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国和美国电影文化差异
照法国人自己的看法:美国人的电影是速食主义,英雄主义,靠画面靠动作,却没有更多深入的东西。而法国的电影更倾向文化层面,有文化意义的电影在法国人看来才是好电影。
不过我个人不太同意法国人的看法,一个国家的电影不可能靠几个关键词就说透。每个国家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不过主流电影不同。另外我发现法国人还特别喜欢看比较滑稽怪诞的电影(drôle)。
Ⅱ 电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记录与传播功能
电影在纪录与传播方面所具有的这种直观性、完整性,是其区别于之前任何语言的特质,这一特质是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创新思维方式
电影的革命性意义还在于,电影开启的是一种人类前所未有的完整思维方式,我们愿意称之为电影的“全思化”进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进程还没有正式开始。
电影还可以采取意识流的方式,更深入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语言文字携手,将所想所思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既涵盖又超越了与语言文字的全新表示方式,第一次用既深邃又直观的方式实.现了人类“思的完整性”。
3、教育功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业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和发展可能。从教育的发展来看,电影作为教育手段,则特别体现在教育观念和电影观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更新上:即,教育从以效率为重的阶段转变到以人性化为重的阶段。
电影化的教育将成为一般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普遍模式,在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积累与传播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电影化趋势看似平常,却可能引发整个教育机制的系统性巨变。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对未来这一巨变进行全面预测,但大致的趋势则是可以预料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着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Ⅲ 当美国电影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时,法国为什么要抑制美国电影
这个题目可以写论文了。要从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分析。
从表面看的话,那就是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关系。
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从电影上升到艺术高度开始(一开始电影是无法和歌剧油画一样被当成艺术的),法国电影一直坚持走艺术路线。
其实好莱坞也不乏艺术大师,大卫格里菲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是世界电影的里程碑。但是从上个世纪中开始,电影的商业价值逐渐凸显,好莱坞成为各大财团眼中的摇钱树。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历史的国家来说,艺术显然没有金钱更吸引人。在各大财团的入侵下,好莱坞逐渐成为了电影的商业中心,好莱坞的艺术家们失去了话语权。
与此同时,法国电影一直没有规模化的走上商业路线,这和法国的历史以及欧洲历史文化有关。在艺术方面,法国是高傲的,他们有理由高傲,因为他们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这方面就不好说了,再说就要讲文艺复兴了。总之,法国的 艺术家们并不认可商业电影。
那么我们做个阶段总结:
法国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美国是移民国家。
执掌好莱坞话语权的是财团,他们认为电影是商品。
执掌戛纳的是艺术家,他们认为电影是艺术品。
这就是矛盾了。
那么,在现今的世界环境下,美国是经济中心,掌握世界话语权,而掌握美国的是财团。我们可以预见到,在很长很长很长的未来,好莱坞依旧会是世界商业电影中心,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一部部的电影商品,控制整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这是除了美国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都想抵制,但是都无法抵制。在商业浪潮中,艺术电影是很难生存的。文艺片只有在欧洲有市场。
我们再拿中国和中国电影做个类比。我们国家和我们的电影和法国电影的处境是如此相似。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在国际文化界的声音很小。因为在艺术上,我们不是主流,注意,不是我们没有艺术,是因为我们不是主流。而在商业上,我们也不是主流。不是我们没钱,是不被认可。我们不是没有电影,但是我们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不是主流。
再回到法国电影和美国电影。 好莱坞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路线,商业电影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又不断影响着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认可奥斯卡,不知道戛纳。而法国电影正在艰难生存,做商业片做不过好莱坞,做艺术片很难赚钱,很难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电影想要继续生存,抵制好莱坞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觉得,在当今环境下,走商业化路线更靠谱一些。毕竟电影拍出来是给人看的。一部电影,或者说一件艺术品,其内涵再深,没人看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你拍了一部能净化灵魂的电影也得有人看得懂才行啊。应该是在迎合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再考虑艺术性。这样拍出来电影,有人看,赚到钱,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影响主流价值观啊。 其实张艺谋就在走这条路,不过我觉得走得不好。《红高粱》中有一种力量,《活着》有一种无奈,《秋菊打官司》有一种执着,《十面埋伏》就只看到颜色和画面了。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我都觉得乱了,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是我一家之言,是我个人对电影的理解。建议您还是查下法国电影史,法国历史(从文艺复兴看就足够了),再看下世界电影史,注意一下公认的几十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出现的时间,在结合下历史背景,当有所得。
Ⅳ 美国电影的特点有什么啊
1、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重视个人成就、崇拜个人奋斗,讲究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
美国电影是灌输个人主义的主要工具,从《蜘蛛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们”一次次让美国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来到地球是“为了美国式的真理和正义”,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美国具有拯救并主导世界强权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国电影很注重镜头和叙述场景的精雕细琢,自由女神像、星条旗、曼哈顿街道都是时常出现的镜头。
无论是现代科技制作出来的震撼镜头,还是艺术浪漫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都会激起一部分观众对美国的向往。
3、美国电影善于将精神内核和商业外壳有机结合,价值观倾向被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表层结构之下。
美国影视产业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利益,带动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推销了美国的价值理念,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美国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
(4)美国电影是如何影响法国的扩展阅读:
美国电影传播策略:
1、打造产业化的运作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便形成企业生产模式,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商业化运作管理,实现生产制作与传播发行的紧密集合。
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条块分割,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电影制片方、发行方与技术团队等通常是长期的固定合作伙伴,利益紧密相关。同时,美国电影的蓬勃发展和融资渠道广、资金雄厚密不可分。
2、实施全媒体的宣传营销。
在传统媒体时代,美国电影按报纸、广播、电视的视听说特点,三管齐下,打造全方位的电影传播路线。在新媒体时代,美国电影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新旧媒体平台相配合,实施全媒体的营销策略
Ⅳ 电影的发展过程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如下: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
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
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
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
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
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
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
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
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网络--电影发展史
Ⅵ 为什么电影诞生于法国
电影发明接近诞生在法国。电影贡献积累,主要源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首先,电影被发明前有几种技术支撑。运动的认识,人眼看到流畅运动图像最低是每秒16幅。19世纪的时候,有几种光学仪器被推向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诡盘”和“走马盘”。它们通过使用一些略有差异的画片造成运动幻觉。后来电影活动放映机、留声机便是爱迪生、迪克生发明的了。早期的拍摄和放映电影体系是由德国人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兄弟马克思和埃米尔发明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放映系统使电影成为了一种国际商业事务。美国设计制造放映系统和摄影机也拓展了电影业发展。卢米埃尔早期《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的放映是相当成功的。后来主宰法国电影的公司就相继出现了,百代和高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法国电影工业的龙头老大。
Ⅶ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①相互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受启蒙思想影响,并证明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观点及社会学说的可行性。法国大革命受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②合作指法国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援助。法国当时的出发点是与英国争夺市场和打击英国海上霸权。③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学说,规定了美国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的职责与权利,但对社会成员存在着种族歧视;法国的《人权宣言》阐述了天赋人权学说,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思想,但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大资产阶级当权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
原因:美国是刚刚获得独立而诞生的年轻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专制独裁,故突出三权分立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种族歧视,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突出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制和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当权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与封建势力有着种种关系,反封建态度不坚决,不能断然与封建势力决裂,故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