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说您是博士后我都觉得你显老这是哪个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说您是博士后我都觉得你显老这是哪个电影

发布时间: 2022-12-06 15:55:12

㈠ 这是哪个电影的图片

天使与魔鬼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是美国作家丹·布朗出版于2000年的悬疑小说。此书为丹·布朗家喻户晓的另一部作品《达·芬奇密码》的前传,其主要角色罗伯特·兰登教授,也是在此首度登场。这部小说的的故事内容,牵扯到一个古老组织光照派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
目录

简介
剧情介绍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前言
书评
2009版图书信息
编辑本段
简介

00 《天使与魔鬼》中文版小说封面丹·布朗的一部小说,写在《达芬奇密码》之前,中国引进的第三部丹·布朗小说。前两部分别是《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之后还引进了《骗局》、《失落的秘符》。
00丹·布朗的小说以精彩的悬疑着名,本小说也不例外。以反物质为题材描写的人物之间的故事。
00《天使与魔鬼》是美国知名作家丹布朗在2000年出版的作品,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之一,也是达芬奇密码的前传,内容描述《达芬奇密码》的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兰登在教廷意外被卷入一场围绕古老神秘的会社——光照派(小说的译法,英文Illuminati,也可译为光明会、光明帮等等)与梵蒂冈天主教教廷之间的纷争当中,而其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兰登是否能救出四位离奇失踪的教宗候选人,攸关到拥有10亿信徒的天主教的生死存亡,然而他只有6个小时拯救这个即将被毁灭的宗教,因为教廷坐落在一颗定时炸弹上……
00本书内容曲折离奇,剧情紧凑悬疑,让人非把他一口气看完不可,其精彩及内容深度更甚"达芬奇密码",结局令人拍案叫绝,不到最后关头,绝对不会让你知道主谋者是谁。
00作者清晰而内敛,炉火纯青的笔法及其丰富多元的知识,精彩刺激的故事,构筑成一个庞大且错综复杂的体系,让人读来余韵悠长,久久难以自拔,实为难得一见的“有深度小说”.本书繁体中译本由尤传莉翻译,已于2006年出版,喜爱推理悬疑的读者绝不可错过。
编辑本段
剧情介绍

00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和其养女、神秘妩媚的科学家维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高度机密的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
00在这个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一颗眼珠被兇手挖走,胸口上赫然印着一个神秘的标记――“光照派”!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翼而飞。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受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首领之邀,前来调查这个神秘的符号。就在他到达的当天,失踪的反物质在梵蒂冈城地下某处被人发现。离开了实验室的反物质,会在二十四小时之后因为缺电而爆炸。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选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首领会聚在梵蒂冈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如不能及时找到,整个梵蒂冈城便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00形势刻不容缓,兰登与维多利亚一起踏上了前往梵蒂冈的冒险之旅……
00 电影宣传海报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00丹布朗(Dan Brown)出生于1964年,是当今美国最着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现在仍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2004年初的某一周,丹布朗的四部小说同时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他的小说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00丹布朗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1996年,对密码破译和秘密政府组织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城堡》,这本书很快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畅销电子书。小说中写到了国安局,对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探讨。丹布朗在这之后的另一部小说《骗局》(为避开黑市上先此而出的那本标着同样出版社和主译者的盗版《圈套》)也延续了政治、国家安全与高科技的主题。
00丹布朗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数学教授,曾荣获总统数学奖,母亲是一位宗教音乐家。这样一个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家庭环境,后来成为他创作《天使与魔鬼》的灵感之源。这部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的悬疑惊悚小说既写到了一个位于瑞士的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又写到了梵蒂冈,他的备受欢迎的男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他接下去的小说中还将现身于巴黎、伦敦、华盛顿……
00 《天使与魔鬼》剧照
编辑本段
译者简介

00朱振武,外语教授,博士后,主要致力于英美小说美学研究和小说翻译,其着作有《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輰克纳小说创作论》,主要译着有《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破解〈达芬奇密码〉》,《骗局》,《失落的秘符》等。
00《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之前创作的畅销小说,在2004年全美图书销量排行榜中,仅次于《达·芬奇密码》和一本食谱。与《达·芬奇密码》一样,小说主人公也是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该书秉承作者一贯风格,在跌宕起伏的情节背后探讨严肃的主题,即人性与神性、宗教与科学的碰撞与融合
编辑本段
前言

