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影视 » 人与野牦牛的外国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人与野牦牛的外国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7-10 13:14:08

① 有部写杰桑·索南达杰的电影叫什么

好像就叫《杰桑.索南达杰》,孔繁森是他的妹夫,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就是杰桑组建的!~~~他死得太壮烈了!~~~真是好样的!!!

② 电影《可可西里》的故事原型是什么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

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陆川看到民间巡山保护队的故事后,他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适合拍成一部电影

陆川不仅是《可可西里》的导演,还亲自负责剧本的创作,这期间他多次跟随可可西里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和巡山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的剧本,陆川忽然觉得剧本和现实生活相差得那么远,而陆川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所以陆川对剧本改了又改。

(2)人与野牦牛的外国电影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日泰

日泰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队长,他带领一帮人以坚定的毅力战斗在可可西里的生命禁区,他有着坚毅不屈的强大内心,即便面对寡不敌众的局面,依旧神色自若地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盗猎贩子许诺给巡山队汽车和房子,也遭到日泰的坚决回绝。最后巡山队长日泰被一群盗猎者残忍的杀害。

2、尕玉

本来是个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里,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就在这个人类生存的“禁区”,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

3、刘栋

可可西里巡山队的队员。在追捕盗猎贩子的过程中,日泰命令刘栋带着伤者下山找医生。刘栋把伤者送到卫生所后就去找自己的女友借钱,女友哭着离开了他,却给他留下了一叠钱。

刘栋用这些钱买了些补给物资就独自一人进山了,半路上车轮陷进了沙坑,在搬东西的时候刘栋不幸踩到一处流沙,短短几分钟就被流沙吞噬了。

③ 票房只有604万,豆瓣却高达8.7分,全片只有3个职业演员,究竟是部怎样的电影

是一部讲西部大开发的一部电影。在这部电影里面他们辛苦造林。

④ <<可可西里>>电影赏析

一、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之意。名如其地,这里云朵笼罩着山头,露出些许雪白,干涸的河道伸向远方。藏族民居、尼玛堆、绿色草原、成群的藏羚羊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上奔跑,美丽尽显无遗。然而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因而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当北京来的警察尕玉走入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巡山队驻地的时候,他从面前这群黝黑而平静的康巴汉子们脸上,丝毫看不出即将开始的巡山路是怎样的遍布危险悬疑:志愿者神秘失踪……藏羚羊群惨遭屠杀……传闻中巡山队勾结枪匪盗杀羚羊……
一切为了真相!尕玉隐姓埋名,加入了追捕盗猎者的巡山队,走进了四万平方公里茫茫无人戈壁;盗猎者如同空旷山区游荡的厉鬼,他们似乎可以藏匿在每一个石缝间,似乎可以弥散在稀薄的空气中,他们像阴影紧紧啮咬着巡山队员的神经,并寻觅机会向队员们射出致使的子弹……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
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不断倒在冷枪之下……连最顽强的藏族汉子也哭喊道:我们走不出去了!
打击盗猎,是巡山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守护家园,是巡山队不可动摇的信仰。巡山队员顽强地在风雪戈壁中追捕盗猎者,枪声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长久地回响――这不只是一次巡山,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历险。

二、
《可可西里》——被当代着名美学大师李泽厚称赞为“中国电影的一次美学革命”的影片,用它坚实的叙事、真诚的心性、神秘悬疑的气质、简洁有力的影像,打动了每一个观看者。或许矛盾混合体这一词就是形容可可西里的最佳用语。美丽与荒凉在这里结合得如此融洽,让人于陶冶美景时内心却泛起无限的悲情。正如陆川所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男主角日泰无心一语“我们藏族人吃肉刀口是对着自己的”就像一条红线贯穿整部影片,盗猎者的冷枪,防不胜防的流沙,不可预测的大雪都是巡山队员随时的索命棍。自古红颜多薄命,似乎这句古语也能印证这有美丽少女之意的可可西里的悲惨。美丽与荒凉并存,注定这里一定是危险的,注定这里要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
看完整部影片我们该好好的深思:这部影片到底反映了什么?为了渲染这里的死亡恐怖气息?我不愿意将这里想象成死亡的高原,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即使如盗猎者马占林类也善良的告诉记者跟着他的脚印就能走出大雪封住的雪山。
巡山队员是英雄吗?是的,但他们身上凸现的更多的却是普通人民大众的影子,他们为了维持经费也会违法卖出缴回来的藏羚羊皮,也会在被雪困住的车里悲呼“我们走不出去了”。
盗猎者残忍吗?的确,他们很残忍,正是他们用机枪扫射美丽的藏羚羊,也正是他们无情的将子弹射入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巡山队员。然而盗猎者的组成人员中大部分却是如马占林般的牧民。曾经他们也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起生命,然而土地沙漠化,牧地越来越少,羊群很难再成活。在如此荒凉的高原,他们该怎么办?等着饿死吗?当然不可能。此时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亦随之暴涨,而这正是他们生存的机会。这样的生存理念,让他们将罪恶之手伸向了美丽的藏羚羊,不顾国家严禁捕猎藏羚羊的规定,也不管藏羚羊的数量是否由一百万只锐减到只剩不到二万只。他们既是可恶的盗猎者,也是与自然抗争的可怜人。
经济的落后向来是罪恶的根源。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扼止因饥饿而产生的犯罪;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让那里的人们保护珍贵的藏羚羊。或许这就是导演陆川在这部影片中要表达的思想。总之,这部影片震撼了许多人,许多的良知被唤醒。可可西里除了所展现的美丽,它的荒凉跟落后也深深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信它的未来在国家跟人们的帮助下只展示美丽的一面,成为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成为人类的天堂。

