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影视 »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外国演员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外国演员

发布时间: 2022-06-27 18:24:22

㈠ 上影演员卫禹平在解放前主演的电影

卫禹平(1920-1988) 原名潘祖训,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日本冈山。幼时在天津读小学,后在上海读中学。1938年,在汉口参加抗敌演剧二队、旅港剧人协会等团体,演出《家破人亡》、《马门教授》等剧目。1942年,进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北平南北剧社,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73年,调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兼演员组组长。
1938年,在汉口参加抗敌演剧二队、旅港剧人协会等团体,演出《家破人亡》、《马门教授》等剧目。1942年,进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北平南北剧社,曾主演《钦差大臣》、《魂归离恨天》等话剧。1947年后,在昆仑、清华、国泰等影片公司和“中电”二厂,主演了《新闺怨》、《青山翠谷》、《春归何处》等影片。

㈡ 魏鹤龄的基本信息

魏鹤龄(1907.1.14-1979.10.2) ,演员。
生于天津。中学肄业。曾在天津做过码头搬运工和小贩。1928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并演出《悭吝人》等剧。后参加晦鸣剧社去北平演出。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在上海市郊加入红十字救护队,因负伤留在上海。同年参加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主演《名优之死》,参与演出《苏州夜话》、《乱钟》、《战友》等话剧。后又在上海戏剧协社、春秋剧社、狮吼剧社和中国舞台协会任演员。1934年入艺华影业公司,在影片《人之初》中扮演男主角,获好评。1937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中,以含蓄深沉的表演,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贩形象。从影同时亦参加舞台剧演出,曾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欲魔》、《娜拉》等剧。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四队。后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火的洗礼》等。1941年后在重庆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民族万岁》、《上海屋檐下》、《群魔乱舞》等。1946年至北平,任中电三厂演员,在《追》等六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9年入昆仑影业公司,在影片《乌鸦与麻雀》中扮演诚恳朴实又胆小怕事的报馆校对孔有文,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建国后在国泰、文华、大同等影片公司参与拍摄《人民的巨掌》、《彩凤双飞》等影片。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参加拍摄《家》、《探亲记》,主演《鲁班的传说》等影片。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纯朴、忠厚、勤劳的贫苦农民贺老六的形象。一生共参加拍摄影片三十九部,演出话剧近四十部,其表演含蓄、朴素、真实,擅于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剧影双栖
魏鹤龄(1907—1979年)天津市东丽区赤土村人。1907年1月14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随二叔下田、拾柴、捉鱼、摸蟹。早年曾由爷爷课读识字。中学毕业后因家中无力供养而失学。曾做过司药。失业后跟继父种田、耕地、放鸭子。挑过货郎担,当过卖货郎,还到海河码头上扛过大包,做过搬运工人,尝尽了人间生活的艰辛。
1928年6月,魏鹤龄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表演艺术。在那里学习,除了供给膳食、住宿外,每月还发给四块大洋做零用钱,学成后就可以当话剧演员了。从此魏鹤龄跨进了戏剧艺术的殿堂。山东实验剧院是当时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戏剧学府。由留美归来的赵太侔、王泊生任院长,留美的吴瑞燕任教师,还有着名导演万籁天、着名演员丁子明等担任老师。环境的优越,加上魏鹤龄得天独厚的天赋和刻苦认真的学习,使他很快成为表演成绩突出的学员。学习一年的表演专业,就不断登台演出,尤其是在田汉名作话剧《名优之死》中所扮演的名伶刘振声这一角色,使他初露头角而一鸣惊人。
魏鹤龄对于受苦受难的“小人物”怀有深深的同情,对于他们的不幸遭遇犹如自身,在表演时他融演员和角色为一体,嫉恶如仇,声色俱厉地以发自肺腑的激情呐喊出剧作者的主题意图,喊出了人民愤怒控诉黑暗社会的心声。使他在表演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名优之死》的演出成功,奠定了魏鹤龄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地位,也使他和田汉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29年的《名优之死》到1959年国庆10周年演出最后一出名剧《关汉卿》30年舞台生涯,魏鹤龄一生表演过六十部话剧,其中戏剧先驱田汉同志的早期名着如《苏州夜话》、《一致》、《江村小景》、《乱钟》、《洪水》、《战友》等,他都演过。他以田汉的名剧作始,而又以田汉的名剧为结,从而成为中国30年代进步话剧史上着名表演艺术家而永载史册。
