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那边的影片评价
电影前面一部分给人的感觉,用两个字来说应该是搞笑,特别是村长带着女主角刚刚进村时候那一段,面对摄像机的近距离问候特写,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然而顺着看下来,到电影后面1/3左右的时候,当女主角了解到这个支教的小学几个比较特别的细节之后,却无法让人笑出来,电影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日前社会上每年都充斥着大学生支教的消息,对于那些选择去支教一年的少数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一年的支教生活可能最大利益的是换来他们的免费入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当然,不排除有很多心底善良的人真的是抱着热爱这份职业还有内心希望能够为祖国做一份贡献的目的去的。电影的感觉是一年的支教生涯对那些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教师的轮流更替也是非常残酷的,一个大学生从开始站上讲台到能够流利自如阐明自己观点到最后传授给学生知识需要多长时间,除开寒暑假,他们在讲台上发光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8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这些孩子的人生还是需要继续,何以为继?许多人是在无奈中等待着下一个支教老师的到来,一轮又一轮,他们继续从磨合开始他们的一年支教生涯。
前几年,支教大学生徐本禹成为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支教的人很多,站上领奖台,他只是一个个例罢了,但是支教完了,他们依然回来继续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支教岁月中为那些需要的孩子们做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徐本禹,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年复一年,这些学校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青年,老师来了又走了,只是,这些孩子却没有办法如此迅速成长起来。
《天那边》这部电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学,代替死去的老校长“破罗”继续自己的教师职业为结局,这个结局很凄美,但是现实点来讲,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试问,有几个大学生能够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这片贫瘠的农村,更别提一辈子时光了,如果那样的话,他就是圣人,大多数人却不是圣人。当然,大多数人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并不是说他没有爱心或者什么的,而是生活环境所致,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可能让你在那边根本就无法长期生活,这才是最致命的。这部电影以此为结局,还有片中许多情节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对目前支教这种方式的一种期待:大学生来偏远地区支教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但是时间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许多事情!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秀最前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他们所渴望的仅仅是“稳定的教师队伍”,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只要你能扎根于此,山村的孩子们就总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时,国家也应该着实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了!
❷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要500多字
《天那边》电影观后感
看了好几遍这部电影了~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只是把它当做喜剧片,特别是村长带着女主角刚刚进村时候的那一段,面对摄像机的近距离问候特写,一种无厘头的感觉,边看边笑,一笑而过。看到中间的时候,则是在觉得好笑之余,更多的是看到了山区之贫瘠,教育之落后,最后落的一感叹,中国内陆部分山区的教育的却是需要改善啊。看到最后的时候,,则是,落的深情款款的泪,为了故事的本身的真实,为了山区教育的落后,为了破罗老师的惨死,甚至最终,因为电影中许老师的勇于投身于山区教育的精神所感动,而毅然决定去某个偏远地区支教。
“天那边”用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反应出了很多实事的反思,年轻的爱情,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高尚的情操与品德,城乡的失调与差距„„这些社会问题的暴露,原来也会那么的真实与震撼!
影片讲述的两大学毕业的城市青年男女,为响应国家乡村教育志愿来到一个叫水咕噜乡咕噜村水咕噜小学的地方做为期三个月的志愿教育服务。当然,其中,不妨实说的是,男女主角最初之所以选择来支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宏伟崇高的目标,对女主角许晓盟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能挣脱父母对自己严厉约束的一个借口,而对男主角江可可来说,这更是一场为赢得爱情而参与的游戏。最初,他们也曾被乡村优美自然的风景所感动,而当这一切都失去了新鲜味道的时候,乡村的条件,艰苦的生活,没有希望的田野,于初出城门的他们来说,这一切是多么糟糕透顶。于是,江可可选择逃离,选择了放下为了爱情而挣扎在简陋乡间的游戏,回到了天边的宏城。而许晓萌则是毅然选择继续留下来实现那为期三个月的支教诺言。
许晓萌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因为她的爱心,责任感,与那份为孩子们无悔的付出„„她休克在与江可可分别得那场雨中时,我知道,那一次的跌倒,承载着深爱的遗憾,缅含了无尽的伤心!落泪的不仅是那苍茫的天空,还有许晓萌畅快的宣泄;破碎的不知是闪电划破的天幕,还有那一份行将彼岸爱情的终结!走了,留下了,许晓萌终究不是江可可,我们从两人的性格中读出了许多的差别,也许江可可并没有错,因为他反应了这个时代多数大学生的特点;亦或许许晓萌太伟大了,因为她代表着更为珍贵的觉悟和博大的理想。归根到底,两人的矛盾,只是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只是不同选择的使然!我们希望能出现千千万万个许晓萌,
可我们却总把期望寄托在了别人的身上;
天那边的风景,
我们不乏欣赏的艺
术,却少了适应的勇气!觉醒的一代人,是否错在大学生?也许不尽然
...
