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进行拉片
评析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
1) 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 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 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 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B. 影视剧拉片教你编剧速成(三)如何快速展开情节
《爱情是什么?》从第二集开始,快速展开第一对爱情男女的爱情线索和故事。
这是传统家庭里的儿子——实习医生李大发。
他们的相亲相爱,带着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带来了两个家庭的摩擦和融合。
爱情是一个人必须经过的历程,也是在文学作品里表现最多的内容之一。
如何把一段爱情表现的不拘一格,富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这是考量艺术家们功力的重要一环。
而如何展开爱情的描写和情节的推进,《爱情是什么?》做了精巧的构想和剪接。
通常情况下,有这样两种表现爱情的顺序。
第一种写法是:从两个陌生男女的相遇相识写起。比如说法国影片《红与黑》,男主角木匠的儿子与市长夫人的爱情,是从于连到市长家里做家庭老师开始写起。
于连后来到侯爵家里做秘书的时候,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也是从两个人素不相识的时候写起。
这种写法的优点是,有头有尾,对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得非常清楚,使观众跟着他们交往的过程走,对他们感悟的起伏变化了如指掌。但缺点是,过程长,而且历史上非常多的文学作品都采取这样一种写法,容易雷同。
最常见的情节处理手段就是,要么两个陌生的人一见钟情。要么两个陌生的人一见面就互相讨厌,最后情节曲折,峰回路转,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种写法是:男女二人已经相识,交往之中,已经确定或者是还没有最后确定恋爱关系。
《爱情是什么?》里的第一对男女主角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这样一种写法的好处在于,直接从两人之间要确立关系的矛盾冲突写起。省略了容易雷同和比较冗长的交往过程。情节便于掌控和展开。
因为李大发和朴知恩这一对还有后来的婚姻生活要写,同时,还要给之后剧情发展过程中的另外两对男女的恋爱让路,所以,这里编剧将对李大发和朴知恩这一对男女,只写他们确定恋爱关系之后的风波和历程。之后的重点是写他们婚后的感情和家庭生活。
那么,已经相识的男女,他们将以什么方式在观众面前展开他们的情爱故事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编剧是如何快速地展开情节。
第一组镜头: 朴知恩打电话约李大发到一个他们曾经到过的餐厅见面。结果不知道李大发已经在那里约了其它的女孩子见面。朴知恩知道情况后,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在那里见面。为什么呢?
第二组镜头: 朴知恩、李大发和李大发约的女孩子在餐厅相遇。朴知恩用调侃的方式轻松将竞争对手赶出了局,让李大发下不了台。
第三组镜头: 李大发不依不饶,坚决拒绝朴知恩的求和。但朴知恩不愧智慧的女性,软硬兼施,让李大发无奈以对。
第四组镜头: 朴知恩出人意料地直接向李大发逼婚,组合拳连出,李大发手忙脚乱。二人相处的状态和困境通过短短的一场戏,就完全展开了。
这其中展现了编剧的功力:
在情节的互动中交待了李大发大男子主义的强势和还有恋爱挑选中的游移。
交待了朴知恩的智慧和坚韧,以及处理事情的果断和理性。
间接交待了民主家庭培养的女儿独立的个性和气质。也间接交待了传统家庭里培养的儿子,有些自负和大男子主义倾向。
剧本写作百日通(一):故事结构与人物设置
剧本写作百日通(二):开篇的技巧
C. 电影拉片怎么写啊
选取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点切入,尽量小。然后根据你选择的这一个角度对影片的剧作,语言(视听语言)展开分析。一言两语也说不清楚。
你可以上这个网站看看
www.filmmagazine.org
上面有很多现在一线的电影评论人的文章,应该能对你有所启发。
D. 关于编剧写作 | 类型片拉片方法
文 | 曦姐
今天想分享一下我自己学习电视剧创作拉片子的方式
第一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型片
好片子很多,收视率高的片子很多,作为一个创作者,尤其是新手,你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去入手,写出自己的第一个剧,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去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电视剧类型,古装武侠也好,现代穿越言情也好,年代战争也好,你看什么剧能兴奋能投入能最有代入感,就选择什么类型题材。你看不进去的片子、看不进去的类型就不要硬着头皮学了,学不进去的
