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
电影的作用是:电影的意义就如同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电影的意义在于电影本身。电影里的哲学,比书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
我们需要电影是因为:一部好的电影给你更开阔的眼界,让你更多的用脑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视觉刺激。
电影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它让人明白了许多穷尽一生都无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终究平凡的现实,却永不放弃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热爱生命,享受当下。也许,明白了这些,你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最早的动图
最早的电影只是一个静态镜头,展示了一个事件或动作,没有剪辑或其他电影技术。大约在 20 世纪之交,电影开始将几个场景串在一起来讲述一个故事。这些场景后来被分解成从不同距离和角度拍摄的多张照片。摄影机移动等其他技术被开发为用胶片讲故事的有效方式。
在1920 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在商业上实用之前,电影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但这些创新的无声电影已经掌握了公众的想象力。
剧院老板并没有让观众只听到放映机的噪音作为伴奏,而是聘请了一位钢琴家或管风琴师,或者在大型城市剧院中聘请了一支完整的管弦乐队,在任何特定时刻演奏适合电影情绪的音乐。到 1920 年代初,大多数电影都附带了用于此目的的准备好的乐谱清单,并且为主要作品创作了完整的电影配乐。
欧洲电影的兴起是由爆发打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电影业在美国与崛起蓬勃发展的好莱坞,通过创新工作为代表的最显着的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和不容忍(1916 年)。
然而,在 1920 年代,爱森斯坦、FW Murnau和弗里茨·朗等欧洲电影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格里菲斯电影在战时的飞速进步以及查尔斯·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的贡献 和其他人,迅速赶上美国电影制作,并继续进一步推动媒体发展。
‘贰’ 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所谓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与工作,而电影作为一门视觉、听觉、思觉等综合人类各种“觉”的艺术,对大众来说,有着诸多不一般的意义。
世间百态、人俗风情、善恶交错,我们似乎都可以通过影像来一窥究竟。哪怕再平凡的人,在心底也总会留存着一块地方安放“另一个自己”。
而电影的力量,就是将“他“无限放大,在虚幻与现实的转换之中,为我们带来谜一般的梦境。
‘叁’ 学习电影为什么要学习电影的历史与批评
电影批评同电影理论和电影史在功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批评必须结合电影作品实际,有具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理论有时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的作品实际,与具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点限制了理论对于艺术实践的的直接的意义。批评者比实践者更容易体会到理论的指导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批评是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的中介,所以理论对批评的意义比实践的意义更为直接。在强调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往往会使理论向着批评方面发展了。理论本身反而可能毫无发展。理论和批评本身都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实践功能和认识功能。尽管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实用,但仍有批评重视实践功能,理论重视认知功能的区别。
‘肆’ 电影总结怎么写
如果你不是专业的影评人的话就大概写一下电影内容简介,再结合下自己的感想就好了,如果你是专业的话,就要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切入分析,可以自己先去学习一下电影行业知识,再去看下其他人的影评。
‘伍’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做电影我们如何坚持做电影
───我对我的课堂教学的笔记
杜庆春 北京电影学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表面的理由是名利场的喧闹和浮华,但是这个答案对于以后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而言,其实会很快就明白,这很不靠谱。在这一行能尽享这种光环的,只是少数人,娱乐圈热闹是少数人放大出来的效应,而这个行业中大多数从业者即使不和建筑业的工人一样,也和其他大多职业情形无异。再者,给自己一个理由说,我只是以此谋生,混口饭吃,那其实年轻人大可好好想想,是否非得做这个选择?因为这行算不得舒适优渥。
我自己只能想到两点。对于合格够档次的从业者而言,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的理由,第一是像孩子一样的兴趣,就是像孩子爱搭建积木一样,这些人都爱用光影和声音构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给你看,这种创造的乐趣是最重要的。光线和声音是这些人仅有的材料,这些人依靠这些材料,用这些去创世,去虚构,去表达,去倾诉,去游戏。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艺术的电影,还是商品的电影而言,都是一个根本的冲动;第二个理由对于把电影看成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的人而言更重要,这也是我自己越来越依赖的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制作的电影。在这样的电影中,生产者在一个表达里包含了各个层面的话,这些话需要去传播,参与一个社会话语的建设。
