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搭错车反应了台湾怎样的社会历史状况,该片在编剧艺术和镜头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剧情介绍〗
一个退役的台湾老兵是个哑巴,人称哑叔,以收购空酒瓶和捡破烂为生。195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哑叔在高级住宅区的巷道里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取名阿美。为此,妻子与他发生冲突,并离家而去。
哑叔又当爹又当娘,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在艰辛贫困的日子中挣扎。为使阿美有更多的人生乐趣,哑叔在劳累之余,还为她吹奏美妙的乐曲。阿美高中毕业后,在某餐厅当歌手。后得到青年作曲家时君迈的帮助,提高了演唱的艺术水平,受到听众的称赞。
娱乐公司老板余广泰,为了利用阿美赚钱,引诱她签订赴东南亚演出的合约。阿美与哑叔商量,哑叔十分矛盾,他既希望女儿有一番作为,又怕女儿孤身在外,遇到风险。最后,阿美为了挣钱帮助父亲摆脱贫困,使其晚年得到一些幸福,答应了签约。不想一纸合同,却断送了自己的自由。演出归来,她已成为红歌星,但却身不由己,不能同年迈的父亲见面。
哑叔因思念爱女,气息奄奄的哑叔,从收音机里听着女儿熟悉的歌声,怀着思念、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风雨交加之夜,阿美饱含不能奉养老父的辛酸,在台上唱出了怀念的心声:“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父爱和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气息奄奄的哑叔,从收音机里听着女儿熟悉的歌声,怀着思念、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幕后制作〗
《搭错车》是香港新艺城影业机构为了打开台湾电影市场,而特地创作的文艺题材影片,剧本的创作者就是后来通过《开心鬼》系列电影被我们所熟悉的香港电影人黄百鸣,他那时候正是新艺城的老板之一,其参与更多的则是制作监督与剧本创作,说道剧本,就不得不提到这部《搭错车》,据说他只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就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剧本,工作效率真是让人膛目结舌,而后来这种效率,也被香港业内奉为标准广为传诵,无数人竞相效仿。不过却大多都是粗制滥造,再无象《搭错车》这般精品的故事产出。《搭错车》的流行,想来更多是应求了内地八十年代初期年轻人的迷茫心理,以及遭遇生活挫折后返璞归真的情怀。对于内地的观众们来讲,面对这些幻灭欲十足的生活现实展现,则也都感受到了这种从理性砸向决绝,再从忤逆跌向理性的写实力量。总之那应该是整整一代人的宿命与心理的皈依,同样也是有忤于现代理念的一番感悟、一段追溯、和一股按耐不住的冲动。
Ⅱ 邵氏电影和TVB的创办有什么关系
邵氏是TVB的创办成员。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TVB)于1967年11月19日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创办正式开业。1988年,无线电视就租用电视企业和邵氏位于大埔仔的用地,建立清水湾电视城,并设16个录影厂,总面积超过6500平方米,作为无线电视制播和行政的总部。
获奖成就
TVB制作的各类电视节目及宣传短片等屡获殊荣,至今已经获得三百多项国际重要奖项。
1997年,TVB入选亚洲五十年间最具竞争能力企业、全港二十大杰出商业机构及亚洲二百家卓越公司;2001年,TVB获得美国国家广播协会颁发的“2001年国际广播卓越大奖”。
在香港,TVB电视是第一家免费电视台,历经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电视收视人群,称霸香港电视业半个世纪,培养出台前幕后的华语影视制作团队数以百计。
在台湾,TVBS也脍炙人口,打破台湾传统老三台的电视格局,成功把香港电视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广到台湾,为台湾市民带来电视节目多样化。TVBS见证台湾改朝换代,占有台湾电视界极高的收视率。
Ⅲ 为什么电影讲求台湾市场
因为台湾地区电影与大陆和香港有很大区别,给台湾本土电影烙上第一个地域色彩符号的是歌仔戏。还有六十年代初期的琼瑶(blog)片风行, 可惜的是,这段岁月并没有延续下去。到1970年,台湾地区电影院的数量、观影人数和票房数字达到峰值,之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和香港电影的涌入,台湾地区的电影业缓慢下坡路。
翻看台湾地区近年来的电影市场,不难发现两个怪现象:一个是纪录片比剧情片多得多,只有不到20部剧情片的年份,却有一两百部纪录片,这是因为纪录片成本低、拍摄容易;此外,近年来少有能持平甚至略有盈余的影片只有两类,一类是青春同志片,一类则是悬疑鬼怪片,前者从《蓝色大门》到《盛夏光年》,后者则有《宅变》、《诡丝》等,这些边缘题材已经成为当下台湾电影的票房“遮羞布”了。
总而言之,台湾电影市场正在走下坡路。
Ⅳ 为什么香港电影没以前好了
