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们认为观众会喜欢《梵高计划》这部影片嘛
当然会喜欢哦,据互联网显示,72.78%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喜剧。而《梵高计划》是偏喜剧的多元化电影类型更吸引观众。电影本身轻松、愉快的风格能够贴合大部分影迷。《梵高计划》未来可期,上映的时候还请亲亲们多多支持哦。
‘贰’ 《梵高计划》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亲亲《梵高计划》属于爱情+喜剧。更适合全年龄阶段一同观看的哦。
‘叁’ 院线电影《梵高计划》开机时间和上映时间是什么时候
亲亲电影项目《梵高计划》于去年10月18日在成都启动了开机仪式,预计2021年上映。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肆’ 凡高的故事
梵高的命运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着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
‘伍’ 《梵高计划》的影片质量有保障嘛
亲亲《梵高计划》的影片质量毋庸置疑。该片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监制张猛获得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凭借自编自导电影《钢的琴》,入围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4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导演尤磊作为张猛爱徒,参与其多部影片的创作与制作;《梵高计划》原创剧本更是获得美国戴维斯电影节最佳原创剧本奖 。请大家多多期待哦。
‘陆’ 怎么评价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首先不喜欢剧情。这部片总体来说是一部牵强的侦探片(不喜欢文艺片的观众可以放心购票)。片子一开始梵高己经死了,然后剧情是说玩世不恭的邮差儿子(真-男主角)如何被好奇心驱使,怀疑梵高的死不是自杀是他杀,通过对梵高身边的人(应该说是梵高画过的人)进行了非常细致认真的走访,意图揭开真相的过程。
当初想到这个主意的人不知道想过没有,用几万幅半工业化生产的高仿品来纪念一个伟大的原创者,真是一个好主意吗?虽然最后,确实可以通过悬殊的对比,来突出原创者的伟大。
我们大多数人,即使再努力,也只能和那100多名画家一样,安心做一个平庸但可以安全终老的模仿者。想起这一点,觉得未免太残酷了。
‘柒’ 电影《梵高传》里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电影《凡高传》是根据小说《LUST FOR LIFE》改编的。小说,本身就不能保证完全真实;所以电影,也不会完全真实。
附:
评电影《凡高传》 LUST FOR LIFE
电影中的凡高第一次给我那样狂暴易怒的印象,《渴望生活》是一部众所周知的传记名篇,凡是喜欢传记的人无不被作者的文字所感动和钦佩。电影《凡高传》就改编自这部成功的书籍,甚至英文的电影名就直接叫“Lust for life”。但是“Lust for life”在中国恐怕没有像在英语世界中那样尽人皆知,所以中国人干脆翻译的时候就叫它《凡高传》了。
《凡高传》感觉上没有原着书籍那样好,但也不能算太差,毕竟文学底子在那里。通常情况下,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百分百一定会成功的;一种以文字感人,另外一种以声色说服人,很明显有差异。我首先不满意的是扮演凡高那个演员的脸,包括他的神色都不是我心目中的凡高。他看起来更像个正常人的,那么健康,脸形太圆,而我们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凡高脸的棱角更分明一些,神情也阴郁得多。另外一个是汉语配音,很糟糕。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电影中的凡高第一次给我那样狂暴易怒的印象,并且电影中的凡高更让我相信凡高的一生是灾难性的一生。这和我以前想象中的凡高有些差距。不过它把凡高的自杀却阐释的更加合理。可是我一直认为凡高更多是因为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而自杀的,并不因为生活压力本身。在电影中我有一个感觉,凡高向表姐求婚的失败阴影笼罩了凡高的一生,甚至要为他的过早去世负责。
电影中的凡高像个人群中的刺猬,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和父亲争吵,求婚引出自虐,不与传统妥协,不与社会妥协,和一个下等女人同居最后被那个女人抛弃,然后和高更争吵分离,甚至他出现暴力倾向……艺术家本来就是与俗常社会不合拍的人。假如合拍的话我们怎么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不寻常的另外一个新世界呢。也有人说艺术家就是善良的坏人。
说到凡高,每一次我都会想起身边的一个朋友。他很瘦削,职业工程师,但却喜欢读艰深的哲学,最近听说他业余在读历史学位,职业之外的东西都只是纯粹的兴趣,并无任何着述立说的愿望。这个人很沉默,似乎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外部世界的一切反应他都可以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我去过他家一次,他招待我的是一杯咖啡和一部动画片。看到他看动画时孩童般的笑脸,我明白我是个俗人。假如我和他在一起,我们从来不会谈什么高深话题,我们什么都不谈。我不觉得他深刻,但是假如生活中有一个人更像凡高,那就是他了。我对他有一点敬意,深信他是个诚实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不算个得志的人。我想,今天全世界的人在向凡高表达敬意时,可能什么地方已经变异。我们看到听到谈论到的真是那个本来的凡高吗?我们真的会喜欢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凡高吗?
这个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一个画家问凡高喜欢做什么样的画时,凡高说:“我喜欢让我的画表现出深刻而温柔的东西。”一直相信,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首先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希望对你有帮助!
