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电影网站上那些把外国电影翻译的人都是哪来的自愿的吗还是什么公司组织的
是有组织的,一般都是XX字幕组,招人
㈡ 所有外国电影都是中国的译制人员制做的字幕吗 (在电影院播放的)电影的字幕不能由制片公司提供吗
中国都是由本国译制人员制做的字幕,因为电影需要审查,外国的制作公司即使提供字幕也不会过关。
这当然是可以的,也有的外国电影提供字幕,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因为电影版权卖给对方,就意味着成为了一件新商品,需要重新包装以及宣传,虽然也可以完全省事,直接套用,但世界这么大,十里不同俗,各地人口味不同。
而本国制作公司对本国人的口味也更加熟悉,而翻译这种活也同样如此。你让外国制作公司提供字幕,就绝对不会出现《魂断蓝桥》这个名字。当然根据制作水准的不同,《XX总动员》这种公式化的电影名字也照样出现。
㈢ 电影的中文译名都是谁给翻译的
英文电影的中文译名,兼有雅与俗的味道。纯粹谈翻译,大家不免想起严复先生“信、达、雅”的标准。可是翻译电影名往往只有四五个字的空间,不免顾此失彼,纵有一身本领也会施展不开。于是严复先生自己也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只不过有时候即使有旬月的时间寻章摘句,也还是有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把丑话说在前面,先举两个流传甚广但其实很不准确的电影译名。
首先是着名警匪系列片《虎胆龙威》。主演布鲁斯。威利斯是着名的动作英雄,据说美国人民最爱听他那略带南方口音的美国国骂(就是F开头的那个)。这个系列影片的英文原名是“Die hard”,译名与之相去甚远。Die和 hard合成一个单词就是顽固分子的意思,想想威利斯演的那个警察,无论是哭是笑都那么吝啬面部肌肉的运动,确实是一副 “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样子。而die hard作词组用又可解释成难以断气,倒是符合动作片英雄永远不死的金科玉律。所以《虎胆龙威》虽然是深入人心的译名,但其实是完全抛开原文多义性的另起炉灶,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不合格的。
再举一例,也是热门电影,1999年奥斯卡大赢家“American Beauty”。光看名字,大概粗通英文的人都会同意将之翻作如今为人熟知的《美国美人》,人们也会臆测这部电影一定是在讲某个美女的故事。可看过片子之后,不禁又要怀疑当初的判断,这部电影似乎并非是围绕某个美女展开的。再查查字典american beauty原来有个单独的词条,即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回想一下,这种花也多次出现在男主角的性幻想之中。可是翻成《美国蔷薇》就无可挑剔了吗?恐怕不是,我们更愿意相信在这部描写中产阶级家庭迷惘、破碎与堕落的影片中, beauty应该泛指美好的事物,American Beauty实际上就是那些美国人珍视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美国梦。
拙劣的译名都一样,我们不再说它,而优秀的则各有各的优秀。抛开“信、达、雅”,我倒是愿意用《诗经》里的“赋、比、兴”给好的译名归归类。
一曰赋,朱子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这里指的是直译,贵在忠实,贵在直白。比如“Dances with Wolves”就是《与狼共舞》,“Sleepless in Seattle”就是《西雅图夜未眠》,虽然简单,但原文的意思没有损失,行文也注意到了汉语的节奏感。港台的译名通常不满足于“直言其事”,“The Piano”大陆翻成《钢琴课》固然不好,但港台翻成《钢琴别恋》是不是又太俗了呢。后来又出了个“The Pianist”,该叫《钢琴家》了吧,他们还是要弄出什么《钢琴战曲》和《战地琴人》来,当真是“欲加之意,何患无辞”。其实通常文艺片都是采用“赋”的译法,过多的发挥会破坏原着的精神。
不过一些商业大片的译者常常会嫌直译不够有噱头。就如“Mission Impossible”,中文直译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有点啰唆,损失了原文的直接和酷劲。香港翻作《职业特工队》马马虎虎,算是回避了矛盾。最后是大陆电影工作者一鸣惊人,一改一贯呆板的形象,上映时定名为《碟中谍》。既用了汉语的谐音,又紧扣影片间谍偷窃磁盘的内容,读起来还很酷,当真是一时之选。不过人算不如天算,“Mission Impossible”全球票房飘红,汤姆。克鲁斯与吴宇森联手来了个“Mission Impossible 2”,间谍还是那个间谍,盘片换成了生物武器,再叫《碟中谍》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吧。可事实如何呢?影片还是以《碟中谍2》的名字在大陆上映�票房仍旧看好。名字说到底只是个符号而已,片子好看,又有谁在乎你叫什么名字呢。
二曰比,朱子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此处想说的是把英文名翻作中文的成语或者俗语,注重从彼文字到此文字的映射,谓之“比”。翻到妙处,调动汉语中的文化积淀,在原名基础上又有发挥,常常能更上一层楼。老片子的翻译里有不少这方面的好例子,比较突出的就有《出水芙蓉》,原文是“Bathing Beauty”。原名不过是压了个头韵,译名一方面紧扣原文的字面意义,较之原名,又更显清新脱俗,意境尽现。再如前两年的大片《将计就计》,其实原文只是一个单词“Entrapment”,意思是诱骗或者说使人落入陷阱,因此也有翻作《偷天陷阱》的。而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片中一老一少的诱骗决不是单方面的,陷阱也是一层套着一层。用“将计就计”才能充分表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欲擒故纵,尔虞我诈。从这点说译名传递的内容已多过原文。说到“比”中之极品,我以为还有汤姆。
