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王成排是什么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王成排是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 2022-10-04 20:28:47

1. 抗美援朝影片有哪些

首先看改革开放以前: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着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这个貌似看过,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

此外,一些电视剧中,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朝鲜战争的因素,即使是被广大军事网友诟病的《集结号》也有。

2. 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1、黄继光

1952年,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的部队接到命令,对上甘岭高地进行反击战争。炮火持续不断,在黄继光部队攻下5号阵地之后,双方人员伤亡损失惨重。

特别是黄继光部队,战士和炮弹捉襟见肘。不妙的是,在进行下一个阵地攻击时,敌人隐藏已久的火力点对着黄继光部队发起猛烈的射击。黄继光部队的进攻遭受到了阻碍,这是他挺身而出,亲自去执行爆破敌人阵地的任务。

摧毁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后,又用自己的身躯去独挡敌人仅剩的火力点。在黄继光的英勇献身下,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胜利。

2、邱少云

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

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

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3、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的任务。遭敌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之后抱起炸药包,冲向碉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侧护堤又陡,无法安放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他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还不满19岁。·

4、王伟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大型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我军奉命派出两架飞机跟踪拦截,途中美军飞机突然撞向我一架战机,编号81192飞行员王伟就再也没有返航。

“呼叫81192,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

“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年仅33岁的英雄王伟最后的回答掷地有声,他以中国军人不屈的精神和生命的代价保卫了祖国的领空和主权完整。

5、杨根思

江苏泰兴人,1944年加入新四军,第二年光荣入党。他作战勇敢机智,多次荣立战功,获“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称号。在人们熟知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男主角王成,就是以杨根思为原型之一塑造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一度将战火烧到了我国的边境。1950年9月,杨根思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同年10月,杨根思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1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参战。在赴朝鲜前线的火车上,杨根思慷慨激昂地向战士们做了报告,鼓励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勇敢杀敌。

11月29日,时任连长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决扼守小高岭要地,他们的任务是切断敌人南逃的退路。而当时,朝鲜的室外温度仅有零下25度,滴水成冰,酷寒难耐。

但是,极度的严寒没能挫败我军的军魂,飞机和火炮更击不溃我们的坚强意志,杨根思英勇地带领战士们连续击退了敌人八次疯狂进攻!

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8岁。杨根思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战歌,在关键时刻,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最坚实的防线!

3. 以前打仗插得是五星红旗么

不是。

一、五星红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旗。在此之前的战争中,这面旗帜还没诞生呢。

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也有传统九五至尊的意涵。

该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是一名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随着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1949年7月发出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曾联松的设计被选为了新政权的国旗。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公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二、其后的战争中,部队打仗基本上使用的是军旗。

解放后,中国经历了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还有中苏边境冲突,中越二次南海冲突中,部队一般是使用八一军旗而不是国旗。当然战争胜利后,在显着的标志物上,飞扬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中国主权的象征!

三、战场上,打仗特别是冲锋时,红旗一般不是展开的。

现在的电影往往为突出效果,部队冲锋时把红旗举得高高的冲在最前面!实在是不靠谱。

四、红军的第一面旗帜:

它诞生于1927年9月毛公领导的秋收起义。它的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面靠旗杆的一条白布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A


4. 电影英雄儿女的旗王成排如何写

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城牺牲后,他们那个牌有一面军旗上面就写着王成排

5. 英雄王成是哪部电影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的一部战争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6.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排排长扮演者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排长扮演者是刘世龙。

角色介绍:

王成,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壮烈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角色剧照:

演员经历:

刘世龙,1930年生于安徽省萧县石台镇新石台村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在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姐姐刘子也随父参加革命。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

1939年9月任新四师九旅独立团文化干事,1941年刘世龙成为萧宿铜总队宣传队队员,成为骨干,1946年任二野七纵19旅宣传队豫皖苏军区文工团任戏剧队队长,1947年,刘世龙被编到7纵队19旅56团,进军大别山,后又被编入2野16军48师文工团,随军进军大西南。时任文工队长的刘世龙,剿匪中任中队长,到泸州一带剿匪,1949年任二野十六军四十八师文工团戏剧队长、文工队队长。