00二○○三年,美国书界新宠丹.布朗(DanBrown,1964--)的《达.芬奇密码》(TheDaVinciCode)一经问世就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创下书市奇迹,到目前为止,光是在美国本土就已经创下了近千万册的销量,作者也因之名声大噪。丹.布朗旋风迅速刮遍全球,在中国也掀起了一阵热潮。二○○四年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达.芬奇密码》仅在三个月内就创下三十万册的销售佳绩。丹.布朗的处女作,出版后旋即成为美国畅销电子书第一名的《数字城堡》(DigitalFortress)的中译本,也于二○○四年九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从而将中国大陆的丹.布朗热又推向了一个新高。这两部知识型悬疑小说似乎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时代。在目前正在热卖的包括《骗局》(DeceptionPoint)在内的四部长篇小说里,作者几乎都娴熟地、不留斧凿痕迹地将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符号学、电脑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糅进作品中。如果说《达.芬奇密码》是宗教与悬疑、艺术与惊悚的天衣无缝的结合的产物,《数字城堡》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惊悚小说的话,那么,他的这一部同样位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与《达.芬奇密码》有着相同主人公的作品《天使与魔鬼》(AngelsandDemons)在作为知识型悬疑小说方面则兼有两部小说的特点,此书直接将科学和宗教的论战作为小说的主题,把人性与神性、宗教与科学的碰撞与融合揭橥得淋漓尽致。
00《天使与魔鬼》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作者的一次梵蒂冈之旅。丹.布朗在游览梵蒂冈的地下通道时得知,这个秘密地道就是早期的天主教教皇躲避敌人追赶时的藏身之所,而几百年前,最让梵蒂冈畏惧的敌人就是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由一些受到宗教迫害的科学家组成,他们发誓要对梵蒂冈进行复仇。时至今日,当代许多历史学家还对这个组织的存在深信不疑,而且认为它是全球势力最强大的组织之一,它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为人知……丹.布朗受此启发,创作出这部以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为主题的惊悚悬疑小说。
00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核中心”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和其养女、神秘妩媚的科学家维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了高度机密的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在这个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就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一颗眼珠被兇手挖走,胸口上赫然印着一个神秘的标记“光照派”。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翼而飞,而这些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毁一座城市。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应“欧核中心”负责人之邀,前来调查这个神秘的符号。就在当天,失踪的反物质被人发现位于梵蒂冈城地下某处。离开了实验中心的反物质,在二十四小时之后就会自行爆炸,而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选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红衣主教会聚在梵蒂冈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如不能及时找到,整个梵蒂冈城便会成为一片废墟。还有六个钟头,刻不容缓,兰登与列奥纳多之女一起踏上了前往梵蒂冈的冒险之旅。两人在查找反物质的过程中,竞发现传说中几十年前就消亡的光照派还活跃于世,而且历史上许多科学家皆是其成员。光照派沉寂了几十年之后,竟然瞄准教皇选举日这天对天主教进行复仇,而寻找杀人兇手及光照派的线索竞藏在伽利略和弥尔顿的作品中!两人与神秘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足迹遍布古老废弃的教堂、巷道、地下室,还有阴森可怖的地下墓穴,一个个惊世之谜也随着情节的深入而被揭开。
00科学与宗教的论战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这一论战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几百年前不计其数的科学家遭到教廷迫害,时至今日,是讲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宣传上帝创世说仍是西方大学里争论不休的问题。人类从何而来,世界的起源到底在哪里,这一直是科学与宗教试图解决的问题。小说中的科学家列奥纳多通过模拟宇宙大爆炸来证明物质从“无”中产生,从而论证了上帝的创世说。他认为,神、佛、耶和华都是指的同一种事物,科学和宗教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纯粹的能量创造出来的。当记者问丹.布朗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论战时,他说:“在许多方面,我将科学和宗教视为同一事物,二者都是人对神性的追问,不同之处在于,宗教诉诸问题本身,而科学侧重对答案的追寻。”丹.布朗认为,科学和宗教只是讲述同一个故事的两种语言而已。小说表达了对信仰丧失和科学万能论的担忧。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心灵、道德的发展相对来说却有些滞后,当二者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就难免令人忧心忡忡。作者以“天使与魔鬼”作为小说的标题,寓意深刻而又丰富。“路西弗”(撒旦在堕落前的称呼)被光照派视作光的使者,光照派的秘密集会地也是由“天使”的指引才能找到。被宗教迫害的人们将天主教视为魔鬼,而狂热的宗教徒则认为科学是毁灭人类的力量,是反宗教的魔鬼。谁是天使谁是魔鬼,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问个究竟,因为我们知道,天使与魔鬼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科学与宗教,人性与神性,孰是孰非,至今没有定论,而丹.布朗在小说中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处理二者的平衡点,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00同《达.芬奇密码》和《数字城堡》一样,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也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的界限,大量地借用通俗小说的创作手法,具有诸多后现代小说所具有的特征,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真正达到了曲虽高而和者众、雅俗共赏的美学效果。在叙述模式上,丹.布朗并不摒弃传统的叙述模式,如侦探、科幻、哥特小说的叙述方式,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还将通俗小说特有的侦探、恐怖、悬疑、神秘、言情等畅销因素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品之中。丹‘布朗的作品集各种体裁的优点于一身,打破了传统体裁的束缚,从而获得了最大的叙述自由。作者的表现手法既发展了后现代、后工业时期的小说创作,又摆脱了许多后现代小说的某些痼疾,小说在这里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前进路径和发展空间。
00丹.布朗在一开始就声称,小说所涉及的罗马的艺术品、陵墓、地道、建筑都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光照派”也是确有其事,绝非空穴来风。他在小说中还大量地引用历史资料和历史人物,将真实的人和事纳入虚幻的空间中,制造出一种亦真亦幻、虚实难辨的气氛,体现出带有强烈浪漫主义倾向的晚期后现代小说风格。在体验紧张、刺激、神秘以及甜蜜的阅读快感时,读者随兰登做了一次逼真且独特的瑞士、梵蒂冈和罗马之旅。在“欧核中心”,读者可以听到对最新的科学发现的描述。丹.布朗将高深莫测的物理知识像家常话一样娓娓道来,让科学的门外汉对其魅力也能窥见一二。梵蒂冈之行更是惊心动魄。随着兰登的脚步,读者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书中主人公们“游览”过的广场、街道和教堂,而且,对鲜为人知的教皇的生活、教会的仪式也能有所涉猎。丹.布朗就像一位出色而奇特的导游,不是带领读者去日常的观光点,而是胆大妄为地带领读者擅闯禁地,屡屡遇险又处处逢生。在旅程中,丹.布朗还旁征博引,将符号学、历史学、天文学、宗教、建筑学的知识呈给读者,让不同口味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关照对象。
00小说用“引人入胜”一词已远不能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作者并不是仅以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悬念吸引读者,而是随着情节的开展,魔术般地生出一个又一个悬念,抛出一个又一个谜团,让读者不得不屏住呼吸来追逐他那多变的节奏。在一连串紧张的动作和场面描写之间,往往还穿插着对哲学和史学的思考,对当下与过去的关怀。《出版者周刊》曾这样评论此书:“将梵蒂冈阴谋和高科技艺术交织在一起,情节曲折,出人意表,让读者保持高度的兴奋,一口气读到最后。”畅销书作家戴尔.布朗说:“《天使与魔鬼》真是一本该死的书拿起这本书我就再也放不下,不把这本书读完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00《天使与魔鬼》就像丹.布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观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那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动作,注视着他手上不断翻新的每一个道具,而当演出结束,银幕落下,观众尚在惊魂未定之际或托颐沉思之时,担当编导兼表演者的小说家丹.布朗已心满意足地颔首谢幕,留下一个神秘的微笑拂袖而去,把观众又抛回到喧嚣、烦躁、孤寂、无奈、尴尬、颓唐、怅惘、彷徨的现实之中。
00朱振武
00二○○五年二月一日于上海成亿家园
编辑本段
书评

00一次令人难以喘息的真实冒险
00激动人心,惊险不断,有着不同寻常的高智商。——《旧金山纪事报》 《天使与魔鬼》真是本该死的书00
0魅力无穷,悬念迭起,想象丰富——《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戴尔。布朗 一次你将永难忘怀的阅读体验
00丹。布朗创作了又一部扑朔迷离的惊悚小说,足以与克兰西和卡斯勒的最好作品像媲美。——《布鲁瑟书评》 惊险的猫与鼠的角逐00
0生与死的惊险悬疑小说,传奇,宗教,科学,谋杀,神秘主义,建筑和激烈的打斗。《天使与魔鬼》好极了!——《克科斯评论》 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作品之一00
《天使与魔鬼》惊悚有之,神秘有之,而刺激的打斗则贯穿始末。一部娱乐性极强而又令人爱不释手的惊悚小说。——戴维娜。摩根-维茨
00《天使与魔鬼》经典至极00
0一部让人心跳不止坐卧不安的惊悚小说。《天使与魔鬼》就如昂贝多·艾柯的小说一样引人注目 ,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一样魅力无穷,像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一样紧凑惊险,并且足以和 托马斯·哈里斯最好的惊悚小说相媲美。《天使与魔鬼》使丹。布朗跻身于这些文学巨匠之中,并赢得了一席之地。——辛迪加专业书评家乔·莫塞里
00一场令人悚然的猫捉老鼠式的较量,一个生死攸关、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一出离奇古怪的事件,一部集宗教、科学、谋杀、推理和建筑学于一体、情节曲折的小说。《天使与魔鬼》获得满堂彩!”——《科克斯书评》
编辑本段
2009版图书信息

00书 名:《天使与魔鬼》
00作0者:丹·布朗
00译0者:朱振武 王巧俐 信艳
00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00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00ISBN: 978-7-02-006710-7
00开本: 890×1240 毫米
00字数:440千字
00插页: 1
00定价: 32.00 元

㈡ 最近看《我爱西蒙》被感动了,有哪些类似电影推荐我锻炼一下泪点

《Love,Simon》直译过来:我爱西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少数性取向的电影,而是一个温暖得有如童话、但又无法套用到每个人身上的出柜故事,镜头里满满的都是花样年华里的青春活力,明媚的阳光、贴心的朋友、温暖的家庭仿佛西蒙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乌托邦,电影所传递出的理念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伟大的爱情。爱和种族无关,和性别无关。

以上几部片子似乎都和夏天有关,每一部电影的定位都不是文艺片,立意也不是唯一,但就是切实的触动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希望爱与幸福像阳光一般亘古永恒。

㈢ 谁知道王小波的墓怎么走 坐公交的话具体怎么走

我喜欢他的有一篇叫做《肚子里的战争》。他写的是在云南插队的时候,当时没有正经医生,正牌医生都下放了以后,净是一些兽医在给大家看病。一旦来了阑尾病人,很少有在一个小时之内,能够找到阑尾的。除了这个大夫之外,其他的人也上来帮着找,最后实在是找不到,病人自己掀开那个白布单子,也来帮着找。我想这个他就是对于那种荒诞年代的,那种荒诞的事情的一种讽刺吧,就是说希望这种荒诞的事再也不要发生了吧!