由于魏鹤龄在话剧上的出色表演,引起了当时电影界的广泛重视。1935年魏鹤龄应着名电影导演史东山邀请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电影《人之初》。这也是他从事电影艺术的人之初,一个电影表演艺术家的新开端。《人之初》电影的拍摄成功奠定了魏鹤龄从影的基础,在以后的30年里(1935—1965年)魏鹤龄不但在话剧舞台上,而且在银幕上创造出了众多感人的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成为集话剧、电影双栖于一身的一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代电影人,魏鹤龄以他深沉、含蓄、质朴、典雅的表演风格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艺术形象。30年代他曾和赵丹、周璇、金山、顾而己、舒绣文、白杨、金焰、王人美、张瑞芳、黄宗英、张伐等合作拍摄了《马路天使》、《貂蝉》、《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火的洗礼》、《喜迎春》、《乌鸦与麻雀》等20余部电影。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拍摄了《祝福》、《家》、《摩雅傣》、《南浦江的故事》、《鲁班的传说》、《北国江南》、《飞刀华》、《燎原》、《血碑》、《柜台》、《水手长的故事》等30余部人们熟知的新电影。这些电影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今还为人们称道,从而也确立了魏鹤龄在中国电影影坛上的不朽地位。电影《祝福》于1957年和1958年分别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与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魏鹤龄也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荣获个人一等金质奖。
魏鹤龄不断追求革命与进步。1931年他积极参加北平万金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队任司药,赴上海进行淞沪抗战战地救护工作。1932年他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全面爆发后,魏鹤龄在郭沫若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他参加由田汉、阳翰笙、夏衍、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主持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作抗日宣传。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
魏鹤龄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他热爱生活,在生活上他是一个严肃的人。1939年魏鹤龄与苏州美专学生袁蓉相识,1940年由老舍先生做介绍人,郭沫若做证婚人,结为“师侣艺伴”的终生伴侣。郭沫若先生赠送条幅“千里姻缘一线牵”表示祝贺。40年如一日魏鹤龄与袁蓉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互勉、互助,直到去世。袁蓉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着名演员,其女儿四岁即随父亲参加电影拍摄,充当演员,堪称“影剧家庭”。袁蓉于1989年曾到东丽区参加电视电续剧《跑爷和他的子孙们》的拍摄,并在其中担任角色,于1995年辞世。
魏鹤龄生前历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海燕电影制片演员剧团副团长。1979年10月2日,魏鹤龄在历经了10年文革浩劫后不幸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毕生热爱的艺术道路。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他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艺术家。1995年12月28日,首都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大会上,魏鹤龄被追授“中国电影世纪奖”。由其女儿在大会上领奖。其女儿领奖后曾到东丽区向东丽人介绍大会盛况,这也是东丽人的骄傲。在魏鹤龄逝世16年后,死后哀荣,树立了一个人民艺术家永久的丰碑。
魏鹤龄生前十分眷恋津门故里、东丽热土。1972年还返乡探亲,袁蓉每年都回赤土村看望家乡亲人,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以寄托对魏鹤龄的哀思,直到去世。袁蓉生前曾作长篇传记文学《冀海银燕·忆鹤龄》一书传世。 1904年1月14日,魏鹤龄出生于天津市郊区的农家。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求学,被好心的叔叔带到北京,读了小学和初中。后来,叔叔失业了,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只好又回到天津。为了谋生,魏鹤龄在社会底层中苦苦地挣扎着。他在乡下种过地,在城里做过小买卖,在码头上扛过“大个儿”,饱尝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种种苦难。
正当魏鹤龄寻求生活出路的时候,听说山东省立实验剧团招聘演员,他决心试试看。结果,真的考上了,边他自己也不敢想相信,自己还真有表演方面的天赋。就这样,魏鹤龄从此走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当时是1928年,是魏鹤龄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
魏鹤龄在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一年,当上了话剧演员。在他刚刚参加了一部话剧的演出之后,剧院停办了。于是,他又参加了部分师生组织的剧社,在北京一带演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的闸北、吴淞,企图攻占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日商工厂的中国工人举行了罢工,各界人民组织抗日救国会,全国各地声援上海军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怒了劳动人民出身的魏鹤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十字救护队,从天津赶赴上海。在上海郊区的战场上,他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由于腿部受伤,停战后便留在了上海,
