鲁�6�1劳埃德�6�1韦伯。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Cats)、“芝加哥”(Chicago)、“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为着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着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萨拉�6�1布莱特曼。据说“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
3. 电影 音乐之声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乍得·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3)美国电影百老汇七对配偶国语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4. 美国百老汇
在百老汇历史上,《猫》、《歌剧院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被称为“四大经典音乐剧”。
猫(Cat)
本剧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作者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本剧故事出自T.S.艾略特的诗作《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歌剧院的幽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该剧根据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说《悲惨世界》改编而来。由鲍伯利(Alain Boubli)和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作词作曲
西贡小姐(Miss Saigon)
该剧同样是鲍伯利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蝴蝶夫人》。
5. 东京审判 内容简介
东京审判讲述了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法官们奋力突围,终于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个战犯送上绞刑架的故事。
1946年3月20日,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作为远东国际大法庭的中国法官的梅汝璈飞抵东京。梅汝璈携同检察官向哲浚、倪征燠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势要将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
然而法官们因审判因量刑的问题出现分歧,梅汝璈据理力争,终于以六比五的微弱优势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名战犯处决。
《东京审判》的影片评价:
《东京审判》中法庭的戏拍挺不错,演员的表演出色,特别是老律师,说台词能做到咄咄逼人、抑扬顿挫。部分上海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大事件、小细节的艺术手法。
本片优点之一就是反省历史的态度,它不是以狭隘的民族情感去增加彼此间的仇恨,而是以健康的心态去激发对民族自尊的热爱,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6. 求一部美国百老汇的舞剧电影,
不是美国总统,是个百万富翁,名为《安妮》Annie ,拍过多个电影版本。
7. 历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是什么
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29)
片名:Wings
中文:翼
出品: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
年份:1927
导演:威廉.A.韦尔曼
制片:约翰.芒克.桑德斯
编剧:约翰.芒克.桑德斯
主演:克拉拉.鲍 理乍得.阿伦 Jobyna Ralston 埃尔.布伦德尔 加里.库珀
剧情简介: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片,故事描述在1917年的美国小镇,玛莉暗恋着邻家性格开朗的男孩杰克,而杰克却对大家闺秀施维亚情有独钟,施维亚则对世家子弟大卫一往情深.这个微妙的四角关系因美国参战而发生变化.杰克和大卫同时参军并分配到同一个军营中,两个情敌之间水火不容,时起冲突,后来化敌为友.两人因分别立下战功,得以到巴黎休假.当时参加了救护队的玛莉到巴黎去找杰克,而杰克酒醉没认出她,以致引起误会.在作战中大卫中弹堕机,幸而未死,并偷了一架敌机返回.杰克正要给朋友们报仇,误认大卫是敌人而开火待知道真相为时已晚.战争结束后,杰克返乡向大卫的双亲请罪,而玛莉也重新接纳了杰克的爱情.
全片一半的篇幅在经营空战场面,由于编导等都是飞行员出身,使影片呈现出鲜明的生活实感和壮观的空战场面.在爱情的安排上,全片也发展得流畅自然,不落俗套.使这部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的最佳影片,也是唯一的一部获此殊荣的默片,具有历久常新的观赏价值.
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0)
片名:The Broadway Melody
中文:百老汇的旋律
出品: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年份:1929
导演:哈里.博蒙特
男主角:查尔斯.金
女主角:阿尼塔.佩奇 贝茜.拉芙
剧情简介:
这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声片,上映当时标榜: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故事描述克薇妮和汉克姐妹均为歌星,在家乡演出成功后,来到纽约闯天下.她们俩加入了百老汇的歌舞团,并且姐妹俩同时爱上了歌舞团经理艾迪,发展出一段浪漫的恋情.克薇妮在几经考虑之后决定牺牲自己,将艾迪让给妹妹,使她成为歌舞团头牌红星.汉克在了解姊姊对她的一番心意后也大受感动,决定将艾迪让给克薇妮,独自返回家乡的歌舞团发展.
影片的主要吸引力,来自演员热情洋溢 朝气勃勃的表演和幼稚得有趣的真实对话,使观众感到一种窥视艺人私生活的非凡乐趣.本片并首次运用声画对位法,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片中的音乐和舞蹈均具水准,歌舞场面部份采用黑白,部份采用彩色拍摄,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1)
片名: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中文:西线无战事
出品: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年份:1930
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
主演:卢.艾尔斯 约翰.雷
剧情简介:
本片被推崇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原着为德国名作家雷马克的经典小说,描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go-vern-ment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但他们在前线上目睹的战争实况却是残酷而无意义的.当主角好不容易从爱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时,却发现另一批青年学子又被骗上战场送死,而他自己则在一个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被敌军开枪击毙.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以简明精练的手法写活了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男主角卢.艾尔斯饰演的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冷 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鲜明地表达出反战主题,主角的演出也动人心弦.本片曾在纳粹德国被禁映长达二十年,直至二战结束后才得以解禁上映.