我一向觉得他有两个东西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说他的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个人的写作风格,我觉得这个并不简单。另外,我觉得他有一个思路,就是一种很与众不同的思路,这从他的杂文里可以看出来。就是他想问题的那种方式、角度好像老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有时候也挺纳闷的,就是他这一套从哪儿来的?当初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这个人是比较正统的吧,用咱们的话说,老觉得他那儿有一种挺新鲜的思路似的。小波当初最早《黄金时代》在国内出了以后,给一位老同志看,他就提出这个是不是文学还是应该提升人的灵魂?小波始终对这句话有点耿耿于怀,他就是觉得… 怎么说…我想他主要的不高兴就是他这种看法,和他心目中的文学离得太远了。就是他心目中的文学是美,就是美本身,是一种想象力,澎湃的想象力。什么教育,什么这些东西,都不关他的事。他也有一种观点就是说:一切都不能够强加于人,就是说你即使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强加于人。你比如说他有一次讲到“天鹅湖”,就是说有一个外交官在那儿看“天鹅湖”,看到第一百遍的时候,他还在一个艺术的层面,然后看到两百遍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物理学的,就看到有一些物体在挪来挪去,然后看到第三百遍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哲学的层面了。就是这个东西…对于任何强加于人的东西,就算再好的东西,哪怕是乌托邦,他也是很反对乌托邦的。我觉得这个思想和罗素的思想也特别接近了。

他经常爱引用罗素,就是说一个设计得好好的一个社会,或者是…如果是强加于我们的,那么里面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我想他这个实际上还是一种反对传统的这么样的观点吧。还是希望五四以来,咱们中国知识分子在一直做的这个事,就是希望把理性、民主、科学给介绍进来。还是做了这件事,而基本上还是这个思路。就是那种自有知识分子,那种思想传统,就是觉得那些东西相当的误国。就是它已经几千年了,我原来也有一个想法就是说一个社会,它最可能有的东西就是它一向有的东西,它不太可能有的是它没有过的东西。所以就是说西方的东西有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而不是说不…我现在还是这么样一个立场。

(1997年4月,非常有才华的北京作家王小波正准备出版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不幸的是,他突然发了心脏病在北京去世,自己也成为沉默的一员。当时他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正在英国剑桥大学作研究,从此两个人阴阳相隔。不过王小波的身后并不寂寞,在他去世的一年当中,李银河整理和出版了亡夫的文稿,引起了一股“王小波热”,特别是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对他的思想非常感兴趣。比如说,在北大校庆期间的书展当中,王小波的书就一路畅销。那么王小波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是怎样的一位丈夫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妻子一起走进他的精神家园。)

Y(杨澜,下同):

在北京郊区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墓地,最后为什么选在昌平的这个公墓里呢?

L(李银河,下同):

在北京我们也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最让我们不满意的就是说,他们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后来我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要特立独行,稍微…怎么也得与众不同。然后我就跟他们灵园的负责人提这个要求,我说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别人稍微地想有点与众不同的这种要求呢?后来他就给我们讲了,说像我们这儿公安局长也有,县委书记也有,都跟人家一样…。

Y:大家还没提特殊要求,你们一个平民百姓还想干什么。

L:对,好像就是说人家觉悟那么高,好像我们觉悟很低似的。听了这个,我就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然后我就说要不然算了,就是说放在家里,或者将来找一个机会海撒算了。后来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朋友介绍这个浮山灵园,我们去看它有自然的山上的大石头,我们就想直接选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几个字,然后他们就同意了。最后这件事做成了,就现在这个样子,在那个大花岗岩石头上请一个书法家叫曾辉的,写了“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然后就是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

Y:对,很简单。做这个墓穴花了多少钱?

L:就六千块。

Y:在现在来说很便宜了。很多人要花好几万块钱修一个规规正正的大理石的那种,上面还有各种头衔,比如说党委书记、研究室主任这些头衔。小波在自己…因为他算是英年早逝,45岁都不到就突发心脏病。在过去你们两个都没有任何预感吗?

L:对,就是一点都没有,好像从来没想到过。因为你看就是大概前年的时候,我们还一起上泰山,然后他从底下一直走到顶上,完全没事。可是当时我都不行了,有点哮喘,我都拿那个直喷雾什么的,他倒没事,所以我们一点都想不到。

Y:有没有想过他好像…有一些朋友说他一直就是唇色都比较发紫,很有可能是那种供血不足的一种表现,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

L:对,我问过他。我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后来他还跟我讲得头头是道,他说这个是什么二尖瓣,可能闭锁不全吧。是不是人静脉血和动脉血一混,嘴唇就是紫的?可能他那个意思好像他从小就这样,好像没事一样,他就给我这么一个印象,好像一直是这样,一直也没事。

Y:我听到有些圈里的朋友说,最后几次见他,就觉得他脸色非常不好。他有没有跟其他的朋友谈到过,我可能有点不行了。

L:我想他当时可能有预感,一个是后来这个事出了以后,有一个记者告诉我,说他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当时大家一听王小波说话,就是那么一个没准备,特别隔着的一个人。对,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但是这个事事后回忆起来…。另外就是我当时在英国,他给我打电子邮件,我们用电子邮件通信的时候,他说最近特别显老,他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然后我当时也说我也特别显老,我也没当一回事。

Y:你们一直就是没有特别认真的,特别严肃的来考虑过这个健康的问题。

L:对,就是没以为真的有一个…。

Y:那个时候你是在剑桥大学做研究,他去世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吗?

L:对。

Y:情况是怎么样的?

L:当时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当时就是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当时他们有点害怕,因为叫的声音太大,他们以为别出什么事什么的,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Y:所以他一晚上也没有…即使要急救的话也没有任何办法。你有没有自责过自己不在他身边,他是死在电脑边上的是不是?

L:不是,他当时已经睡下了…我想,如果要是我能在身边的话可能好一点。当时我到英国去作访问学者的时候,也想过是不是让他去,我们正经商量过几次让他去,后来也没去成。我想可能…但是后来好多朋友安慰我就说:即使你在也没办法,我觉得他的也是。

Y:因为他心脏突然的衰竭了。

L:对,这种情况。

Y:其实很多中年人这种早逝都是因为完全是心脏病。自己有心脏病但是一点都不知道,所以第一次爆发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就过去了。

L:不过也没有带着药什么的。

Y:也没有准备。那是谁最先找到你,把这个消息告诉你的?你当时是怎么一个…?

L:当时他们找我非常困难,因为我在那边换了几个地方,电话家里不知道,我只是和小波通电子邮件。他们就通过系里什么的找我,最后还是一个朋友电话最先打到我,那时候已经过了一两天了可能。当时他们没有告诉我真话,他们就说出事了,你必须得马上回来。但是我再问他们就不说了,我估计他们可能怕我路上受不了,不安全吧!

Y:你那时候想会出现什么事呢?

L:我当时有点猜到,我当时是…因为他们那么吞吞吐吐的,我反而更猜到。但是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是不是就是急病什么的。我想他们也是故意的,就让我猜不到,就不让我得到最确切的那个消息。

Y:回来以后还跟他有一次遗体告别,还是算见了一面的,是吧?今年的4月11号,也是小波去世一周年。到现在去世一年多了,你觉得现在你的那种悲痛还很沉重吗?

L:我觉得好像正好在一周年的时候,像是一个坎儿,就是心里一下松下来了,就是这以前一直好像紧绷绷的那种感觉。

Y:你为什么会这样松下来?

