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很多香港电影里外地人说的话都是上海话
电影是讲早期的香港人生活 , 而那个年代是有很多上海人跑到香港的 , 而且早期在香港有很多都是上海理发店来的.
‘贰’ 刘德华拍了一部关于上海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应该是天与地
外文片名:TianDi
Tianyudi
HeavenandEarth.....(USA)
ChineseUntouchables.....(UK)(videotitle)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Germany:96min(cutversion)/Germany:99min/Spain:140min
国家/地区:香港美国
对白语言:粤语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级别:Spain:18Germany:18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西班牙1994年2月11日
香港1994年7月21日
德国1997年1月8日.....(videopremiere)
导演:黎大炜DavidLai
演员:
刘德华AndyLau.....CheungYe-Pang
刘松仁DamianLau.....TaiChai-Man
陈少霞CherieChen.....Susu
金士杰ShijieJin
俞飞鸿FeihongYu.....WuJun
顾宝明GuBaoming.....倪坤
制作人:
刘德华AndyLau.....CheungYe-Pang
向华强CharlesHeung.....出品人
余伟国DanielYuWai-Kwok.....监制
摄影:李屏宾PinBingLee
影片概述:
影片讲的是三十年代的上海,政府与犯罪分子勾结,毒品贸易横行,刘德华饰演的民国政府禁毒专员张一鹏奉命前去查禁,在强大恶势力面前毫不退缩,即便爱妻好友一一惨遭杀害仍不改其志,但终究难免鸡蛋碰石头的厄运,惨遭杀害。看看这个故事的框架,不少朋友可能都会想起布赖恩.德帕尔玛导演,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那部经典作品《义胆雄心》(TheUntouchables)。确实,本片里《义胆雄心》的痕迹太浓了,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和《义》里面的挂钩:刘德华的角色对应凯文.科斯特纳;金士杰饰演的“山东猫”对应肖恩.康纳利;俞飞鸿的角色则对应《义》中的神枪手安迪.加西亚(只在性别上作了改动),而刘松仁饰演的大毒枭戴济民,一看便知是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黑帮头子卡彭的翻版。而影片中开头的小孩为炸弹所害,刘德华第一次行动惨遭捉弄,刘德华找刘松仁报仇时刘松仁大谈道德宽恕等,都可以在《义》里找出原型。而影片的制作方似乎也没有掩饰对“TheUntouchables”的借鉴,它的一个英文片名就叫作“ChineseUntouchables”。讲到这里,似乎给大家一个印象,这部片只是对好莱坞电影的粗劣仿制。的确,对《义胆雄心》的诸多模仿使本片注定难称经典,但它在剧情上的一些处理和编排又将其从烂片的边缘拉了回来,成为一部不错的作品。影片的第一个出彩之处就是黑色到底的剧情,这一点就与《义胆雄心》有极大的不同。在《义》中,尽管黑势力也十分猖獗,凯文.科斯特纳的两位战友相继遇害,但最后科斯特纳仍将犯罪分子绳之于法,和妻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知道,一般美国人总是较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作为美国的商业主旋律影片,《义胆雄心》自然不敢去拂逆观众的观影趣味。而在《天与地》中,刘德华最后确实抓住了戴济民,但随即在离开上海的列车上被上司所杀,最后影片打出几行字幕,戴济民被无罪释放。如此一来,刘德华等人的努力全部变成了无用功,他和他战友们的鲜血也变得毫无价值。这个悲惨的结局在香港影坛,尤其是香港商业片中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在商业片中,即使导演要煽动悲情,在最后让主角死去,但反面人物也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如《喋血双雄》中周润发饰演的杀手小庄最后虽然牺牲,但杀害他的黑帮老大(成奎安饰)也被李修贤一枪毙命;刘德华自身的早期作品《天若有情》也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刘德华饰演的华弟最后虽横尸街头,但终究完成了为老大报仇的目标。最后好人牺牲而坏人仍然逍遥法外,这对于一般观众是难以接受的。如最近热播的大陆版《新上海滩》,导演安排了两个结局让观众投票选择:一个是许文强死而冯敬尧继续活着,另一个则是许冯同归于尽。而投票结果是,多数观众都会去选择后一个结局。《天与地》的结局无疑与多数观众的欣赏趣味不合,影片上映后票房不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但我认为,本片如此的结局设计,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如果也是来个光明的结尾,那就彻头彻尾沦为对《义胆雄心》的抄袭了,唯有坚持黑色到底,才有了与《义胆雄心》不同的立意。另外,如果从当时历史的环境去考虑,刘德华的悲惨结局也比兇徒绳之于法更符合史实。理由很简单,三十年代是一个何其黑白颠倒的社会,一个没有任何力量支持的、单枪匹马的热血青年,如何能同势力强大的黑势力对抗?最后刘德华的死,也同时宣告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浪漫的理想终究难逃幻灭的厄运,更加强了对腐败民国政府的批判性。
