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解放桥的建筑历史
解放桥曾是海河上造价最为昂贵的一座桥。修建万国桥时,原定工程费用以100万两白银为限。开工以后,造价大为提高,主桥增至152万两,拆除老龙头桥等费用增至39万两,共计190万两白银,遂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好在性能良好至今通车无阻,也不枉昂贵之名。解放桥是一座双叶立转式开启式钢结构大桥,桥身分为3孔,中孔为开户跨。开户跨为双叶立转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桥部分背贴一固定轨道,备有汽油发电机,可自行发电启闭。合则走车,开则过船。开桥时,活叶桁架沿轨道移动开启,以便让开更大的通航净空。“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上一道景观。
由于桥体钢梁锈蚀严重,传动、电力系统严重老化,解放桥上一次开启是1973年。2007年1月18日,经过8个多月的封闭施工,八旬高龄的解放桥修旧如旧,完全按照原貌修复完成竣工通车,并恢复了桥体开启功能,为靓丽的海河再添新景。解放桥上曾留下过许多故事和传说,不仅有解放军用一个连的兵力、仅用20多分钟时间攻克大桥的佳话,也上演过一些人纵身桥下寻短见的人间悲剧,还先后拍过《马永贞》、《雷雨》、《大决战之平津战役》、《被风吹过的夏天》等影视剧。最为扑朔迷离的,是至今没有搞清楚大桥设计者到底为何方人士。
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即现在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开始修建此桥,桥梁共分四孔,采用变高度的连续钢桁架。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筹建新桥。1927年新万国桥建成,遂将旧桥拆除。新建的万国桥于1923年开工,1927年竣工,工程总费用共计190万两白银,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该桥性能良好至今通车无阻,一直正常使用。
设计师之谜
多年来社会上有一种传说比较盛行:“这座风格独特、现代感极强的铁桥,出自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之手。”?如果这个令人兴奋的“说法儿”属实,解放桥可真是身价倍增了。查阅解放桥建设的相关资料,关于当年工程招标的情况有十分详细的记载:“17个投标商,达31套的设计方案,海河工程局曾于审标时参与意见”,“经反复权衡,最后选中了美国芝加哥布施尔泽尔桥梁公司的设计方案”等等。史料众多,却惟独没有提及设计者。
天津市市容委总工程师崔世昌质疑说:“设计者是艾菲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时离他逝世相距不到两年,建造桥梁是要到实地考察的,他不大可能在那时到天津来,并主持建造这座大桥。”查考了居斯塔.艾菲尔的传记后得知这位法国建筑大师逝世于1923年12月15日,而这时间恰巧是大桥开始动工的年份。也许有人会这样猜测:建筑工程设计在先,万国桥1923年开工,其设计按规律要在一两年前形成,艾菲尔是否在去世之前已经完成了设计方案?人们的传说恐怕是出自对“法租界”、“法国桥”、“由法国达德与施奈尔公司建造”、以及“艾菲尔是法国着名钢材建筑设计大师”的联想吧。
戴相龙作天津市长访问法国时,中新社的一篇发自巴黎的电讯说,埃菲尔在中国的唯一作品在哪里?答案是天津。这位以建造巴黎铁塔而闻名的工程师在中国留下唯一的作品就是天津的解放桥。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不断用天津的这些与法国有关的掌故向法国推介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城市。问题是,学者们并完全不认可这个推断,更多的天津人也不愿意在没有确凿的事实面前而攀龙附凤,抬高解放桥的身价。法国建筑大师埃菲尔逝世于1923年12月15日,也就是大桥开始动工的年份。而在他去世的两年前,即89岁高龄时,就已宣布要闭门着书,并在两年内写出了三部堪称世界建筑遗产的专着,这期间他大概不会再接设计任务,特别是一座远在东方、规模并不是很大的万国桥。解放桥的设计者,至今还是一个谜。
天津学者方博在查阅当年出版的《北洋画报》时已查明,解放桥的设计者为法国工程师白璧。
名称更改
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于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原名“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站旧称),南通紫竹林租界地。因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9国租界,故得此名。而此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当时天津民众更愿意称它为“法国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贰’ 电影三大战役拍摄时间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决战2淮海战役
大决战3平津战役
全面、翔实的纪录了解放战争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全过程。1988年拍摄完成后,曾获巨大的社会反响。军事科学院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由邓小平同志生前题写总片名,陈云、聂荣臻同志分别写分集片名。
‘叁’ 平津战役过程介绍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3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平津战役过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平津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
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道路。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相继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欠1个师)及怀来(今怀来县)的第104军第258师乘 汽车 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