L:可能是我觉得后来在这一年里头编了很多他的书,主要就是他那个三本书吧!一本是杂文随笔全编,还有《沉默的大多数》,另外有一本就是他的《小说剧本集》,他最主要的着作是三部曲,时代三部曲。但是他还有一些散载别处发表,比如说“东宫西宫”,他那个就是中国第一部同性恋电影,是张元导演邀请他写的。另外有一本就是早期作品和未尽稿集,一共是这三本书。用了很多时间在编他这个稿子。

Y:所以一周年的时候,你觉得你已经把这些事情完成了,可能心里觉得松了一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纪念他。

L:对。

(在人们的眼中,李银河和王小波都不是俊男靓女,而且李银河说在生前,王小波也没有送过她什么礼物。在公共场所两个人也很少有非常亲昵的举动,只有在她去英国前,王小波到机场送她,临别的时候曾经用力地抱了抱她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也没有想到那一次竟会成为永诀。)

Y:有人也说,说王小波这样走得也不拖泥带水,就好像他的那种性格一样。在他去世前,你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来互相联系,你有没有记得你们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当然是适于公开的那一部分。

L:我们一般就是说点家常,有时候我也是有那种…比如我在那边搞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材料,我就给他传过来,也做过这个。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开始试在那个网上对话,其实网上对话有一种就是平台式的,直接你一句我一句,可以直接写的。我们还没找到这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就试着他发一封,我发一封,因为每一封中间也就五分钟,我们当时就可以这样来…。我记得我给他写的第一封就写:地瓜地瓜,我是薯仔。然后他回来就是说:薯仔薯仔,我是地瓜。这个可能得…对暗号了。看过大陆电影的那个什么。

Y:过去那种反敌特的,什么国民党军队的了,用一些这种密码。

L:对,那个联络方式。

Y:你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吗?

L:对,我觉得他是。

Y:你在出国前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一起出去玩或者是…?

L: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旁边有一个小公园,叫玲珑园,我们经常上那散步什么的,用小波的话说做倾心之谈,然后也去放风筝。

Y:真的,你们两个人在一群孩子中间放风筝?

L:对,好像当时就是我们岁数最大。

Y:他开心吗?

L:对…特开心,好像是风筝的时候就返老还童了吧!

Y: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好像很羡慕你们俩这种情投意合的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俩是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的?

L:最早认识是1977年,1977年那时候我大学还没毕业,他当时是一个街道厂的工人。但是我是从我们两个的一个共同的朋友那儿先看到他的小说,就是手抄本的小说,然后才见到他人的。

Y:什么样的一本小说呢?

L:那个小说叫《绿毛水怪》,后来收在他的早期作品集里头,当时看了印象很深。

Y: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因为我没有看到过那本书。

L:那个小说写的算是一个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就是男孩女孩都有点朦朦胧胧的。后来他们没有讲明白就是插队去了,然后阴差阳错,这个男孩找不到了。这个女孩一直等男孩,后来等不到,女孩就跳海而死。然后这个男孩再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后来这个男孩就到海边,就发现有一次就碰到这个女孩,已经变成一种全身都是绿毛的水怪,但是她在水底下有一种更自由的生活,后来那个男孩决定要跟女孩去,可是这个时候又因为他突然着凉了在海上,就没去成。然后这个女孩就失望而走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Y:这个故事为什么能触动你呢?

L:我觉得好像很微妙的一种感觉。当时我记得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他里面提到了杜斯托耶夫斯基的一个很偏的小说,叫《Netoo hka Nezvanova》。我记不太清那名,但是当时我正好看了这本小说,我对这个小说的那种感觉,正好是他书里写的那种感觉。我当时就觉得…

Y:真想认识他。

L:对,我就想要跟这个人可能早晚会有点什么事发生,就是有这种预感。

Y:那你觉得你现在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像这个《绿毛水怪》里的那个 …,当然你这个角色有一个转换,就好像他是那个姑娘,已经先走一步了。他可能现在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王国里,然而你好像是那个小说里的小伙子,留在这个世界上,并不能够跟着他一起去。

L:对,后来我还写过一个回忆文章,叫《绿色水怪和我们的爱情》,其中就提到:我说小波现在也许就在海里,或者是在天上,我不知道他在哪儿,但是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Y:那后来你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怎么见到他的?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L:第一次就是我在他们家看见他这个小说的这个朋友,他带我…实际上说是去看他爸爸,他爸是一个逻辑学教授,当时他可能纯粹是看他爸爸。我当时心里就留了个心,就是说想去看看小波了,当时一看之下,就觉得这个人真够难看的了。

Y:大失所望,原来想的是一个白马王子?多才多艺。

L:后来看顺眼了就不觉得难看了,当时就觉挺那个,这就是第一次。后来我们单独见面的第一次,是当时我在《光明日报》当编辑,他去了,我们聊天,这等于是第一次单独见面。聊了没多久,他就问我说: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没朋友,我就说我没有,然后他说你看我怎么样?

Y:你太丑了。

L:没有,我没有,我当时就说我得想想。不过能看出来他是相当的自信。

Y:当时他是一个街道厂的工人,而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又在日报社做编辑,应该说所谓的社会地位是很悬殊的,但是他很自信。

L:我还记得当时好像我跟他通信,我的信上不是有那个信封,好像写什么《光明日报》什么国务院研究室,有一段时间,他们厂里的人就说 …好像就是觉得了不起了似的。

Y:小波攀上高枝了。

L:实际上他这个人,我觉得在智力上能够让我佩服的男人不多,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

Y:你们俩的爱情生活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也专门把他过去写给你的情书整理了一部分,然后出版了。你觉得那个时候最打动你心的是什么?是不是那情书写得太好了?所以你后来觉得…。

L:对,肯定抵挡不了。是…有个关系,当时后来刚认识不久,我就出差到南方,他自己实际上没有发出的信就写了好多好多,回来一看,我就顶不住了。你想想就是说一个小说家,他又动了真情之后,能写出来什么样的东西,一般的人我想谁也顶不住。

Y:在给你的情书里,王小波也把你比作是一个无价之宝。你觉得他最欣赏你的是什么?

L:我觉得可能主要还是智力方面吧,可能另外还有就是我的真挚他挺喜欢的。我这个人很真。说起智力吧,就打个比方他跟我说:有个朋友智商特别高,他老婆也特别漂亮,贤妻良母。但是老有一个感觉就是说,他扔一个球,对方老接不住。后来我问小波,我说你扔球我接住接不住?后来他说你还是接住了。

Y:你们俩球扔来扔去的,有一种交流。对,那你觉得你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很平等吗?

L:我觉得很平等,一种很平等的交流。

Y:你们俩有没有吵过架呢?

L:我好像生来不太会吵架,他也不会你一句我一句那种吵架,所以我们基本上没吵过架。但是有几次吧,次数不多,可能我把他气得有点那个,他一生起气来就是出气长进气短。

Y:没话,找不着话了。

L:他也不会那么大吵什么的。

Y:所以在邻居听起来,你们家还是比较安静的。

L:对,从来。

Y:你看他有真正生气的时候吗?那种暴怒的时候,有没有?