由于抗日救国热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魏鹤龄结识了田汉等一批文化人士,其爱国思想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进步剧社的演出。他先后参加了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参加了《名优之死》、《苏州夜话》和《战友》等剧目的演出。他扮演的都是工人农民等社会底层人物。他的表演真实,自然可信,受到观众的好评。 1934年,魏鹤龄加入了艺华影业公司。出身于劳动人民的魏鹤龄,具有丰厚的生活底功。特别是亲自参加抗日战场的救护工作,更加坚定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正是于这方面的原因,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影片《人之初》的编导史东山,慧眼独具,选择魏鹤龄作为该片的主演。这样,魏鹤龄于1934年开始走上银幕,而且成为第一个在银幕上塑造中国工人形象的演员。
《人之初》中的工人张荣根,被魏鹤龄塑造得既有层次又有深度,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由软弱、屈辱,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在严酷的社会现实和革命者的教育下觉醒起来。魏鹤龄的第一个银幕形象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的艺华、联星、明星影业公司争相邀拍的着名演员。 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抗日战线上的一支教育民众、团结抗日的有生力量。由于魏鹤龄在表演艺术上的出色,和当时已经有名望的编导袁牧之、演员赵丹结下了深厚的创作友谊。1937年,明星影业公司出品的《马路天使》,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魏鹤龄饰演的报贩老王,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善良、淳朴的性格,表演得朴实、含蓄,把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展现在银幕上。
为了宣传抗日救国,魏鹤龄不仅拍摄电影,而且积极参加左翼剧联组织的上海剧人协会的演出活动,先后参演了宣传抗日的《乱钟》、《SOS》、《月亮上升》等剧目。经过多年的舞台和银幕艺术实践,无论主角、配角,还是正剧、喜剧或悲剧,魏鹤龄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忱和对艺术的负责精神。
1937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魏鹤龄参加了救亡演出队第四队,从上海奔赴重庆。1938年,史东山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魏鹤龄饰演了为抗日而大义灭亲的刘山这一角色。人物以爱国为大义和痛舍亲情相交织,思想感情错综复杂,最终成为抗日民众的榜样。由于魏鹤龄对人物的深层次的理解,表演得十分成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影片,如《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人》、《火的洗礼》等,魏鹤龄都有参加了演出。
国民党不仅破坏抗日统一战线,而且对左翼文化运动了进行了“围剿”,造成了胶片无源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电影工作者转向舞台,出现了抗日话剧的再次繁荣。当时,魏鹤龄参加了《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民族万岁》、《日出》、《上海屋檐下》、《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剧目的演出。 全国解放后,魏鹤龄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后来发担任演员剧团副团长,直到1979年逝世。这一时期是魏鹤龄的电影表演艺术走向辉煌的时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心血。他所参加演出的经典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成就,也说明了魏鹤龄的非凡表演艺术造诣。
1956年,在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中,魏鹤龄成功的饰演了男主角贺老六。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老观众,在几十年之后,仍然会清楚的记得从拜堂到次日凌晨那场戏:祥林嫂像囚犯一样从花轿里被拖出来,强迫拜堂,以至逃婚未成,头撞香案昏倒在地······此时的贺老六,对事态的现状,表现出茫然,而对于祥林嫂则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新婚之夜,他竟然睡在柴草堆上,枕着双手望月深思。第二天,祥林嫂提出“你让我回去”时,他却平静地说:“你是回鲁镇哪,还是到你婆婆那去?我送你回去。”短短几名话,感动了祥林嫂,也打动了观众。短短的一段戏,把贺老六内心情感变化由表及里地表现出来了,使观众看到了贺老六那朴实而善良的心灵。
由于影片的整体水平和魏鹤龄的出色表演,《祝福》荣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慰电影节特别奖,同时荣获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1957年,在陈西禾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家》中,魏鹤龄饰演了高老太爷这一角色。高老太爷是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貌似尊严,实则腐朽、顽固。在表演过程中,魏鹤龄准确把握这一人物的阶级特性,刻划得入木三分。后来,魏鹤龄又主演了《鲁班的故事》、《燎原》、《北国江南》等影片,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