第二步:在选定类型中集中选择三四部
自己感兴趣的类型选定好之后,在这种类型片中选定三四部电视剧进行多次完整的观看,是认真的看,投入的看,不是边看边打游戏,也不是边看边回微信。
这几部电视剧选择的标准为:
1)你自己喜欢的看了有感觉,能一口气看完;
2)在收视率排名中排名靠前;
不论收视率再怎么有水分,特别高的,肯定有他的道理;
3)专业人士公认的好剧;
专业人士公认的好剧未必是收视率高的,但可能是剧本结构非常好的,这点要和收视率统一起来综合着看
4)豆瓣或弹幕等评论工具中,观众评论非常非常多的,剧中人物在微博中有很高的话题热议的;
5)获得优秀电视剧奖项的或提名的;
以上五点整体综合起来看就可
第三步:拉片方法
选定的电视剧要进行多次观看,逐集逐场次分析记录。
1)第一遍:通篇连贯的看一遍,不用思考,不用停顿,不用记录,只是看,让自己自然的代入进去。、
2)第二遍:写分集大纲,每一集都演了什么主要内容,情节有了什么推进,人物做了什么事情,人物关系有了哪些变化;边看边写,不然演完都忘了,记不清了,主要戏点一定要记下来;画人物关系图;
3)看分集大纲:分集大纲全部写完之后,从头到尾看分集大纲,根据记录的戏点回想每一集的内容,归纳出第几集到第几集是讲的同一件事情,从哪儿开头从哪儿结尾,从哪儿引出下一件事情;每一件事情是由谁和由什么事儿引发出来的,主角为此做了什么,谁给他设置了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整个事情解决的过程中,各个主要人物分别做了什么,体现了他们哪一种性格特征,他们的关系如何变化,谁和谁是一个阵营的;
4)第三遍:对照分集大纲,再看一遍全片,看自己记录的对不对,分析的对不对,再次认真体会编剧是如何设置戏点的,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么写,是怎么一步步推进的,确认每个人物的功能,他们是怎么帮助主角的,又是怎么给主角设置障碍的;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演员表演中不可言说的台词和心情,读出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
5)第四遍:学写台词,一场戏,看一遍,说出这场戏的事件(比如谁给谁送个消息)、人物关系(听到这个消息两个人是一拨的还是翻脸了)、人物情绪(高兴、悲伤、隐忍、五味杂陈、有苦说不出)、一个回合还是多个回合(说个事儿,对方马上答应了;说个事儿,对方不答应,再次劝说,对方答应了,又进来个人,一挑拨,最后没答应)。然后这场戏看第二遍,听演员的台词,听完,自己重复一遍,要把整场戏代入情绪去一句一句讲出来,有助于提高自己写台词的功力。看第三遍,为什么他说完这句他要说这句,如果换成另外一句,我会怎么换,换得好还是编剧写的这句好。如果整场戏内容情绪人物关系都不变的情况下,我来重新写一遍台词,我该怎么写。
以上就是我练习电视剧拉片子的方法,同类型剧多看多练,非常有助于理解情节结构的设置和人物台词的描写。
E. 拉片的影片示例
适合做拉片的5分钟左右的完整电影叙事片段:
《巴顿将军》开头巴顿在星条旗下的演讲
《钢铁侠》大战F22那段/逃出洞穴
《第九区》机器人那段/到实验室偷燃料
《反恐特警组》反恐片段
《勇闯夺命岛》反恐片段/特种部队第一次潜入小岛
《绝密飞行》空战片段/艾迪第一次任务 杜琪峰《大事件》(2004年)
开场约7分钟的警匪对战戏,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整体感和真实感突出,非同一般的拍摄难度,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爱好长镜头的影迷们不容错过。
现以美国经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莱德》(又译《雌雄大盗》)片段为例,简单练习一下拉片。仅供参考。
1967年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了电影《邦尼和克莱德》,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主义的代表作。看过此片的人,常会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场面所震撼。而这个经典段落也在电影史上被反复提及,人们称之为“暴力美学”。
拉片分析如下:
电影选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
时间:108:00--109:06
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想不想看。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当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简单的拿好人坏人来定义),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相反,《邦尼与克莱德》在这方面处理的很直白,一览无遗。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升格拍摄和慢镜头的使用,给这段暴力血腥的画面涂上了一抹诗意悲凉的色彩,升华了意境.
