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通常电影票房是怎么计算的 按什么计算的
票房就是卖出的所有电影票的钱加一起,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因为投资都是假的,票房也是假的,所以如果你去计算,很多地方根本对不上号。
现在的院线都是联网的,不联网的几乎拿不到稍有名气的电影的放映权,因为手工售票,卖出多少票没法统计,发行方不可能相信电影院。
而现在报出的投资,水分非常非常的大!
比如,最近的《十全九美》,声称投资3000万,但直到今天,票房才四千多万,如果根据分成比例,只能分一千多万,而投资方已经在北京开庆功会了,让人觉得无法理解,连一半投资都没收回来,庆什么功?
实际上,根据影片的情况来看,投资可能连500万都没有,没大牌演员,最大的牌黄奕片酬也不会超过50万人民币,所以3000万的投资根本就是天方夜潭。而票房呢,从和奥运同期上映,在8月8号开幕式当周,票房竟然能翻倍,就可以知道,水份不是一般的多!实际票房肯定不超过2千万。但相对于投资,应该已经收回成本,所以庆功。
❷ 水票房的水票房业内说法
业内人士透露,票房“注水”已成为电影宣传的惯用伎俩,造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在影片总票房上作假的也大有人在,电影《叶问》、《窃听风云》、《非常完美》实际票房均在9000万元左右,但发行方皆称“票房破亿”,名声上好听,导演还成功晋升“亿元导演俱乐部”。
这些虚报票房的意图也很明显,人为制造观影火爆的场景,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正因如此,电影发行方对首周票房的“手脚”动作最大,因为这段时间电影的新鲜度和关注度最高,如果票房红火,将大大增强后续市场吸引力。所以,首周票房的水分也是最大的。眼下,几乎所有新片上映,都会紧跟着出现“首周票房飘红”的新闻,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周数据就提前出炉了。
靠票房“注水”忽悠观众,注定行之不远。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主任李东介绍,目前广电总局有内部数据保密规定,不允许该办随意对外提供票房数据。但他承诺,随着相应制度和设备完善,一年之内将会公开向社会提供数据咨询,到时发行公司将没有机会虚报票房。
❸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算的
票房可以用观影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而通常我们所讲的票房,就是用门票收入来计算的。即,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3)电影票房水分是怎么刷的呢扩展阅读
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影片题材及剧本、主创团队、影片定位、影片质量、票价、档期、发行、院线排片、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一向是票房大热的选项,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也比较受观众青睐。
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和制作团队等,都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能够在影片上映前期对观众形成最大的吸引和冲击;影片定位是指影片为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比如从剧本设置、演员选择等方面切入设定目标人群定位。
影片质量包含了剧本、拍摄、制作、演员表演等综合因素,是电影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票房
❹ 经常看见说哪个电影票房又注水了,到底怎么才是票房
票房注水,也就是票房,主要就是指幽灵场电影。
幽灵场定义:所谓的电影“幽灵场”指午夜时分院线排出场次,而且场场爆满,为的就是冲高票房。这种虚高现象,正在影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目的:
一做给排片经理看,票房好,第二天的排片率一般会升高;
二做给观众看,票房、口碑好,羊群效应会造成更多的人掏钱买票,摊低成本;
三做给以后的投资商看,这导演每部影片都热卖,你可以投资啦。
❺ 电影票房计算及分成 都是怎么来运作的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类似于哪个电影票房超过多少的新闻缕缕的冲上网络平台的热搜,那么这些电影票房都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总的票房出来后要怎么分赚到的钱呢?接下来的文章里就跟大家简单的聊一聊相关的话题!
