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具体影片为例论述20实际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请举例)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由于我国1932年开始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及1937年的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在"一.二八"事变后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思想观点鲜明,艺术上也有成就的影片.它们一改初期电影脱离现实的落后倾向,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具有代表的有<姊妹花><渔光曲>(该片也标志着其导演蔡楚生的创作走向成熟,1935年被送2往苏联参加莫斯科举办的电影节,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同时在30年代,默片艺术也日渐成熟,中国电影人勇敢的探索创新,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春蚕><女性的呐喊><小玩意><上海24小时><神女>(该片作为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等.而这个时候也是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过程,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1936年,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1937年夏天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引起了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也变化着中国电影的面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电影又出现了新的局面.在40年代后期的民营电影公司中,"昆仑"和"文华"是最重要的两家.前者大都是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后者则多是知识分子气质较明显的社会风情画式的作品,<小城之春>是其中最明显的代表性作品.
40年代的电影界在政治方面也与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一样,进步和反动的力量对比开始反正根本性的转变.在影片创作上,进步电影也有效地占领了阵地,在影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占了上风.这些都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局面,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功绩.
⑵ 中国近代以来,报刊,电影电视业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如下: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2、1967年6
中国近代取得的成就有: 1、百团大战。 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
1、长征一号火箭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
我国近年来的新成就很多,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都有,比如“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
1、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在近代中国科技十分落后,外国
从03年到13年,我国主要科技成就: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
政治方面的成就: 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
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近代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进行了首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
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1、电影票房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如果没有疫情,电影票房总量超美国也就是这几年的事
2、《战狼2》是首部跻身全球票房TOP100的中国电影。也是全球票房前100部中唯一的非好莱坞电影
3、演员票房超90亿已经非常常见。中国电影票房累计90亿以上的演员如下(截止2020年6月):
1、吴京,165亿;
2、黄渤,132亿
3、杜江,118亿
4、沈腾,110亿
5、邓超,106亿
6、井柏然,98亿
7、王宝强,97亿
8、周冬雨,96亿
9、白百何,95亿
10、张涵予,92亿
11、古天乐,92亿
12、张译,90亿
4、中国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只有一部是好莱坞电影(复仇者联盟4),其他9部都是中国国产电影。
5、从1995-2018年中国历年电影票房,2018年比20多年前增长了60多倍。
6、2019年,中国票房624亿,相当于88亿美元,相当于排名第3到7名的总和还多18亿(日本24亿+英国16亿+印度15亿+韩国15亿)
⑷ 中国早期电影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中历史么。?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⑸ 中国电影有哪一些成就呢
近年来中国电影没有很大的的发展,只不过是流量明星带起来的经济泡沫让人以为中国电影似乎很繁荣。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电影界仍有一批志在实现电影梦想或者立志为中国电影奉献一切的电影人不断尝试突破目前,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用电影启发民智,讽刺现实。在这其中去年的《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算是其中不错的代表。
除此之外,几步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系列都在近几年迎来不错的口碑,他们很集中的表现了中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形象,电影风格是很直接而且硬朗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国内影视剧平均一年也就一两部口碑不错,这对于我们这样大的一个电影市场来说远远不够。
⑹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知识”命运的变化。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当知识分子物质贫困化和自我塑造精英化的时候,这些社会趋向,在电影创作中,却很少涉及,电影创作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已经同当时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潮拉开了距离,甚至开始借师王朔小说解构知识分子形象。
当知识分子在为中国人的精神建构和社会建构高谈阔论的时候,知识分子精英化的时刻,中国电影在想着如何娱乐化、进而大众化,形成这样一个局面的原因是,电影界正在因为整个中国文化消费氛围的转变而进行痛苦的自救,当时的情形是,电影市场在滑坡,观众人数在锐减。
(6)叙述中国电影的成就有哪些扩展阅读
1984年由张军钊执导,张艺谋摄影,陶泽如、陈道明、赵小锐等主演的战争故事类电影《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们的开山之作。1985年,由陈凯歌指导,张艺谋担任摄影的《黄土地》革新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
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前身)最佳影片金熊奖,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中国第五代导演正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电影迅速发展。
随后,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金狮奖,1989)、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狮奖,1992)、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金棕榈奖,1993)、谢飞导演的《香魂女》(金熊奖,1993)、李安导演的《喜宴》(金熊奖,1993)等先后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斩获最高奖,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最高成就。同一时期,《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喜宴》《饮食男女》在先后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⑺ 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展上获得成就的有哪几部
近三十年获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红高粱》(1987年),大导演张艺谋的成名作,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大奖——金熊奖,同时捧红了国际巨星巩俐。 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大阅兵》获评委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1993年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答案补充 http://..com/question/68456033.html?si=3 这里还有,比上面的更早~~ 答案补充2000年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0年,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梁朝伟)及技术大奖;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获评委会大奖;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2001年 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王小帅 《十七岁单车》 2001年 林正盛导演的《爱你爱我》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1年 法国恺撒电影节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获“最佳外语片”奖 2003年 李杨导演的《盲井》 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4年9月第二十八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看车人的七月》获得评委会特别奖,主演范伟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 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东京电影节的评委特别奖 2005年 王小帅导演的影片《青红》获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5年 顾长卫导演的《孔雀》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⑻ 中国近代电影发展历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诞生,人类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理想进入了崭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取得了辉煌成就,铸就了历史丰碑,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
民俗电影时期
这一阶段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以及《霸王别姬》、《活着》为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大奖。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
独立电影时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的历史背景下,第6代中国电影人从边缘文化姿态、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发制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头发乱了》等。
跨国电影时期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使得电影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仅去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通过电影这一巨大的广告载体,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为海外所知悉。
(8)叙述中国电影的成就有哪些扩展阅读: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⑼ 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进入另一个发展期,取得了哪些方 面的成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的诞生。
1913年上海拍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成立第一个电影机构商务印书馆影片部。1921年,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拍成。
1930年,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诞生。30年代出现一个繁荣期。左翼电影硕果累累,着名影片有《狂流》《上海24小时》《春蚕》《盐潮》《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其中《渔光曲》于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中心由上海转到武汉、重庆等。诞生了一批战争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塞上风云》《中华儿女》等。另一方面古装片盛行,良莠不齐。1938年延安电影团成立,标志根据地电影事业的诞生。
解放战争时期出现大量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东本电影制片厂”,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