而这种慢镜头技法到了吴宇森手里,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如《英雄本色》等影片,后来更成为吴氏动作片的招牌风格之一。当然,还有鸽子。
F. 求问如何进行拉片(影片分析)
八光 线光线是摄影创作中的灵魂。
电影光线是电影视觉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
电影光线的使用,体现了导演和摄影师对未来影片画面视觉形式的追求。
光线的感觉表达了摄影师对导泱摄影技术掌握的程度。
光线的形式决定了影片的人物形象风格。
电影中的光线首先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艺术的问题。
1.电影摄影创作中按光线方向和形式来划分,有如下的几种形式: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之分。
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成30、60、90度的夹角关系,景物与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有十分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暗的关系,立体感十分明显。侧光有正侧光和斜侧光之分。
散射光:散射光的存在是由于外景自然光被云彩遮住或者是某种散光物质遮挡光线所形成的一种散射的效果。由于散射光没有明显的光源方向,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光线的形式使得画面的效果柔和而平淡。
效果光:效果光的光源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是由于某种特定光源所产生的效果。例如:蜡烛光、火光、手电光等等,效果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不常见,但是,视觉的效果十分明确,有时会产生十分怪异的形象和效果。
2.电影摄影创作中按光线的性质和作用来划分,有如下的几种形式:
主光:人物的主要塑型光源,是镜头曝光的主要依据。
人物的主光可以是任意的光线形式。当然,人物的主光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明暗比例分配的问题。
副光:人物的次要光源,副光帮助主光共同表现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副光可以影响人物光源的反差,也可以影响人物的光比。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人物的副光来达到控制人物的光比效果。
轮廓光:人物的外部形象光源,轮廓光既反映人物所处的位置,又反映了环境的建筑结构关系,同时表明环境的光线特点。
背景光:背景的光线既表明环境的光线现状,又反映了拍摄者背景处理意识。背景光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环境气氛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修饰光:修饰光完全是一种装饰的光线,可有可无。用来在人物和环境拍摄中进行必要的补充,是区别普通照明和特殊照明的重要方法。
3.电影中光线具有如下的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
2)表达影片的视党风格。
3)创造环境的气氛。
我们主要的目的:通过观看影片的整体画面效果,分析影片中的光线在其中所起到的叙事作用、造型作用;分析其在影片视觉风格上起到的独特的作用。
G. 如何进行拉片
拉片,是一种反复观看,暂停,慢放,逐格观看电影的,神经质的观影活动。
这种观影活动,不是为了发现剧作,表演或者主题的秘密,那些秘密要么可以从剧本获得,要么多看几遍就成了。
也不是为了获得更深更爽的观影感受。我会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飞车或者《黑客帝国》的锡安陷落,或者《迷恋》中阿佳妮的诡异床戏,更别提《我唾弃你的坟墓》中强暴和复仇场面,甚至《马大帅》里所有范伟出演的段落,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悦身心的精神活动,但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
电影导演的核心秘密是视听语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来分解和重组时空的。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就是,他是怎么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么。
拉片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去拉剧情,表演,美术等内容层面的东西,而不去聚焦内容下面那个,电影的基本形式架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电影导演的底线,核心技能,基本内功,你叫它什么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称之为“小无相功”,掌握小无相功,就可以运转少林七十二,不,7200门绝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剧作,表演,美术,音乐),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运转,也必须在这个平台上运转。
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导演的视听语言是平庸的,那么内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大师艺术电影中,才有视听语言的创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业电影中,也有视听语言,也有导演的秘密。为了证明这一点,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详的片段——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夜情之后”。
H. 最后的硝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向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童真,无邪的孩童还在还在饶有兴趣的探险新事物就被现实世界击退,甚至送上了自己的生命。影片没有直接拍摄展示战争,但更能震撼人心,让人心酸不已。