1. 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表象。这包括所谓的视觉奇观,视觉的独特性,志异,悬念、惊悚、等等各种叙事的游戏和视听的呈现。也就是你首先要做的是一种具有互动性的吸引力的视听织体,一种能够卷入的叙事流程。在这个层面上,电影其实是一个游戏,甚至一个骗局。所谓明星的第一个层级的意义也在这里,就是明星的脸孔是标签式的吸引力,产品的最直接的差异性。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某种叙事-视听的基本形态特征的“类型”和以明星/人物构成的脸孔/形象构成一个电影产品的最基本的形态,我们和观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的平台,以及这个电影作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基本的产品形态。当然,对于这个基本认识的反面是各种创作者有意无意的拒绝技术的锤炼,技法的精粹,或者创作者故作高深、故作清高的拒绝。对于这种技术,技巧的锤炼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简单的靠手艺做行活的人,而是只有在不断的感受语言修辞的基本技巧的时候,才能够不断在语言的最基本的使用中感受语言传播的实质。我们能够坚持,其实是在于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一个看得到技巧的人,然后再试图忘记技巧,脱口而出的人,同时,又在一个高度技术密集的媒介领域中,让自己永远有着实验的精神。这样是我经常说的,要像学外语一样学电影,而后才能像说母语一样去做电影。
2. 去真诚的分享一种体验。我越来越坚持这样的一种认识,电影本质上不是讨论概念、思想这些结论性的媒介,电影最为有力的,最具魅力之处都不在此。(我也固执的认为伟大的艺术也并不以思想为前提的,而以提供自己独特媒材所创造的独特世界为根本目的的。)电影总是以视听直抵肉身,以时间流逝模仿生命历程。电影不是讲“爱情”的,电影是表现“爱中之身体”,他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行为的细节──眼神、肌肤、肉体的短兵相接,无孔不入,无微不至。如果不坚持这一点,那么就会很快的沦为它的反面,你的电影沦为空洞的、符号的、抽象的。电影就成为论证性的、解释性的、宣教性的。电影的本质虽然不是照相式的去“再现”,但是电影又总是印证“愿景”式的必须成为“所见”。其实,最终我们明白,你的电影的力量建筑在你相信看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体验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在第一个层面的谎言中,在这里得到真诚的救赎。所以,“一如你所见”是电影很高的境界,而“一如你所思”则会毒化电影的魅力。
3. 去直抵被压抑的欲望。电影总是以虚构去讨论现实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无论好莱坞式的梦工厂,还是基阿罗斯塔米·阿巴斯所谓的“只有虚构才有力量”其实都是这个含义。我总是喜欢说电影是反现实和反生活的,我以为说“电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不足以精确地传达出电影必须和生活拉开的距离。电影是以特殊的规定性来合理的呈现对于现实的反常性,以此面对人的欲望,以此来宣泄。其实明星也总是在这个层面,才能发挥欲望宣泄的本质,明星在这个层面由他们/她们的脸孔成为了他们/她们肉身的全部。在这里,我可以延伸性做一个说明,电影的这个特征,也是所有的追求戏剧性叙事的叙事艺术的共同特点。或者说,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和文学、戏剧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我们都是叙事性的艺术,也许我们还都要呈现“对话”,但是我们在刚才言及的第一点上,电影彻底的和文学、戏剧没有关系,电影的媒材决定了,它其实是光和声的构成物。在这个理解的反面就是把电影等同于生活的表象,甚至远远低于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低于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的冲动需求。
4.最后,我想说,这是我个人理解的对于一个真正优质的电影人而言是最稀缺的,也最关键的能力。电影在本质上看起来是控制视听信息的流程,就是它选择性的只给你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并且精确地控制这个信息曝露的流程,最先是什么,最后是什么。但是,明白这个之后,你应该明白了,其实,一个电影创作者拥有最隐密的权利,这个权利可以成为最隐密“自我”的直接工具──我们可以故意、人为的、主观的遮蔽什么、省略什么、过滤什么。信息流程的控制在构成一个可见的正世界的同时也一定构成一个不可见的负世界。创作可以通过截取、剪接全然构成那个精心的不呈现,不在场,这种缺席成为多数优秀创作者的可以利用之物。缺席总是以它的可以不在而永远的伴随着不断呈现的视听之流。当然,这是最高一层的事情了,你看希区柯克之类的导演作品,真正分享者可以每时每刻体会到这个妙处,例如,在他的《精神病患者》的开始,我们分明被他的“遮蔽”技术控制了,女性的身体被“观看”,而女性作为主体观看自己的可能性却被极大的抑止了,在那间宾馆的小房间中,那面镜子是多么容易被平庸的创作者用来炫耀自己的分镜技术啊!而对真正的电影高手而言,所有轻而易举的可以获得的呈现,都变成可以深思熟虑需要可以隐藏的世界。再比如,李安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被呈现的白骨和血污少之又少,我们只在那花朵中看到了牙齿。当然,对于这最后一点的根本启示是,一个入门的创作者其实知道选择呈现,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光影和声音的创作者却刻意通过不呈现的世界让最深刻的自己留给最贴己的分享者。
这些话算是我对一周的两次课程的总结,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分享,我说了,我看到教室里都是茫然的年轻人和都是充满热爱的年轻人都非常恐惧,我希望我们都是也仅仅是利用这个光影和声音媒介进行分享的人,否则我才不热爱电影?我也不是影迷,希望大家也不是影迷。
‘陆’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
因为我们在电影里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这是其一,其二就是电影可以加快经济流通的速度,第三是,电影可以起到传播引导文化的导向的作用!