㈢ 八十年代五位因“美国热”而出国的女明星,现状如何

一、陈冲



殷婷如,1955年出生于上海市,1980年代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并于1981年初出现在银幕上,主演了故事片《苏醒》。

殷婷如之后在几部电影中,创造了一系列朴素自然的形象。

1985年,殷婷如自费去美国学习。她先是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的电影专业,然后进入俄亥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殷婷如之后加入美国国籍,但从那以后她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2017年06月11日,殷婷如在美国病逝,享年62岁。

㈣ 随着他的离去,上海译制片厂的辉煌年代也过去了 ,他是谁

笔者写过的知名配音演员有邱岳峰、童自荣、曹雷、刘广宁、毕克等人,除了已经去世的邱岳峰和毕克,不管是曹雷、刘广宁还是童自荣以及上译厂元老苏秀,他们都持有同一个观点,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当年的辉煌不光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配音演员带来的,这所有的一切荣誉最大的功臣就是老厂长,陈叙一。

可能出了配音演员这个小圈子之外,公众都对陈叙一这个名字知之甚少,他嗓音浑厚却从未参与过配音,主持译制了几百部经典电影却从来不署自己的名字,没有名气的他却是中国译制片的教父,没有他也就没有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辉煌。

一、 抉择

陈叙一生于1918年,祖籍浙江定海,由于父亲从事洋行买办,陈叙一从小就接触到英语,再加上他在教会性质的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读过书,虽然没出过国,但他的英语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比较高的。二十岁陈叙一和父亲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开始独立生活。

先后当干过一些小职员之后,25岁的陈叙一接触到话剧,他加入了左翼进步剧团—苦干剧团从事编剧和导演工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陈叙一面对人生又一次大的选择,去解放区或者去美国投奔姐姐。在革命的感召下,他依然选择从上海前往晋察冀解放区参加革命。

由于陈叙一懂电影更懂英语,上海解放后他被指定为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组长,从此开启了他四十多年的译制片教父之路。

他是中国译制片的开拓者,他是上海译制片厂辉煌时代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他是真正意义上中国译制片的教父。