本次拉片分析选取的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的20分钟,它是整部影片重要的高潮,其中构图和音乐在电影里都是非常有寓意的。而更值得应该探讨的就是框架式构图,它在整部影片中出现的最多,就是因为有了框架是构图,给整部影片增添了一种压抑,黑暗的氛围,也暗示着影片最后的结局。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几个经典的构图,他们都传递着同一种情绪和情感。例如下面这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出现在母亲和父亲争吵之后,父亲妥协找他们俩谈话,想把他们送走的场面。父亲问他们愿不愿意和妈妈回家,当时影片先给的是一个全景,以门框为框架,父亲正对着门,姐弟俩背对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姐弟俩和他们的父亲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是由隔阂的,而当镜头转向父亲的时候,也使用了隐形的框架,采用了一个小的雕塑来遮挡挡住父亲的脸。这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是他的孩子,有一种距离感,更重要的是父亲是一个纳粹党。他比起亲情好像更喜欢他的军人身份,在这里他代表着冷酷残忍的大人,而姐弟俩代表着单纯,善良的孩子。在他们之间总有这种框架,以有形的框架暗示无形的框架。更重要的一个例子,也是贯穿整个影片的,是每次当布鲁诺和什穆尔见面的时候,栅栏将他们分开,栅栏外和栅栏里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光明一个是地狱。布鲁诺就是生活在光明里,无忧无虑,而什穆尔就是生活在黑暗里,没有光亮。就是这条栅栏把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命运隔开。每次他们说话时,栅栏就会挡着他们的脸,这表明尽管他们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两个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容易被消除的。而当布鲁诺进到了营地,他们俩才真正的平等的对话,而这也成为了两个小孩最后的探险。
影片最后的20分钟大量运用了音乐,将整部剧推向了高潮,也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为最后的结局而唏嘘。当两个小朋友在快乐的玩棋时,舒缓的钢琴曲响起,为他们短暂的快乐时光增添了一种温馨,殊不知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布鲁诺兴高采烈的拿着铁锹去找什穆尔,溢于言表的高兴,影片却运用了带有危险,害怕,有点残忍的音乐,告诉观者布鲁诺一去不回的命运,让观者有一种紧张揪心的感觉。在孩子看来是刺激的冒险,现实却是生死攸关。音乐的高潮是爸爸来到营地找布鲁诺的时候,刺耳的声音环绕耳边,代表着无辜的人最后的嘶喊。布鲁诺和什穆尔还有那些可怜的犹太人死了,绝望的音乐响起,门里的是冤死的人,门外的是脱掉的毫无光泽的条纹“睡衣”。
整部影片强烈的向我们表达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愿,上一代人的战争,让下一代人承担后果,是我们所不期望的,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希望我们的世界永远没有硝烟。
I. 如何进行拉片(影片分析)
五景别 电影的景别,是一个电影镜头和画面的视党形式的表述语言。表面上是一个造型元素,实际上是一个教事的手段。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电影景别的划分大体上有如下的几种形式;l)大远景,2)远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对近景,8)特写,9)大特写。 电影中的景别,是影片视觉效果、导演语言风格的外在形式之—。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党风格,决定导演风格。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是别的把握重点是在于全片,而不在于具体的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场景中重要的人物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3.电影场景中的内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这两种景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要分析景别分别在外景和内景当中对于人物、叙事、对话、动作的表现和表达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每一个场景的开始的镜头和结束的镜头的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镜头剪接中景别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全片中,镜头画面的景别的变化幅度是什么?对影片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景别的这种变化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6.分析在动作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镜头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 7.景别的运用以及最终画面完成的效果对于影片的风格有什么样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别运用,对于画面的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9.分析景别的应用对于环境的气氛,空间的表达,场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我们看到的影片,有的时候,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个特定的景别,在有些情况下,不同的景别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叙事内容、不同的情绪要求、不同的动作表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电影的景别对影片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J. 如何进行拉片(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二.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 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