克鲁斯那部“Top Gun”的译名《壮志凌云》,这是一部把飞行员变成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年轻人最向往职业的电影。Top gun是美语的俚语,意思是专业技能登峰造极的人,也正是影片中克鲁斯们要做最好飞行员的雄心,此谓“壮志”。而作为战斗机驾驶员,他们用的武器正是最高的枪(Top Gun),凌驾于云层之上,此谓“凌云”。用中文的四字成语表达出原文双关的意味,可谓用心良苦,丝丝入扣。当然这种“比”的译法,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妙手偶得多过搜肠刮肚。若是翻译时对成语生搬硬套,反而成了董桥所说的“没有快感的强奸了”。
三曰兴,朱子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兴的译法采用迂回的方式,译名看似与原文相差很远,实际是借某种暗喻为全片起兴。而《诗经》中最典型、也最有名的起兴莫过于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了,借关雎来引起淑女,用一物来引起情思。上世纪40年代有部老电影名叫《巫山云》,化用的自然是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而实际英文原名则是“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也就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的名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段被遗忘的感情。所谓“巫山云”,乃是指陌生女人来信的内容,指那本该刻骨铭心的旧情。这一起兴或许能算是差强人意,而下面的例子倒是让不少人拍案叫绝了。库布里克的“Lolita”被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用诗句为这部备受争议的情色经典起兴。译名的出处据说是一首苏轼送给某对老夫少妻的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者,老也;海棠则娇艳欲滴。以梨花和海棠暗指白发与红颜,而“压”字连接两者,则境界全出,更是点了全片乱伦的主题。
㈣ 外国电影的中文名字是谁起的
以前有,但现在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给外国电影译名了。以前,都是国家电影审计局中的英文翻译人员给取的名,因此一般情况下,内地以国家机构取的国外译名为标准,比如,《终结者》就是官方的译名,而《未来战士》这个名字则是港台的译名,实际上都是同一部电影。还有如《真实的谎言》,港台翻译为“魔鬼大帝”(很庸俗),但国人一般都只熟悉前面一个名字,而不知道后一个名字。
但现在,由于网络的存在,很多热心人士率先给一些国外热门电影取了个中文译名,而这些中文译名反过来影响到了官方机构,结果很多原本是网络上的草根取的中文译名,反而成了官方的名字,比如,《盗梦空间》就是这么来的,它的英文原意是“奠基”,本来华纳中国公司也打算用“奠基”来做为中文译名的,但后来由于《盗梦空间》这名字已经在民间形成了认知度,结果反而是这个翻译并不准确的中文译名成了官方译名。但有时候,民间的力量还是敌不过官方的力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凡达》,很多人都知道,原本《阿凡达》的中文译名叫“化身”或“天神下凡”,结果临到上映时,取了这么一个古里古怪的名字,还有《创:战纪》,原本网络上的中文译名叫“电子世界争霸战2”或“特隆 :进化”,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也被改变了。
㈤ 外国电影名是谁翻译的
如果是在国内正式放映或发行盘片的就用国内发行商翻译的名字
没有在国内正式放映或发行盘片就用港台发行商翻译的名字
在整个华语区都没有发行或放映过的冷门小众片就用最先翻译的字幕组的名字,不过这种情况极少
㈥ 外国电影名的中文名都是谁给翻译的
一般以新华社或中央新闻媒体的译名为主,在没有新华社译名情况下各大媒体一般直译。
㈦ 外国电影中的中文字幕是谁翻译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不是国家买进找人翻译的话,就是字幕组的朋友们译的.很辛苦哦,向他们至敬!
㈧ 哪位高手知道,外国影片在中国上映后,在电影院公映的中文字幕是由什么部门翻译的还是另找字幕组翻译
映的字幕翻译和网上流传的字幕翻译不是一个版本的。放映的是找一批人然后翻译,这个团队不是固定的,一般网上的都是字幕组翻得,字幕组就是固定团队。
㈨ 网上的外国电影一般都是哪些人翻译的,翻译一部多少钱
根据我知道的,那些翻译的人一般都是生活学习或工作在北美地区的,大多是学生,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酬劳的,是兴趣而已.
㈩ 没有引进到国内的外国电影中文译名是由谁决定的
是由中方的代理商提供名字,最终中文译名由中方的电影监管机构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