影片另外一个出彩的地方就是对于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描写。影片中处处透露出一种正义在邪恶面前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比《义胆雄心》还要强烈。如整个上海市政府官员均和戴济民互相勾结,刘德华进入其中,真的犹如羊堕狼群,刘德华那句“我是南京政府派来的缉毒专员”在那群恶霸面前显得何等苍白;全个警局均与刘德华明目张胆的作对,只有一个别人都看不起的“山东猫”肯协助刘德华。记忆最深刻的是刘德华在上海孤立无援,去南京找上司求助,而上司竟对刘德华的困境置若罔闻。当刘德华向其提意见时,他凶恶地教训刘德华:“我当年是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起搞革命的,这个江山都是我打下来的,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原台词不能准确激起了,但大意如此)之后导演给了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刘德华孤独的在孙中山巨幅画像前徘徊,孙中山的形象如此伟大,而他用尽一生心血所创建的民国竟如此黑暗不堪……影片中的刘德华和孙中山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孙中山的悲剧不也正预示着刘德华最后的命运么?最后戴济民的逍遥法外,更是将黑暗的气氛推向了极致。
影片的演员方面,最受人关注的自然是刘天王了。刘德华的表演总体还是可以的,但仍难掩盖他身上青涩的味道,尤其是与金士杰、刘松仁这些老戏骨相比,总给人稍逊一筹的感觉。另外,喜爱TVB96版《笑傲江湖》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影片的女主角陈少霞,她在96《笑》中扮演岳灵珊。不妨在这多八卦一下,据说她当年是刘德华力捧的新人,之后两人似乎又传出不和,合作停止,陈少霞转向小银幕发展,否则她现在成为影坛的一线女星也说不定。而经常在大陆武侠剧里露脸的俞飞鸿也在本片中有演出,我之前还以为她是在九十年代末才出道的呢。
最后,不仅影片本身,影片之外的东西也很沉重:《天与地》上映后,票房惨淡,刘德华创建的天幕公司血本无归,不久不得不将公司抵押给台湾片商。我想,刘德华之所以投拍这部不怎么符合大众趣味的电影,也是有着理想主义的成份在,不甘于这部影片落于平常商业片的窠臼。最终,他和影片里的张一鹏一样,都落得了个在现实面前头破血流的结局,这也给《天与地》更增添了一股悲壮的意味。这一部电影,虽然模仿成份过多,剧情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也不少,但影片的风格和立意均属不俗,再加上是刘德华的诚意之作,还是推荐大家一看。
‘叁’ 电影中的香港和上海整天打打杀杀,杀人和杀个鸡似的,非常乱,请问,香港和上海真的有这么乱吗
电影中有一定的夸张成份!那个时代的上海确实很乱,很多租界,各种势力的团体,不过街头火拼这种场面还是不多的,械斗会有,不过枪战很少!
‘肆’ 香港为什么那么衷爱拍摄关于老上海滩的电影,电视剧
1老上海曾经是远东最繁华的城市,是冒险家乐园,当然有好多题材。怀旧风情风月最适合。
2、国民党败退大陆。香港聚集大批影视文化人,编剧对老上海熟悉。
3、香港是东方之珠,媲美老上海。有个历史对照。
‘伍’ 香港是不是继承了旧上海的文化
香港确实是继承了一部分旧上海的文化。
文化这个东西,是靠人去传播和继承的。
上海作为上世纪远东第一大都市,有两次非常明显的人员南迁至香港(主要是有钱人和知名文化人),一次是1937年抗战爆发,另一次是1949年建国。人员的南迁不可避免地也带动了文化的迁移。
这方面的文章很多,网上可以搜到。
‘陆’ 为什么香港一些老电影老拿大陆做背景,讲60,70年代的事,又把情节拍的四不像很多都是当时大陆没有的
因为就算当时的香港还是属于英国管制 但是毕竟他就是中国的 所以电影里总是提到大陆 香港到现在都还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地方 其实现在很多香港人 大部分都是以前大陆过去的 广东 上海 浙江 等地区 不过不得不承认 大陆确实比香港落后 接受事物也不如香港早 跟香港快 其实香港很多人思想都还是很保守 只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化境里 慢慢的习惯了 小的时候 有现在这样么 什么国家的文化都能看到 别说别的地方了 台湾 香港的文化都很少接触 我们不去对他们接触 他们更加不会了解我们 于是拍出了 你所谓的四不像 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不熟知 也犹豫当时中国还在发展初期 许多政治因素在里面 所以会比较敏感 怕引进国外 或是台湾香港的文化进大陆有影响
‘柒’ 请问香港的一部电影是讲的上海的陆云生的事的名字
陆云生是电影《上海皇帝》中虚构人物,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个人物。
