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方车站的聚会戛纳首映三周年,这部影片讲了什么故事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偷车团伙头目,在重金悬赏之下,被迫走上了逃亡的道路,艰难地寻找自我救赎的故事。
② 《饥饿站台》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电影《饥饿站台》一共有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代表的是“理想”,第二个结局代表的是“现实”,这样的结局设定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因为结合剧情的话,从而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永远都存在着。
先来说理想的结局,男主拿着奶油布丁本来想送给统治者,但是他遇到了一位小女孩,于是就将手里的奶油布丁给小女孩吃了。小女孩吃完奶油布丁后,男主将她护送到了站台上。男主看着小女孩安全离去,他的心里也充满了一线的希望。
男主一直想拯救监狱里面的人,他想改变现状,他感觉监狱体制是不合理的,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始终都无法实现自己的计划。在结局中,男主遇到了小女孩,他认为大家的希望来了。但是现实的结局则是,其实男主看到小女孩并不存在,这一切只是男主的幻想罢了。
现实情况而是男主将意大利奶油布丁送给了统治者,本以为能讨统治者的开心,谁知统治者并没有吃奶油布丁,因为奶油布丁里面有头发。事后统治者将监狱里所有的厨师都骂了一顿,而男主的结局也注定是悲剧。
(2)站台电影讲的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部分角色介绍:
1、Goreng演员伊万·马萨戈: “反乌托邦”公民,他自愿将自己监禁起来,并承诺释放后将增加社会流动性。但是由于被囚禁,他变得如此激进,他身陷牢坑,每日食物供给,都必须依靠一张从天而降的餐桌来解决。
2、Trimagasi演员佐里昂·伊圭里奥尔:囚犯,他被关押在垂直堆叠的牢房里,他是Goreng的牢友,饥肠辘辘地看着食物从上层落下,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则因饥饿而变得激进。 他丧失了尊严而身陷暴力,最终陷入人吃人的绝境之中。
③ 《站台》的主题是什么片名为什么叫“站台”有什么涵义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站台》我得说说,
电影风格有N种,对于《站台》而言,其手法也属一宗门派,技术已然比较成熟,且稍做唯美的处理就会破坏其中最宝贵的“混”劲。“混”字是姜文说的,他说最欣赏小贾的就是他电影里面那股子混劲,那是许多人都求之不得的。就像三岁的孩子画得要比美院那些孩子有灵气多了。
就《站台》的故事背景而言,时值80年代--90年代的时代变迁之际,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同理,时代的转折必然会产生诸般矛盾的激化,新文化新观念由此跳上舞台涌进视野。外面的世界终于在山西这个较为落后的煤炭产区初现端倪,喇叭裤、比基尼、录音机、广州、《站台》、自由恋爱、婚前打胎、港台歌星、走穴、承包、金钱。。。新现象在不断跳将出来,新生活在声声召唤,枯燥而粗糙的生活终于乍现了新的机会,年轻人的浮躁因诱惑而萌动,希望似乎就在了自己手上,可以把人带往远方的火车自然而然成了希望的载体,站台就是出行的平台,然而远离现场的欲望与传统固有的束缚产生着激烈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残忍对比带给他们的只有最后的娶妻生子,安于现状,只有最后的站台,或是逐渐忘记曾经在站台伫立的时光。对于那段青涩岁月而言,这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看来的悲剧。海子不是就卧轨身亡了吗,本身这一行为都是讽刺此现象的最为有力的诗歌。所以,以上的粗糙生活状态+勃起的青春希望+茫然困顿的目光+残酷的现实+悲哀的结局+无奈的总结都合力造成了当时必然而然的混沌,而且混沌得一塌糊涂。对于这样的现象呈现,倘若不用粗糙的音乐相配,还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呢?倘若不喧嚣,那个时候能够宁静若水地品匝生活吗!
音乐只是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一个螺丝而已,与灯光、布景、道具、对白等等要素一样在共同营造着该电影的气质,所以配乐气质的协调甚至加分都是举足轻重。
《站台》就是一个定位于粗糙再现的电影,它与唯美的区别就如同崔健与马友友的东西相比。
《站台》的那份粗糙正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更是给人以共鸣之处。粗糙挺好的,呵呵,更何况谁都知道在创作一件几近完美的作品时最后一笔还要去破一下,美其名曰造成杀伤力,实际上,唯美的处理就像古典油画,在慢慢与社会脱节,与时下的审美潮流背弛。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风格,《站台》的风格显而易见,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影片,它本身创造了独特的味道,它的出现是具有突破意义的,真实的粗糙感彻底粉碎了传统戏剧电影的假大虚空,当然,产生意义与之并存的还有第六代的章明、娄烨等人,后来张元中途叛变主流了。
现在社会对于艺术的标准评判在模糊,只要给你触动的就是艺术的,左小诅咒的哑嗓子不一样风靡粉丝吗。不管怎样,从既定的价值体系离去,就有了风格,高瞻远瞩的来看,《站台》做到了
可惜的是,贾樟柯后来受了利诱,为金钱屈从了北野武那个老狐狸。由北一手扶植打造的《逍遥游》整个被搞成了垃圾,而且在细节处理上竟然加入了北野武手法的印记,从公共汽车上那场女主角长达数分钟的一言不发的跳起、被按下、跳起、被按下的闹剧分明看到了北氏惯用的静态重复手法,这不得不暴露了有钱能使贾推磨的无原则事实。可惜,贾在这条丢失最宝贵东西的路上夹着尾巴,不假思索,一路狂奔,越跑越远了
无论怎样,《站台》配乐的喧嚣破碎感如同火车的轰鸣声一样,天经地义。
④ 我把照片发给男朋友,男朋友回复我还行,站在男的角度来说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照片还行第二个意思是人还行,你认为是哪个行呢?
