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电影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97回归后,香港电影开始走向没落,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时间节点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已经展现出了疲态。如果说香港电影是一种情怀,那今天他已经是过去式了,如果把香港电影看做地域发展的产业,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依然是前进的。经济危机,盗版,好莱坞电影的兴起,韩国电影抢占市场,sars,本土电影票房剧降都是造成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电影的拐点,在1993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单从电影产量就开始下降了
电影市场对比
1993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在美国 Turner 及Disney 购并New Line 与Miramax,二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关键文件3 号推出,这都推动了香港电影走向衰落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如何走向了没落,至少有这几个原因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1、邵氏电影公司的转型
从80年代开始,邵逸夫的电影公司把重心转移到了电视剧上面,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电视剧如此火爆,而电影开始减产。曾经出品过很多精品电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窥探到了时代的脉搏,还是后起之秀电影公司的压力,工作重心转移。
2、台湾市场的流失:台湾市场是香港电影的主要输出对象,台湾本地电影的崛起以及香港电影的泡沫化导致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影响力锐减,台湾民众的重心回归本地电影。这个理由十三少是不赞同的,在1989年开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国片制作辅导金",大力扶植本土电影,确实是在逐渐压缩外来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台湾本身的电影基因不够,本土片很难盈利,香港电影拥有更强的明星号召力和电影卖端口价值,于是大量的台湾电影制作公司纷纷将资金输送到香港拍片,然后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将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进口到台湾上映,这就是所谓的"台产港片",所以总体而言,香港电影并未由于台湾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冲击,所以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3、电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导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导演有吴宇森、徐克、洪金宝、林岭东、袁和平、于仁泰、唐季礼等,演员有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我们必须弄清楚香港电影由繁华走向没落的转折点具体是在93年,而大导演,大明星的流失几乎都是在95年之后,举几个例子,95年成龙凭借《红番区》成功打入好莱坞,李连杰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侠》上映,这才引起了美国电影公司的关注,周润发的好莱坞**作《替身杀手》更是在98年才出现。吴宇森93年赴美国发展,直到97年才靠电影《变脸》正式在好莱坞站稳脚跟,这样的例子大家可以通过翻阅他们的履历来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于大批名导和明星赶赴海外发展才导致香港本土电影的不景气,而是由于香港电影的萎靡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这才选择走向国际,同时作为已经在本土达到事业巅峰的他们何尝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盗版横行:把盗版泛滥归结为香港电影市场萎缩的罪魁祸首更是无稽之谈。当时的电影制作公司大多有黑帮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应该清楚。盗版商部分是有些后台,但谁也不敢得罪电影帮幕后的老大,他们经常会换着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时间内也让电影发行商亏了不少。后来电影制作公司就找到了这些盗版商,二者商议在电影放映的前两周,不允许在香港本土传播盗版,电影制作公司给予盗版商一些钱作为补偿,那拍好的盗版碟怎么处理?那还不简单,抬头望去,对面就是大陆,直接派几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运到大陆去卖。所以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制作公司和盗版商是和睦相处的,有钱一起挣,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9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可以说已经波及了全球热爱电影的影迷,派拉蒙、华纳等一大批电影公司相应美国尼克松政府对电影业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电影产业逐渐恢复,1994年电影品质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后,无间道的出现似乎预示着香港电影的复苏,但这更像回光返照一样,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电影人的相继北上,香港电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电影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华语电影上或许是影迷的最好选择,当韩国电影,泰国电影,美国电影发展如此迅猛时候,我们应该坚定的支持华语电影的影人。