经济危机,盗版,好莱坞电影的兴起,韩国电影抢占市场,sars,本土电影票房剧降都是造成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这个理由十三少是不赞同的,在1989年开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国片制作辅导金",大力扶植本土电影,确实是在逐渐压缩外来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台湾本身的电影基因不够,本土片很难盈利,香港电影拥有更强的明星号召力和电影卖端口价值,于是大量的台湾电影制作公司纷纷将资金输送到香港拍片,然后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将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进口到台湾上映,这就是所谓的"台产港片",所以总体而言,香港电影并未由于台湾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冲击,所以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电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导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导演有吴宇森、徐克、洪金宝、林岭东、袁和平、于仁泰、唐季礼等,演员有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我们必须弄清楚香港电影由繁华走向没落的转折点具体是在93年,而大导演,大明星的流失几乎都是在95年之后,举几个例子,95年成龙凭借《红番区》成功打入好莱坞,李连杰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侠》上映,这才引起了美国电影公司的关注,周润发的好莱坞**作《替身杀手》更是在98年才出现。
2000年前大陆观众没有什么机会看到世界性优秀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现在基本世界性的优秀影片都可以观看到,一对比,自然觉的差劲了
以前大陆是封闭的,香港接触工业化文化比较早。大陆人透过香港这扇窗户看外面的世界什么都新鲜。再加上香港比内地先发达,就像乡下的暴发户进过城见过一些世面,所以比较迷香港电影。主要是图个新鲜。现在大陆人全世界跑,互联网又大大的让人开了眼界。所以香港电影的文化底蕴相比大陆的电影文化没有了以前那么大的落差。这样一来就见怪不怪。再加上香港电影产业一直没有被重视和健康规划,一直没有提高,始终是商业化,这样一来大陆观众水平和眼界在提高,相比之下香港电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渐渐地大家就不待见了,也就没有以前那么火了
Ⅳ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Ⅵ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着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着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着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着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Ⅶ 早期的很多香港电影,为什么是说普通话的
(1)香港电影有些是台湾取景的投资的,所以演员有些是台湾的,就会有说普通话的
(2)香港是多移民的,新移民的人中说普通话的多,他们当时去当演员时还不会说粤语。
(3)当时电影要出口到台湾等华人地区去,只是粤语的话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配音是必要的
题外话:据说台湾有一个老板为了让他的母亲看得懂周星驰的电影,还特地为她配了个闽南语版
Ⅷ 王晶: 港片没落始于周星驰《济公》大赔钱, 流失台湾市场导致崩盘
曾经的香港影坛被誉为是东方好莱坞,但94之后港片在传统票房市场就全线溃败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点票房了。一个市场不足以养活一部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很多电影从业人员失业的原因,如此恶性循环加剧了香港电影的没落。90年代中期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巨星远赴好莱坞发展寻求出路,后来电影业实在撑不下去了连向华强都退出影坛了。
巅峰时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莱坞大片抗衡的,如八九十年代李连杰成龙的电影在全亚洲各国地区市场就能辗压一大堆美国片,到90年代中期都还能与之对抗。王晶曾一针见血点出香港电影没落溃败的原因:“我个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湾市场的崩溃,引致香港市场的没落,因为台湾市场的疯狂。
王晶继续说到:以至从90年开始,香港的电影已经吃得太肥腻了,大家接受了那种能够台湾给的成本已经够拍完一部戏,其他的市场都是赚的”所以每个人都在乱开一通。
台湾当时最疯狂的时候五条院线,所以香港也必须有五条院线来拍足够的片来供应台湾的五条院线,然后可是这种泡沫终于有一天会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万卖周星驰的《济公》然后大赔钱之后,台湾的那些片商就终于醒觉到这是不行的。