⑤ 如何评价网飞电影《饥饿站台》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是引起了观众对理性与现实的思考。
在“饥饿站台”,进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带一个随身物品进“监狱坑”,而男主没有选择带什么防身的武器,而是选择带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一部由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反骑士小说——《堂吉诃德》。
该作品讲述了一位疯癫的游侠骑士唐·吉诃德的故事,他由于对骑士小说的疯狂热爱而走上了游侠骑士的道路。他与他的侍从桑丘四处游历,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磨难,做出了许多荒唐至极的事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这本书之所以闻名于世,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吉诃德》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刚刚好和电影的主题不谋而合。
男主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来唤醒所有人来反抗这个残忍的制度,而下层声音永远无法传达到上一层,显得天真而无力。男主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吃被老油条狱友吐槽:
“你是gc主义者吗?”
就像男主的理念:如果所有人都各取所需,那食物就可以达到最底层,每个人都可以活下去。
然而即使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下层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被绝对剥削的机会,人性贪婪导致即使去过下层的人到了上层也不会为下面的人思考,反而变本加厉的剥削和暴食。
改变永远不是自发的,源于周围的压迫环境的艰险,但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之间的差距还要大,要想改变只能等待时代的变动,等待统治阶层的变革,等待贵人相助,但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未曾拥有这种契机。
⑥ 电影《站台》的剧情详细介绍,结尾有点没看懂。看过的人来回答,不要抄袭的。
结尾水壶声响起,崔明亮在沙发上睡着,尹瑞娟抱着孩子在哄孩子睡觉。这是日常生活中一个极其庸常片段的镜头,乍一看确实很令人费解。但回顾整部影片,讲的其实就是一帮年轻人在80年代追寻理想的故事。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确曾放浪不羁,也有对梦想和新生活的美好希冀,片头的开始就是他们剧团在汽车上学火车鸣笛的声音,后来他们又一起在铁路旁追看火车就是很鲜明的暗示。其中人各有志,崔明亮和尹瑞娟分手了。但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尹瑞娟“心气挺高”,曾偷偷报考过舞蹈学院,却并未如愿,留在县城成了一名公务员。崔明亮在各地演出兜了几圈回来,还是落脚在了家乡,最终和尹瑞娟结婚并有了孩子。片中有一个片段我非常喜欢,就是尹瑞娟在办公室里听广播的时候电台点播了一首苏芮的《是否》,尹瑞娟和着歌声逐渐翩翩起舞。这段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将那种“身虽在体制内而心却永远保有一颗理想主义之花”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是对美好理想的赞颂和对现实的无奈慨叹。
这时再来看结尾就不难理解了。片尾水壶声响起与片头众人学火车鸣笛形成了对应关系。这一帮年轻人在80年代的“青春之歌”最终落脚在了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年轻时不懈追求的看火车(理想的象征)愿望最终竟然在极为庸常的水壶水开了的声音中找到了某种形式的共鸣。这透露了导演对青春的看法,年轻时再理想主义、再不着边际,最终还是要被庸常的生活所驯化,回到家庭这个最传统的单位中去。但这也绝对不是一种悲观主义,这只是对生活、生命的真相的真实展现,谁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轰轰烈烈。而且最为平常的生活中也未必就没有美好,火车鸣笛与水壶声互为镜像的对应关系就说明了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处处有精彩,恰如尹瑞娟在小房间中的独舞,虽显环境的局促与生活的无奈,但也丝毫不能掩盖心中美好理想的熠熠闪光。
说到底,《站台》就是贾樟柯眼中的80年代、他眼中的山西以及他理解的青春是怎样一种形态。它可以说是至今描写和展现中国80年代的那个社会与人们生活状态的最优秀的电影之一,更是青春题材电影中的优秀作品。它不失时代背景的宏大,也富含人性情感的种种细节。它就是贾樟柯版的《致青春》。秒现在什么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韩寒的《后会无期》不知道几百条街,至于什么《同桌的你》、《小时代》之流就更别提了。
贾樟柯的片子比较小众,得先沉得下心来才能细细品悟。《站台》里还有更多的情节以及细节没来得及一一阐释,这就需要你自己去一点一点深入挖掘了,我只能说到这儿了。如果你也是贾导的影迷,可以私信我,咱们可以一起探讨。以上纯手打,即兴一下子就写了这么多,属于我个人对影片的理解,采不采纳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