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没有什么主角有精神疾病的电视剧或电影
惊魂记 Psycho (1960)
布鲁克斯先生 Mr. Brooks (2007)
癫佬正传 (1986)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㈡ 跪求一部有关精神病的美国电影
《催眠屋的罪恶》(美国)
The Sleep Room
1998年出品
编剧:布鲁斯·M·史密斯
导演:安妮·维勒
主演:莱奥·鲍纳尔、马卡·格勒农
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过五十的卡麦隆是澳大利亚一家精神病院的主任,在这里,每天都会有新的病人被送来,但令他头痛的是目前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治愈他们。医院的研究更是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危机,这一切都给卡麦隆巨大的打击,他做着退休回家的准备。但一个在精神病治疗上的偶然发现,让卡麦隆改变了主意,并且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
在一次给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卡麦隆发现反复播放同一段话会刺激患者面对自己。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开始进行全国巡回演讲,到处宣扬这个新发现的理论。卡麦隆的这个发现不仅吸引了很多精神病专家,更吸引了两名神秘人物——两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重要工作人员。他们是为了政府研究的“洗脑计划”而来的,目的是政府美国所有敌人的精神世界。而卡麦隆的这个研究恰恰有助于“洗脑计划”的进行,很快,卡麦隆就得到了中央情报局的专项资助,一时声名大振。
但很快,卡麦隆就发现,这种重复播放一段话给患者听得方法并不管用。就在他为此苦恼的时候,一个医生偶然的一句话给了他启示,他决定使用大规模电击疗法。这种方法危害性极大,但卡麦隆一意孤行,并开除了反对他的古德曼医生。于是,在没有获得病人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卡麦隆的实验开始了,病人们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中央情报局虽然知道事情的危害性,但由于被实验的患者都是
澳大利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继续资助卡麦隆用活人做实验。最终,实验暴露,卡麦隆逃到了美国,不久心脏病突发去世。
三十多年以后,如今还幸存的受害者及其亲人来到了美国,状告当年资助卡麦隆实验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并聘请了拉夫和康罗维一老一少两位律师做自己的辩护人。而拉夫和康罗维更是冲破同事们反对的阻力,对整个事件展开了调查。但没想到的是,案件前进困难重重,不仅有来自实力雄厚的中央情报局的阻止,连澳大利亚本国政府也极力反对这件事情。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这些受害者能打赢这场官司吗?年老体弱的拉夫能坚持到这个案件的胜利吗?
㈢ 有没有极致变态和恐怖的电影
他们介绍的都是烂的,不是极至的
我介绍的才是:《豚鼠系列》《幻奇系列》《乱鬼龙系列》《青蔷薇残酷馆》《器官》《异常》
《地下人体实验系列》
以上是变态的
以下是恐怖的:
《怪谈新耳袋》《咒怨》
㈣ 从“精神污染”到资本香饽饽,国产科幻电影什么时候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创作到今天为止,已然有了百余年历史。
然而自鲁迅时代及其后七八十年时间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学知识”的面目出现,故而在非文学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远。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说总是具有相对强烈的科学启蒙特质,故而在传统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将它归类到少年读物一类。
直到1978年以后,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体的涌现,几乎可以称作是中国科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阶段的科幻作品逐渐从少儿化向成人化转变,同时其中的科学元素从最初以体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为主的前台向着以设置背景为主的后台转变。也即从非文学的尴尬地位开始向着大众文学转移。尽管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壳,本质上依旧是冒险或者警匪小说(如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科幻设置在其中不过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拥有真正科幻内涵的作品。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死光作为一种道具,他小说本身起到相当大的情节推进作用。尽管小说本身的语言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然而既然文章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电影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社会主流已然认识到科幻小说这一游离于传统文学类型之外的作品类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当时能够获得与他同时进入中国主流文坛的现代主义作品同等的地位,那么在当时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实现一次强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学市场,甚至开创一个中国式的“科幻黄金时代”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从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杂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证:目前该杂志作为一份实际上质量并不算太高的读物,以平均三十万份、最高四十万份的月销售量稳稳占据世界科幻历史上科幻类杂志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几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国炙手可热的时候,所有的科幻类刊物的月销售量的总和。
自1979年开始,赵之、鲁兵、甄朔南、陶世龙等科普作家以《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为阵地,对当时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80年,钱学森在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讲话,表达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展开。科幻作品被定义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声称:“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1]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也被提上桌面。该问题所关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当时,在第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
