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散文化电影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散文化电影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9-04 22:51:11

❶ 简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基本特点

你好;
什么是电影文学?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形象的可视性;②高度的逼真性;③蒙太奇结构。
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文学,其特征分别是什么?
戏剧是一种把人物安排舞台上、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它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其特征是:在一定时空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作化与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作品共同的要求,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而,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必须具有以下的其特有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戏剧有许多种,它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按照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话
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它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即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
它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
篇幅规模,它又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❷ 日常生活是一种散文化的沉沦状态,'因此电影具有让人觉得远离生活状态的一种

是对的。刚做过。

❸ 文艺片是什么意思

文艺片是一个介于商业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影片类聚,它泛指制片态度严肃,主体表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叙事表现遵从大众化形式,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风格特征的一类影片。

文艺片相对的就是艺术元素更多一些,商业片元素更少一些,强调的故事的内容上不一样,形式上也不一样,投资上也有根本的区别。



(3)散文化电影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文艺片作为一种气氛和情境,更是脱离现实的情节,可能是小小的幸福,也可能是深深地无奈。文艺片是无病呻吟也是珍惜拥有。

好的文艺片就像一种忽而入梦的心境,或者一种无缘故的感伤和一种微小的却很重的感受。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抽象来说,是一种是有条理的有套路的具体事实的表现,一种是没那么多的利益和光荣的抽象内在。

❹ 请问中外电影中有哪些优秀作品属于散文式结构的

《城南旧事》

吴贻弓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

该片没有严密的故事联结,而选取了"英子"童年的一些片段以散文风格进行叙述,清晰自然,难得的此类作品国产佳作.

青木瓜之恋

整部片子幽黯恬静,笼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女主角梅的每次出现,以及着力刻画出的昆虫、清水、器皿、木瓜……的静态,敏锐捕捉到的深门大户宅院每一处的细节,犹如从这层晦涩的纱罩中透出的光线,恰如其分,闪烁而不耀眼、灵动却不张扬。故事也在这一幅幅唯美的画面里若隐若现有意无意中展开:贫穷的梅年幼时就被送至一个中产家庭作佣人,男主人为追求艺术理想常年在外漂泊,女主人默默持家,为支持丈夫,家道渐落……梅在童稚的梦幻和日日劳作中慢慢长大,少爷浩民渐渐喜欢上梅的淳朴,清新,富家小姐怅然离去……结局仍是隐约含蓄,梅手捧书本席地而坐,散发着趋向成熟的动人光彩,引人无限遐思。

然后必须注意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陈英雄",他还导演了《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合称为"越南三步曲",都是散文诗风格电影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是越南近年来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看在你MM才给找了那么多素材,累啊!!!

❺ 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后,你如何理解散文式电影的特点

①散文式电影冲突的运动方式和特质比起情节性电影已在内涵和外沿上发生了变化。它使事物间的外部冲突淡化,与戏剧式的“激化”正好相反,节奏缓慢。这种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的。② 它轻情节,重场面,重系统的细节。它的艺术感染力有积聚的过程,但更强调分散在各个点上。③ 散文式电影由于结构上的某些特征,使它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是开放性的,没有终止的感觉,让观众展开想象的翅膀。④ 散文式电影像团粒结构的土壤,它的细节和场面,它的人物和段落都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体现了散文式电影“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了主题。⑤ 散文式电影是一种风格——走向生活化和内心化的风格。

❻ 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线性、非线性与反线性

文/@江寒园

叙事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自电影出现发展以来,叙事这一概念逐渐被引申到电影作品当中。《电影大辞典》将叙事结构定义为“对人物、动作和情节线索的全面性组合和安排”。也就是说,在叙事这一系统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可以对情节、人物以及时间等进行人为安排。一般最为传统的叙事结构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部分组成,其严格按照现实的时间向度来组织安排,这类传统的叙事被看作是线性叙事。电影是时空的艺术,虽然线性叙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所奉行的金科玉律,然而自上世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以来,电影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电影人在电影的实践方面也有所突破,打破了经典叙事学所固有的“闭合结构”“团圆结局”“全知叙事”“时空统一”等特征,推出了不少先锋作品。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可以将电影结构分为最基本的线性、非线性以及反线性叙事。这是电影叙事中最为基本的三个结构性原则,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所要介绍的《电影的叙事时空》以及《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分类》都是依托于此的。本文旨在对这三种结构原则一一作以简单介绍。

一、 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最早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七章里他提到了叙事的完整性问题“所谓完整,指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发生者;所有‘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发生,但是他不引起后事的发生;‘身’即上承某事,也下启某事发生”。

这基本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对线性叙事的概念界定。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经典叙事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和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关于线性、非线性等词语早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并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我们在这里试图对线性叙事定义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从而一步步逼近线性叙事的核心。

可以看出线性只是一个比喻,即指叙事的前后紧密相接,顺时不间断。

第一个问题:如果叙事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呢?即双线索或多线叙事,这属不属于线性叙事?

