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受害者为题材的电影《二十二》这部作品大家看完怎么样
超级棒的一部作品,揭露了那段不容被忘却的屈辱历史。悲痛的过去让我们难以遗忘。
100分钟的片子,平静却凝重。这些老奶奶们韶华已逝,有人儿孙满堂,有人晚景凄凉,但岁月无法抹去她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没有煽情的解说,没有设计的冲突,透过镜头甚至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些受害者苦难过往展现方式的克制与隐忍。在《二十二》的观众中,年过七旬的卢伊娜是一位白人。她坦言,此前对“慰安妇”问题并不了解,甚至认为“慰安妇”一词在英文翻译中也容易造成误解。看完《二十二》后,当得知“慰安妇”一词是日本政府发明的,卢伊娜连着用三个“可怕”来形容日本军国主义的这种暴行,“美国也参加了‘二战’,我们这代人对战争还有些记忆,‘慰安妇’遭遇展现了战争的丑陋,不应该被忘记”。
《二十二》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还有这样一群受害者存在,在等待或许等不来的道歉。
㈡ “慰安妇”题材记录电影《二十二》这部影片怎么样
很感人的,这些老人受了太多苦了
《二十二》延续了《三十二》的纪录风格,俄罗斯着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评价它为“一部很温暖的电影”。观众不必害怕影片会冲击视觉或刺痛神经,影片并不愿意把老人当成单纯的“历史证据”,它平静地纪录了这些饱受磨难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有痛苦,有快乐,有挣扎,更有和解。对她们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大家怎样认为呢?
㈢ 如何评价《二十二》这部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新闻,说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时候笑出声,然后旁人与其发生争执,最后该男子被赶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后果,但是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电影临近结束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堆名字(我没数,应该是22个),然后渐渐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画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没画框的,我数了下,还剩9个。全中国就剩这九个了啊!但是转瞬这9个名字也渐渐消失在了背景里。这一幕让人很震撼。尤其是对我等普通人来说,实在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那心头憋闷又难以表达的情感,很难受。最后我再说一句,不要害怕面对阴暗的历史,若连了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迟早有一天有更残酷的现实会击倒你。
㈣ 电影《二十二》,给你带来哪些感悟
看完《二十二》,觉得中国也能做出这么好的纪录片了。这里要批评一下导演,这镜头放置我个人觉得比较差。但是内容却很真实,没有任何煽情和做作。这才是重点。
《二十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回望的视角,不是悲愤和仇恨。而是克制着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然而有些人正希望她们被遗忘,就是那些拒不道歉的日本右翼分子
可让人寒心的是,就连我们也差点忘掉她们。
赶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见了吗?
㈤ 如何评价电影《二十二》
首先,不得不承认,二舅的经历很励志,他仿佛天才少年,却不断遭受命运的折磨,最后没有emo,没有要死要活,反倒过得乐活自在!
他从小不断遭受厄运,但是没有放弃前进,像二舅这样的人,大概每个小破县都会有那么两三个。
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一个人, 可能连一粒沙子都不如。
且不说二舅是否真的乐观,我只想问大家一句,他不乐观行吗?有人会管他吗?就算死了,谁又会在意呢?到最后也只是成为人们饭后谈资的一点东西了。
不过是对人世间还有一些眷恋与挂念,他才挣扎着让自己活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无论是生命不甘的渴望,还是后来的宁宁,我想是从床上下来的时候,二舅做好了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二舅的残疾可能让他看上去更苦,而那些看似美满幸福的人内在的隐秘的心灵的煎熬的苦,又有谁知道,又有谁逃得掉呢?逃得掉的,又何尝不是历经过无数次后才有的大彻大悟!
我只知道,每个人都赞美“二舅”,但没人想成为“二舅”。
看完“二舅”的视频,我的精神内耗似乎更加严重了。 作为小镇做题家的我,从乡村中爬出来,在城市中站住脚,我的人生经历远没有二舅坎坷,可依然有无数解决不了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困扰着我。
二舅总有解决的办法,但是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