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2)
片名:Cimarron
中文:壮志千秋
出品:美国雷华影片公司出品
年份:1931
导演:维尔斯利.鲁格尔斯
编剧:霍华德.艾斯特布鲁克
主演:理乍得.狄克西 艾琳.邓恩 威廉.科利尔 罗斯科.阿蒂斯
剧情简介:
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主人公辛马龙携妻从东部来到俄克纳马拉.在土地肥沃矿业丰富的大草原上定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改善了生存环境.但是也因侵犯了牧场主的利益而经常发生纠纷和格斗,强盗土匪的不断袭扰也使他们寝食不安.辛马龙见义勇为劫富济贪,尤其同情当地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为了维护东部移民和印第安人的社会权益,他组织亲友开发油田,并办起声张正义扬善惩恶的报纸.这一切使敌对势力对辛马龙更加仇视,不幸的是在一次油田失火事故中辛马龙的血肉之躯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西部理想"都化为灰烬.
影片以辽阔无艰的俄克纳马拉大草原为背景,通过辛马龙的奋斗生涯展示了印第安文化和西部的变迁,赞扬了主人公的正义感和献身品德褒扬了西部开发精神.
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3)
片名:Grand Hotel
中文:大饭店
出品: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年份:1932
导演:埃德蒙.古尔丁
主演:葛丽泰.嘉宝 琼.克劳馥 刘易斯.斯通 华莱士.比里 莱昂内尔.巴里摩尔 琪恩.汉旭特 约翰.巴里莫尔
剧情简介:
这是米高梅公司在三十年代初期首创"全明星电影"的代表作.全片以柏林的一家豪华大饭店为人生舞台,表现五组人物在同一天之中的离奇遭遇.导演埃德蒙.古尔丁的叙事手法虽然只是中规中矩,但几位大明星的表演却相当精彩,充分掌握角色的个性和处境包括:饰演面临事业危机的俄国芭蕾舞女星的葛丽泰.嘉宝;饰演嗜赌男爵的约翰.巴里莫尔;饰演患上绝症小人物的莱昂内尔.巴里莫尔;饰演企业家的华莱士.比里.这些角色以三线交错的方式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剧情发展相当流畅,场景虽然局限在大饭店之中,但人物穿梭流动自然,使本片成为"全明星电影"的成功例子.
第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4)
片名:Cavalcade
中文:乱世春秋
出品:美国20世界福克斯公司
年份:1933
导演:弗兰克.劳埃德
主演:克莱弗.布鲁克 狄安娜.温亚德
剧情简介: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罗伯特和妻子吉恩告别爱子爱德华和约,带领仆人布里吉斯戎装上阵,前往南阿尔卑斯作战.罗伯特建功立勋,被封为公爵.多年后,爱德华和贵族小姐伊迪斯结为伉俪.他们在乘坐泰坦尼克号邮船去美国欢渡蜜月途中,船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爱德华葬身海底,伊迪十死里逃生.次子约应征入伍,开赴前线.当罗伯特夫妇和弗妮的父母正在为约和弗妮办婚事时,噩耗传来,约卫国捐躯,两家人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战争结束了,又是一个除夕之夜.弗妮强忍悲痛,重登舞台,把对情人的无限怀念和哀思之情,倾注在激情的鼓舞表演之中……
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5)
片名Happened One Night
中文:一夜风流
出品: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年份:1934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编剧:罗伯特.瑞斯金
男主角:克拉克.盖博
女主角 克劳黛.考尔白
剧情简介:
华尔街大亨安德鲁的千金艾莉,执意嫁给名飞行家金卫斯理,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跳船离家出走,只身前往纽约找卫斯理.中途懈逅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新闻记者彼得韦恩,俩人搭一同巴士.艾莉皮箱被窃,恐遭父亲聘雇的侦探应讯拦截而不敢报警,彼得获知艾莉逃家的秘密欲作独家报道,于是二人协议继续前行.一起承受旅程的困顿与挨饿之苦,共宿一屋以减少开销,并建立《耶利哥城墙》以免双方越轨.谁知到纽约前夕,艾莉发现自己爱上彼得,而在彼得向总编戈登求援时,艾莉身无分文被父亲带回家,双方引起误会,安德鲁与彼得对话,得知为好青年;而艾莉竟在与卫斯理的婚礼中……
第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6)
片名:Mutiny on The Bounty
中文:叛舰喋血记
出品: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年份:1935
导演:弗兰克.劳埃德
主演:克拉克.盖博 查尔斯.劳顿 弗朗肖.托恩
剧情简介:
这是发生在英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描述1789年在英国皇家海军邦蒂号军舰上由于年轻的海军士官拜姆和大副克里斯蒂不满舰长威廉布莱的凶残虐待而带领水手们发起叛变.影片开始时,这艘军舰奉命从英国到大溪地寻找一种名为"面包树"的植物,但舰长在航行途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船员做出种种不人道的行为,因而在叛变中被驱逐离舰.