L:你看他平常脾气很好的,可是他要怒起来的话挺吓人的,就有一次我见过。我们俩上雁荡山去旅游,当时我们买了对号入坐的长途车票,一些老农民根本就不管这一套,就坐上去了。我们上车以后,我们那个座上人家坐了就不起来,让我就没有办法,忽然听到王小波好像喊了一声:我们走。打雷一样,然后全车的老农民都吓坏了。对,我也很意外,我说他真怒起来是那个样子。

Y:他平时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你看他的照片:一歪头,咧嘴一笑,有一种无可奈何,又有一种不以为然,好像总有一种自己的个性在里边。给我们的形象总是那样的,蔫蔫的,但有时候倔起来也发一点让人吓一跳的话。

L:他这个人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他在熟人、朋友面前,好像是属于那种侃侃而谈的,是一个特好的朋友。要是他不喜欢的人,他就一句话没有,是这么一个人。

Y:你们两个为什么决定不要孩子?对不起,这个话题太个人化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想到不要孩子,两个人自由自在这样过日子的人,还不算太多。在你们那个年代,应该是80年结婚。

L:对,80年。我们婚前就说好了不要孩子的,我们可能是赶上第一拨做这种选择的。在以前,大家都好像就没想到有这种可能性。我们有一个好朋友诗歌画家,他就说:当初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过有这种可能性。就觉得结婚生孩子,自然而然就下来了,就没想到有这么样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Y:现在当王小波去世以后,你有没有后悔过?就是想如果当年我们要一个小孩,好像就是他的骨血能够留下来,然后你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寂寞。因为我知道你现在已经不住在你们原来的房子,搬回你母亲家住。如果有一个孩子,也许你的感觉不一样。

L:对,要说一点没有好像也不对。但是我仔细想了想这事,如果他要是还活着,我们可能还不要,是会这样的。

Y:刚才我们谈到小波非常欣赏你的智力和你那种比较纯朴的个性,那么你欣赏他什么呢?他是一个不修边幅的男人,应该可以这么说。

L:我觉得他很男性,另外就是他的智力是很高的。我觉得他真正让我佩服的,虽然我这个人挺前卫的,但是我还是有点随俗,就是说我觉得在一对夫妻的关系里面,好像男的应该比女的强。

Y:你还是这种…?但你是博士后,是吧?

L:对。就是从所有世俗的标准看,他才是一个硕士,我是博士后了。按世俗的标准我比他高似的,工资他好像也从来没有高过我,但是我就觉得他在智力上确实是…他写小说的才能是我特别佩服的,真正有值得我佩服的地方。

Y:好像你也谈到过,他有这种非常独特的文风,同时他还有非常犀利的一种思想。你觉得他这个人在人格上,你非常尊重他吗?在我看来他好像不是那种为功利所左右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

L:对,也许可以用这个词吧,清高,比如说他不入作协。后来他的小说在台湾得奖,就是《黄金年代》,在《联合报》得了最佳小说奖,第十三届,还有第十六届的《未来世界》。后来我就想是不是应该入作协?

Y:你还是比他实际一点。

L:对,我比他世俗一点。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连王朔都不入,我怎么能入?好像这个意思就是,他非常特立独行。

Y:那就是说他很喜欢王朔了?

Y:有人也说,说王小波这样走得也不拖泥带水,就好像他的那种性格一样。在他去世前,你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来互相联系,你有没有记得你们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当然是适于公开的那一部分。

L:我们一般就是说点家常,有时候我也是有那种…比如我在那边搞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材料,我就给他传过来,也做过这个。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开始试在那个网上对话,其实网上对话有一种就是平台式的,直接你一句我一句,可以直接写的。我们还没找到这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就试着他发一封,我发一封,因为每一封中间也就五分钟,我们当时就可以这样来…。我记得我给他写的第一封就写:地瓜地瓜,我是薯仔。然后他回来就是说:薯仔薯仔,我是地瓜。这个可能得…对暗号了。看过大陆电影的那个什么。

Y:过去那种反敌特的,什么国民党军队的了,用一些这种密码。

L:对,那个联络方式。

Y:你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吗?

L:对,我觉得他是。

Y:你在出国前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一起出去玩或者是…?

L: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旁边有一个小公园,叫玲珑园,我们经常上那散步什么的,用小波的话说做倾心之谈,然后也去放风筝。

Y:真的,你们两个人在一群孩子中间放风筝?

L:对,好像当时就是我们岁数最大。

Y:他开心吗?

L:对…特开心,好像是风筝的时候就返老还童了吧!

Y: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好像很羡慕你们俩这种情投意合的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俩是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的?

L:最早认识是1977年,1977年那时候我大学还没毕业,他当时是一个街道厂的工人。但是我是从我们两个的一个共同的朋友那儿先看到他的小说,就是手抄本的小说,然后才见到他人的。

Y:什么样的一本小说呢?

L:那个小说叫《绿毛水怪》,后来收在他的早期作品集里头,当时看了印象很深。

Y: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因为我没有看到过那本书。

L:那个小说写的算是一个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就是男孩女孩都有点朦朦胧胧的。后来他们没有讲明白就是插队去了,然后阴差阳错,这个男孩找不到了。这个女孩一直等男孩,后来等不到,女孩就跳海而死。然后这个男孩再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后来这个男孩就到海边,就发现有一次就碰到这个女孩,已经变成一种全身都是绿毛的水怪,但是她在水底下有一种更自由的生活,后来那个男孩决定要跟女孩去,可是这个时候又因为他突然着凉了在海上,就没去成。然后这个女孩就失望而走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Y:这个故事为什么能触动你呢?

L:我觉得好像很微妙的一种感觉。当时我记得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他里面提到了杜斯托耶夫斯基的一个很偏的小说,叫《Netoo hka Nezvanova》。我记不太清那名,但是当时我正好看了这本小说,我对这个小说的那种感觉,正好是他书里写的那种感觉。我当时就觉得…

Y:真想认识他。

L:对,我就想要跟这个人可能早晚会有点什么事发生,就是有这种预感。

Y:那你觉得你现在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像这个《绿毛水怪》里的那个 …,当然你这个角色有一个转换,就好像他是那个姑娘,已经先走一步了。他可能现在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王国里,然而你好像是那个小说里的小伙子,留在这个世界上,并不能够跟着他一起去。

L:对,后来我还写过一个回忆文章,叫《绿色水怪和我们的爱情》,其中就提到:我说小波现在也许就在海里,或者是在天上,我不知道他在哪儿,但是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Y:那后来你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怎么见到他的?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L:第一次就是我在他们家看见他这个小说的这个朋友,他带我…实际上说是去看他爸爸,他爸是一个逻辑学教授,当时他可能纯粹是看他爸爸。我当时心里就留了个心,就是说想去看看小波了,当时一看之下,就觉得这个人真够难看的了。

Y:大失所望,原来想的是一个白马王子?多才多艺。

L:后来看顺眼了就不觉得难看了,当时就觉挺那个,这就是第一次。后来我们单独见面的第一次,是当时我在《光明日报》当编辑,他去了,我们聊天,这等于是第一次单独见面。聊了没多久,他就问我说: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没朋友,我就说我没有,然后他说你看我怎么样?

Y:你太丑了。

L:没有,我没有,我当时就说我得想想。不过能看出来他是相当的自信。

Y:当时他是一个街道厂的工人,而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又在日报社做编辑,应该说所谓的社会地位是很悬殊的,但是他很自信。

L:我还记得当时好像我跟他通信,我的信上不是有那个信封,好像写什么《光明日报》什么国务院研究室,有一段时间,他们厂里的人就说 …好像就是觉得了不起了似的。

Y:小波攀上高枝了。

L:实际上他这个人,我觉得在智力上能够让我佩服的男人不多,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

Y:你们俩的爱情生活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也专门把他过去写给你的情书整理了一部分,然后出版了。你觉得那个时候最打动你心的是什么?是不是那情书写得太好了?所以你后来觉得…。

L:对,肯定抵挡不了。是…有个关系,当时后来刚认识不久,我就出差到南方,他自己实际上没有发出的信就写了好多好多,回来一看,我就顶不住了。你想想就是说一个小说家,他又动了真情之后,能写出来什么样的东西,一般的人我想谁也顶不住。

Y:在给你的情书里,王小波也把你比作是一个无价之宝。你觉得他最欣赏你的是什么?