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部队向西的目的已达成,12月,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割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蓟县向南口、怀来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抓住傅作义的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克密云,歼灭第13军1个师,主力向延庆、怀来急进;华北第2兵团进抵涿鹿以南。傅作义感到北平受到威胁,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令第104、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第35军;并令第92、第62军和第94军主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12月6日,第35军由张家口乘车东返。7日,在新保安以西遭到华北军区第4纵队一部阻击。9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并击退了向西接应的第 104军。10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康庄歼灭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大部。11日,又于横岭、白羊城地区追歼第104军军部及2个师。在此期间,宣化守军2个师弃城北逃,华北军区第3兵团追歼其1个师,并于8日包围了张家口。
这时,东北野战军主力6个纵队已分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前锋到达蓟县、玉田和丰润地区,但距平、津、塘还有数天路程,另5个纵队尚未入关;在淮海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正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并包围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在此情况下,为使蒋介石不能迅速作出让傅作义集团放弃平、津南撤的决策,毛泽东12月11日电示平津前线领导人: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之;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同时,令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在歼灭国民党军第12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
根据上述 指示 ,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以防止张家口、新保安守军分别向西或向东突围为重点,构筑了多道阻击阵地;华北军区和内蒙军区部队各一部于12月攻克张北;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于17日开赴张家口地区,归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以加强西线兵力。12月,东北野战军主力由蓟县、 玉田、宝坻地区向平津急进。傅作义遂令南口、昌平、通县及唐山、芦台等地守军分向北平、天津与塘沽收缩,并令刚到北平的第62军主力返回天津,将北平和天津、塘沽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12月,东北野战军第5、第11、第3、第4纵队和华北军区第7纵队,攻占丰台、海淀、通县、黄村和南苑飞机场等地,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第6、第10、第1纵队攻占采育镇、廊坊、马头镇等地,隔断了平、津间的联系;第9、第8、第7纵队,分别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村、杨柳青等地,割断了津、塘间的联系,形成对天津的包围;第2、第12纵队和炮兵纵队,正由山海关、汉沽向津、塘地区急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区,并歼灭其2个军部6个师,封闭了该部主力西逃和南撤的道路。
第二阶段
人民解放军逐次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国民党军。人民解放军在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逐次歼灭被围的傅作义集团。
1948年12月22日晨,华北军区第2兵团向新保安发起总攻,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的精锐部队第35军军部及2个师。张家口之第11兵团共7个师(旅)于23日仓皇向北突围,企图撤回绥远。华北军区第3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冒风雪严塞,展开堵击、追击,当晚收复张家口,战至24日16时将第11兵团5.4万余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地区。
中央军委鉴于新保安、张家口之国民党军已被歼灭,为进一步孤立北平,动摇傅作义固守信心,令东北野战军一部及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严密包围北平,以东北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攻取天津。天津是华北第一大 工商 业城市,人口200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区狭长,海河自西北流贯东南,四周有护城河环绕,经过日军和国民党军长期设防,工事坚固。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指挥第62、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地方部队共13万人,自恃“大天津堡垒化”,企图负隅顽抗。
东北野战军调集第1、第2、第7、第8、第9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第12纵队第34师,计22个步兵师和炮兵纵队等部共34万人,进至天津周围,立即进行扫清外围据点的作战和紧张的攻城准备,并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率轻便指挥所临近天津统一指挥。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包围天津的部队在守军拒绝投降的情况下,对城垣发起总攻,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法,经过29个小时激战,至15日15时歼守军13万余人,俘陈长捷,解放天津。
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共5个师5万余人,1月乘船南逃,人民解放军追歼其后尾3000余人,解放塘沽。
第三阶段
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守军25万人,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军委为保护这一 文化 古城, 决定 继续进行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进行接管;同时,亦训令部队作好强攻的准备。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已就和平解决平津问题,与傅作义派出的代表进行过多次谈判。1949年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 军事 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同时,中共地下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傅部之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并派副总司令邓宝珊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于21日达成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军事发展和 政治 发展之一,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1]