在现今回顾这一段历史,搜寻这场争辩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很快看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点:作为这样一场咋政策上决定一种在国内现实存在,在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名为“赛伯朋克”革命的文体之生死存亡的讨论,居然从来不曾有主流文学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科普批评者、文学上的领导构成的争论双方所关注的焦点,从科幻小说中所设定或者预知的科学构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形态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漫长而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辩。
当时的科幻作者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们大多是理科出身,对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的认识大多本身就没有太深刻和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笔下所涉及的领域又往往并非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故而面对着质问和批判,他们能够进行回应的,往往是在那些远离文学范畴、他们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门类科学理论的诘问。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党政的一次次审查给予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当时科幻作者的“领头羊”郑文光突发脑溢血瘫痪,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业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作者都选择了妥协的方式。以撰写科普作品出身,当时唯一的专业科幻作家叶永烈为例,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不再进行科幻领域的创作,而是转向纪实文学方面的写作,算是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从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当时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彻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标签。各类科普杂志上不再发表科幻作品,图书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作品引进还是本土作家的创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创性出版活动几乎都被彻底停止。
其时,着名科幻理论家吴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感叹:“现代科学精神在中国普罗大众中从来就没有生根。”
这一个阶段,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科幻领域的断裂期:没有作品,没有批评。仿佛从来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里,作为承接和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无援的。而且以其内容的复杂性和思想的难以把握,它往往同时受到来自文学界和科学界两方面的困难包围。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八十年代初期的这一批作者,在这两重包夹之下,还多了一层无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后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科幻世界》的壮大,中国科幻才逐渐开始迈出回复元气的步伐。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潜伏期之后:“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过显然,科幻作者和读者大多有些理想主义的倾向。甚至于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对科幻这一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存在抱着类似于宗教精神的依恋和责任感。很多活跃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读者,以及在90年代之后为科幻之复兴所吸引的评论者开始对科幻批评以及科幻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学理性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吴岩、星河、姚海军等。
从此开始,中国科幻逐渐走向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别承办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会。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读者之外,它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推进了科幻理论的发展。科幻,不仅仅是小说和电影。
纵观中国科幻的百年发展历程,总得说起来,大约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纪之初,科幻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承载着“启蒙”的大潮奔涌而来,不过它的发展很快就在民族运动当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个时代的一切文学几乎都伴随着口号式的意识形态的束缚;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然而本来应该是进入最为纯粹发展阶段的科幻作品,却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压迫;第四次便是当下,落后于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只在于创作。
别处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㈤ 有没有什么恶心恐怖变态的电影啊
我唾弃你的坟墓、香水、电锯惊魂系列、异次元杀阵系列、夜魔、无人生还,这几部电影都算得上是比较重口味的电影了,并且剧情很不错,即使重口味也是很经典的电影,值得一看
还有下水道的美人鱼、人体蜈蚣、血肉之花之类的,是纯粹的重口,剧情渣得很,可看性不高。
㈥ 有没有中国出的好看的精神病电影呀(不要外国的)像《救我》,颠佬正传,天水围的夜与雾
一天下午,我同学在建设银行十分无聊的上班,一个穿得很糟糕的女士 ( 神经病患者 ) 来到他窗口,给了他一张纸条要提款。 纸条上赫然写着 " 兹派 XX 同志于贵银行处提取人民币 ". 然后是 l 后面 N 多个零元。 落款是 ***C.P 中央办公厅 *** 。
---我同学本来想报警 , 可看该神经病患者女子很认真的样子 , 想想还是打发给保果然,看了五遍,笑了三天,保安对该女子说:"你这张条子想要提款,必须先到对面派出所,找所长盖一个章,祛斑的小窍门,他盖完章,你再来取钱就没问题啦。"
该女子想都没想,直接就向派出所走去了。(这保安还真不一般,平时有点小看他了).