⑤ 谁知道《可可西里》讲的是什么

可可西里故事梗概或分集剧情
当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走入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巡山队驻地的时候,他从面前这群黝黑而平静的康巴汉子们脸上,丝毫看不出即将开始的巡山路是怎样的遍布危险悬疑……志愿者神秘失踪……藏羚羊群惨遭屠杀……传闻中巡山队勾结枪匪盗杀羚羊…… 一切是为了真相!尕玉隐姓埋名,加入了追捕盗猎者的巡山队,走进了四万平方公里茫茫无人戈壁; 盗猎者如同空旷山区游荡的历鬼,他们似乎可以藏匿在每一个石缝间,似乎可以弥散在稀薄的空气中,他们像阴影紧紧啮咬着巡山队员的神经,并寻觅机会向队员们射出致命的子弹……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不断倒在冷枪之下……连最顽强的藏族汉子也哭喊道:我们走不出去了!打击盗猎,是巡山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守护家园,是巡山队不可动摇的信仰。巡山队员顽强地在风雪戈壁中追捕盗猎者,枪声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长久地回响——这不只是一次巡山,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历险。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藏羚羊,但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啬,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几年间,百万只藏羚羊被杀戮至不到两万只。1993年起,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猎队,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这支由“临时工”组成的队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展开了浴血奋战。

故事

故事发生在可可西里,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存有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盗猎者纷纷涌入可可西里血腥屠杀,短短几年间,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影片讲述当地的志愿巡山保护队在队长日泰带领下的一次追击盗猎者的行动,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包括日泰在内的绝大多数队员在行动过程中牺牲,巡山保护队全军覆没。

可可西里

在陆川的影片里,以藏文书法书写的四个汉字"可可西里"仿佛也于瞬间获得了神圣的意义,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雪山、荒原、无人区和藏羚羊,油然而生一股景仰之情。这种景仰之情是条件反射式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乃至西方人而言,鲜有涉足那遥远的雪域高原者,因为没有到达,所以神秘。而作为电影作者,以影像表达中国神秘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表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这项工作本身也足以让人尊敬。当陆川敢于走进可可西里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时,他就已经让我敬佩了。

陆川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不断丢下各种包袱,也就是盗猎者不断在旅途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藏羚羊的尸骨、抛弃的汽车、掩埋的藏羚羊皮……最终到底能不能追击到盗猎者?这种追寻的结构本身也是扣人心弦的。

屠杀

是不断的屠杀事件让可可西里在一片纯美的基调中平添一种肃杀之气,变得凄美。

首先是"杀羊"。夜晚的藏羚羊一动不动,盗猎者上来就是一枪,枪声不夸张,闷闷的,一声声的枪响以后,是一只只羊的被屠杀。然后,负责剥羊皮的人会上来扒皮,遗弃下藏羚羊的肉身。天亮了,四面八方的秃鹫又蜂拥而至,啄食腐肉。最后,我们看见成百上千具藏羚羊的白骨,堆积在荒原上。

其次,就是"杀人"了。队员们有的死于可可西里险恶的自然环境,有的死于盗猎者的枪口,我们看到很多死亡的场景,有的被活活冻死,有的被流沙活埋而死,结局是队长日泰被杀死。人与人之间的屠杀竟然和人对于羊的屠杀别无二致,上来就是一枪,然后应声倒下,这种死的过程丝毫没有夸张与做作,却刻骨铭心。影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杀戮和人与人之间的杀戮,又同时在两个层面上形成并列的结构,突出强调了死亡的主题。

