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拍摄了创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为当时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号“李黑”,是香港电影名导演,曾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执导电影。作品中以宫闱片、历史片闻名,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等。参与创作上百部电影,是香港电影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❷ 谁拍摄了创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为当时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
❸ 20世纪30年代,沟口健二导演的哪些影片被视为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号“李黑”,是香港电影名,曾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执导电影。作品中以宫闱片、历史片闻名,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等。参与创作上百部电影,是香港电影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❹ 谁拍摄创作一系列的电影成为当时香港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
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是朱石麟
❺ 李翰祥是不是香港现实主义的领导者
不是。李大导的作品主要是“风花雪月”,又怎会是现实。
❻ 谁拍摄了创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为当时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
朱石麟
朱石麟到香港后,影片中出现了过去一度缺失的狭义时代性,在香港形成了披露现实、表现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电影学派。他连续拍出《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乔迁之喜》(1954)、《水火之间》(1954)等5部直接反映香港普通大众艰辛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并且把镜头的焦点从内地调转过来,对准香港的现实。影片中的街道、木屋、工厂、茶楼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