刘世龙于1951年被部队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半以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分到东影任演员。1953年后在四十余部影片中扮演过主角,其中,《鸿雁》中的李云飞、《刘三姐》中的阿牛哥、《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妈妈要我出嫁》中的刘明华等人物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仔细阅读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反复体会了《导演阐述》中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人们都敬而待之。单是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刘世龙就吃尽了苦头。到了实拍,刘世龙就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都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了多处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修鬓角,刘世龙顾不了胳膊上已烧成的多处水泡,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过去,这样两遍下来,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了,刘世龙对此不声不响,下来敷上一点红药水,就算没事。

2005年,刘世龙获第十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特别荣誉奖。

演员影片作品:

1954 沙家店粮站

1955 董存瑞

1956 妈妈要我出嫁

1957 复试,寂静的山林

1958 悬崖,女社长,并肩前进,黎明的河边

1959 展翅高飞,草原晨曲,海上神鹰

1960 鸿雁,刘三姐

1964 独立大队,英雄儿女

1973 战洪图、钢铁巨人

1974 熊迹

1978 严峻的历程

1979 北斗,忠诚的战士

1980 翠岭新歌

1981 春眠不觉晓

1982 龙种,月到中秋

1983 风云初记

1984 飘逝的花头巾

演员社会活动:

2005年12月,刘世龙作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文艺晚会的神秘嘉宾,专程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赶来山西太原参加山西财经大学抒毅(原名李明)举办的这台晚会。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举办的2013年央视大型文化活动“寻找刘三姐”11月开唱,比赛于央视新台进行,刘世龙、与吕薇、孙小梅、方琼一起担任专业评委,并与平安、辰亦儒、王晰、扎西顿珠四位“阿牛哥”一起组成评委团。

7. 电影《刘三姐》故事,主角背后另有什么高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季曾有一个很好玩的相声《打电话》,这段相声短小精悍又非常有趣,讽刺辛辣又很接地气。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说法是,马季写这段相声其实是为了打广告,当然是自发自愿的,其广而告之的“广告主”则是歌剧《刘三姐》。

影片末尾刘三姐和阿牛哥抛绣球的那颗大榕树,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一个着名景点,在景点附近有个制作和售卖绣球的杜老太,她也曾经是《刘三姐》剧组的群众演员,还参加过合唱。

当年剧组拍摄这场戏时,刘三姐抛了好多次绣球都不成功,导演一急把她给骂哭了。后来等剧组走了,当年还是杜小妹的杜老太捡到了剧组落下的那个绣球,她回家后将绣球拆开研究,后来就学会了制作一模一样的绣球,一开始只是做着玩送人用,再后来就成了自己的谋生手段。

电影《刘三姐》上映后迅速风靡全国,同时也在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爆红,据说在新加坡曾连续上映120天,在马来西亚更是一票难求。香港的院线还为《刘三姐》做了大幅的广告,广告词是:誉满东南亚,风靡全港九,山歌片王之王。

8. 《英雄儿女》中合唱的歌词

“无名高地”
(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啊!啊!
(枪声。歌声(两句歌词听不清)… ….)
脚踏着无边的大地,背靠着半壁青天。
阵地是一片火海,背后是无敌险关!
(赵国瑞:走,咱们支援王成,你们用火力支援。是!)
啊!啊! 啊!
(朗诵:烈火金刚,屹立人间,英雄的赞歌,传遍三千里江山!)
将你这战斗的意志,筑成那忠心赤胆。
这就是人民战士,让敌人彻底破产(心惊胆寒)!
烈火金刚,屹立人间,英雄的战歌,传遍了三千里江山!
(朗诵:风雷激,)山野震荡。
(朗诵:云水怒,)海浪翻腾。
(王成:亲爱的首长,同志们,王政委: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用胜利保卫和平,筑成这钢铁战线!
烈火金刚,屹立人间,英雄的战歌,传遍了三千里江山!
啊!啊!啊!
(参谋:时间到。张振华:放!王文清:狠狠打!)