有的时候我们在电影里面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在电影里寻找到希望和光芒,具体内容是什么?那要看导演安排的是什么内容?
需要电影是因为空虚的时候有精神寄托,能够使自己的时间更加的充实,在迷茫的时候可以树立目标向自己心中的偶像发展!
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需要的点不一样,电影是可以作为多角度来展示个人需要的场所,和精神诉说的,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每个导演想展现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需要电影是因为有的人想诉说,有的人想看别人的故事,有的人想学习,有的人想把精华展现给别人,这都是我们需要的
‘柒’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正所谓,看电影,所以当然是从“看”,眼睛开始。动作片,那就紧紧的盯住他们的动作,情节片,那就要看他们的表情。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奥,可其实并不难。电影为了表达出人物,演员们都会把表情尽可能的真实。好的演员,会把那个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边一个朋友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内心。是痛苦?挣扎?还是开心?幸福?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体验电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
2
电影,不仅仅只是想让我们看,还需要我们听。倾听什么呢?配乐,人物说话的语气,还有出现在其中细微的声音。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配乐,也让我们记住了久石让。)配乐,主要为了烘托气氛的,成功的电影中成功的配乐,总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入电影,配合着人物说话的语气,混合出或者悲伤,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去看电影,说的高雅些,就是欣赏。看懂了情节,听着音乐,了解每个人物的心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慨。走马观花的同志会评价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而真的用心去体会的,会从电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会现实,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许是自己从前的梦想,也许是和其中某个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接着——会感情汹涌。那看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给我们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澜,一些感动,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记住一些事,忘记一些人,然后轻装信心满满的继续生活。
‘捌’ 为什么很多人看完电影总是长篇大论总结
不是,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有些人习惯看后写点观后感言,也有些是写手,专门写电影评论的,吸粉的
‘玖’ 为什么会有电影
研究电影,我们就要追根溯源。
一、“保存生活”的原理心理
巴赞在其《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谈到人类发明电影的原始心理时,用了一个“木乃伊情结”——保存尸体,以获得永生(其实,就是能打破时间的控制,能无限得在时间的长河中“存在”)。其实,就是保存生活。
人类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存生活,亦即为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断地用自身的智慧发明、创造各种各样的辅助手段——比如:交通工具的发明、使用与改进;通讯工具的发明、使用与不断改进。在这些手段与技术中,各种艺术形式同样在发挥着满足人类保存生活的原始愿望。比如:文字的发明,人们可以用它来记录、追溯生活,而文学艺术,则是更为复杂、丰富、多样的保存生活的形式;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影视等,同样在起着“保存生活”的作用——不只过,不同的艺术形式采用的“保存”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文学,是用文字符号对现实生活进行抽象和概括,文学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它与现实生活关系越来越疏远——看不到听不见了,你得通过解读那些抽象的符号才能在脑子里“看见听见”生活。其实,就是你再一次对生活进行了创造。所以,我们说,文学是“再现”的艺术,道理就在此。
绘画,是用色彩在大小一定的画板上组织、构成创作者的“世界”。虽然它能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描摹,但做不到和生活的完全一致——画家画一棵树,他无论如何做不到用色彩和画布将他选择的那棵树的某一个方面“画”得和真树一样。比如,叶子的数量、不同叶子的颜色。画家总是要通过“省略”来表现他眼中的世界;同时,绘画完成的,总是生活里一个瞬间的凝固——无论他画的那形象如何有动势。绘画,是时间成点,空间成面的艺术形式。
戏剧,则是一种实时的演出艺术,它在一个三面墙的假定的空间和一面看不见的墙的共同作用下展开的。人们进剧院看戏,是在事先完全接受了其“假定性”的前提下才看懂戏剧的。比如:京剧中的从A地到B地,只要一个人拿了道具马鞭,随着锣鼓点走上几步,就算是到了目的地了。它和生活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样对生活进了抽象和概括……
而电影却大不相同,它是通过一个半自化的机器,将光和声(即生活)纪录下来,然后再由一个半自化的放映设备还放出来。也就是说,它通过一个机械运作的机器,直接客观地对生活进行暴光。它直接纪录生活,来于生活却不“高”于生活;同时,它实现了让生活“保存”下来并“动”起来的愿望。这是以前传统的艺术形式所不能的……
二、电影发明的目的
也就是说:不论爱迪生、卢米埃尔、格林,都只不过是想设计出一种能够纪录客观世界的连续运动现象的机器。电影这个科技的产物仅仅是作为一种视觉运动的纪录玩具而问世的。许多发明家并非想发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甚至没有预料到它会成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工具。也难怪发明家卢米埃尔会认为电影是没有前途的发明。
然而,在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在摆弄这个玩具的时候,发现它不仅能纪录一个简单的动作,而且还可以纪录有含义的事实、重大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纪录手段来叙事。由此,它就被纳入到了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系统范畴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