天的那边,没有醉酒探戈,没有戈壁沙漠,没有烂漫风情,有的只是,山间,
那淡淡的质朴,那淡淡的真诚。天的那边,于一些人来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
择,
然而,
有的人选择了永远的留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有人选择了天那边为了
某个信念而付出一生,
谁又能说谁是谁非呢?不是每一次的热情都能用一生来承
诺,不是每一时冲动就真能把一生做赌注,可是,她做到了,在天那边,她寻到
了,她用她那独特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目光寻到了自己,寻到了真正的自己。
天的那边,只是选择,只是选择罢了!或许,天的那边,仅仅只是属于某一
个人,抑或,某一些人。
❸ 电影天那边哲学观后感
看了《天那边》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乡村支教的不易与艰辛,看到了师范学校大学生毕业后,去边远乡村当支教的诸多麻烦与问题,被村民们不信任的感觉,被农村教师欺骗,恶劣的环境使故事中的男主角“江可可”近乎崩溃,在大城市中享受着优越的环境,不适应艰苦的条件,而离开。
女主角则不同,虽然江可可的离开给予了她沉重的打击,但孩子们的热情让她很快地将孤独感填满,父母的疼爱、家庭的呵护,让这个女孩差一点在困难面前倒下。可最终她没有,她用她顽强的意志力与坚定的信念坚持了3个月,而后回到大城市中,一日,村长来城里看望她,当许晓萌问及罗老师的情况时,村长叹了一声:“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了。”
这部电影主要为叙事的手法,在罗老师操着一口湖南方言教英语、江可可满村偷鸡解馋等都是该片令人捧腹的片段,而趣中带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也更真切地反应出中国边疆地区农村生活的现实情景,衬托出了边疆农村地区学校的落后与知识的偏倚。以江可可的角度出发,可以反应出许多中国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的不足与吃苦耐劳精神的缺陷。
环境描写上突出了边远农村建设的失败,破旧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家具。以同学们不洗手就吃饭,家长更是教导孩子们错误的理念,足以表现出边远地区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后与浅显。
这部电影是一部教育类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学生该看,国家建设者更应该关注这个作品。全篇都有可思考的问题与题材,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系列影视作品。
初一:余泡泡2000
《感恩教育》观后感 _感激身边的一切_350字
山峰感激身上的每一粒尘土;江河感激怀里的每一滴水滴;麦穗感激阳光的照耀,也感激暴雨的洗礼:杨柳感激春风的和煦,也感激秋霜的凛冽。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同样也应感激打败我们的人,我们感激身边的一切。
感激父母
母亲如春天中的细雨,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我们吮吸着细雨茁壮成长;父亲如秋天里的微风,吹黄了大地,吹金了稻谷。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给了我们幸福。
前有周总理失父痛涕,今有田世园捐肾救母。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感激自然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绿色只有道旁树,但早已被灰尘淹没了光辉。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面对着高科技的辐射,儿童早已迷失了自我,让我们返璞归真,领略自然的风采。只需带上一支笔,一个本子。用我那美好的眼睛去包揽巍峨的高山,辽阔的江河,用我那灵巧的双手去抒写大自然的馈赠,用最嘹亮的声音高呼:“谢谢你,自然,给予我如此美的礼物!”
所谓的幸福就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帮你信赖的朋友。我感激父母无私的奉献,我感激朋友纯洁的友谊,我感激大自然的礼物,我感激身边的一切!