㈤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艺术家

(1922.4-1980.3),男。1950年3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简·爱》、《红菱艳》、《大独裁者》、《大闹天宫》、《不屈的城》、《彼得大帝》、《伟大的公民》、《卡塔琳的婚姻》、《做贼心虚》、《证据》、《木屋的村子》、《法官》、《警察与小偷》等。
译制导演作品
《白衣少女》《解放了的土地》、《生活的创造》、《魔椅》、《称心如意》、《三合一》等。
代表作品
《简·爱》-罗切斯特
《红菱艳》-莱蒙托夫
《警察与小偷》-小偷
《大独裁者》-兴格尔和理发师
《凡尔杜先生》-凡尔杜
《尼罗河上的惨案》—瑞斯上校
《追捕》—堂塔医生
获奖情况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1927.6-1992.12),男。二级导演。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红与黑》、《虎、虎、虎》、《在那些年代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悲惨世界》、《孤星血泪》、《尼罗河上的惨案》、《政权·真理》、《苦海余生》、《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复仇》等。
主要导演作品
《追捕》、《黑郁金香》、《凡尔杜先生》、《水晶鞋与玫瑰花》、《萨拉丁》、《苦海余生》、《绝唱》、《新天方夜谭》、《卡桑德拉大桥》、《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个酋长的胜利》等。
获奖情况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黑郁金香》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1926年6月出生,女。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孤心血泪》、《红与黑》、《印度之行》、《故乡行》、《二十四只眼睛》、《国际女郎》、《情归巴黎》、《尼罗河上的惨案》、《彼得大帝》、《华丽的家族》、《为戴茜小姐开车》等。
译制导演作品
《虎口脱险》、《远山的呼唤》、《天鹅湖》、《解放了的土地》、《阴谋与爱情》、《雪橇》、《砂器》等。
代表作品
《孤星血泪》-哈维沙姆小姐
《望乡》-老板娘
《为戴茜小姐开车》-戴茜小姐
《华丽的家族》-女管家
《警察与小偷》-小偷妻子
《尼罗河上的惨案》-奥斯伯恩太太
获奖情况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1928.2—2001.2)男。二级演员。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谋杀》、《里约的迷雾》、《英俊少年》、《没有陪嫁的新娘》、《春天交响曲》、《地震》、《随心所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屈的城》、《希望之路》、《爱国者》等。
译制导演作品
《真假萨卢》、《罗特的女儿》、《伦敦上空的鹰》、《报警记》、《珠宝奇案》、《海魔》、《不朽的人》、《他是谁》、《片山刑警在海岛》、《男子汉们》、《神射手》、《情系铁骑》等。
获奖情况
《国家利益》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靡菲斯特》获1988年度优秀影片奖。
《随心所欲》获1989-1990年优秀译制片奖。 (1916.1—1986.4),男。1952年7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译制导演。
主要译制导演作品
《棉桃》、《乌鸦与狐狸》、《飞向月宫》、《九月英雄》、《两亩地》、《官场斗法记》、《第六纵队》、《没有留下地址》、《逃亡者》、《唐·吉诃德》、《狐狸的下场》(动画片)、《林中运动会》(动画片)、《匈牙利革命摇篮》(纪录片)等。 (1917.9-1995.8),女。1950年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警察与小偷》、《王子复仇记》、《勇士的奇遇》、《三剑客》、《生的权利》、《社会中坚》等。 (1931.7—2001.3),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中国着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和译制导演。1950年3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追捕》《砂器》《远山的呼唤》《复仇》《尼罗河上的惨案》《车队》《鸳梦重温》《海狼》 (1925.1—2008.5),男。1950年7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主要配音作品
《朱可夫》、《金环饰》、《水晶鞋和玫瑰花》、《追捕》、《蛇》、《卡桑德拉大桥》、《斯巴达克斯》、《巴黎圣母院》等。
代表作品
《追捕》-真由美的父亲
《蛇》-中情局局长
《水晶鞋和玫瑰花》-国王
《斯巴达克斯》-元老革拉古
《巴黎圣母院》-路易十一
《金环饰》-石元参吉