大概十多分钟,排队的顾客慢慢多起来的时候,那个女子兴高采烈的回来了,举着那个条子,说:"人家说啦,办公程序简化了,不用所长批条直接就可以取钱啦。"
我这个同学一听到这就不住的感叹:police队伍里真有高人,一句"高调"就给打发回来了。
我这个同学和保安当时就有点傻了,营业大厅有很多人都在,怕她精神病发作起来影响正常的秩序,只好把值班主管找来了。
主管和女患者在一边聊了几句,问你取钱做什么用呀,女患者说:"取钱买面包,蛋糕,吃的,买穿的"主管指了指不远处的地方,该女子就又高高兴兴地走了。
保安去请教"高招",主管当时是这样对女患者说的: "我们这里是建行,只有建房子才能到这里取钱。你取钱买吃的,那肯定是粮食了,要去农行,买穿的等东西,你就收藏吧 绝对有价值!!,取钱要到工商银行才行!"
我同学打心眼里佩服呀,到底是当主管的啊!!!!
…………
…………
过了一会儿,该女士又回来了.而且带来了工行的回答:"农行的人说了,这里是农行,只有农民能取钱,我是城市人口,工行的人说了,我们这里是公行,只能公的来取,母的不行!!!!,说我是贱人,要到建行取钱"
.......
㈦ 阅后即瞎 27岁剩女惨遭外星人精神污染是什么电影
蜜桃成熟时3
㈧ 听说午夜凶铃是科幻片
和科幻也沾边,毕竟故事的开始是因为特异功能,因为特异功能才有了后来经由视频媒体病毒式传播的所谓“诅咒(或者说是精神污染?)“。比起电影,好像原着真的就是货真价实的科幻小说来的,小说里的脑洞也更大,而电影只是拍出了小说里表面的一层故事,虽然我没看过原着。
㈨ 电影《夏洛特烦恼》有哪些隐藏起来不容易发现的笑点
夏洛一开始去婚宴的情况下胸口别着鸡毛.之后比较发达了衣服上别着鸡毛.游泳馆前的那一场戏博柏利的睡袍上别着鸡毛.在中国最好嗓子当评审团那时候就别一个大到像鸵鸟毛的“鸡毛”去四十平小房子找马冬梅的情况下衣服上还别着鸡毛.生病住院治疗了 病服上竟然别着深蓝色的鸡毛.(见到深蓝色鸡毛我确实笑了)
关键点1.袁华去告校领导回家,大家都往坐位上跑,一个同学们坐着后欠欠的外伸脚绊后边的同学们,一如大家念书的情况下一样。2.凯哥的牙疑是四环素牙,不清楚是否算时代特点。3.凯哥的一个尤其壮的小兄弟,的身上纹的是流氓兔,应当不明白错。4.大春拿着向日葵遇到马冬梅的情况下,不仅是秋衣秋裤掖到秋衣里边,并且高于外边的外裤一大截。5.马冬梅给夏洛养胃顺时针揉肚子的情况下,夏洛放了个屁。6.大春说大家都认为我傻,实际上我不会傻,随后就喝过碗夏洛剩的面条汤,说你又干了小茴香汤了。
由于眼眉紧蹙是个万能表情,思索也行,恼怒也行,忧伤也行。换做就是我演袁华,很有可能这一个摄像镜头就都是紧蹙眼眉了。捶树也不进行讲了,较为显着,袁华的小表情依然丰富多彩和及时。袁华还有一个地区能够评价,便是在看黄片的情况下,那一个看见一本正经,一不小心被自身戳穿后惊惧的小表情,大家是否机缘巧合。
㈩ 《爱乐之城》到底好不好看呢
后面的剧情聪明的你一定已经猜到了,就是女主顺利走红,成为电影明星,跻身上流社会,实现自己最初来好莱坞的梦想。而男主也拿着巡演赚来的钱开了一家自己想要的爵士乐酒吧,so happy ending!!但是!!重点是但是!!王子和公主并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女主嫁给了别人,某天跟老公出门吃饭,随意走进路边一酒吧,进去发现啊嘞嘞,酒吧老板竟然就是男主角,瞬间忆起平生往事,翻起雨恨云愁。男主也发现女主来了,于是亲自上台弹了一首当初他们的定情曲。女主没有上前相认抱头痛哭(那当然,吃瓜老公还在身边呢),而是一曲终了,走出酒吧,出门之前回眸一没笑,电影落幕,戛然而止。观众表示看到这里流下了两行心疼电影票钱的清泪。