第二个问题: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倒叙,这算不算线性叙事?再进一步,如果包含插叙和闪回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般认为,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两条甚至多条线索,那么可以基本判断这则叙事属于非线性。因为单一的线条已经被打破。单一的时间向度已经不存在,观众跟着导演越到另一空间或者另一时间的人物叙事上了。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倒叙有明显暗示和相对完整的特点,有画外音、从面部特写转入倒叙等手法提示,线索分明,易为观众所接受。倒叙实质上还是属于经典的线性叙事。运用倒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顺时性的线性叙事。诚如戈达尔所言:“我承认电影会有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阶段,但其顺序不一定总是这样的。”插叙与倒叙的作用相差不多,接下来会在《电影的叙事时空》中详细介绍(这句话属于预叙)。

而闪回就不一样了。闪回显得突兀,简短和内心化。它是一种更为灵巧的,完全电影化的叙述手法。闪回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叙述手段。其突兀和心理化是非线性叙事的重要特征。因此如果电影中运用闪回这一叙述手段,基本可以断定其属于非线性叙事。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呢?上述只是从理论上来看的,然而一部作品最关键的是受众的反映。正是基于此,麦基提出了他的理解并区分了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

同样地,多线叙事也可以这么看。如果其叙事系统除了多线索以外都严格遵从线性叙事的重要几个特征比如“现实性的事理逻辑”、“因果性”、“闭合结局”“单一主人公”线索分明观众易于接受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把它划入线性叙事。比如《教父2》,科波拉双线索推进,让父子两代人的责任与亲情,暴力与野心在银幕上交相辉映,除了双线索以外其他部分则严格遵循线性叙事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依然把它看做线性叙事,只不过是线性复线结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线性事理结构的极端表现,其回归了戏剧艺术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与事件的高度统一。《12怒汉》(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电影当中的完美应用,全片在限定的时间里,一共12名陪审员在会议室里集中讨论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经典叙事学的线性法则。

至此我们可以对线性叙事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了:

线性叙事是一种经典叙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观众易于接受。倒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线性叙事。如果为了情节的张力而仅仅采取多线推进也可视为线性叙事。

如果从线索来看,线性叙事可以分为线性单线和线性复线。

线性单线 :即单一顺时不间断的叙事。如《12怒汉》、《教父1》、《肖申克的救赎》

线性复线 :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当中早已有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电影方面则有双线索的《教父2》

二、 非线性叙事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对叙事完整性的思考影响了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线性叙事长期霸占文学、戏剧等的叙事样式。自上世纪初,现代主义代替现实主义,无论是美术史、文学史都掀起了反传统的浪潮,荒诞派、意识流成为一时潮流。

1895年卢米埃尔放映《火车进站》以后正式标志着电影的产生(这个大家高中历史都学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现代主义发轫之时,因此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埋下了非线性叙事的因子。

电影史上的非线性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人们谈起这部电影常会感叹它给格里菲斯带来的无限凄凉,负债累累。当时的人们完全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四个完全无关的故事交叉剪辑,仅仅通过同一主题相连。这在现代随着观众可理解力的提高,这种主题—并置式的叙事方式(米兰昆德拉称其为复调)渐渐为我们所理解,评论界更是大加赞赏,因为它在叙事结构上又前进了一步。比如2013年的《云图》,仅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起六则毫不相关的故事。可以说它的结构基本和《党同伐异》类似,而这种“桔瓣式”的主题—并置叙事方式早在1919年就被格里菲斯创造出来了。比时代先进一步是天才,比时代先进三步则成了悲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格里菲斯的天才与勇敢。

既然前文已经对线性叙事做了比较清楚的概念界定及分析,那么非线性叙事的主要特征就可以反向推出来了。即:

“非现实的心理结构”代替“现实性的事理结构”

“偶然性”代替“因果性”

“开放结局”代替“闭合结局”