L:我觉得可能主要还是智力方面吧,可能

㈣ 【看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一、电影基本信息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由[卢卡·瓜达格尼诺]执导,[提莫西·查拉梅][艾米·汉莫][迈克尔·斯图巴]主演的同性片,于2017年1月22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映。

该片改编自安德烈·艾席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4岁的美国博士生奥利弗在意大利结识了17岁的少年艾利欧,两人从而发展出一段暧昧关系的故事 。

2017年11月,该片获得第27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同年11月29日,被英国《帝国》杂志评选为2017年度十佳电影;同年12月,获得美国电影学会2017十佳影片。,该片获得美国编剧工会奖电影类最佳剧本;同年3月5日,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中文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外文名

Call Me by Your Name

其它译名

以你的名义呼唤我、唤吾汝名

出品公司

Frenesy Film Company

发行公司

索尼经典

导 演

卢卡·瓜达格尼诺

编 剧

卢卡·瓜达格尼诺、詹姆斯·伊沃里、沃尔特·法索

类 型

爱情、剧情、同性

主 演

提莫西·查拉梅,艾米·汉莫,迈克尔·斯图巴

片 长

130分钟

上映时间

2017年1月22日(美国圣丹斯电影节)

对白语言

英语、意大利语

二、标题解读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以自己的名字呼唤爱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概念?

按东方的思想理解就好比元曲《我侬词》中的“你侬我侬”一样,爱到无法分割。

导演也给出过自己的看法,这意味着自己在爱人面前,彻彻底底的投降。

小说还翻译为《夏日终曲》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过去就困在过去,像夏日黄昏将近时原野上的萤火虫。”下一个夏季还会有蝉鸣,但去年的鸣蝉已经死去。“夏日终曲”,仿佛谶言或总结,这是一个在夏天开始和结束的故事。呼应影片中在游泳池边,奥利弗和埃利奥读赫拉克利特的文字。

三、看电影的第一感觉

电影如同一首忧伤的爱情诗,把我的心都融化了,也让我想起了许多爱情诗

如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如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如“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那天,我初次遇见你

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

我只是人群中的一点

一撮沙……

还让我想起曾经最爱听的梅艳芳的歌《一生爱你千百回》

四、情节

情节:奥利佛到来,相互认识,一起去小镇开银行账户,一起游泳,打排球,去酒吧。弹钢琴调情试探,埃利奥写纸条表达自己对奥利佛复杂的心绪,谈海德格尔,舞会看奥利佛跳舞,与女孩玛西亚幽会,游泳,早餐,两人闹别扭,打捞雕塑,两人和解。埃利奥在家里到处找奥利佛的气息,看他的书,躺在他的床上。晚上妈妈读故事,鼓励埃利奥说出来。

第二天在雕塑前表白,两人去埃利奥的秘密基地,第一次亲吻。餐桌旁流鼻血,等奥利弗回来。与玛西亚约会,写情书,收到情书,与玛西亚约会,接待父亲的两个同性恋朋友,与奥利佛彻底抛弃了猜忌,两人水乳交融,度过了奥利佛在埃利奥家的最后三天。一起去罗马旅行,送别奥利佛,回家与父亲的对话,光明节接到奥利佛的电话知道奥利佛要结婚了,壁炉前流泪。

五、人物

爸爸、妈妈、埃利奥

奥利佛,玛法尔达,老园丁

基娅拉,玛西亚

先说说几个配角:

1、爸爸妈妈:有知识,懂孩子的需求,知道了孩子的心事,有意无意撮合他们两,为他们在一起创造条件。

妈妈,给他读骑士和公主的故事,鼓励埃利奥爱了就勇敢地告诉对方。看到埃利奥戴的项链,告诉埃利奥,奥利佛也喜欢他,让埃利奥和奥利佛一起去罗马旅行,接埃利奥回家,在车上默默抚慰伤心的埃利奥,光明节接到奥利佛电话,把电话让给埃利奥和奥利佛说话。

爸爸,去打捞雕塑前看出他们二人闹别扭,为避免尴尬,特意叫奥利佛做到前排来做向导,看到二人和好,说事情完了,他们还可以在海里游泳,创造条件让二人在一起。二人在海边互相呼喊对方的名字。奥利佛走后,父亲对埃利奥说出了自己的对他们的两在一起的羡慕。 “你们很幸运能遇见彼此,因为你也善良。在最猝不及防的时候,上天就狡诈的找到了我们最脆弱的地方。你只要记住,我在这里。现在你可能不想去感受什么,或许你从来不希望去感受什么,或许你不愿意向我倾吐这些事情,但是请你感受你所感受的,你有过一段很美好的友谊,也许超越了友谊,我很羡慕你。在我看来多数父母会希望这一切烟消云散,祈祷他们的孩子就此放手, 但是我不是这样的父母,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在三十岁时,自己的感情就已破产,每开始一段新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我也许曾经接近,但我从来没拥有过你们拥有的,总有些什么在阻挠我,或是挡在我面前,如何过你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次赐给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而在你领悟之前,你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人愿意再看它一眼,更没有人愿意接近,现在,你充满了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2、像家人一样的厨娘玛法尔达和园丁安喀斯。默默关心着埃利奥一家人和奥利弗。在流鼻血事件中,安喀斯笑着看他们二人在桌子底下用脚调情,埃利奥送走奥利佛落寞地回来,安喀斯也是一副伤心的样子为他们难过。

3、来自巴黎的法国女孩 玛西亚 ,善良多情,和埃利奥一样爱读书,爱上埃利奥,虽然隐隐知道埃利奥可能并不爱自己,爱奥利佛,还是和埃利奥约会。在埃利奥和奥利佛在一起的三天,她同样忍受着失恋的煎熬。最后看到,送奥利佛回来的埃利奥那么伤心,她还是原谅了埃利奥,两人约定永远做朋友。

喜欢看书的人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喜欢看书的玛西亚,坦白自己在埃利奥面前隐藏了真实的自己,因为怕自己受到伤害。最后她说喜欢埃利奥送给她看的诗集,特别喜欢意大利女诗人,安东尼娅波齐的诗。

假如我永远地走了

假如我永远地走了 我的什么东西总会留在

我的世界上——在一片喧嚣中

留下沉默的淡淡的印痕——在一片蓝色中

留下白色的细细的气息

十一月的夜晚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

在大街的角落 叫卖一束束菊花

远方闪烁的冰冷的绿色星辰好象有人在哭泣

谁晓得在什么地方

当我应该走了 永远地走了

这个世界总有人 为我 去寻找一枝菊花

——安东妮亚·波齐那

热情开朗的基娅拉,爱上阳光帅气的奥利佛,但或许只是捧场做戏,并没有真正的感情。

主角:

埃利奥:十七岁的少年,有着一张消瘦清俊的脸庞,在遇到奥利佛之前,每年的暑假都和父母到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安静的小镇度暑假。读书,谱曲,弹钢琴,跳舞,打排球,游泳,谈恋爱,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奥利弗的到来彻底打乱了埃利奥的生活,高大帅气,阳光开朗的奥利弗一来就俘获了埃利奥的心,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在埃利奥的心中掀起波澜。羞涩的他不敢向奥利佛表白心迹,他想尽办法试探他,接近他,寻找着奥利佛在家里留下的气息,最终在父母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表白了,而奥利弗因为怕伤害他,而躲避他,这让他深陷求之不得的痛苦之中,只能用各种办法排遣痛苦,弹钢琴,约会女朋友,写了一张又一张的情书,得到了奥利弗的回信,他是那么的开心,一天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夜晚,当真的面对奥利弗时,他却说,我很紧张。互诉衷肠后的两人,如鱼得水,形影不得,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天相恋时光,车站送别爱人后的埃利奥,肝肠寸断,幸好有父母,朋友的安慰。