上一封
初二:林榆丰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_450字
昨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天那边》,我深深地的被剧中的情节震撼了,让我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上学难的现状让我忧心忡忡,女主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让我热泪盈眶。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小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三个月后,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后,一天村长来看她,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动了,决定回到那里,回到农村支教,把青春献给大山。。。。。。。。
虽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学多年,但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渴望读书诉求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让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为我自己感到惭愧,脸红。自己的读书条件和电影中的孩子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还和别的同学比这比那的,完全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女主人公是一个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种献身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所有人学习。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来做一个像许晓萌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❹ 吴军主演的军人站长电影名字叫什么
这是电影火线青春。
❺ 天那边 这个电影怎么样,表达了什么意思
◎片 名 Angels Heart
◎年 代 2007
◎国 家 中国
◎简 介
许晓萌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许晓萌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
那个时候,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只是知道自己去的地方,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是的,她,还有她的恋人,他们真的去了那里。
对于许晓萌来讲,那是一个从未想象过的地方,大山的深处,天的那边……
后来,他们到了那个大山深处的村子。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许晓萌的指尖滑落。
那一天,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许晓萌人生轨迹的人,他就是罗老师。
生活的痛苦,随着罗老师,还有那些山村的孩子们,一起闯进了许晓萌的生活。那时,许晓萌不过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父母的疼爱、家庭的呵护,让这个女孩差一点在困难面前倒下。
后来,她给了自己,也给了她和可可三个月的时间。
她告诉可可,她要在这里待上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她会和可可结婚,离开这里。
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她和可可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隔膜。
不过,许晓萌却没有一点的察觉,她开始把心都放到了那些孩子们的身上。
她认识了好多人,调皮的小根子、不会说话的二凤、爱唱歌的春秀……
晓萌去了很远的县城,她给孩子们买了各种的文具。当她看着孩子们拿到文具时,脸上幸福的笑容,她忽然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个时候,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进了大山,融进了大山里孩子们的世界。她带着他们野餐、秋游、采集标本……
可是,人生却总是在徘徊……
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
许晓萌追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雨下的很大,她没有留住可可;火车已经远去了。
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晓萌的人,正是罗老师。
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晓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可可的离去,让她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的存在很快填充了这种孤独。
许晓萌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活。
许晓萌哭了,可是,她终究不是大山里的人,她还是要离开。
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晓萌。
在天的那边,许晓萌开始了新的生活……
❻ 450字天那边观后感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一个进山支教的志愿者,一群朴素的孩子,一个淳朴的老师,一个相当贫穷的村庄…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对于电影我了解的、懂得的并不多,但我却知道一些来自于身边的小小感动,感动有时是莫名的,让你想流泪,而流泪的多少能够洗涤一些什么浑浊的东西?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的泪水刷刷流着,被那一幕幕场景所感动。自己以后同样也会走上教师这条路,试想自己又会如何、又当如何呢?
这部电影中:刘醒龙把老师比作“天行者”,也许正是应了《易经》里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看到《天那边》这个题目,不禁让我想踮起脚尖,仰望天空,俯卧大地。是啊!天那边又是什么呢?暮色苍茫有有无中,地平线消失之远啊!
天那边还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却是不同的世界,贫富差异、阶级等级、圈子层次,这些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为同一片天吗?
这部片子给人以飘雪轻松地感觉,整部片子都是在喜剧的氛围中蔓延的,但这种笑又不得不是沉重的,就如西方人口中所说的“铅笑”。影片选取在意潇湘之地,一个山明水净的小小山村。《天那边》用一种温情带喜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两位来自“中心地带”皇城根儿的大学生驮载着自己的理想幸边支教的故事。