获奖情况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1922.5-2005.4),男。1950年8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虎口脱险》、《冷酷的心》、《复仇》、《悲惨世界》、《追捕》、《爱德华大夫》、《加里森敢死队》、《老古玩店》、《孤行血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
代表作品
《虎口脱险》-史丹尼斯.纳伯尔-指挥家
《冷酷的心》-魔鬼胡安
《复仇》-巴特万
《悲惨世界》-沙威警长
《追捕》-长冈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教授,彼得森医生的老师
《加里森敢死队》-“黄毛”
《老古玩店》-高利贷者奎尔 (1925.3.28-1998.5.20),生前为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着名配音演员,早年在北京崇德中学、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求学,1949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2月入东影翻译片组工作,1953年3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
主要配音作品
《追捕》、《三剑客》、《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社会中坚》、《广岛之恋》、《海岸风雷》、《基度山伯爵》、《大篷车》、《虎口脱险》等。 (1920.9-1971.2),男。1950年11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索那大》、《风暴》、《带翼的人》、《大墙后面》、《婴儿》、《冰海沉船》、《更高原则》、《智擒眼镜蛇》、《大生意》、《运虎记》、《第一提琴手》(动画片)、《生日》(动画片)、《摩尔人的遗嘱》(动画片)等。 1925出生,女。1951年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担任配音演员。1984年离休。主要配音作品
《偷东西的喜鹊》、《带阁楼的房子》、《鬼魂西行》、《神童》、《广岛之恋》、《望乡》、《英俊少年》、《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蝙蝠》、《一个人的遭遇》等。
代表作品
《望乡》-阿崎婆
《蝙蝠》-女主人
《华丽的家族》-万表妻子
获奖情况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苔丝》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译制片奖。 1937.10出生,男。1952年1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1988.9离厂。
主要配音作品
《第六纵队》、《风山疑案》、《如此人生》、《初欢》、《不平凡的夏天》、《根据法律》、《祝你成功》、《科伦上尉》、《法官》、《家庭争执》等。 1933年10月出生,男。1952年1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山中魔鬼变石头》、《雪撬》、《逃亡者》、《第六纵队》、《木屋的村子》、《狗熊拨牙》(动画片)等。 (1933.10-1987.12),男。1952年1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雾都孤儿》、《我和爷爷》、《雪橇》、《风山疑案》、《忏悔》、《春风野火》、《为了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一天的起点》、《战火中的少先队》等。
电影混录棚(400平方米)及配套录音机房,放映机房。该棚声音频响特性通过英国DOLBY公司论证,符合其标准。主要用于:
电影立体声SR,SR.D,DTS制式的混合录音制作。
高清电视DOLBY-E制式的混合录音制作。
电影.电视声音标准的鉴定。
主要设备:
◎ 美国EUPHONIX-System 5数字电影制作调音台
◎ 美国EUPHONIX-R1,48轨数字硬盘录音机
◎ Digidesign Pro Tools-HD3 音频工作站
◎ Tascam MMR8数字硬盘录音机
◎ Tascam DA98HR Hi8磁带录音机
◎ Magna Tech MR10035-6 35mm磁带录音机
◎ T.C. M-6000 音频效果处理器
◎ Lexicom 960L音频效果处理器
◎ Eventide Orivile音频效果处理器
◎ 德国Kinoton FP30EC-II电影同步放映机
◎ 比利时BARCO投影机
◎ DOREMI数字硬盘录像机
放映厅
小型电影放映厅,空间舒适宽敞,高品质的放映设备可进行SR,SR.D,DTS立体声及环绕声影片放映。 100平米强吸声标准电影语音车间,录制声音清晰自然,空间大,可多人同时录制。
主要设备:
◎ Yamaha DM2000调音台
◎ Digidesign Pro Tools-HD3 音频工作站
◎ T.C. M-6000 音频效果处理器
◎ DOREMI数字硬盘录像机
◎ Neumann u89,u87电容话筒等 大型宽敞的录音控制间便于后期制作,针对电视及多媒体。
主要设备:
◎ Yamaha DM2000调音台
◎ Digidesign Pro Tools-HD3 音频工作站
◎ DOREMI数字硬盘录像机
◎ Neumann u89,u87电容话筒等