《上海皇帝》由潘文杰执导,吕良伟、郑则仕等人主演的一部动作片。影片讲述了小贩杜云笙成长为上海“皇帝”的故事。该片于1993年9月14日在香港上映。
主要剧情:小贩陆云生(吕良伟 饰)常为邻里抱不平,被租界总探氏黄金荣(郑则仕 饰)妻阿桂姐(斯琴高娃 饰)所赏识。未几,陆破获宋教仁被刺案真相,令黄名声大噪。黄对陆赏识,却招侯飞妒忌。
陆、黄出面调息了军阀袁啸军劫取法国鸦片事件,发了财,变为大亨。由于黄误打了督军卢永祥之子,陆又去东北军军长毕树政处求情,还搭进了名妓老六(刘嘉玲饰)。
无奈卢、毕进一步勒索,被陆寻机反击。1927年,陆目睹国共反目,他反对镇压工人武装与屠杀共产党人;为了不被国民党利用,他打入商界,以经济力量与国民党抗衡。
(7)香港电影里面的上海文化扩展阅读
《上海皇帝》主要角色:
1、孟小东
陆月生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人单纯,与尚是小混混的陆月生躲在阳台上约会。后为了跟老师学戏而前往北京,回来却变成了别人的爱人。
2、黄全荣
上海滩法租界总探长,因老婆很赏识陆月生而与其相识,后因陆月生破获了宋教仁被刺案而开始欣赏他。此后他和陆月生联手,逼迫法领使馆交出了鸦片专卖权。
‘捌’ 香港老电影,为什么里面的人都说普通话的
香港电影分三个时期,一个是解放后,大批上海电影工作者南下补充香港电影从业人员,从导演编剧到演员都不是广东人,基本上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到70年代左右,本土电影从业人员成长起来后,开始了粤语长片和功夫片,基本上都是粤语口音(因为普通话是大陆,感觉很土很落后),2000年后香港电影没落了,大陆的电影起来了,主要是热钱多,有金主愿意投资电影,现在的香港电影没有一两个大陆演员肯定投资都不大。
如果你指的香港老电影,指的80年代的,那是因为香港电影要考虑台湾票房,所以都有两版粤语和国语,注意,只有台湾的普通话叫做国语,大陆的普通话就叫做普通话,你现在买正版的DVD香港电影,都是国粤双语的,比如像《卧虎藏龙》还能买到国粤英三语,而好莱坞的动画片,有时会有两版的国语配音,就是一版是台湾配音一版是大陆配音的
‘玖’ 以上海滩为背景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这个剧应该是《烟雨》
以上海滩为背景的电视剧《情断上海滩》《上海风云》《上海滩》
电影《马永贞》《天堂口》《大上海》《英雄地英雄泪》
‘拾’ 香港电影的电影百年
从东方好莱坞到大华语时代——香港电影百年回顾。浮生百载。对于普通人来说,百年的生命是一种奢望,但对于一门新兴的艺术而言,百年却只是一个开始。“第七艺术”、“东方之珠”,当我们回望香港电影的百年历程,那起起落落、几度沉浮的酸甜苦辣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过眼云烟。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港方出品,港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庄子试妻》。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鼓励和“左右”政治势力影响减弱,香港电影迎来了它自由发展的黄金时期。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制片企业在港登陆,标志着香港电影工业由独立制片向“垂直整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型的完成。同时,香港电影也挣脱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特色。从此,有人开始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冠之以“东方好莱坞”的头衔。在这一时期,“电懋”和“邵氏兄弟”在争夺市场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电懋”以拍摄时装片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空中小姐》、《香车美人》等;而“邵氏”则延续了前身“天一”公司的创作传统,提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战略,积极制作《貂蝉》、《杨贵妃》、《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片,并且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续了十年之久的“黄梅调电影热潮”。凭借这股热潮,“邵氏”也在两强之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为了逆转不利的局势,“电懋”的掌门人陆运涛亲自上阵,先是花重金从“邵氏”挖走了林黛、乐蒂的当红明星,又说服李丽华和严俊自组公司,最后策反李翰祥带着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职人员远走台湾,组建了“国联”。同时,两公司大闹“双胞胎案”,争拍同一题材的影片抢占市场。这种恶性竞争直到1964年双方签订“君子协定”才宣告结束。不久之后,陆运涛意外辞世,“电懋”也无力再和“邵氏”抗争,香港电影的格局就此从“楚汉相争”变成了“邵氏”的一家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