“相当顺利,相当兴奋,相当开心”的大学生江可可,怀揣着对大学生许晓萌“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旦旦信誓,为了爱情来到这个偏远的也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只是没有娱乐,没有好吃好喝的湘地小村。一开始,他们的爱情是多么令人羡慕啊!然而在“跳一段酒醉的探戈”,最后终将“脚趾头无从是从”而惶然离开。江可可的都市面包式的爱情,让回眸乡土的许晓萌休克。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段爱情呢?是嗤之以鼻,还是感慨不已。原本以为会是美好的结果,却落得那般:不欢而散,天各一方,成为陌路人。是该责怪江可可的背信弃义,对爱情的不坚定?还是要说是许晓萌的错误的执着。她不该用去乡村支教来检验他们的爱情的坚贞,她应与江可可回去吗?到底是谁的错,埋葬一段美好恋情。这看起来,难以分辨。也许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江可可是一个纨绔弟-子,从小生活在国外,优越的环境,身边有着万般的宠溺,从没受到委屈与艰苦。家境条件优越的他又怎能忍受得了那么贫困艰苦的生活环境。电话没有信号,也没有电视,就连唯一可以消遣的电脑也被电烧掉,没有好的物质条件,这对于他来说是无法生存的。因而,在那样的残酷的现实面前,他选择放弃爱情回到原本的他的都市生活中,也并不奇怪,但不可否认他对许晓萌的爱是有的,只是…而许晓萌,虽也有一颗唉江可可的心,却用三个月的支教来进行考验,或许对于大多数女孩子来说,这并不奇怪,很多女孩也会那样做。可一遇到残酷的现实,她所坚信的爱情却经不起波折。最终还是散了,泪洒而终。通过这部电影中爱情,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知道了爱情的脆弱,爱情在现实面前到底值多少,爱情还是输了低下了头,现实始终还是占了上风。同时又提醒着各位,让我们明白在爱情上我们要万分慎重,不然会伤得很深很深,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
从另一侧面看,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次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话,是一次意味深长的“中心地带”与“边远地区”的对话。影片以两个“北京来的带着都是文明的”外来者”在列车上近距离的用手机背对背通话来勾勒出都市人眼里的乡村黑白粗笔。实际上江可可、许晓萌代表了两种声音和两种身份的言说。江可可是一个都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惧进者,他所谓的罗曼蒂克爱情是建立在都市文明的面包之上的。在其屡次偷鸡,被狗咬伤的一声喊叫和着山区变得狼嚎,则是都市欲望的流露显现,也就决定了他会离开,像不得不猎物的乏猎狗一样悻悻地离开。而许晓萌则是一个都市文明的包容着,她的理想诉求是建立在乡土人情之上的。乡村与城市的差距竟如此之大,不知隔了多远多远,贫富差距、阶级等级、圈子层次…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说着实现共同富裕,却久久不见实现,相隔之遥远。中国是日益富强起来了,但农村还是那样贫困,农村的教育更是如此之落后,农村孩子不能受正规教育,更不用提好的教育水平了,这是为什么?我想说:我们的政府很有钱,有钱到几千亿外汇储备被美元贬值得烧掉,有钱到可以给陕西发现周老虎的自然保护区投资几千万建立老虎保护基地。GDP年年都在告诉人们在增加。但却看不到农村人得到多大的实惠,可能我们国家的包袱太沉重了,但是作为生活资料的提供者来说,他们为什么要承担一切的不幸?中国社会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社会要走向共同富裕,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何时才能隔得近些,成为比邻,而不是反向发展,何时真正拥有在同一片天空下。
值得一提的是许晓萌的奉献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伟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许晓萌是值得人们佩服的,试想:现在大学生不计其数,又有多少人像许晓萌那样赌上自己的一生。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后也会走上教师这条路,可我却不可能如她那样奉献,太现实了,我做不到。故事的最后,是以照一张全家福照片结束,一张没有罗老师,只有一把鲜花的合影。我潸然泪下,感叹农村教育,感叹中国的教育。何时。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才提升起来,发挥其应有的责任,让乡村向城市靠拢。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想到了许多。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之大,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的距离,先进的都市人民与无知的乡村人之间的距离,现实与爱情的冲突…许多许多。天那边还是天,何时真正成为一片天?
❼ 寻一篇关于电影《天那边》的影评
谁又知道天的那边会是什么,会有什么?或许天的那边,根本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发现这边的天更蓝更好,可是年轻的心根本不会相信。 但是在这过程中,热情冷却,杂质褪去,然后你到达那边的天,你会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融入天地之间,身上没有任何杂念,只是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天使的心。 原以为,《天那边》只是一部以轻松诙谐来吸引观众,或者是刻意从剧本迎合时下年轻人的电影,可到看到的末段我才发觉,电影所要表达的根本不是故事表面所讲述的这么简单。不可否认的是,主角许晓萌和江可可对支教并没有抱有什么崇高的目标。对许晓萌来说,这只是挣脱父母对自己的约束,肯定自己的过程;而对江可可来说这更只是为赢得爱情而参与的一场游戏。可是,当乡村的景色不再能打动他们,地方的风俗不再新鲜,甚至连爱情也不能成为在这简陋的地方生活下去的理由,江可可选择提前离开,而许晓萌却继续留下。没有对错,也没有判断的标准,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已。天的那边从来就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凭着一股热情,一时冲动,或者任何不纯粹的目的而能轻易达到的。影片最后,许晓萌抛弃了大城市的花花生活,接替了死去的罗老师在乡村中教书。面对由城市来的记者,许晓萌在镜头前一言不发。很多人都会对作出独特选择的人的成长轨迹感到兴趣,究竟是什么独特的历练才会造出这些不同寻常的决定?仅是拥有热情和决心明显是不够的。其实,支教刚开始对许晓萌只是一次长期旅行,对江可可也一样。《天那边》讲述的不是什么英雄劳模的故事,也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许晓萌的出身和生活跟我们一样平凡,只是在这个旅行中她用自己独特的细腻情感和敏锐目光找到了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