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80年代没有电脑怎么拍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80年代没有电脑怎么拍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9-20 09:00:26

㈠ 没有电脑的年代,那些不可思议的电影场景,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没有电脑的年代,那些不可思议的电影场景,都是怎么做出来的?——美术师们变出来的。普通观众说到电影,首先想到的是这是谁主演的?导演是谁?影片放映完,那满满一屏幕的幕后工作人员名字,习惯看完的人却寥寥无几。除非,宣传里说的异常精彩的影片彩蛋预告放在幕后工作人员之后。

杨占家老先生现在早已不再出入片场,他用自己的经历,通过口述,整理,写成了一本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从艺录——《因为我有生活》,通过老电影美术师的匠心,告诉现在的我们,没有电脑,只有手绘的年代,他是怎么让一部电影顺利完成的。

㈡ 没有WINDOWS的八十年代的电影特效是怎么做的

其实不光80年代没电脑的时候,就连90年代前后也没有多少使用电脑的特级。大部分都是胶片叠合的,比如,蓝背景的你加上大山的图片,然后把你的蓝背景去掉,就是你在山前的效果了。那时候的技术只能去掉蓝色的背景。这是那时候常用的手段。

㈢ 80年代的日本动画是怎样做出来的啊那个时候没电脑怎样做动画

是手绘的``然后就像翻页一样的快速的```恩``以前不是还有卖那种小本子```就是可以变换表情的那种```就是那样出来的``貌似吧```

㈣ 80年代 西游记的“电脑特技”怎么拍的那时没有电脑

新白的我用制作人曹景德话回答你,他自己写的:“剧中一些特技的处理及画面的表现,也一改以往简陋粗糙的摄影及剪接技巧,专程从美国购置了美金六万元的“变形”软体来做电脑特效,以期让观众获得最新、最逼真的视觉享受。”

西游记的从西游记贴吧找的
西游记特技:
不是电脑的功劳,都是在对编机上完成的——对编机:即传统编辑系统、线性编辑机,也简称编辑机。

孙悟空在高空飞行的镜头,是采用“抠像”来完成的。首先,一方面借助飞机,拍摄出在天空飞行时所能看到的景象的电视素材;一方面在室内搭建的蓝色背景前,拍摄演员在高空飞行时的动作的电视素材——根据实际需要,有的时候演员会被吊钢丝、有的时候摄像机也会被架在一个可以翻转的架子上。之后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使用两台放像机同时播放“背景”和“主景”两盘带子,在编辑机上把两个视频信号“重叠”,再使用编辑机的“抠像”功能,将主景中的篮背景颜色“抠掉”,即使之变得透明、露出“背景”中的高空景象画面,经过适当调整后,输出并录制。则完成了高空飞行的特技制作。

《西游记》中还有一些“低空”飞行镜头不是用的抠像,而是现场掉的钢丝,或用人拉,或用吊车吊,演员经常掉下拉,十分辛苦和危险。

“抠像”是电视编辑设备的一个基本的功能,它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孙悟空被切成两半、头身分离等特技,都是借助抠像来完成的。比如头身分离,其实与高空飞行差不多。一方面在现场把“背景”拍摄好——画面中的景物和人物都假想孙悟空是存在的。然后在篮背景前分别拍摄两个孙悟空的电视素材,一个是“身体”,即把演员的头用蓝布遮起来,“抠像”的时候头连同篮背景一同“抠掉”;一个是“头”,即把演员的身体用蓝布遮起来,抠像的时候身体连同篮背景一同抠掉。这样再后期制作时,使用三台放像机同时播放一个“背景”和一头、一身两个主景,抠掉蓝色,录制出来,就OK啦。《斗法降三怪》那一集孙悟空的头身分离就是这样干得。不过《三调芭蕉扇》那一集铁扇公主把孙悟空劈成两半的镜头,看样子没有上面说得那么麻烦,应该就是拍了一个主景,然后再后期制作的时候,使用编辑机直接把主景撕成了两半。