‘捌’ 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主要讲了什么
走进孤独的灵魂 看那斑斓的世界
文/梦里诗书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梵高死后他的死因为引,多人物视角的追溯,其所聚焦的并非是何般真相谜底,而是将梵高的灵魂跃然光影,于此中那数万张梵高风格油画所凝聚而成的动画,更是使电影的每一帧俨然都无可挑剔,由此所形成的视觉冲击——美妙绝伦。
梵高这一题材,其实已然不止一次的被搬上荧幕,从最早的记录短片到“卷福”的电视电影,多种多样的影视作品都在致力于去还原这位开山立派,却在当时不被世人所欣赏的悲情人生,以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敬意和英年早逝的遗憾,而这次的《至爱梵高》,除了有以“油画动画”这种尤为特立独行的展现手法外,电影剧情也并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只是去再现他的一生。
在剧情上,《至爱梵高》以一封没有抵达收信人之手的梵高书信为脉络,主线故事明以主人公对梵高死因真相的探寻为展开,但实际上透过一个又一个曾经接触过梵高的旁人的追溯,一个曲高和寡,难以被世人认同,格外孤独的梵高形象随着剧情的发酵被徐徐道来,虽然这种多视角访谈式的手法不免使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稍显琐碎,但也正是在这种呈现中,电影使一个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改编,变的更具可看性了起来。
整部电影虽然时长仅为95分钟,但却是125位画家,耗时7年由65000张油画组合而成的,电影在画风上高度贴合于了梵高的个人风格,所致力的则正是将梵高的昔日画卷,在光影之中灵动起来,这种大胆的创新,使电影给人带来的感触是前所未有的,就个人作为一位尤为喜欢梵高画作的拥趸来说,其所带来的是宛若身临其境于了梵高斑斓的艺术世界,不经间便会回想到梵高那一幅幅生气勃然的画作。
电影最后以《罗纳河上的星夜》为结尾,将梵高喻为了美丽的星夜,《至爱梵高》是哀而不伤的,它带领观众走进了一颗孤独的灵魂,看到的是梵高笔下那斑斓的世界。
‘玖’ 提奥·梵高的电影计划
提奥·梵高死之前,曾决定从自己的荷兰电影中选出三部,以英语重新翻拍,背景地选在了纽约,这就是“三个提奥”电影计划。 提奥的被谋杀,使他一生的合作伙伴兼好友、制片人吉耶斯·范·德·怀斯特雷肯(Gijs van de Westelaken)触动极大,他找来对提奥·梵高的死有着相似感觉的美国制片人布鲁斯·怀斯(Bruce Weiss),两人共同集合了三位纽约的电影人,提议将提奥·梵高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史蒂夫·布西密、史坦利·图齐和约翰·特托罗——他们三个共同肩负起“三个提奥”,也成了能够重现提奥·梵高所创造的丰富的角色性格和生动鲜明的语言的保证。
三部被选中的作品分别是:1994年的《06》、1996年的《盲目约会》(Blind Date)和 2003年的《密会》(Interview),布西密负责重拍的《密会》已于2007年1月20日于美国上映。 就像怀斯特雷肯说的那样:被选中的三部影片都有着一个非常重要且大众化的主题,那就是对焦在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上。我们对布西密、图齐以及特托罗能够加盟,帮助实现提奥·梵高的梦想感到非常感动,因为他的死,让我们觉得如果让他那有特色的电影语言就此终结的话,实在是一个无法容忍的耻辱。
对于制片人布鲁斯·怀斯来说,这些通过男女之间的关系来加强戏剧性的影片,完全可以被概括成是“属于提奥·梵高的小情趣”:认为在提奥·梵高的影片中,任何一对处在这种关系里的男女角色,都能够得到很大范围的认同,不管这里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荷兰语还是法语,都无关紧要,至少它的主题是非常普遍的。
提奥·梵高背后有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制作团队,包括摄影师托马斯·基斯特(Thomas Kist),他们帮助提奥·梵高发展和完善了由他提出来的、快节奏、有说服力的电影技巧。用三台数码摄像机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拍摄:在这种只有两个主角的影片中,其中的两台分别对男、女主角进行特写方面的拍摄,剩下的那一台,则用来捕捉一些中立或重要的全景镜头。
基斯特和拍摄组的其他成员全部加盟史蒂夫·布西密执导的重拍版影片中,而布西密也表示,自己在很多地方都借鉴了提奥·梵高惯用的一些拍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注入自己的个人风格。
“三个提奥”计划中下一个被搬上大银幕的是《盲目约会》,由史坦利·图齐执导,他将会在影片中和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一起演对手戏;至于剩下的那部由约翰·特托罗执导的改编版《06》也即将开拍。就像《密会》一样,由托马斯·基斯特带领的拍摄组也会为另外两部影片提供相同的帮助。“三个拉奥”的贯彻执行,会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电影工业失去了像提奥·梵高这样的人才,会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损失,而他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也将会在这三位纽约电影人的身上得到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