编剧通过一个富于冒险和浪漫色彩的军事题材故事,把矛盾冲突集中在一次充满惊涛骇浪的航行中,塑造了舰长和大副克里斯蒂两个性格鲜明的银幕形象.影片的情节发展紧张激烈,节奏明快,因而获得最佳影片金像奖.本片中的三个男主角,查尔斯.劳顿 克拉克.盖博 和弗朗肖.托恩演出同样精彩,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纪录.
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7)
片名:The Great Ziegfeld
中文:歌舞大王齐格菲
出品: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年份:1936
导演:罗伯特.Z.伦纳德
主演:威廉.鲍威尔 默纳.洛伊 路易丝.莱娜
剧情简介:
本片以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 ---- 齐格飞歌舞团的创办人佛罗伦斯.齐格飞的生平为题材,是三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当时除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外,演出齐格飞首任妻子的女星路易丝.莱娜亦获最佳女主角奖.齐格飞年轻时是在杂耍节目中表演的艺人.1893年到百老汇发展,建立了歌舞团的知名度.1907年创办了以美女盛装演出大型歌舞着称的齐格飞歌舞团,赢得歌舞大王的称号.直至1932年,因操劳过度致死,而他的歌舞团也受到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而逐渐没落.本片投资巨大,歌舞场面由齐格飞歌舞团的原班底演出,共展现了七出大型歌舞和二十三首名曲,美不胜收,堪称是好莱坞与百老汇结合的完美示范作.
8. 急急:音乐之声 电影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这部音乐剧开演九个月,词作者 Oscar Hammerstein II 就去世了,所以这一部音乐剧,也成为这两位音乐剧界的最佳排档的最后一次合作。原本这部戏想采用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曾经唱过的歌,然后由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加上一首歌曲,但是,这对老搭档拒绝这样工作,于是,他们最后自己写了所有在《音乐之声》里出现的歌曲。
《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Maria Rainer)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五十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这部电影也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的电视台播放,因此对剧情和人物如数家珍的观众我相信不少。所以在这里,我尽量多放一些与背景有关的资料。人名也遵循常规翻译,以下是与英文名字的对照:
Captain von Trapp 冯·特拉普
The Baroness 男爵夫人
Max 麦克斯
Mother Abbess 阿比斯修女院长
Liesl 丽莎
Friedrich 弗来德里克
Louisa 露意莎
Brigitta 芭姬塔
Kurt 克尔特
Marta 玛尔塔
Gretl 葛丽特
冯·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轻优秀的皇家海军上校格瑞格·冯·特拉普(Georg von Trapp)与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场舞会上一见钟情开始。在当时,冯·特拉普上校作为海军指挥官的声望,可以和二战时期的艾森豪维尔相比。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贵族,事实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发明者。他们结婚之后继承了 Whitehead 家的财产,即使以利息过活也绰绰有余。
可惜的是,他们婚后的愉快生活被一战后奥匈帝国的毁灭打断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开之后,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原奥匈帝国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线),保留海军完全没有意义,于是冯·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时间,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女儿乔汉娜斯(Johannes)回忆说,那是她父亲一生里最灰暗最沮丧的时间,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军,而离开海军他什么也做不惯,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们的母亲死后,孩子们换了无数个看护,他们曾经同时雇佣三个看护,一个照顾大孩子,一个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照顾全家。但是孩子们更喜欢只要一个看护,于是他们找到了修道院,玛丽亚被派到冯·特拉普家。与电影里不同的是,在玛丽亚到来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励孩子们演唱和演奏音乐。当孩子们唱歌的时候,他也会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为他们伴奏。玛丽亚来了之后,她更有条理地教习孩子们的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据乔汉娜斯说,他们后来的演唱生涯的其实是借助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名气,他在奥地利的知名度使他们家的合唱团十分受大众的注意。