周星驰《济公》当年台湾票房惨败,台北仅收到1548万新台币,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万。这个成绩片商分账到账可没多少钱,王英详用3000万新台币买该片亏惨了。95之前港片在台湾的票房成绩还不错,但那几位巨星的片子卖价很高,当影片票房一般的时候台湾片商就会亏钱,后来台湾片商集体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设定一个“天花板”。
王晶继续解读,然后大家就联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说:“我们要设一个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钱,好像当时是想定在1750万,然后很多人过去了,因为他们算过,觉得台湾这些片商是纸老虎,他们的存货只能支持三个月,如果大家联手他们三个月后就没有片放了。
但是算错了,他们回来之后,那些台湾院商就联合起来,向新闻局要求开放美国片,以前的美国片在台湾每一部只能进八个拷贝,后来台湾新闻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进来一百个拷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个港片的市场就冲破冲崩了。
而且当时以为呢,所有院商都觉得电影频道好赚,他们反正买了那么多片,自己都做电视台了,都在电影频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赚两遍。可是呢就越来越恶性竞争,差不多那边片一下,那边就上了,甚至于你上了一个礼拜,第二周已经在它的电影频道上,慢慢就变成观众就不来看了。所以在两三年之内很多个台湾院商就倒下了,然后再加上香港的盗版,三件事加起来,整体地把香港的电影打垮了。
王晶这个解读一针见血,当时台湾是香港市场以外最大票房市场,对于很多港片来说就靠台湾市场收票房减轻票房压力。当年能做到全亚洲市场通吃的只有2人,一个是成龙,另外一个就是李连杰。周星驰周润发当年也很火,但这两位主要还是靠港台市场收票房,日韩,东南亚市场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贪得无厌遭到台湾院商的抵制,完全开放美国片后港片份额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后只有成龙票房还维持在巅峰,其他港片票房几乎都片扑街了,失守台湾市场导致港片崩盘,这个观点很到位一针见血。当年要是有台湾市场做后盾港片也不至于那么快泡沫破灭,香港电影人低估了台湾片商,当然台湾片方商也是贪得无厌最后让美国人渔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没落始于周星驰《济公》大赔钱后,遭到台湾院商的联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愿意让步,最后流失台湾市场导致香港电影崩盘。如今20多年过去了,港片复苏遥遥无期,错失台湾市场,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又被淘汰出局,现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内地市场机遇了,这是港片崛起最后的机会。
Ⅸ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也就慢慢没落。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制片业十分发达,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也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早在19世纪末电影技术开始传入香港,香港的整个电影是领先整个东南亚的,大概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黄金时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0年代“嘉禾电影”开始兴起,也一跃成为香港电影盛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与邵氏逐鹿香江几乎一度成为香港电影代表,先后栽培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梅艳芳、张曼玉等巨星。
周润发、任达华、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吕良伟、刘青云、甄子丹等等,皆出于“TVB”的训练班,他们中大多数起初活跃于电视剧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影坛。
30年过去了,这批在当时的年轻人都变成了当今中国电影事业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银幕上光彩夺目的男女演员们,像一座停了摆的钟,让人常涌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说,整个九十年代,是一张发黄了的电影海报,那么,她们的容颜都是天然纯真的,演技都是靠一点点磨练出来的,所以在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才会出现那么多让人一生难忘的经典镜头和画面。
Ⅹ 香港电影的国语配音是大陆配的还是台湾配的
从七八十年代到2005年左右大部分是台湾配音,小部分是香港自己配。而古天乐,张柏芝,刘青云这类演员演了一大堆喜剧片以后,也就是北京奥运会以后,基本所有电影都是大陆配音。当然台湾本土依然还是他们自己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