陆川在影片中所表现的这种死亡,是海明威式的,是科波拉式的。他不惧怕死亡,他不夸张死亡,面对屠杀,他的态度甚至是冷漠的、视而不见的,面对死亡像是面对自己的宿命一样。死,成为生命无可避免的归宿。我读过陆川的硕士论文,他对科波拉研究很多,在他的影片中所出现的许多中近景的镜头、构图,以及黑色影调,不能不让我联想到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那种面对一个人的死亡的镜头,既不热切也不过于冷漠,只是静静地旁观,有时候给你一个鲜血淋漓的伤口的特写,有着科波拉的风格。

信仰

面对死亡时的陆川,我想到了警察"马川"式的视死如归。只要寻到了那把枪,哪怕是死亡,那么死亡以后依旧可以找寻到自己的魂魄。《寻枪》里的姜文笑了,笑的那么阳光灿烂,以一个灵魂的面容。当陆川遇见可可西里,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死亡,弥漫着信仰的味道。当生命无所依托,那么只能仰仗于信仰。影片一前一后的两次"天葬",是信仰对于死亡的最好诠释。让自己的肉身祭奠于天,当灵魂皈依信仰,那么即使是死亡也无所挂念。

最后,陆川眼里的可可西里,不仅有雪山、荒原、无人区和藏羚羊。有着神奇自然风光和古老宗教文化的雪域高原,只是陆川的叙事的外衣和背景。陆川眼里可可西里,更有子弹、鲜血、死亡和信仰。

⑥ 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什么

链接:https://pan..com/s/1RrCNa_w-ZqvVLuBrVFU-KA

提取码:cnaw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垒、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2006年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⑦ 电影《可可西里》主要讲了什么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剧情简介

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宁静中,但突然出现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巡山队长日泰带领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誓要抓到盗猎者。

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抓到一部分盗猎分子。经过殊死搏斗,盗猎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又一个的牺牲,日泰队长迫于无奈,将藏羚羊的皮毛买出以换取必须的生存用品。

终于,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已经冰冷了的日泰队长的遗体。

(7)人与野牦牛的外国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

陆川看到民间巡山保护队的故事后,他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适合拍成一部电影 。陆川不仅是《可可西里》的导演,还亲自负责剧本的创作。

这期间他多次跟随可可西里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和巡山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的剧本,陆川忽然觉得剧本和现实生活相差得那么远,而陆川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所以陆川对剧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时,终于觉得可以拍了 。

    ⑧ 电影《可可西里》大概是说什么的

    剧情简介:

    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宁静中,但突然出现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宁静。

    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巡山队长日泰带领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誓要抓到盗猎者。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抓到一部分盗猎分子。经过殊死搏斗,盗猎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又一个的牺牲,日泰队长迫于无奈,将藏羚羊的皮毛买出以换取必须的生存用品。

    终于,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已经冰冷了的日泰队长的遗体 。

    电影名:可可西里

    导演:陆川

    编剧:陆川

    主演:多布杰,张磊,奇道

    (8)人与野牦牛的外国电影扩展阅读: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磊、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

    陆川看到民间巡山保护队的故事后,他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适合拍成一部电影 。陆川不仅是《可可西里》的导演,还亲自负责剧本的创作,这期间他多次跟随可可西里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和巡山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的剧本,陆川忽然觉得剧本和现实生活相差得那么远,而陆川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所以陆川对剧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时,终于觉得可以拍了 。

    拍摄过程:

    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导演陆川为完成此片,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可可西里》拍摄过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戏是在无人区拍的。

    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有人肺部感染、心脏病发作。一些后勤人员纷纷开小差逃离剧组,一位主创钱也没要就跑回了北京。电影拍到最后,剧组从一百多人变成了最后只剩下六十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进行得异常缓慢,原计划3个月,结果超期一个多月。

    影片评价:

    《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竞报》评)。

    这部电影带着一种绝对的淳朴和阳刚,以及被无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则。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宣传台词向观众喊话,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评)。

    陆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种国产片中从未有过的极度洗练、残酷的纪实美学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在世界影坛并非罕见,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经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暴力和没有铺垫的死亡,这些在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和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中亦属常见,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彻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决绝。

    在可可西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这种描述方法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京华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