好景不长的是,1932年奥地利银行的倒闭使得冯·特拉普一家的积蓄一洗而空,他们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们不得不学习洗衣,和其他家务。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对他们的父亲而言,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时候他已经和玛丽亚结婚并且又添了两个孩子,要抚养九个孩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于是,作为家长,上校在每场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绍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然后大家上场演出几首歌曲,最后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谢幕。这个时候,他们也认识了一个住在附近的年轻牧师,Franz Wasner。Wasner 曾经是个律师,对音乐也相当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给孩子更广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种乐器,也帮他们编写歌曲,后来冯·特拉普一家离开奥地利到美国,他也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他们这样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占领奥地利而终止。冯·特拉普一家接到三个召书,上校需要到德国海军指挥潜水艇,他的长子当时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也接到命令要去领导维也纳的一家大医院,而他们的家庭合唱团则被邀请去希特勒的生日会上唱歌。据说,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来说,“我们现在就站在已经为奥地利挖好的坟墓旁边”。他问他们是要留在奥地利还是离开,虽然大家都知道离开奥地利的生活会很困难,而且当时玛丽亚已经怀了第十个孩子,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当他们离开家时几乎是两手空空,而更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离开以后,希特勒本人占据了他们的房子。
和电影里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并不是直接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事实上,萨尔兹堡地处奥地利北端国境线上,正是和德国接壤的一边。所以真正的冯·特拉普一家是装做去意大利旅行,坐火车然后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达了美国。从此之后的十八年间,他们全家马不停蹄地在各地举行巡回演出,为了以家庭为重,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暂停。玛丽亚坚持全家人无论何时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经成家的孩子们也不例外。而每当到达一个新地方时,玛丽亚总要让全家至少访问一个修道院。她似乎总是在上帝给予她的执意和她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之间无法做出选择,这也使她常常对孩子们发火。
1947年5月30日,冯·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们再不想四处奔波,他们逐渐地离开了演唱团,在1956年,冯·特拉普家庭演唱团终于解体了。他们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镇买下一个旧农场,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顾农场。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收入不够养活全家人,所以当家人外出演出的时候,他们就把农场租给到当地滑雪的人。后来,他们索性把农场改成了旅馆。
在一次表演中,因为少了一件乐器,在等待拿来乐器的时候,为了不空场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当那场音乐会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到后台告诉玛丽亚她应该把这么精彩的故事写成书。玛丽亚觉得她还是比较适合讲故事,于是那个人便提出由玛丽亚讲述,他执笔写冯·特拉普家的故事。这就是《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由来。这本书于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个德国电影制片人找到了玛丽亚,他要以一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书的版权。玛丽亚问了她的律师,律师告诉她她应该抽成而不是一次性卖掉。可是,德国制片人告诉玛丽亚,德国法律不允许德国公司向外国人付抽成,而当时,玛丽亚已经是美国公民。玛丽亚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她卖掉了《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版权。
那个德国制片人不光是以末须有的法律欺骗了她,几星期之后,他又打电话给玛丽亚,说如果玛丽亚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马上把钱给她。因为急需用钱,玛丽亚答应了。
于是,电影《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于1956年在德国成为空前卖座的电影。因为电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国又制作了续集,《冯·特拉普一家在美国》(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这两部电影成为德国二战以后最成功的电影。
在1956年,好莱坞的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买下了《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国电影版权。一个百老汇制片人看了电影,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绝好的音乐剧,他于是也和德国制片人签了合同,而且,他主动要求给玛丽亚0.006%的抽成,这是玛丽亚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这位百老汇制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个在百老汇上饰演玛丽亚的 Mary Martin。他们原本打算采用冯·特拉普家唱过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玛丽亚的独唱,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美国音乐剧界的最佳拍当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认为冯·特拉普一家唱的奥地利民歌与他们的风格不合,他们更愿意做副制片人,然后着手编写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传里他提到写《音乐之声》的过程:“我们认为这出戏不但要写出真实的人物,更要保留他们的背景。