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姜文的电影在说什么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姜文的电影在说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24 20:42:59

Ⅰ 谁能解释下姜文的《鬼子来了》要表达什么意思我没看懂

《鬼子来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

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在这场灭顶之灾中,马大三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

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1)姜文的电影在说什么扩展阅读:

姜文的《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曾引起众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立场有问题”。

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于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着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官方封杀。

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 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在小说里,“我”是一点也不神秘的吴队长。这个“吴队长”,在电影里变成了六旺“出了村过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队长”。

正因为“吴队长”送来人又迟迟不履行承诺来取人,马大三才会让六旺去请示“五队长”如何处理那两个俘虏,并请求“五队长”尽快让村民脱离危险。然而“我们没往挂甲台搁过人啊!”这是编导从出发点上着手的颠覆性改编,于是原本略有荒诞但还算合理的小说情节被彻底荒诞化。

片尾字幕里,既没有“吴队长”,也没有“五队长”,然而有那个神秘莫测的“我”。“吴”先转为“五”,再转为“无”———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说中原有的情节即便被保留,也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最后抵达了与小说情节完全不同的结尾,开掘出与小说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鬼子来了》

Ⅱ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到底想要传达什么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传达的意思就是哪里有压迫就要团结站起来反抗,这部电影是由姜文导作,属于自导自演,演员的阵容也很强大,由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剧情片,在一个不平盛世时代,一个悍匪代替清官上任县长,悍匪有好的也有坏的,英雄一定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坏人一定恶贯满盈笑里藏刀,悍匪对抗恶霸,一个熊熊烈火的战斗故事,英雄豪杰绿林悍匪的传奇故事,开头就给了县长一个下马威,姜文就说了一句“让子弹飞会”,他开枪的准星非常的准,简直就是神枪手,故事最终的传达就是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不能任别人的欺负,要学会保护自己!

Ⅲ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的是,当革命胜利后,只有少数人能坚守本心,大多数人只顾享受革命的果实,贪图享乐,却忘记了革命的目的。

Ⅳ 姜文的电影都有哪些特点

姜文是一个非常着名的导演,也非常具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在他所导演的电影当中,有许多的个人特点,在这些所有特点当中,我认为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是运用大量的小景,第二个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色彩,第三个是镜头的组合运用非常的丰富

一、运用大量的小景

在姜文的电影里面非常的会使用大量的特写用于,强调夸大,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来增加人物的戏剧化。通过大量的特写,更加近距离的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事物的交替以及环境的改变等等。而这些大量的近景特写能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情绪的波动,从而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受,能够通过微小的细节变化来叙述推进整个情节。但是这也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因为只有演员将细节处理到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Ⅳ 姜文导演的电影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他个性独特,才气惊人,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就震惊了影坛,后来的《鬼子来了》则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太阳照常升起》票房与口碑齐飞,《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虽然《一步之遥》遭遇滑铁卢,但是并没有丝毫姜文对自己拍电影的热情,正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那句话“你可以说你不懂,但你不能说你没看见。”

Ⅵ 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讲的是什么

电影《邪不压正》是根据武侠小说《侠隐》改编的,故事背景选在了抗日战争时期,从抗日战争开始前到战争中,一代代中国人为维护祖国,做出了重大牺牲。

北洋年间,北京少年李天然跟随师父习武,无意间亲眼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山本一部,杀害了师父全家,只有李天然一个人侥幸逃脱。

李天然被美国医生亨德勒救下,去美国学医的同时接受了特务训练,十年后李天然回国,打算为师父报仇雪恨,也想保卫祖国免受日本侵略。

可李天然刚回国就被盯上了,李天然搅乱敌人计划的同时,也掉进敌人准备好的阴谋中。李天然利用朱潜龙等人实行反间计,想要将敌人一网打尽。
可神秘人蓝青峰阻止了李天然,李天然分辨不出蓝青峰是敌是友,又因身边充满流言蜚语和陷阱,李天然差点失去良机,最后在恋人关巧红和蓝青峰的帮助下,解开阴谋,完成复仇。

Ⅶ 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剧讲述的是什么事情

我觉得《鬼子来了》是一部由姜文指导并主演的抗日题材电影,讲述了马大三(姜文饰演)等村民为了照看被“我”(游击队)俘虏的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翻译官,最后被鬼子屠村的故事。该电影在戛纳电影节等国外影展上斩获多个大奖,但因为电影立意取向,主旋律严重不符合,被广电封杀,禁止在国内上映。

在姜文和村民们把俘虏送回日本军营换粮食的时候,村民们的驴失态了和日本人的马。有人说,这是一个很低俗没用的情节。其实不然,这一看似荒唐的情节却另有深意。这一情节巧妙反映了当时日本小队长的心理:花屋小三郎本应该去死,去被中国人给救了真是日了狗了。

Ⅷ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邪不压正》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我对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尤其是在我回来看了媒体上的溢美之词,特别是那句“一部电影直至找到它的观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那种被称之为“审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认我缺乏对这部电影的审美能力。
姜文讲了个很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一个永远不衰的主题,斩草未除根,十多年后回来报仇。用姜文的话来说,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电影再次告诉我们,坏人总是要对好人斩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绝对是有道理的!不然就会身死国灭,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诸流水,就像扶摇里的国师大人。
在我看来,能谈得上特色的有三点吧。
一,提到了一个病,“创伤应激性障碍”,具体表现就是面对灭门兇手和仇人的时候,由于童年时候受到巨大的创伤,产生巨大恐惧,像石头一样动弹不得,仿佛被恐惧冻住。
二,男主彭于晏是在女性的引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创伤的治愈,从找借口不去直面仇人复仇,到勇敢战胜恐惧,给仇人一个难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枪一枪了结却不用枪,偏要赤手空拳用师父教的功夫,打得无比狼狈,险象环生。这个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经成了定则,是我从小就不解并痛恨的二缺思维定式。还包括矫情地非把两个仇人凑成在一起,一次杀掉两个,因为当年灭门时是两个人一起干的,所以两个不能分头杀等等。
三,画面很美,还原北平的古城风貌,青砖灰瓦,鳞次节比,打斗的场面,彭于晏的轻功,许晴的曲线性感,劈开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针的样子甚是诱惑,连我一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当然,还有彭于晏时不时裸露的肌肉线条,横卧在钟捶上撞钟时的一线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没完没了地在屋顶上像猴子一样奔腾跳跃,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从头贯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贡多拉,姜文的这部电影,屋顶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晕!人物对话时常有惊人之语,惹得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坏人会说这么二的一句话,为什么彭于晏这样的英雄这一瞬会产生如此傻的表情?媒体说这是姜文一贯电影对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头看了一眼旁边没笑的人,发现不知何时此人已经睡去了。

《邪不压正》的素材加起来大概400多个小时,三个机位,成片两个来小时——媒体说,这意味着电影的层次。人性复杂,时间或地域叠影,戏剧内在的多重共时,都需层层展平拉伸。有时,还需要寻得一扇门,或得到一串开门的密码符,才得以真正进入那个电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觉得,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吗?如果我没有从故事中看到,从人物的行为中察觉,从细节的铺陈中感知,那么作为一个观众,还需要从媒体的评论中去找到开启的钥匙,才能获准进入吗?会不会太曲折了?
看了一个电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语言’和‘作用于潜意识的画面剪辑’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