电影票房原本是指电影院售票处,后来就被引申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电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况。后来逐渐有公司专门统计电影的票房能给出更为明确和直观的数据。而现在的话所有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售票与票房情况都必须计入在相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任何一家电影院都必须要安装此系统,将每部影片的实时票房数据及时汇总到这个系统内。
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也就是大家说的总票房,是要向国家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的,其次还需要要缴纳的是3.3%的特别营业税,这部分钱由影院从总票房中直接扣划并缴纳。以上两项合计的话是5% + 3.3% = 8.3%,这部分被业内人士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才是“可分账票房”,又被大家叫做“净票房”。净票房的计算方法就是1减去8.3%得到的结果再乘以总票房。
这还没有结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中影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会还会征缴净票房的1% ~ 3%作为发行代理费这部分被称为“中数代理费”。由院线直接就支付给“中影数字”不过这部分分账只存在于大片而小片是没有的。
最后就是剩下的才是院线和出品方能够分账的,一般的情况下是院线能拿到57%而出品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四十三,而且出品方还要支付各种成本这样的话意思也就是说,出品方最多只能拿到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了!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票房是怎样统计以及如何把这些钱进行划分的信息,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感兴趣的投资者们可以多多的关注国内的影视行业!
❻ 电影所说的票房是指什么,票房的钱是从哪来
1.
票房(Box
Office)的由来以及发展LZ可以直接网络一下进行了解
2.
简单给LZ说,电影的票房主要就是指电影从第一天上映到电影下线为止,全国所有电影院售出的电影票的金额总和(如果该电影在国外有上映,再加上国外的票房)
3.
多说一点:一部电影的收入除了电影票房,还有一部分来自DVD,蓝光DVD,DVD出租的收入,当然,这里指的是北美市场,因为老外是买正版。国内盗版昌盛,DVD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仅在国内上映的华语片其收入大部分靠电影票的收入.
4.LZ还有什么疑问,可以hi我
❼ 电影这么多票房是怎么挣钱的啊
电影上映过后,于3个月内通过中影集团结算客户所有的收益,在我们结算玩以后会在10个工作日的时间内把客户的权益返还给每一个客户。结算信息是由第三方进行统计(会计师事务所),所有的打款账户都是接受银行监管的。收益分为四大类:电影票房的利润,网络版权收益,电视台的分红,海外流量版权费。
1丶电影票房的利润
电影在各大院线(电影院)上映三个月之后,结算所有的利润,返还给客户,具体占多少比例,可加微信讨论。在猫眼专业版上面可查看实时票房,不会作假。
2丶网络版权收益
网络版权收益指的是电影从电影院下映之后,会上架到各个APP播放平台。如:腾讯、爱奇艺、优酷、薯仔等。视频网站是根据点击量来进行计费,一个视频最低的点击量是按2元一次,这个分红是按我们投资者所参与的比例来进行分红。
3丶电视台分红
电视台分红跟网络版权是一类性质,电视台会进行一定量的拍档播放,根据播放次数所得来的钱进行分红。
4丶海外流量版权费
根据影片的情况来定,如果是跨国性质的电影,国外对该影片的播放量也会分给我们一部份,进行分红,
❽ 电影票房为什么造假
问题一:电影票房是如何造假的? 就几个套路。以近日水分最多的某妖记为例,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上映时间,与它本身是否卖座有很大关系,而卖座的电影一般能上映30-50天,而某妖记在这基础上,以公益放映为噱头,把放映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套路),某群体进场看电影免费,但是还可以算进票房。这样还算是轻的,更重的是,某妖记电影制作方有众多影院,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就让他们能在午夜场做手脚,午夜场场场爆满(套路,这个套路需要自身有众多影院,成本低效率高,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要花很多很多钱,一点都不划算,毕竟票房再高也是虚名),而且还是15分钟一部。两个条件,某妖记问鼎当年票房冠军。
问题二:电影票房造假,有啥用? 最近,新闻经常报道哪些电影出现票房造假,其中《捉妖记》,《叶问3》也被爆放映前两天出现刷票房现象。那么,为什么要巨资刷票房呢?有什么作用?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由于话题太多,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而且,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
问题三:为何票房造假屡禁不止? 1、行业制度有待规范
我国院线并不是每家电影院都会上报票房数据,所以有时候得到的统计结果不太理想,于是就索性不进行大范围的公开了,不满意干脆就作假吧,反正别人也发现不了
2、法律界定概念模糊
“偷票房”和“买票房”算不算违法行为?目前尚没有法律文献做出相关规范。还有“包场”这种行为,不但会在业内发生,还有粉丝也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偶像,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作掺假?