‘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Do-Re-Mi’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我最喜爱的东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连串的最简单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这首歌有一点民歌的风味;‘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乐‘涟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Climb Every Mountain) 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虽然 Rodgers 并没有为写《音乐之声》的歌词而飞到维也纳去体验生活,但是他对待剧中的歌曲还是相当认真的。为了剧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赞美诗,他特地询问了纽约的女修道院院长,并且到纽约听了她们的演唱。而大多数都认为是奥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实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结果。而且,事实上,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后一首歌。那时 Hammerstein 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所剩无几,所以,歌里显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说是他最后的心声。
1959年11月16《音乐之声》在纽约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为当时 Mary Martin 已经很有名气,该剧在公演之前就已经卖出了两百万美元的戏票。虽然对音乐剧的评论有好有坏,但是观众对冯·特拉普一家的热情有增无减。《音乐之声》在百老汇一共演出1443场,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个托尼奖(Tony Awards),他们灌制的录音也售出了三百万之多。
在音乐剧公演没有多久之后,作家 Ernest Lehman 就开始找手把《音乐之声》改写成电影。在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当时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总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来写剧本。事实上,由于当时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 耗资巨大而没有票房,如果没有后来的《音乐之声》,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会做不下去。
接下来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导演。他曾经拍过经典影片《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和《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并不喜欢《音乐之声》,他虽然接下了任务,但是并没有开始工作,据说,当 Lehman 把第一稿交给 Wyler 的时候,他没有做任何改动,这对一个认真的导演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 Lehman 就明白他准备离开这个项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电影而放弃了《音乐之声》。(虽然 Wyler 本人并不承认,但是普遍的观点是他私下把《音乐之声》的剧本交给后来的导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连得两次双项奥斯卡的人。他首次导演并制作的《西城故事》让他得到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然后,《音乐之声》又再次让他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事实上,整个冯·特拉普别墅的内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厅,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并设置的。因为很得意舞厅的豪华和美丽,电影拍摄完之后,福克司公司没有把它拆毁,而是捐给了好莱坞博物馆。
曾经因《西城故事》而得过奥斯卡奖的 Boris Levin 负责做场景设计和声音布置。他设计的修道院内院是如此精确,连在萨尔兹堡做“音乐之声之旅”的导游都以为电影是在修道院拍摄的。
设计服装的 Dorothy Jeakins 为了这部电影费煞苦心,导演 Wise 要求孩子们的衣服要尽量简单,因为他不想让孩子们太过可爱而让观众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事实上,这也是他在整部电影里极力要做的。因为当时人们在听说了这部电影的题材之后,都认为电影一定会用孩子的天真可爱来哗众取宠,这也包括了后来扮演冯·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据说他曾经用四天的时间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动了剧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莱坞当时最好的服装师,她的设计以保留原味出名,《音乐之声》的服装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阅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从海军制服的扣子,到玛丽亚初到上校家时手里提的袋子,无一不是有真实背景的。为了修女的服装和头巾式样,她还跑到洛杉机的修女院询问院长。等到演员已经订下来之后,Jeakins 和导演 Wise 见了每位演员,并且向她们征求意见,演玛丽亚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赏 Jeakins 的眼光,对她提供的服装全部接受了。