㈥ 90年代嫁给外国男人的哪三位女星,各个下场凄惨

娱乐圈的女明星们,见惯了世间繁华,在择偶上的要求,一般也颇高。

不过,随着中国日益向世界靠拢,中国女性也成了“东方优雅女神”的化身,得到了外国男人的喜爱。

而娱乐圈中,偏偏有那么一部分女星,也很喜欢外国人,最终选择远嫁他乡。

原本,她们是抱着幸福生活的信念,不料,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性格的不和,却最终造成了不幸的婚姻。

今天,咱们就来盘点几位嫁给外国男人的女明星,几乎个个下场凄惨,引人唏嘘。

但叛逆的李勤勤不甘于此,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个明星梦。不久后,她听说有位美籍华人导演正在选女主角,李勤勤马上就去试镜了。年轻时的李勤勤漂亮而有活力,凭借出色的外表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了《北京故事》的女主角。电影拍完后,李勤勤还受邀参加了奥斯卡颁奖礼,随后她便辞去了挂号员的工作,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

㈦ 求一部抗战电影,一些外国人在潜水艇里面上来在一个岛上救一个

绝境逢生,中国大陆喜剧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94年,由张建亚指导,着名喜剧演员潘长江,魏宗万,叶芳等主演。
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一艘潜艇在护送日军情报人员回美军太平洋基地途中遭到了日军军舰的追逐。以托马斯为首的美军突击队和情报人员在中国沿海大陆登陆后,在渔家姑娘莲妹子和渔村敢死队员的营救下,他们死里逃生,登上了回国的路途。美国及时掌握了日军的最新密码机密,在太平洋战争中给了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本片荣膺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199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剪辑奖。

㈧ 宁静和谁结婚了那个外国演员叫什么名字

美国演员 保罗
199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世界屋脊西藏拍摄一部反映西藏人民抗英的故事片《红河谷》。美国演员保罗被邀担任影片男主演,宁静是女主角,在拍戏过程中,两人相识相爱,电影结束不久,两人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宁静过了两年相夫教子的生活后,又不甘寂寞起来,做梦都想演戏。幸运之神又向她招手,这回是冯小宁为宁静、保罗度身定做的电影《黄河绝恋》,保罗演美国飞行员,宁静演八路军卫生员,二人在抗日的战火中奏响绝恋的乐章。

尽管有了功成名就的事业,有了英俊体贴的丈夫,有了宝贝儿子雷纳,但有段时间宁静对媒体闭口不提婚姻的事情,还剃了个光头,所以那些日子里,宁静离婚的传言满天飞。

㈨ 上海译制片厂“当家花旦”花落谁家

上海译制片厂的历史上知名的女配音演员有很多,苏秀、赵慎之、程晓桦、刘广宁、曹雷和丁建华等人都是非常出色的,这么多优秀女配音演员中要仅凭声音选出一位当家花旦来似乎很难,但如果从配音演员塑造的人物的广度和经典程度来看,笔者认为李梓绝对算得上当家花旦这个称号。

一、 半个科班出身

李梓(1930-2014),从小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又转到山东华东大学参加革命。在学校时她就经常参加各种朗诵活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让她有了一个语言基础。

在华东大学期间,李梓学习的是表演专业,虽然没有完成学业,对于表演的学习也给她打下了日后成为优秀配音演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2年李梓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时极少有出镜的机会,两年后她被调入上影厂译制片组,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经历。

二、平凡走向经典

李梓的音色很美,但在一开始参加配音工作时她的声音只能用好听来形容,没有灵魂的声音再华丽也只是一段悦耳的台词,所以李梓在进厂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配简单的角色,一些年轻的女孩和窈窕的妇女成了她专属角色。

生活、学习和专家的教导让李梓慢慢体会到各种人物的内心,她不断的去看书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厂长陈叙一也经常对她进行指导,教导她如何找到人物的定位和内心,如何调动情绪使人物感情更丰富而真挚。

此外,成家后的李梓也面临着生活的磨难,丈夫援藏三年,没想到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最后整整在西藏呆了十五年。家里三个孩子年纪还小,李梓经常面临加班只能让三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互相照顾。生活的磨难是最能让人成熟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梓对于人物的理解能力和塑造的能力突飞猛进。

李梓的声音用苏秀的话讲,是又有厚度又有亮度。而在工作中,李梓始终尽量避免陷入千人一声,她用不断的探索在一百多部译制片中塑造了千变万化的角色,而在这些角色中又同时不乏经典甚至配音巅峰之作。因此将李梓老师称为上海译制片厂的当家花旦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