平津战役战果
平津战役解放军缴获如下:火炮(门) 5537 ;轻重机枪(挺) 30271 ;长短枪(枝) 155944 ;坦克装甲车(辆) 207;汽车(辆) 2390 ;飞机(架) 46 ;炮弹(发) 98820。[1]
平津战役意义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东北解放以后,据守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线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多万人,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不足。因此傅作义集团采取了暂时固
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战局变化的方针。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南撤西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并采取了这样几条 措施 :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敌,斩断敌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团停止攻打太原,杨成武兵团撤围归绥(现呼和浩特),以免傅作义作战失利后向西北逃跑;通过与傅作义进行谈判,将其稳住等。
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参战总兵力100多万人,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和接管平、津、张、唐等地的一切事宜。平津战役开始以后,我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继续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 历史 篇章。
‘肆’ 电影大决战3平津战役,拍摄有问题啊
是出错了,一般网络上的都是错的,正片是正确的。明显不是倒叙,35军先到张家口后才返回,然后才是一个旅围堵,很明显的错误。我下载之后重新剪切了再合并,看起来很不错。
‘伍’ 天津的金汤桥和解放桥是同一座桥吗
不是!金汤桥是狮子林桥附近的一座小桥!解放桥是能过汽车的桥!
‘陆’ 电影《大决战》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拍摄老百姓欢迎解放军入关的片段在影片中那部出现
应该是在第三部《平津战役》,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下的确拍过老百姓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关的场景,只可惜后期制作时没放进片中。
‘柒’ 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是哪一年拍摄的
拍摄时间是1980年代中期,上映时间是1992年01月01日。
剧情简介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明是为了守住平津,暗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终于打消了蒋介石将傅作义部60万军队撤出华北的决定,掌握了国民党在华北的军政大权。
为拖住并歼灭傅作义部,中共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会合,发起平津战役。很快,傅作义的嫡系35军被围歼于新保安。这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并钳制住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及蒋介石的部分嫡系军队。
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已经突然进入平津地区,与聂荣臻会合,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平津战役打响后,傅作义见抵抗没有希望,秘密地与中共联系进行和谈。
(7)平津战役电影怎么拍的解放桥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正确把握时机,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导演们走访了聂荣臻元帅,聂帅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情况,尤其对平津战役讲得更为详细,包括如何争取傅作义,如何保护古都等。
周恩来的人选,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苏林。王铁成落选是年龄缘故。指挥三大战役时,周恩来只有50岁,如王铁成演周恩来年龄显然相差太大。
‘捌’ 谁有大决战之平津战役(1992)李俊和韦廉联合导演的免费百度云高清资源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1992)》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李俊/韦廉
编剧:李平分/史超/王军
主演:古月/苏林/马绍信/鲁继先/史崇仁/赵恒多/李定保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92(中国大陆)
片长:218分钟
又名: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平津战役/DecisiveEngagement:BeipingTianjinCampaign
20世纪40年代末,古老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国共两党的抗争进入攻坚阶段,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蒋介石(赵恒多饰)受到极大触动,意图撤回华北六十万国军进入淮海,构筑一条坚固的江淮防线。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古月饰)在西柏坡发出指令,授意林彪(马绍信饰)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跨越长城,会同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分割傅作义(李定保饰)军团以作各个歼灭。傅一面婉拒美国势力入住华北的请求,一面说服总统打消军队南撤的念头,顺利在华北取得空前的权力。谁知在此期间,解放军已悄悄完成对平津的包围。傅作义感到大势已去,决定通过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冬菊(陈红梅饰)与对手和谈。只是和平的果实来之不易,在此之前还要经受更多的考验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