《英雄赞歌》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亡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朗诵:我们的王成,是毛泽东的战士,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的豪迈气概从哪里来?因为他对朝鲜人民无限的爱,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和光荣!)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吼叫炮声隆,倒海翻江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歌唱炊事员》
炮声隆隆战旗飘,保家卫国志气高。
中朝儿女多英雄,打得那美国佬鬼哭狼嚎。
美国鬼子吓破了胆,碰上了两个炊事员,他也乖乖的把枪交。
要问那炊事员的名和姓,他就是咱们的老李和老赵。
说老李,唱老赵,老李老赵有功劳。
饭香菜美手艺巧,战场上也逞英豪。
有一天,老李老赵送饭回山腰,半路上碰上两个美国佬。
只见那鬼子兵,鬼鬼祟祟,慌慌张张,夹着尾巴往回跑。
老李和老赵,发现敌情就卧倒,一个端着扁担一个拿饭勺。
只听得大吼一声:“缴枪不杀,快投降!”鬼子一怔,说:“不好!不好!”
这玩意儿,两头尖、中间宽、长长扁扁、扁扁长长、油光闪闪,不知它是个什么炮?
吓得他,扑通、扑通,忙跪倒,OK、OK他把枪交。
老赵乐,老李笑,抓来了一对大草包。
这就是咱们的英雄... ...

《宣誓》
向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祖国、伟大的祖国),
向着英雄的朝鲜人民(英雄的朝鲜人民、朝鲜人民);
向着血流成河的土地,向着战火纷飞的天空,向着战火纷飞的天空!... ....

((赵)报告:我们王成排的全体战士,向祖国亲人,向英勇的朝鲜人民,向首长,向我们英雄的父亲,宣誓!)

我们,王成排的战士;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宣誓,宣誓!
为了朝鲜,为了祖国,我们英勇顽强地战斗到底!为了胜利,为了和平,我们坚决彻底消灭敌人。为了胜利,为了和平,我们坚决彻底消灭敌人!

(我们永远学习王成同志的精神,我们永远发扬王成同志的光荣,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英勇作战,努力杀敌,打败美国侵略者。我们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众)英勇作战,努力杀敌,打败美国侵略者。我们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

亲爱的王成,我们的英雄。亲爱的王成,我们的标兵!你的忠诚,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你的枪,紧握在我们的手中;你的热血,在我们身上沸腾;你的红心,在我们胸膛跳动!

((王复标)谢谢你们。同志们,我谢谢你们,祖国的人民谢谢你们!祖国的人民盼望着你们打胜仗啊!)

为了朝鲜,为了祖国,我们英勇顽强地战斗到底!为了胜利,为了和平,我们坚决彻底消灭敌人。为了胜利,为了和平,我们坚决彻底消灭敌人!

((张)同志们!祖国亲人和朝鲜人民要亲眼看着我们怎样打击敌人。(众)坚决消灭敌人!坚决消灭敌人!(王)同志们!我们要回答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学习王成同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的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坚决消灭美国侵略者!(众)坚决消灭敌人!坚决消灭敌人!打败美国侵略者!打败美国侵略者!(王)把这面英雄的旗帜,插到敌人的阵地上!)

... ...我们为人民建立功勋,?中朝人民并肩战斗,高举英雄的旗帜,?
我们永远朝着硝烟乘胜前进,我们永远踏着英雄的血迹冲锋!
为了朝鲜,为了祖国,我们英勇顽强地战斗到底!
为了胜利,为了和平,我们坚决彻底消灭敌人。
为了胜利,为了和平,我们坚决彻底消灭敌人!