负责舞蹈设计的是夫妻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们曾经为 Julie Andrews 设计过电影《玛丽·波品斯》(Mary Poppins) (这也是首次参加电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电影)做过舞蹈设计。他们和导演一起商订了人物的性格,就带了几名助理到练习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钢琴伴奏,设计出了符合角色和音乐节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设计的“涟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会中玛丽亚和上校跳给孩子们看的一小段舞,他们参照了奥地利的民间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设计出了十分轻快而且和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连木偶剧里木偶们的舞蹈也是他们的杰作。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乐之声》里扮演索菲亚修女 (Sister Sophia,几位修女一起唱“玛丽亚”的时候,她是那位喜欢玛丽亚的金发年轻修女)。虽然这是她唯一出现在镜头前面的电影,但是,事实上,她曾为多个十分出名的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国王与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还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奥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薜涝骸B昀鲅强峙伦约憾陨闲5母星榛嵩较拊缴睿�谑牵��那牡乩肟�恕?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阿比斯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长告诉她她要骨气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赶回萨尔兹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兹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导。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的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人物
Coming soon ...
剧情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兹堡的修女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看护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护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看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亡妻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p>
曲目
The Sound of Music
I Have Confidence
My Favourite Things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
Do Re Mi
The Lonely Goatherd
So Long, Farewell
Climb Every Mountain
Something Good
Edelwiss
演员
1965年电影版: Maria Julie Andrews
Captain von Trapp Christopher Plummer
The Baroness Eleanor Parker
Max Detweiler Richard Haydn
Mother Abbess Peggy Wood
Liesl Charmian Carr
Friedrich Nicholas Hammond
Brigitta Angela Cartwright
Louisa Heather Menzies
Kurt Duane Chase
Marta Debbie Turner
Gretl Kym Karath
制作
1965年电影版: 作曲/歌词 Richard Rodgers/Oscar Hammerstein II
剧本 Ernest Lehman
导演 Robert Wise
布景 Boris Levin
服装 Dorothy Jeakins
舞蹈 Marc Breaux/Dee Dee Wood
音像
原百老汇剧组录音 (1959年11月)
原电影录音 (1985年3月)
原伦敦剧组录音 (1995年2月)
新百老汇剧组录音 (1998年5月)
1987年工作室录音 (1988年9月)
The Sound of Music - The Making of America's Favorite Movie
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作者:Maria Augusta Trapp,1949
The World of the Trapp Family,作者:William Anderson,1998
9. 哪位知道今天东方电影频道播放的美国电影《1776》的详细资料
《1776》是一出1969年百老汇音乐剧和它的1972年电影版的总称。这是一出带恶搞风格的喜剧。
剧本:Peter Stone
词曲:Sherman Edwards
目录 [隐藏]
1 百老汇首演版
2 衍生版本
3 剧情
4 历史事实
5 影响
6 录音版本
7 参见条目
8 外部链接
[编辑] 百老汇首演版
演出时间:1969年3月16日-1972年2月13日,共1217场。该版本获1969年托尼奖五项提名,赢得三项: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并获得1969年Drama Desk最佳剧本,最佳服装设计奖。
[编辑] 衍生版本
1972年,该剧由哥伦比亚公司拍摄电影版,总长180分钟(首次公映时有删节)。电影版演员基本采用百老汇首演版原班人马。
1970年该剧在伦敦上演,多采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演员。该版本获得舆论好评,并出版一张唱片。
1997年百老汇上演了该剧的重排版,由布瑞特·斯派尔(Brent Spiner)主演。重排版获得当年托尼奖三项提名和Drama Desk最佳男配角奖。
因题材具有教育型且演唱难度不高,该剧经常被美国各学校搬演。
[编辑] 剧情
第一幕
1776年5月8日,费城,既热又潮的桑拿天气,苍蝇多得没法开窗户,第二大陆会议的代表照旧三三两两聚在国会厅里喝酒打牌聊天,没人关心当天的议程——一头死驴的赔偿问题。麻萨诸塞州代表约翰亚当斯怒气冲冲摔门进来,谴责众人无视英国的欺凌,尤其对他反复提出的独立议案,甚至连公开讨论都没有。代表们受不了他的闹腾,空前团结地要求他闭嘴坐下(1 Sit Down, John)。
亚当斯失望地冲出大厅,抱怨议会一年半以来只会打混摸鱼,被这种机构领导,还不如来场瘟疫或者大洪水来得痛快。他开始给远在麻省的妻子艾比写信,想象中艾比出现在舞台一侧,催他赶快把独立问题解决掉,回家和她团聚。
亚当斯问她有没有照他说的,组织后方生产硝石。她很干脆的回答没有。为什么没有呢?“我们的问题更紧急,战争期间缝衣针都买不到了,你不送针来,别想要硝石。”“硝石!”“针!”“硝石!”"...针。"亚当斯无可奈何的同意了。两人互诉爱意,依依不舍,艾比终于消失。议员们再次齐声要求亚当斯坐下,这次他终于默默坐了下来。(2 Piddle, Twiddle and Resolve / Till Then)
第二幕