② 如何促进香港电影业的发展
其实
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早就促进中国香港电影业发展的措施提出一份文件
旨在向委员会汇报 *** 为促进中国香港电影业持续发展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背景 他们曾于 2003 年 3 月委员会的会议上,向委员汇报 *** 对中国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提出“振兴中国香港电影业政策报告”的回应。应委员会的要求, *** 承诺于一年后再次报与电影业发展有关的事宜。 *** 的政策是致力促进本地电影业的长远及健康发展,以保持中国香港作为国际电影制作中心的地位。为此,在过去几年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推动及支援业界发展的措施,包括于 1998年成立电影服务咨询委员会,并委任电影业各范畴的资深人士出任成员;在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影视处)下成立电影服务统筹科(统筹科),为业界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务;以及分别于 1999 年及 2003 年设立“电影发展基金”及“电影贷款保证基金”,为业界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援。 回顾过去几年,由于非典型肺炎在港肆虐的影响,年内只有 79 部在中国香港制作的电影上映,较 2002 年的 92 部,减少了 14%。但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及《内地与中国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安排》 ) 的签订,本地电影业正迅速活跃起来,准备进一步开拓内地庞大的电影市场。 为使业界能作更好准备,他们在已建立的良好基础上会继续推动及支援本地电影业的发展,推出的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a) 建立电影融资制度 ; (b) 资助有利电影业长远发展的项目 ; (c) 加强人材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 (d) 保障电影业知识产权 ; (e) 开拓内地市场 ; (f) 提升中国香港电影业的国际地位及形象 ; (g) 提供后期制作设施 ;及 (h) 加强拍摄支援服务。 全文见 209.85.175.104/search?q=cache:jYygIzHPHG0J:legco/yr03-04/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0325cb1-1326-2c.pdf+%E4%BF%83%E9%80%B2%E9%A6%99%E6%B8%AF%E9%9B%BB%E5%BD%B1%E6%A5%AD%E7%9A%84%E7%99%BC%E5%B1%95&hl=zh-TW&ct=clnk&cd=1&gl=
③ 中国电影电视有哪些奖项
1、中国电影金鸡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于1981年创办,是中国大陆电影界权威、专业的电影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因当年属中国农历鸡年,故取名中国电影金鸡奖。
2、大众电影百花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由周恩来总理发起的电影大奖。百花奖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因此又被称为“观众奖”。
3、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简称华表奖,全称:政府优秀影片奖,正式设立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 。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
4、香港电影金像奖(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
是香港及大中华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创立于1982年,每年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组织与颁发,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是香港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于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颁奖典礼,颁发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21个奖项。
5、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创办于1980年,于1981年开始评奖,每年举办一届,原名“全国优秀电视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为电视类的“政府奖”,是对上一年(或两年度)电视剧思想艺术成就的一次检阅和评判。从2005年,改为两年一届,与中国电视金鹰奖隔年举办。
6、中国电视金鹰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创办于1983年,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电视艺术综合奖。其前身为“《大众电视》金鹰奖”,是国家级的唯一以观众投票为主评选产生的电视艺术大奖。