9. 上甘岭战役,王成,王清泉,今年多大年龄

王成只是一个小说的虚构的人物,真实部队中并没有王成排,但是王成是以现实中人物为原型塑造的。
王成是以“特级忠臣、二级英雄”李文彦为原型创造的。“在最紧急的时刻,李文彦命令没有负伤的两名战友带着一名伤员往主阵地转移,自己一人坚守阵地。面对再次蜂拥而来的敌人,头部负伤、血流满面的李文彦先用石头砸倒两个敌人,接着抱起最后一个爆破筒高喊着“xxx万岁”冲入敌群。”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王成原型是大功团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当时身为副指导员的赵先友在连长和指导员受伤下火线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指挥作战的任务。他与战友了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他与另一位战友也都挂了彩。赵先友两眼被打瞎,在最危难的时候,他喊出了“向我开炮”。连巴金老人生前也曾到英雄生前所在团队采访。

美国的一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重回上甘岭。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撒下一条悼念亡友的紫丝带。
那是1952年的深秋,身材高大的23岁美国陆军二等兵麦.卡拉汉跟随大部队在三角型山(我军称上甘岭)南面的三八线附近集结待命。
当时朝鲜战事正处于相持阶段,为了在谈判桌上赢得控制权和筹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上甘岭某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守军发动了轮番进攻,中国军队异常顽强,成功击退了联军多次进攻,并造成联军损失惨重,伤亡数百.联军命令麦.卡拉汉所属美军某整编连投入战斗.他们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支援下终于拿下这个久攻不克的山头,而冲在最前面的就是麦.卡拉汉!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整个阵地上只留下三十多具尸体和一名手无寸铁的中国士兵!这个中国士兵看上去年龄很小,像个还未发育成熟的少年,他背靠在一截没有了树枝熟叶的树干上,满脸满身都是泥土;他浑身发抖,好像以身负重伤,两充满了仇恨与恐惧........口中发出"哇啦哇啦"的怪叫声.
"别开枪"!他还是个孩子!他没有武器!麦.卡拉汉向身后的战友们大声呼喊,"我们把他包围....活捉他吧!"
那个中国士兵嘴里还不停地"叽里咕噜"吼着什么,似乎是被俘虏前绝望的纳喊....可是美国兵谁也听不懂,因为美国连队里没有也不可能配中文翻译.
"他背着台步话机!'只听到有人惊恐的喊道.
这声提醒似乎叫美国意识到了什么.....可是为时以晚,无数发炮弹密集的像暴雨冰雹一样倾泻而降,100多个美国官兵被炸的身首异处,那个中国士兵也给炸飞了....
"惨烈啊,惨烈!我为了去救护战友,当场被炮火炸晕......苏醒后随手抓了把土,里面竟有二三十块弹片,那个中国士兵所倚靠的那截一米来长的树干上,竟有一千多个弹片和弹头!麦.卡拉汉提起往事仍不免心有余悸,"整个阵地上仅剩下三名幸存者:一个双腿被炸断,右臂被炸残;另一个被炸的双目失明,双耳炸聋:而我-----左腿膝盖以下全没........
最令麦.卡拉汉追悔莫及和自责的是,他对那个中国士兵"手下留情"竟酿成如此大祸:致使他的百余名战友魂断异国,克死他乡!没想到他的善意之举换走了那么多战友的生命啊!那个中国士兵跟本不领情.而且还不按常理出牌!他气愤无奈地总结道.他仇恨那个中国士兵....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他常常从恶梦中惊醒.他原一为假肢装好以后,他的恶梦也随之了解.然而,无论他走到那里,无论他职务升多高,他灵魂深处的"中国"情结始终萦绕着他......总之他的左腿好像烙下了中国印!
麦.卡拉汉先生,您说那个中国士兵"叽哩咕噜'吼叫着什么您听不懂,现在我可以翻译给您听.他是在说:"........我是851,我是王成!..........敌人把我包围了!亲爱的首长,同志们!请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这时在场的

10. 《英雄赞歌》阐述什么历史背景

《英雄赞歌》阐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抗美援朝时期,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

《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插曲,张映哲同志是歌曲原唱。电影相关剧情是:王成英勇牺牲之后,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英雄赞歌》在曲折中诞生。

(10)王成排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回国后,巴金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团圆》改编成电影。同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1953年,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在了解到蒋庆泉的事迹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因为蒋庆泉后被俘虏而未能发表,同年7月,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揉合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