奥利佛:善良温柔,高大帅气又博学多识,面对敏感多情的又同样才华出众的埃利奥,他当然也是心生好感,只是如他自己所说,在打排球时,与埃利奥有了第一次身体接触,他以为埃利奥不喜欢他,后来慢慢知道了埃利奥对自己的爱,他处于对埃利奥的保护,觉得自己不应该接受这份感情,于是又疏远他,这让埃利奥备受煎熬,当然奥利佛也同样是难过的,只是电影没有呈现奥利佛疏远埃利奥之后的画面。两人互诉衷肠之后,可以看到,奥利佛对埃利奥的爱丝毫不会比埃利奥对他的感情要少。即使分别之后,奥利佛要结婚了,他依旧爱着埃利奥,但现实无法逃避,悲剧无法避免。

六、细节:

1、两处等待的情节都很动人

一是埃利奥流鼻血之后,奥利佛出门。埃利奥见人就问他们看到奥利佛吗。显示躺在两个女孩的身边,女孩邀他出去,他说妈妈会不放心的,随口就问看到奥利佛了吗?接着出门看到妈妈,也问看到奥利弗了吗?傍晚,坐在院子里的树下痴痴等着奥利弗,问厨娘,看到奥利弗了吗?把六芒星含在嘴里,默默思念半天不见的奥利佛。影片此时的音乐是Sufjan Stevens演唱的《Futile Devices》特别伤感,迷离,正契合埃利奥当时深陷不能见奥利弗的煎熬中,不能自拔。

二是两人互通了纸条之后延续一天的等待,在奥利弗刻意躲避埃利奥的几天后,埃利奥坐在书桌前斟酌再三,撕去了直白热烈的告白,最终从门下递给奥利佛的纸条上只写着:“我难以忍受沉默,我需要和你说话。” 第二天,他看到书桌上奥利佛的留言:“成熟点,午夜见”。

埃利奥看了一眼手表,将奥利佛的纸条放在唇上揉搓。这之后漫长的等待中,埃利奥看表的动作重复出现,共有7次,隐隐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不耐。即便一下午埃利奥都在与玛西亚亲热,他也因为频繁看表而显得分心,似乎他与玛西亚缠绵只是为了试图转移注意力、熬过这漫长等待罢了。

“我让自己围着别的什么事忙碌,我故意迟到;但在这种游戏里,我总输,不管干什么,我还在老地方,什么也没做,十分准时,甚至提前。”巴特眼中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等待的一方。等待是恋爱的明证:“我在恋爱着?——是的,因为我在等待着。”

另一边,奥利佛内心也同样充满焦灼感,为了侧面体现出这一点,在中午埃利奥离开饭桌时,导演让奥利佛握住埃利奥的手腕,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时间。

镜头对手表的特写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埃利奥在阁楼与玛西亚亲热前小心翼翼地将手表取下放在桌台上,一次是晚上埃利奥弹完琴后他的父亲将手表递回给他,这一意味深长的动作也是这场等待接近尾声的信号。

等待是一场酝酿,它克制欲望、销蚀需求,让情感和欲望一点点积蓄,直到获得时间的许可。午夜,埃利奥来到阳台,夜色如水,奥利佛轻轻把手搭在埃利奥扶着栏杆的手上,结束了一场等待游戏。仅这一个淡淡的动作,就让观者内心也甜蜜不已,胜过亲吻和拥抱。

2、电影中他两次出现身体异样,一次在饭桌上突然流鼻血,一次当奥利佛在夜晚教堂门前跳舞时突然呕吐。小说中埃利奥流鼻血是因为奥利佛在桌下用脚触碰他的缘故,电影里虽然没有明确点出,但园丁安喀斯把这一切看在眼里,露出微微的笑容,还有之后奥利佛和埃利奥独处时,奥利佛边将脚搭在埃利奥的脚上边问:“你不会再流鼻血了吧?”也侧面体现出了埃利奥流鼻血的原因。

电影中望着奥利弗和陌生女人跳舞时,埃利奥呕吐的情节,是埃利奥面临和爱人奥利弗的离别,难舍的情绪无法排遣的表现。

电影里埃利奥的异样,本身就是一种爱情隐喻。爱情与疾病之间总是相互映照,一如苏珊桑塔格对《魔山》的引用:“疾病的症状无非是被掩饰起来的爱情力量的宣示;所有的疾病都只是变形的爱情”。

3、几个意象

墨镜

电影前半段里,埃利奥和奥利佛出场时频繁戴着墨镜。在爱情萌芽的初始,双方互相揣度、试探又试图克制。墨镜如同一具隐藏情感的假面。在埃利奥假装对奥利佛毫不动情、极力撮合他和基娅拉时,奥利佛冷言回应。之后,二人坐在狭小的车后座,虽然紧挨着对方,却都戴起墨镜,直到在沙滩上二人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埃利奥同奥利佛拿起的铜像残臂握手,宣告和解。

香烟和六芒星

抽烟是埃利奥的嗜好。奥利佛与埃利奥骑车去镇上时,曾在一间杂货铺门口停下买烟。当埃利奥一边抽着他递过的烟一边说:“我以为你不抽烟”时,奥利佛转头说:“我确实不抽。”然后抿嘴一笑。抽烟是奥利佛内心接近埃利奥的一个迹象。午夜阳台的会面,奥利佛握住埃利奥的手时,手上便夹着一支燃着的香烟。

这种模仿行为也同样出现在埃利奥身上。奥利佛第一次与埃利奥一家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吃早餐时,电影就给了他胸前戴着的六芒星一个特写。如果电影镜头代表埃利奥的视角,那么埃利奥第一天就注意到了他的项链。当埃利奥和奥利佛互相表露心迹之后,埃利奥告诉奥利佛自己也有一个相同的六芒星,只是不常戴,因为母亲说他们是谨慎的犹太人。但这段对话之后,埃利奥就戴上了六芒星项链,总含在嘴里出神。母亲坐在他身边时,也注意到了他的项链,用一只手捧起六芒星,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又捂在他胸前。

因为爱慕与崇拜而模仿对方的言行举止,这样的行为再寻常不过。这也是对片名“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注解之一了吧

4、性感的残缺雕塑

奥利弗抚摸刚打捞上来的雕塑的嘴唇,与他抚摸埃利奥的嘴唇呼应。看幻灯片时,他无意间说的“他们看起来都好性感。”雕塑就如同埃利奥赤裸的上身,浑身散发着情欲。但这里情欲表达得干干净净,甚至透着一种纯真。

5、犹太人身份

六芒星,光明节

七、几个问题

1、奥利佛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吸引了埃利奥,让埃利奥为他着迷。

帅气的像明星一样,爱运动,有活力。丰富的学识,奥利弗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博士后研究员,专攻前苏格拉底学派。争辩“杏子”的词源来自拉丁文或阿拉伯文,研读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聊海德格尔。

而奥利佛其实也早就为埃利奥倾倒,他年轻爱阅读,喜欢谱曲,钢琴谈得很好,虽然才十七岁,但也学识丰富,在皮亚韦战役雕像前,埃利奥告诉奥利佛有关皮亚韦战役的情况,奥利佛说,还有你不懂的事情吗?

2、埃利奥表白之后,奥利弗为什么要故意冷落埃利奥?

