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金时代》要表达什么
《黄金时代》这首歌。讲两个商场,铜锣湾的黄金商场和时代广场。“黄金”是一个很旧、很小的商场。“时代”是一个好新、好大的大型广场。 黄金广场内分手,在时代门外再聚,是讲一种时间的推移,一新一旧时间的演变。“黄金”和“时代”的地理距离很近,就是说由旧去到新,是变得很快的。
我们在黄金广场内分手,走几步已经可以在时代门外再聚。但情节不同了,人物一样,但我们已经换了伴侣,我们已经不在一起,我们只是走过几个街口而已,整个世界不同了,整个气氛不同了,由一个很烂很旧的商场,去到了一个很新的广场,就是说的这样一种感觉。
歌名:黄金时代
歌手:陈奕迅
作曲:柳重言
作词:林夕
买了球鞋再买玩具,甚至想
花光一切买新居,爱上谈情再爱入睡
直到想,躺进陌生者的家里
你我永远不肯定爱不爱谁,约不约定谁
黄金广场内分手,在时代门外再聚
你和谁结伴前来,是否比我精采
自从前爱到现在,是哪个可一可再
你回来你不回来,尽管天蹋下来
但仍然值得与你,用余下时间谈论爱
没错过什么再分开,吃喝完成再去玩乐
甚至想,天光之际看星光
吻你眉头吻至寂寞,直到想
拥吻漫画中的主角,你与我凑巧经过
就像在咖啡座,一个两个三个
太闷或是太多
(1)黄金时代电影主要讲什么扩展阅读:
《黄金时代》是陈奕迅的一首粤语歌曲,由柳重言作曲,林夕作词,陈奕迅演唱,收录于专辑《我的快乐时代》,发行于1998年05月26日。
“你与我凑巧经过,就像在咖啡座,一个两个三个,太闷或是太多”就好像说一个咖啡座的比喻。可能我和你一场相识,一场恋爱,好赶时间,只不过是喝了一杯茶的时间。可能今天这杯茶是我坐在这张台与你喝,下一杯茶我已经换了第二张台,或者一张台其实坐了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或者我喝着这杯茶,却已经拿着这杯茶,坐了另一个位。
现在这个年代的爱情的不稳定。 就好像“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感觉,一刹那的灿烂就是黄金,“没错过什么再分开”都不重要,最重要不要错过过程之中那些好的东西!之后再分开分手都不要紧,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爱情观!
㈡ 黄金时代》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黄金时代》通过讲述王二和陈清扬两人在文革插队期间的爱情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作者通过对王二和陈清扬两人性生活的研究,从侧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文章结尾,作者通过描写20年后,两位主人公的重逢,充分展示了中国这20年间的进步和发展,突出了和谐社会这一宏大主题。
㈢ 《黄金时代》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黄金时代》和《一代宗师》很像:标题很大,不肯把自己老老实实简单定位成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叙事很细碎,或许是因为他们坚信“平淡之中见真情,明星也是老百姓”;台词有亮点,前者是把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中的句子一支支捋下,插在人物头上,后者则留下无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金句。
以上是昨晚我在煎熬中看片的第一体会。
昨晚在宝山万达看的提前场,放映后有明星见面会。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得我肠胃煎熬,后排的汤唯粉丝响亮地嗑着瓜子,瓜子皮洒落一地。好容易捱到结束,再等明星出现。汤唯、田原都漂亮,冯绍峰、朱亚文也端得是明星范儿。提问环节,我得到了提问机会,强压砸场子的冲动,问出一个“你们觉得你们和角色有什么契合点?”的问题。明星们不知所云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在苦苦求索的,不过是一只车库里的隐形喷火龙。
回到电影,电影的细节不想再刍议。批评它细碎,可以反击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批评演员塑造差,可以反击说“这是间离效果”;批评节奏、批评编剧...总好像在替没批评到的其他部分开脱。
若我警醒自己保持恭敬,我会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努力了,看得出。若我稍一放肆,我就得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压根没有理解自己试图表达的命题。王家卫把《一代宗师》拍成了一代打架唯美、在个人感情与国仇家恨间纠结的金句发明大师,许鞍华把《黄金时代》展现成了一群服装极尽精细、旅程踏遍全国的俊男靓女,哪怕考虑上萧红的“黄金时代”是“笼子”里的,那笼子也不过是病和穷。
明明把时代命题的牌坊竖了起来,却极尽投机取巧之能事,竟以为用服饰、对白、生活细节的真实就能铺陈出时代感——这难免说明,电影的制造者,根本就没有理解时代是怎么回事。
时代应该是一种控制感。它是系在人物四肢上看不见的线,不是人物服饰上看得见的花纹针脚。它让人物产生,摁着人物的头曲曲折折地走,直到灭亡。
时代应该是一种强力的逻辑,它能解释一个东北地主家庭的闺女为什么异想天开追随表哥逃到北平求学,也能解释一名着名女作家何以刚过三十就死于日本控制下的殖民地岛屿。
时代不是呈现,它不是告诉我们这些过往的事情究竟是怎样——二萧分手的罗生门?