第二天,亚当斯去找好友,宾夕法尼亚州代表富兰克林,发现他翘了会正在请人画像。富兰克林认为独立决议之所以提不出来,完全因为亚当斯“讨厌又招人烦(obnoxious and disliked)”,得另找人提出才行。亚当斯一听坚决反对,但仔细想了想也不得不问富兰克林是否有人选。富兰克林很无辜的说没有,话音未落一名橙红色的骑手飞马赶来,原来他请了的弗吉尼亚州代表理查·亨利·李。
富兰克林假装向他请教独立议案为什么提不出来。“简单,因为约翰招人烦嘛。”那怎么办呢?自信心过剩民族自豪感爆炸的李立刻决定,他才是提出议案的最佳人选。因为弗吉尼亚是北美第一州,他又是FFV(弗吉尼亚第一批家族),“无论士农工商,内政外交,我们李家人都拔头筹。”李当即跨上马奔赴弗吉尼亚要求授权。(3 The Lees of Old Virginia)
第三幕
1776年6月7日。早上10点,新来的佐治亚州代表霍尔大夫按时抵达,会场非常混乱,罗德岛的霍普金斯喊管理员上朗姆,特拉华的三名代表争论不休。管理员问霍尔在独立问题上站哪边。最年轻的代表,南卡罗来纳的爱德华拉特利奇说:“当然和南卡罗来纳一边了”,他拉过霍尔,为他引见深南各州(Deep South),声称这些州一贯意见一致。霍尔不愿意透露佐治亚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同属宾夕法尼亚的另两名代表狄金森和威尔逊表示坚决反对独立。威尔逊为了迎合狄金森,有时甚至情不自禁的附议自己州提出的决议。狄金森称独立为叛国,对突然安静了两星期的亚当斯冷嘲热讽,亚当斯忍无可忍,向富兰克林表示再有一天等不到李,他就自己提出决议。
÷大会主席汉考克和秘书汤普森宣布第380次会议开始。汉考克主席首先宣布对罗德岛的霍普金斯禁酒,欢迎了霍尔大夫,然后要求心不在焉的弗吉尼亚代表杰斐逊报告气温。杰斐逊报告了“潮湿的87度(30℃)”,宣布他今晚就回家乡,去见分别了6个月的新婚妻子。
一个脏兮兮的小传令兵送来华盛顿将军的前线战报。华盛顿担心他的队伍疲乏又缺少弹药,难以抵挡英军对纽约的进攻。众人正在沮丧,李终于冲了进来,带来弗吉尼亚通过的李氏决议文(Lee Resolution),狄金森“第24次”提出延期讨论。
李氏决议立刻得到麻省(亚当斯),弗吉尼亚(李和杰斐逊)和新罕布什尔(巴雷特)的赞成票,由于这次是南方提议,康涅狄格的舍曼也投了赞成票。特拉华的三名代表以2比1赞成。纽约的莫里斯和往常一样,对任何决议都“恭敬地”弃权。宾州由狄金森提出反对。马里兰的蔡斯说如果独立是送上来的他当然支持,但战争胜利的希望实在太渺茫,因此投票反对。拉特利奇认为目前没什么理由急着采取行动,所以南卡反对。北卡一向紧跟南卡,同样投了反对。霍尔处在两难境地,他个人支持独立,佐治亚的立法机关却反对,他不知该如何投票,不过这次他决定反对。5比5加1票弃权,罗德岛的霍普金斯正好从厕所回来,酒还没醒,声称他从没听过有什么事情危险到连讨论一下都不行的,因而投了赞成票。决议终于得以进入讨论阶段,主席感激地取消了对他的禁酒令。
最热心的几个代表摆明了立场:狄金森为母国英国而自豪,他强烈反对“谋反”和“叛国”,只愿意向英王上书请愿。亚当斯和富兰克林认为他们只有个英国人的名头,权利早就被剥夺光了;再说列克星顿之役已经过去一年,战争正在全面爆发,现在和解未免太晚了些。拉特利奇不愿让深南各州接受北方领导的独立;蔡斯仍然对华盛顿军的实力毫无信心。
辩论进入白热化,狄金森激烈谴责亚当斯这个“疯子”,为一点税金竟然煽动人们抛弃“狮心王,宪章运动,都铎王朝和世界上最文明而高贵的国家”,亚当斯反击狄金森一派“冷静,考虑周到的人(cool, considerate men)”,什么事都躲在最后,隔岸观火。争到激烈处,两人挥起手杖打成一团。特拉华州老代表凯撒罗尼好容易把他们拉开,却因为太激动突然发病,同州的麦肯代表送罗尼回家乡,于是特拉华只剩一名代表,而他反对独立。拉特利奇立即提出重新投票。为了拖延时间,富兰克林要秘书把李氏决议再念一遍。就在这一点时间里,一直缺席的新泽西代表团到了,投了赞成票。6比6,纽约再次“恭敬地”弃权,亚当斯提醒汉考克主席(麻省出身)行使决议权。眼看决议即将通过,狄金森突然提出,独立这么重大的问题必须全体一致,“没有哪个殖民地应该被迫与祖国分离”。特拉华附议,投票结果照样是平手,汉考克主席担心反对独立的州会不得不为英国而战,导致独立战争背上兄弟相残的原罪,他投票赞成狄金森,“全体一致决
议”通过了。
秘书再次宣布为独立案重新投票,又被亚当斯打断,亚当斯提出延期,要为独立撰写一份正式文告。富兰克林附议,但主席问他们为什么,两人都答不上来。忽然一个声音说::“为了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用简洁的语句博取他们同意。”是一直沉默的弗吉尼亚代表杰斐逊。延期决议再次6比6逼平,主席决定赞成,并指派亚当斯,富兰克林,李和康涅狄格的舍曼,纽约的利文斯通组成5人小组,三周内提交文告。李刚被选为弗吉尼亚州长,急着回家上任,亚当斯立即提出由杰斐逊补缺。杰弗逊连声反对,主席视若无睹,直接批准然后休会。
问题变成了5人小组中由谁来执笔。不能是亚当斯,因为他“讨厌又招人烦”,富兰克林、舍曼和利文斯通也找了各种借口推脱,剩下一个杰斐逊,他只想赶快回家见他妻子。亚当斯软硬兼施,称赞他的文笔,提醒他负起责任,甚至以动武相威胁。杰斐逊很无奈,“亚当斯先生,你真是讨厌又招人烦,你拦在我和我的新娘中间,逼得我要杀人了。”在富兰克林他们“杀人了,杀人了”幸灾乐祸的歌声中,亚当斯塞给杰斐逊一支笔,摔门而出(4 But, Mr. Adams)。
注:这一幕包含20分钟以上的纯对话,创造了音乐剧史上最长时间没有音乐的纪录。
第四幕
一星期后,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来到杰斐逊的公寓,只见他情绪低落,胡子拉茬,坐在满地的废纸团中间,连开头都没写出来。好在亚当斯请来的杰斐逊夫人玛莎刚好抵达,小夫妻见面立刻黏成铁板一块,被彻底无视的两人只好撤离。
坐在杰斐逊门口台阶上,亚当斯眼前又幻化出艾比。她问他为什么不请自己的妻子,当他真的请她前来,她又不得不拒绝。因为战乱和严冬,农场快支撑不住了,加上孩子生病,她根本走不开半步。两人隔空互诉爱意和誓言,最后亚当斯仍不忘提醒她做硝石(5 Yours, Yours, Yours)。这首歌完全根据历史上两人真实的通信写成。
富兰克林叫醒了亚当斯,原来他在台阶上睡了一夜。玛莎正好推开窗户,两人从街上向她打招呼,她完全不记得昨天曾见过他们,不过很高兴出来和他们见面。两人想不通那个全议会最安静的“红头发墓碑”究竟怎么赢来这么可爱的妻子,玛莎回答她爱他的各种成就,但最不能抗拒“汤姆的小提琴”。他们跳起欢快的华尔兹,这时杰斐逊醒了,夫妻俩又黏了回去,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唱着小提琴颂歌再次无可奈何地离开(6 He Plays the Violin)。
第五幕
1776年6月22日,独立派采取分化瓦解战术,亚当斯负责马里兰的蔡斯。小传令兵又从前线赶来,华盛顿说军队中性病蔓延,酗酒成风,急需国会派代表团来振奋士气。亚当斯向蔡斯挑战,如果能证明大陆军可以击败英军,马里兰会赞成独立吗?蔡斯接受了。亚当斯、蔡斯和富兰克林组成代表团开赴新泽西前线,独立派其他代表也随即离开。狄金森心情大好,祝贺各位保守派代表和他一样坚持做“冷静,考虑周到的人”,为了捍卫他们的财产和家世,他们会坚持到底,“永远向右,决不向左”(7 Cool, Cool Considerate Men)。
代表们走了,管理员坐在主席的椅子上,管小传令兵叫“将军”。传令兵出身麻省,他坐在亚当斯桌前,向管理员描述战场,讲他的两个好朋友如何在同一天战死于列克星顿,其中一个死在山坡下草丛中,他的母亲找了一天一夜才发现尸体。这个孩子临死前在想什么呢(8 Momma, Look Sharp)?