好了,剧情大概就是这么个烂俗芭乐的爱情故事,跟古往今来的所有相爱但没有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一毛一样。因为这是一部歌舞片,所以开场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毕竟歌舞片这一类型片在我朝都不叫小众而叫绝迹,所以看之前我已经心理建设过无数遍想着无非就是迪斯尼动画片的格式,一言不合就开唱而已。然而事实证明我简直图样图森破,《爱乐之城》何止一言不合就开启唱跳广场舞模式,简直是男女主联合用非常不过关的舞技强行跳各种类型的舞蹈对我进行精神污染。我直到现在想起这部电影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男女主哪怕只有两个人也无法跳整齐的动作,怎么说呢,大概就是辣眼睛呵呵。
(舞技不够,舞台来凑,摸着良心说,星空起舞这段还是蛮美的)
开场前坐我旁边的女的,跟她朋友说,“据说这个电影一开始就有长达四分钟的唱跳”,听到这句话我赶紧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然而四分钟过去了,除了给我留下“哦这是个长达四分钟的长镜头,编排很用心”的印象之外,我并不知道这段开场舞的作用是啥,因为里面既没有男主也没有女主,整整四分钟,连TM个配角都没露脸,全是群演在那里群魔乱舞,更讽刺的是群演的舞技秒杀了男女主角。。。。可能这四分钟只是为了衬题目——《爱乐之城》(英文名为la la land),讲真,一看这英文名再看这段开场舞,我止不住的脑补到曾经快乐大本营的开场舞啦啦歌是怎么回事。。。。
跟我一起去的夏小姐,全程都在数女主穿了几套衣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女主每一次出镜都换了衣服!说好的是穷打工仔呢,说好的是穷女追梦励志片呢,难不成好漂都是出手七八十套衣服??一个歌舞片,为了配合歌舞场景,女主要换不同的裙纸这件事我理解,但是我无法理解这种突破人设的任性换装,果然跑龙套的最后能不能红并不是决定于演技而是决定于衣服够不够多。
虽然剧情和歌舞槽点满满,但不得不称赞一把导演的构图,这部电影里但凡是中远景的镜头或者是空镜头,那都是美到分分钟设置成桌面的节奏。
(你们随意感受一下这个不真实的舞台,舞技不够舞台来凑真是贯穿本片始终)
(感受一下这个中景镜头,有没有从男女主的背影里看到浪漫两个字!)
吐槽完基本剧情,下面我要开始吐槽这部电影的情感设置了,请坐稳。豆瓣短评最高赞的说“看这部片会想起的那个人,一定是忘不了的”,没错,这条短评是以装逼的繁体字发出来的。想跟那些日常装逼繁体字,没事影院艺术片,看完豆瓣打高分,再配一句张嘉佳的豆瓣逼客们说一句我理解你崇洋媚外的心情,但请你不要眼瞎。这部电影看完我只想起了影院保洁大妈,心疼她要来打扫这间坐满了人,丢满了可乐杯和米花桶的放映厅。我看完啥人都没想起来,全程找不到泪点,那也是怪我咯,怪我没像你们哭得死去活来的人那般爱得天崩地裂过咯。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是一部歧视单身狗的片子!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周围都是双双对对,在朋友圈刷的时候全屏都是罗曼蒂克,在豆瓣看评论的时候居然还要被看完想起了“那个人”的小清新们深深伤害,我表示我很森气,但还是要保持围笑。
讲真,试问几个人能一见钟情,求刚好在路边听到钢琴曲打动心灵,走过去发现弹琴的恰好是异性,恰好年龄相当,恰好单身的概率是多少??试问几个人分开之后能巧合重逢,以为世界真的那么小??试问几个人分开之后再重逢能心平气和,你们真的有那么容易与往事和解??所以女主最后在酒吧又听了一遍定情曲,反应是听完起身走,这我觉得无可厚非,但她走了又突然一回头,我就觉得莫名其妙。要不你就摔门而去,要不你就喜极而泣,这些我都觉得合情合理,你目不转睛演技为零地听完全曲,抬屁股就走,完事儿还回眸,回眸又舍不得笑一个(哪怕是无奈的苦笑也好过女主麻木的僵硬脸,她可能是想用这个表情来表达一言难尽的心情,但可惜她演技欠火候,这个表情看得我真是一言难尽)不理解这一连串的动作代表啥。无非是想说,来,你来当我的备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