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我的1919电影讲的是什么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我的1919电影讲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8 06:05:44

Ⅰ 电影《我的1919》真实故事背景是怎样的谢谢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等。

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

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无视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影片即改编于此。



(1)我的1919电影讲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顾维钧

以一个爱国者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中的,有一种内敛、深沉、冷静和智慧的气质。他思维缜密,对时局的分析准确。他能够顾全大局,顶得住周围的压力,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2、肖克俭

在巴黎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获释之后,他仍然积极投入唤醒民众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鲜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团所住旅馆的偏激行为使朝鲜和中国成为舆论矛头的指向。

3、梅

肖克俭的妻子,代表着女性的觉醒。她不再是旧式的,逆来顺受,没有原则只求一家安稳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后,支持自己的丈夫。


Ⅱ 如何评价《我的1919》这部电影

《我的1919》是一部独特的影片。

它表现的是一件封存已久的往事,即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是在近代国际外交风云中,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尽管这声音确实微弱单薄,但是,它毕竟是自1840年至1919年长达80年间中国外交官第一次挺起脊梁。

剧情简介

电影《我的1919》是由黄健中执导的历史故事片,陈道明、何政军、许晴等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我的1919》彰显了爱国主义,弘扬了主旋律;两部影片场面气势恢宏,情感与艺术水乳交融、震撼人心;都选择了“从个人角度回顾历史”的纪实性叙事手法,这对中国历史题材传统电影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Ⅲ 我的1919的介绍

电影《我的1919》是由黄健中执导的历史故事片,陈道明、何政军、许晴等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Ⅳ 《我的1919》主要讲什么事情,详细一点

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陈道明 饰)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

然而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列强意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环境下,中国代表团人数遭到削减、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驳斥日方无理要求,然而公理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

顾维钧好友肖克俭(何政军 饰)之妻梅(许晴 饰)专程赶赴巴黎,寻找投身爱国工人运动的克俭。克俭在法国的活动、以及国内浩大的群众呼声令和会中的顾维钧等感受到责任重大。

Ⅳ 影片我的1919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

191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1919年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的心灵在不断地被敲击着,被震撼着。这样的震撼不仅仅来源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也来源于对那些懦弱虚伪的国民的愤恨,更来源于对顾维均的人格魅力的钦佩。

影片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过程。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在和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也是必须的尊重与重视。作为战胜国,甚至没有夺回本属于中国的山东,没有夺回主权以及领土的完整。今天看来,这一结果荒谬的近乎可笑,这是一个战胜国应得的待遇吗?但是历史就是如此血淋淋的把这一章永远铭刻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顾维钧,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之一。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中国代表团应有的5个席位变成了2个,代表团的人都在干吗?有抱怨的,有愤怒的,有事不关己的,唯独顾维钧,作为代表团的一员,怀着不卑不亢的精神据理力争,不肯轻易退让。从他于法国总统第一次的会面开始,就让法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民族。

在和会上的第一次发言更是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那段对日本代表牧野先生的怀表的借题发挥,那精彩绝伦的发言很是让人佩服!他在和会上的第一次亮相,眉宇之间的逼人英气,看着他耍弄那条狗一般的日本外交官,当众发言的顾维钧左手一扬,掌心摊开,指缝一松,一块怀表吊着链子垂下来,“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会场开始交头接耳,顾维钧彬彬有礼的样子,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发言,“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语气凌厉到了极点,说话同时提起右手叉开五指朝上前方虚空处猛地一插,旋即猛一侧头,满脸的正义凛然和潜藏已久的怒火一起化为一道凌厉的剑光,闪电般射向那无能可怜的日本人!)”这种是把个人的机智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句话让每个人都为之一震。可以说,这段慷慨激昂的陈辞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短短的话语中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无奈,所有中国人的期盼,更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愤怒。

的确,所有的中国人都愤怒了,此时,我从影片中看到了另一个人的身影——肖克俭。一个满腔愤怒的中国人。看看他做了什么吧,游行,罢工,示威游行,最后在广场上自焚。看到这最后的一幕,我很痛心,虽然我同样被他的勇气,被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所震撼,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明智的,相比顾维钧,明显稚嫩了许多。由此我不得不跳出那些情感,去理性的看待一下巴黎和会。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受到如此不公平待遇的是中国,而不是法国,不是美国,甚至不是日本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力。“落后就要挨打”,“若果无外交”……这样的一句句深深的刺痛了我,相信也刺痛了每一个存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确,因为我们的落后,因为我们的贫穷,我们在列强的谈判桌上没有谈判的筹码,纵使我们有无比杰出,无比优秀的外交官又有何用。

“五·四运动”,一场改变民族命运的运动,一场励精图治的运动,一场奋发图强的运动。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的核心,我们为什么要民主,因为有了民主,我们至少不会在谈判异常艰难的时候还要受到来自本国政府的阻力。我们为什么要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而只有强大了,才有我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才能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得的权利。

从1919年走来,我看到了1997年香港的回归。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可以在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鉴定的说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问题”?因为中国强大了,中国从1919年一路走来,通过科技强国,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强大了,中国说出的话有了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份量!!!

历史不断地在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只有强大了,才有说话的权利,只有强大了,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Ⅵ 影片我的1919传递的历史信息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Ⅶ 我的1919背景

《我的1919》———顾维钧的悲哀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顾维钧无疑是片中最耀眼的人物,作为一名年轻的外交官,他勇敢,机智,才华横溢,具有极强的爱国情感,他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倾尽了全力。面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待客的无礼,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严肃而自信,得到了对方的尊重;在巴黎和会的发言中,他机智地利用日本代表的一个怀表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山东的强盗行为,这更是轰动了整个巴黎;而在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诱下,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蔑视,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可是,顾维钧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政府让他悲哀,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只是在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他领导的北洋政府,腐败无能,胆怯懦弱,早已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抛到一边。顾维钧这边还在义正词严,据理力争,那一头却一封封电报催着要代表团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我在想,当他接到这一封封要命的电报时,是多么的心灰意冷。
他的同事让他悲哀。同样是外交官,同样是谈判代表,他的同事却害怕承担责任,没有人敢出席会议,出席会议也不敢发言,都把重担往顾维钧身上推,而当顾维钧的演讲取得成功时,又指责他“耍小伎俩,非大国风范”,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嫉妒,和这样的同事共事,让他是多么寒心。
而我认为,顾维钧最大的悲哀是来自国人对他的误解。在整个巴黎和会中,他为中国的利益殚精竭虑,花费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他比任何人都辛苦,比任何人都累,中国外交的失败绝不是他的责任。可是同胞却不理解。他们聚在他的住所,责问他,辱骂他。当为中国付出全力的他听到别人叫他“卖国贼”时,我能感觉到他的心在流泪,在滴血。
顾维钧是强大的,强大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高尚的灵魂,然而他又是孤独的,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环境中,他孤立无援,他无法抗拒那些强权。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留在了中国的外交史册上,他也将留在今天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