第六幕
杰斐逊躲在议会厅外,等待秘书宣读《独立宣言》,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兴冲冲地赶回来。他们在新泽西正好赶上一群野鹅飞过,本来饿得东倒西歪的军队士气大振,一阵齐射,弹无虚发。蔡斯终于相信了大陆军的实力,回马里兰要授权去了。亚当斯盛赞独立宣言,富兰克林将之比作一个蛋,三人开始争论孵出来的会是什么鸟。杰斐逊提议鸽子,亚当斯说是鹰,富兰克林觉得鹰代表欧洲帝国主义,提出美洲土产,勇敢的火鸡。最后谁也拗不过亚当斯,三人一起庆祝这只鹰的诞生(9 The Egg)。
第七幕
1776年6月28日起,几天内代表们对独立宣言提出各种删改,杰斐逊都无条件接受,秘书已经懒得征求他的意见了。狄金森要求删去称呼英王的“暴君”一词,杰斐逊反对,声称不管他们怎么说,英王是暴君的事实不会改变,他让秘书把划掉的“暴君”再填回去。
主席准备宣布对独立宣言进行投票,拉特利奇突然站出来,指责宣言中关于奴隶的章节,捍卫奴隶制为“我们南卡罗来纳的生活方式”,嘲笑新英格兰各州的伪善。他们不畜奴没错,可是是谁开船出波士顿港,载着圣经和朗姆来到非洲?是谁在奴隶市场上吆五喝六,往波士顿运回黄金?三角贸易里到底谁发了财?他登上桌子,模仿奴隶拍卖会的场面,直到一名北方代表忍无可忍求他停止(10 Molasses to Rum)。拉特利奇拂袖而去,带走了南北两卡所有代表,佐治亚的霍尔大夫犹豫一下,也跟了出去。
蔡斯赶回来投马里兰的赞成票,近乎绝望的亚当斯要麦肯回特拉华,把病重的罗尼请回来。富兰克林建议亚当斯删除奴隶制一节,“为一场战役而输掉整个战争,这太奢侈了”。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亚当斯独自爬到钟楼上躲起来,向想象中的艾比求助。艾比用他自己信上的话安慰他:“Commitment, Abby, commitment!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of value on the face of this earth: those with a commitment, and those who acquire the commitment of others”。这时管理员喊他收邮件:一堆系着缎带的桶,艾比组织麻省妇女社团制造的硝石运到了。(11 Compliments)
亚当斯信心复燃,他让管理员寄回缝衣针,让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抓紧最后时间争取威尔逊和拉特利奇。汤普森秘书打开华盛顿最新的来信,华盛顿问他过去的15封信怎么没有半点回复。“那边究竟有人在吗?”
深夜,亚当斯独自坐在议会厅里,默念华盛顿的话。有人在吗?他已经破釜沉舟,该来的就来吧,他仍然能看见一个光华四射的新国家,永远自由。可是究竟有人关心吗?(12 Is Anybody There?)
“有,我关心。”霍尔走了进来。他想起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柏克的话,“民意代表不仅代表人们的产业,也代表人们的判断能力。如果他牺牲这些,就是对选民的背叛。”他决定照自己的意志,为佐治亚投赞成票。
对李氏决议的正式投票开始了。麦肯带着罗尼赶了回来,特拉华3名代表以2比1赞成。拉特利奇再次提出奴隶制问题,富兰克林恳求亚当斯删掉那节,亚当斯让杰斐逊决定,毕竟宣言是他写的。“那些也都是我写的。”杰斐逊走上前亲手划去了奴隶制一节。拉特利奇代表南北两卡投票赞成。佐治亚也投了赞成。
最后只剩宾夕法尼亚。狄金森正要反对,富兰克林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狄金森反对,富兰克林赞成,决定权落到了威尔逊手里。威尔逊发现如果他反对,他就会作为“阻止美国独立的人”永远被人记住,而他和别人不同,非常不想留名后世。狄金森冷笑:“国家就是这样建成的吗?就因为一个天生的无名氏想要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威尔逊投了赞成,李氏决议全体一致通过了。
主席要求全体代表在宣言上签名。狄金森宣布良知不允许他签这份文件,他仍然盼望与英国和解,但他决定去投军,捍卫新生的国家。亚当斯率领全体代表向他致敬,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7月4日。汉考克主席带头签字,写得最大,“让胖乔治国王不戴眼镜就能看清楚”。欢乐的气氛被小传令兵打断,华盛顿报告纽约已经被摧毁,他的5000名老弱残兵要对抗25000名英军,只有神知道结果会如何,但他注定要损失这些英勇的人了。
会场顿时凝重起来。主席下令敲钟,在越来越激昂的钟声中,各州代表按由北到南的地理顺序,依次上前签字。
10. 求美国百老汇百度云 谢谢
分享链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dcAiWuJtkcdPgDyXfSuUUQ
提取码:r1q9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关介绍:
《百老汇》是费乔斯第一部有声片,超级起重机拍出的百老汇移动大全景在当时算得上十分惊人。收录于CC《Lonesome》之中;又一部典型的"给说话的人摄像"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