3、有利的诱惑难抗拒
一是为钱,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撇去从投资、植入广告以及电影周边所得的部分收入不谈,票房可以说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全指着它赚钱了。二是为名,票房高了,知名度自然会有,到时候再拍个续集,肯定有市场,说不定还能吸引来原本没有观影欲望的人来贡献票房,最终名利双丰收。
4、太多规则的执行都不严谨
我国制定的很多规则制度往往都停留在说说而已。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执行力度不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管理起来,是难上加难。
问题四:为什么票房要造假 广告性质,吹嘘夸大,人们心里觉这么多人去看,那一定好看,所引诱观众,就做了这些虚假。
问题五:现在的电影票房怎么都造假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已成公开秘密 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却被发行方夸大成4000万。在众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的轮番“轰炸”之下,动画片《阿童木》的发行方终于站出来公开道歉了。 因虚报票房而道歉,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电影变成了只需要数字不需要质量和口碑的怪胎”
问题六:电影为什么要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5分 这个太简单了――――
这就是好比虚假宣传,人为制造该电影火爆的假象,让很多不买账的人觉得片子可能还不错,吸引人观看。
问题七:捉妖记票房真的造假吗 为什么票房那么高那么火啊 求解答 是不是造假,这里面水太深,除了当事人自己,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只是猜测。不过遭人嫉妒是绝对会的,同样是一部电影别人的人气那么高,赚了那么多钱谁都会眼红,只不过表现心态不一样罢了。而且即使人家票房造假了,那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你能够造假来个21亿票房吗?你能够造假一个多月到现在才被曝光吗?你能在票房造假的情况下还保持高人气吗?……
它之所以那么火,个人感觉除了国内普遍容易接受搞笑类视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宣传方面,除去各种媒体大肆宣传,你看看那些参与拍摄的,井柏然每天跑着跑那从不忘带着胡巴,上《快乐大本营》是这样,真人秀《花儿与少年》是这样,接受各种访谈节目也是这样,就连吴莫愁都跑《中国好声音》唱了首片尾曲(这点我就不赞同了,怎么能为了宣传故意跑上台呢?而且节目制作组居然还同意了,也不知给了他们多少钱)总之是宣传无处不在……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在如此力度的宣传下,即使大家都说不好看,也会有大量的人想着去确认一下怎么个不好看法啊,更何况网上的好评一片了!至少我身边有好几个人,就是因为看到网上各种相关话题,才想着跑电影院去看的,我也因此被拉了过去,至于好不好看我就不做评价了,反正票房就是这样上来的……
问题八: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试想一下,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票房这么高,肯定很好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但是话题太多啊,大家都在说某某片子太烂了,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多雇一些水军各种微博论坛发帖,“安利”的效果可是杠杠的。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不然你见过刚开始票房很低,后面一下子变特好的电影么,好吧,除了《大圣归来》。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拿《叶问3》来说,跟“娱乐宝”类似,采取众筹形式,根据票房情况承诺收益,票房若大于等于10亿,预期年化收益为11%,11%已经算很高很高了!银行理财的收益4%不到,大家自己体会一下!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咯。
问题九:电影票房为什么要造假?这中间的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票房的高低跟谁有直接关系?导演和制片方怎么获利? 导演艺术创作,制片人都是给投资方赚钱的,选择剧本,演员比较票房重要因素
问题十:票房造假事件,你知多少? 2012年 中视丰德影视公司董事长王建峰公开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数据,某机构承诺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帮他迈进全国收视十强。
2013年9月 湖南卫视部分地区收视为0,被疑因其他电视台购买收视而受牵连,喧嚣一时。
2014年4月 北京地区收视出现异常表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前十,北京电视台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跟踪数据分析,内部“认定”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污染。
2016年12月 浙江卫视收视率遭遇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名,一下子跌至20名开外,创下了浙江卫视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原因是电视剧《美人私房菜》的制作方未购买收视率。
❾ 电影票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是按实际的售票价统计。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是和中国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在好莱坞制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这样制片方就能尽快趁着影片的热度收回成本。但随着影片上映时间变长,制片商分到的票房会越来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国内电影公司采取阶梯式分账模式的出发点和好莱坞并不一样,其实是为了“以收入换市场”,通过给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来换取排片,争取更高的票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6年1月1日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44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国产电影保持主导地位。
票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