它得告诉我们,这些逝去的人、事、物,缘何被时间定格成了如今的样子。
这个问题很难,但不容躲避,特别是当“时代”这个词已被豪迈地写在标题中。你可以寻找角度去回答它:写孤儿的狄更斯,写老处女的巴尔扎克,写婚嫁的简·奥斯汀,写通奸的王小波,甚至写《呼兰河传》、《生死场》的萧红本人,都交出了他们的答卷。但对于这部《黄金时代》来说,编导演三方都像是裸考的学生,并且宁愿贿赂考官博得同情来通过考试,也不愿直面考题,献上自己脑中(或许可怜的)所有。
逃避回答会造就最糟的结局:纵使许鞍华、汤唯甚至萧红,这些名字本身,便可赚得太多宽容和同情。但从回答“时代”命题的角度来说,哪怕是《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都足以各扇此片五个耳光。
㈣ 黄金时代电影剧情介绍
黄金时代电影剧情介绍: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
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这部电影非常过瘾,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和她的那些男朋友们,我个人非常欣赏,也很喜欢导演这样的处理。多数人都会有一些八卦心理,在电影《黄金时代》里,这些都“非常堂正”地表现了出来,连小小的细节都很到位。
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
㈤ 黄金时代讲的是什么
《黄金时代》讲述下乡知青王二与陈清扬之间围绕“破鞋”展开的故事。
《黄金时代》不长,只有五万来字,算个小中篇。从内容看,这本小说可谓是叛经离道至极,一度被内地定为禁书。由于书中色情内容太多,导致王小波的文章、书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退稿。
《黄金时代》最早被王小波的导师许倬云教授推荐到台湾的《联合报》,得了中篇小说奖,然后在《联合报》副刊上连载,当年8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但内地出版一直不顺利。当时王小波的小说已经在朋友圈流传开了,一些热心的人有意出版,先后送到中国戏剧出版社、山西省作协的刊物《黄河》、北岳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等,但都无法如愿。
《黄金时代》很难说是最好的中国小说,但它所表现的人的自由人的心理历程,我觉得是值得去摸索的。更为可贵的是他与莫言余华等人有很大的不同,他是从另一条路走到文学殿堂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的风景别具一格。
㈥ 黄金时代是讲的什么故事
《黄金时代》开篇便写陈清扬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我在山下14队,她在山上15队。
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但王二偏要说陈清扬是破鞋,“所谓破鞋,乃是一个指称,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
然后,王二解释陈清扬被称为破鞋的原因:“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
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汉子来。
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后来陈清扬又下山找王二,因为传闻她和王二在搞破鞋,她要王二给出他们清白无辜的证明。
而王二倒倾向于证明自己的不无辜。后来,王二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 “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文革”结束。
(6)黄金时代电影主要讲什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1982年三十岁大学毕业后,王小波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时期王小波开始写作《黄金时代》。
1986年王小波获硕士学位,他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
小说让读者了解非性年代带给人们束缚的同时,也用稀松平常的口吻展现了人们对性的真诚渴望,竭力规劝和引导着大众对性的健康认知,这对节制原欲时期的人来讲是写实快感的还原,对现代人而言,也是—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表达。
王小波笔下的性同以往文学中的性有很大的不同,他既不同于劳伦斯把性写成美,也不同于《金瓶梅》把性写成丑,以警世劝善为目的。他笔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干净,既蓬勃又恬淡。
㈦ 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四个字无法概述这部电影的内容。这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却不是一部优质的电影。
萧红的一生都没有遇见过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电影的最后,萧红的生命最终折损在病痛和战争中。骆宾基从医院出来,嘴里嚼着糖,突然开始哭的不能自已。那年被困在宾馆的萧红,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横亘,回过头,凝视······骆宾基的表情很认真,透过他悲伤的表情,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对损失了萧红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