1998年第16届开始,改名为“中国电视金鹰奖”。2000 年第18届开始,全面升级为“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 并落户湖南长沙 。
④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区域限制
相较于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入围标准上设置了区域性障碍的奖项,使得一些口碑和票房很好的华语片都没有资格报名竞选,引起了一些对于金像奖过于本土化的质疑。对此,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表示,评选所有的华语片并不是金像奖负责的范围,他坦言:“因为合拍片的关系,我们也开放了不少。从前拍一部电影,香港人必须占工作人员里的8个岗位才算是港片,才可以参选。现在香港人只用占6个岗位,就可以。等于说,香港人占小于一半的岗位,我们也算是港片。这一部分,我们也很为难,但‘香港电影工作者看港片’这个定位,我想我们暂时不会改变。”这些条件被外界认为是为了保护香港本土电影发展设立的门槛。
舆论认为金像奖如果一味地区域保护化,会失去华语片竞选的公允和影响力。对此,陈嘉上立场鲜明,他宣称:“如果因为香港电影越来越不受重视,这个奖就越来越不受重视的话,我们就认命吧。因为金像奖是为香港电影打拼的,如果没有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说香港电影在走下坡,那金像奖就是如实反应香港电影现状,并继续为香港电影打拼”。香港电影金像奖主要是为鼓励香港电影人所主办,并非包括所有华语电影。
⑤ 为什么香港电影越来越越像电视剧,剧情长,情节短!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⑥ 香港放宽措施鼓励电影制作,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让合拍片的内地元素不再受限,可以促进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可以重振香港电影业,可以促进经济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⑦ 现在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为什么
只能说世道变了,没办法的事情。
香港电影业起飞其实来自于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刚刚经历完社会动荡,然后找专家弄了一个报告,发现主要是青年人有不满,没办法赚钱也没缺乏上升机会,因此在香港大肆开辟娱乐事业,青年不是很多想法、创作么?因此后来香港政府发了3个免费电视牌照,培养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工程、道具等人才,当年培养了人才,后来再大力发展电影事业,在政策上予以配合,开绿灯,以前在没有电视录像机之前,每逢一些好看的电视剧,真的可以做到“万人空巷”,整条街都没有人,跑回去看电视的景象。加上香港其实跟英国制度差不多,有分级制度,很多题材都可以拍,甚至英女王都可以拿来作为题材,比方说最佳拍档系列,从英女王到美国总统,其实香港电影业曾经一度辉煌。
但是进入90年代,由于VCD技术的成熟,各种盗版横行,直接打击票房收入,电影本来就是有种半赌博性质的投资,不一定能收回成本,而后面加上盗版,虽然警方极力打击盗版,但是做盗版的人还是非常多,从街边小贩再到无人看管的店面(逃避打击,店里没人,就算警察去了也因为抓不到人,顶多充公盗版影碟,盗版影碟成本几块钱一张,当年香港人收入可以过万,无人盗版影碟店附近都有人把守,看谁没给钱,如果直接拿没给钱就走出去就会被人找麻烦)。而后来加上网络的普及,别说正版影碟,就算盗版影碟都没有生存的空间,大家都在网上下载影片,后来虽然立法管理了,但是也只是抓了几个上传最多最肆无忌惮的,然后后面就没再抓,因为确实人太多,比方说BT下载,下载的时候,下载者也会上传影片,一部影片可能会有几万甚至几十万香港人在下载并且上传,香港法律规定只要涉及到上传未经授权的影片都是违法的,但是确实人太多,不好搞,后来也只是抓那些特别严重的,上传特别多甚至盈利的人。。。
其实最主要还有香港经历过几次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很多老板转去投资房地产、还有游客生意等等,舍得投资拍电影的人真的不多,加上大环境其实已经变了,整个娱乐事业,以前的电视业,如亚视,都支持不住,被收回牌照,退出免费电视广播的行列(不过最近又在网络重新开台回归),现在虽然有3个免费电视牌照,但是市场大环境其实变化很大了,比方说电视台拍摄电视剧也要考虑到将来更内地视频网站合作,题材也要根据内地规定作出调整,而且大陆市场比香港市场大多了,很多明星坦言在香港当一线明星的收入还不如内地三四线明星的收入,因此很多人才纷纷都到了大陆进行发展了。不过香港电影业还是存在的,毕竟是创意工业,拍摄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由于确实大环境改变了,才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毕竟现在娱乐方式太多,比方说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急速转变,传统娱乐如电视、电影、电台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同以前了,所以变化还是很大的,毕竟娱乐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赚钱的,因此越来越多明星、编剧等人才回去大陆发展。甚至说香港有一些电影早在10年前就不在电影院上映,改在网络上映了,总的来说处在一个电子化的大时代,一切都在变化。
⑧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好处有哪些
有个毛好处啊?让你看到你想看的爆米花无脑片,把那些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真正戳到社会弊端的电影全部禁掉,在别国电影是艺术,在我国电影成为了政治工具。别提什么伊朗电影,你有种去问问他们的电影人谁不想自由的创作呢,带着镣铐跳舞跳的好居然成为了反对分级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