“时空混乱”代替“时空统一”

“情节破碎”代替“情节连贯

非线性是时间的省略、重复、倒退,闪回是其主要手段。非线性的叙事主要出发点在于人物的心理,而非现实的事理,随着人物的回忆随意跳跃时空,情节不完整,结局由单一确定变成暧昧不清,偶然性得到增强。

相对于线性叙事单线和复线的简单分类,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建构显得犹为复杂。

非线性单线 :含断裂、省略、闪回、闪前的单一线索不完整叙事。如《美国美人》《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后现代超验特征的电影,采取渐次回溯的故事方式,即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后倒叙。如《不可撤销》、诺兰《记忆碎片》等,虽然故事更为扑朔迷离,但是他还是符合单一叙事,即只是围绕了一个事件进行叙述。

非线性复线 比较复杂,下面仅概括出常见的几类结构模式:

1.戏中戏

也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即拍了一个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如洪尚秀《玉熙的电影》、卡洛尔·赖兹《法国中尉的女人》

2.双时空

即通过回忆或运用某种非现实性手段使以前之事和当下之事互相交织,前后对比。如《广岛之恋》(1959),科波拉《教父2》,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

3.平行时空

让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梦境、幻想、平行时空等非现实因素同时存在于另一时空,与当前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主要打破了空间的单一性,展示了世界另一种可能。如《滑动门》《罗拉快跑》《盲打误撞》《吸烟/不吸烟》。

4.主题—并置

前三者故事之间都有明显的联系,观众易于接受。而运用主题—并置的叙事,几个故事互不相关,仅仅通过暗含的主题相连接。观众需集中注意力看完才能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共同的主题思想。比如《党同伐异》、《云图》

5.对话式复调

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从多侧面进行论述,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作者不再是全知全能型的上帝,而是与主人公有同样地位。人物之间充满对话,一点点拼凑出真相,需要观众自己判断。如《公民凯恩》《罗生门》

6.对位式复调

是第四点和第五点的产下的究极进化体,采取多视角立体式叙事,故事之间互有关联,但是关系很隐秘,一般观众会为复杂的人物关系所迷惑。如《低俗小说》《撞车》《疯狂的赛车》《暴雨将至》。这类影片已经在叙事上走得太远,它们自身具备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意蕴。一般单个的分类和理论已经不能简单概括它们了。如《低俗小说》也可用非线性网状式结构来概括其某个特征。

这里只是简单归纳了下,以后会在《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分类》中结合电影实例一一分析。

三、 反线性叙事

多为散文化电影、诗化电影、实验电影等艺术电影所采用。这些电影都共同呈现出一个特征,即他们并不推崇叙事,有意淡化叙事,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关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情绪。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金基德《弓》、蔡明亮的《郊游》等。

反线性叙事的基本特征或可借用蔡明亮所言:“《郊游》的拍摄计划,其实只是一个手段,从剧本到拍摄到剪接,历经三年,我最大的功课,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

再比如金基德的《弓》、《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往往设置一种与世隔绝的情景,比如孤悬于海上的船,水上几间相望不相邻的小屋,与世隔绝的山中寺庙,从而尽量减少其他事物对要表达的东西的干扰。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金庸的本子,古龙的意象,散散淡淡,完全依靠人物心理前后跳跃,叙事寡淡。这类叙事一般台词都很少,有也不推倒情节发展。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墨镜王拍电影从来不靠剧本,只是临近开场递给演员一张纸,纸上写着一会要说的一两句台词。

反线性叙事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他并不强调叙事,表达更多的也许只是某种难言的不可言明的心绪或哲思。而非线性叙事尽管叙事的手法改变了,但叙事的本性并没有变,相反因为其悬念的堆积,偶然性的碰撞,叙述视角的增多,其叙事元素反而得到强化。

❼ 散文化影视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叙事范畴的影视艺术既离不开故事更离不开情节,它甚至比其他艺术样式更需要精彩的故事和情节,这是由它的大众文化性质所决定的。但在不同的风格类型中,其故事和情节的体现形态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情节剧都有着比较生动的故事和被强化的情节;散文化和生活流形态的影视剧明显地没有了生动的故事和一波三折的情节链,但它仍然有故事和情节,只不过它的情节形态摒弃了传统情节剧的冲突、悬念、高潮等戏剧性因素,而采取了生活化的情节编码方式;现代派电影把故事和情节降低到最低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