还有,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也是抠像,石头是被炸药炸起来的。人变大变小也是抠像,拍摄主景时,推拉摄像机镜头。发光、闪电等是画的,然后叠加上去。

人变老虎、孙悟空变成别人和手里变出变没东西,这些更简单。比如手里变出个东西,先拍摄没有东西的镜头,再拍摄手里的有东西的镜头,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就OK啦。不过唐僧变的那个虎显然还是抠像上去的。

至于龙宫里的泡泡,是两层玻璃中间装了清水,吹出来的泡泡。应该也是放在篮背景前做抠像,叠加的画面上的。别的变化举一反三,你自己琢磨吧,或者我们再一起探讨。

前两天这里出现了两个关于《西游记》电视信号的帖子,我很高兴,并跟据我的知识给予了简单的答复。本想写一个专门论述《西游记》有关技术的帖子,晚上使用手机上网就又发现了这个帖子,忍不住根据我自身有限的知识给予解答,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必定我没有参加《西游记》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想的美呀!也希望楼主能够满意。

㈤ 80几年代的彩色电影电视剧是怎么制作的,当时好像还没有普及电脑,怎么剪辑的呢

电影胶片,一秒12张,有点像医院拍的X光片,用剪刀手工剪。

㈥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电影是否有合成技术

有。而且还有很多,包括最实用的背景合成技术——活动遮片,最早的幻境技术——叠印。另外,最早电影人用的各种曝光技术,远近交替技术都是很不错的合成剪辑技术。并且很多都在一些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所保存,如果想具体了解,也可以去试试这些软件,如会身会影。我们看到的2000年以前绝大多数常用的电影特效都有非数字化技术制作版本。数字电影特效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传统特级的数字化。三维技术是最重要的一个替换传统特级的电脑特效类别,但即便今天三维技术如此发达,仍然无法替代所有的传统特技。有一天确有可能有完全电脑制作的拥有令人无法分辨的真实感的电影,但几乎可以断言,这种电影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电影技术。

㈦ 在没有电脑的时候,电影特效还有字幕是怎样弄的

特效是通过一帧一帧的剪接出来的,如《西游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字幕是在菲林上用人手写上去的。一秒钟是24帧,以前的剪接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㈧ 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是怎么编辑的 烦劳知情之士不吝赐教!

如果是特别老的,一定就是用所谓胶片机编辑的。就是一台机器, 可以直接把冲洗好的胶片放在上面,手动调节前后,用裁刀剪辑、连接,很费事的。
成龙在自己做导演、做剪辑的时候,就是用的这种机器,初到好莱坞时,同样用此方法,把美国人吓了一跳呢!
那时候的特效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的,没有 现在那么多大场面、绚丽的画面,只是简单的特效而已,全部能够通过用手工操作完成。

㈨ 没有电脑以前那些电影是怎么剪切视频的

胶卷剪辑。剪辑这个词是真正“剪”出来的。
那是光学摄像机,必须有胶卷。实际上,光学摄像一直都比现在一统天下的数码照相质量要高,即使直到现在也都一样。不过,差距在慢慢缩小。

㈩ 那些年没有电脑的电影特效是怎么拍的

那时候靠的布景,这些布景有的是画的,有的是做出来的实物,有的是用等比例模型,还有的是采用借位的方式,比如有一个黑白时期的老电影,拍一个人挂在大楼上的钟表指针上,则是做了一个等比例的钟表和楼房一部分的模型,然后在面对一条大街的楼顶上拍摄的,上映后,人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人在大楼的钟表上惊险一幕。卓别林有一部电影,是他穿着轮滑鞋,多次滑到一个楼上没有栏杆的平台边缘,而楼下看上去有十几米高,这个楼下的景物就是画在一个布景上,布景其实是前景,卓别林在布景的右侧表演,观众看上去就好像他真的是在一个没栏杆的平台上滑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