不想伤害埃利奥,不想搅乱他的生活。其实奥利弗对埃利奥的爱同样炙热,只是他更年长更成熟更善于掩饰自己。他怕自己的感情会给埃利奥带来伤害,开始变现得很克制,中止接吻,说他们不应该这样。有意躲避埃利奥。知道互通纸条之后,二人才敞开心扉,尽情诉说对彼此的爱慕。小镇大街上的接吻,说自己是多么高兴埃利奥来找自己。离别时的拥抱,离别后的电话,诉说思念之情。

3、为什么相爱的两人不能在一起?

埃利奥的父母没有问题,但奥利弗不一样他在美国,与埃利奥远隔重洋,他说,埃利奥很幸运,有这么开明的父母。而自己不一样,如果父亲知道了自己的同性恋情非把自己关进惩戒所,而且电影最后,他告诉埃利奥自己明年春天要结婚的消息时,也说的自己的未婚妻和自己分分合合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也就是在认识埃利奥之前他就有女朋友了。

八、主题

这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夏天,两个男人的短暂相爱,影片呈现了最原汁原味的爱情。这爱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无关,与种族无关,即使是同性恋,却没有来自任何方面的阻力,甚至,各方面对他们的爱情都是支持的,父母看在眼里,有意无意的支持他们,爱着埃利奥的女孩甚至都支持他们。还有美好古老的小镇,阳光、果园,游泳池、舞会,同龄的朋友们,一切都那么美好。尽管如此,电影诉说的却是一个注定不完美的爱情故事。就如沈从文笔下如世外桃源般的边城,主人的爱情却是个悲剧。让人心碎。

但导演并不悲观,借奥利弗的父亲之口说出了人生的真相,尽情去体验你的人生。即便是痛苦,那也是你真实的人生,是你活着的证明。爱过便足以。

小说中的精彩语段

在我死去的时候,你是我唯一想要道别的人。唯有那时,我称之为“我的人生”的这个东西才有意义。万一我听到你过世的信息,我所知道的我的人生,还有那个此刻正在跟你说话的我,将不存在。

那天晚上我刚吐过,在回酒店的路上你吻了我。人来人往,但我不在乎,你也是。那个吻仍然在那里,谢天谢地。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喜欢看书的人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隐藏自己的人未必喜欢自己。”

“再过八年,我四十七岁,你四十岁。之后再过五年,我五十二岁,你四十五岁。到时候你会来吃晚餐吗?” “会,我保证。” “所以你真正的意思是,只有等你老得没办法在乎了才会来。”…… [我们会像小广场上那些面对皮亚韦河纪念碑而坐的老人,谈起两个年轻人在短短几周里发现了那么多快乐,然后在往后的人生里将棉花糖浸入那一碗快乐,生怕用完,每逢周年纪念也只敢喝想顶针那么大的一小杯。我想告诉他,未来那两个人无法抹去,撤销,忘却或重温过去。过去就困在过去,像夏日黄昏将近是原野上的萤火虫,不断说,你原本可以如此。但回头是错,向前是错。看开是错。努力纠正所有的错,结果同样是错。]

关于电影音乐

三部分

1、埃利奥弹奏的钢琴曲

2、三首Sufjan stevens创作的歌曲,片头,片尾,和中间表白后的第二天,埃利奥流了鼻血,奥利弗出门,埃利奥见人就问你看到奥利佛吗,在家里院子的树下等奥利佛到天黑,嘴里含着那条和奥利佛一样的项链。

等到自己陷入到神情恍惚,电影响起起了这首歌《Futile Devices》

瀑布游玩《Mystery of love》

片尾曲《Visions of Gideon》

3、背景音乐

坂本龙一作曲
坂本龙一,1952年1月17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中野区,日本歌手、曲作者、音乐制作人、演员、钢琴师,[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作曲专业学士、音响研究科硕士。1983年,主演战争剧情片《[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并为其配乐,该配乐获得了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配乐奖,《M.A.Y.in the Backyard》就是其中的配乐。

表白之前,埃利奥偷偷跑到奥利佛房间,寻找奥利佛的气息,在阳台埃利奥紧盯着奥利佛离去的背影《M.A.Y.in the Backyard》

埃利奥给奥利佛写小纸条《Germination》

埃利奥抽着烟看奥利佛跳舞《Lady lady lady》

罗马街头与陌生女人尬舞The Psychedelic Furs《Love My Way》

等,还有埃利奥向奥利佛示爱的弹奏的钢琴曲

关于时间1983****年,电影处处有暗示

餐桌上谈论大选,爸爸妈妈看电视出现克拉克西,克拉克西1983年8月4日至1987年4月17日担[意大利总理]

皮亚韦河战役纪念碑前表白之后,埃利奥带奥利佛去自己的秘密基地一条小河边,渴了向以为农妇讨水喝,奥利佛看到墙上的画,画没有出现,但他说了贝鲁奇,是莫妮卡贝鲁奇,意大利国宝级女演员,欧锦赛期间,被英国花边杂志《男人帮》推荐为意大利国家队宝贝,事实上,贝鲁奇也是很多球员心中的性感女神。

背景音乐

收音机里传来的当时的流行歌曲

舞会上,罗马街头听到的理乍得巴特勒的歌《Love My Way》成为乐队的标志性歌曲,也是美榜上的第一名。

两兄弟Butler所组的这支迷幻草皮乐队。乐队最初由提姆-巴特勒Tim Butler和理乍得-巴特勒Richard Butler两兄弟于1977年组建于英国伦敦,最早叫做RKO, 后来改为Radio,最后在The Psychedelic Furs 与The Europeans两个名字中选择了前者。

㈤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郭敬明发的说是一个的电影里面的,你们知道吗

出自美国电影《兄弟出头天》,但台词为“人会死两次”。

1、台词如下:

You
know ,they say,we die
twice.
就像他们说的人会死两次
Once,
when the breath leaves our body,and once when the last person we
know says our
name.
一次是我们停止呼吸另一次是最后一个我们认识的人叫出我们的名字。

拓展知识:

1、《兄弟出头天》是由美国狮门影业发行的动作喜剧片,由费舍·史蒂芬斯执导,阿尔·帕西诺、克里斯托弗·沃肯和艾伦·阿金主演,于2013年2月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罪犯之一的道克被黑帮指派杀害他的朋友瓦尔,但是两人决定在大开杀戒前享受最后一夜狂欢的故事。

2、卫·伊格曼,贝勒医学院神经医学博士后,曾在牛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他是饱读文艺作品、诗人气质浓郁的科学家,在美国多家报纸开有专栏。《生命的清单》酝酿了7年,集中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心灵的洞见,甫一推出即惊艳英美图书界。目前已经售出22国版权,并且被改编成歌剧,2009年9月在悉尼歌剧院上演,这在当代文学作品改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㈥ 武大博士后在杭州小区做社工,你认为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吗

其实对我们来说,人才本身就是相对的,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这是因为如此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个人的损失,而对于社会层面来讲,一个人的教育确实社会赋予了很大的投资,所以这样的人才在小区做社工,确实是整合社会的损失,也从某些方面上来讲,确实是人才的浪费,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来来思考问题。

3,对于我们来说博士后在社区做社工本身就无可厚非,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对我们来说,经历过社会顶端教育的人才不是用来做基层服务人员的。

其实不得不说是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对于博士后个人来说,在杭州小区做社工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此无可厚非,但从社会层面来讲国家的教育并不是让一个博士后做基层服务工作,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就是整个社会教育的损失。

其实对我们来说,武大博士后选择去杭州想去做社工,如果确实是自身选择的结果,那么也无可厚非,对我们来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自己满意,那么便是极好的,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接受过社会高等教育的人,选择做社会基层的工作,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