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国击沉辽宁舰的电影叫什么
这个我有点不清楚,是击沉一艘叫沈阳舰的航母,是一部烂尾的美剧。
❷ 哪首战列舰是被自己人打沉的
二战时期,海军实力最强大的是美国,他们的潜艇也非常出类拔萃。
然而,就是在强大的美国海军中,也曾发生过一个巨大的意外,一艘潜艇发出的鱼雷竟然飞向自己,并准确命中,结果艇毁人亡。
这艘倒霉的潜艇名叫"唐格"号,于1943年10月编入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训练,于1944年1月22日开始第一次执行任务。
在"冰雹"战役中,潜艇受命在特鲁克群岛西部海域占领阵位,切断日军舰船退路。随后,它开始独立执行任务,在舰长奥克恩的率领下,屡立战功。
(2)美国击沉辽宁舰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1944年9月,"唐格"号在中国东海海域封锁台湾海峡,拦截日本运输船。在战斗中,击沉日军三艘船只,击伤两艘运输船。
当只剩下最后两枚鱼雷时,奥克恩决定用它们把受伤未沉的两艘运输船各补射一枚,将其彻底击沉。不知道是天意,还是死神在作怪。
他们发射的鱼雷出现了人间罕见的奇景:一只飞出的鱼雷突然掉头,180度大转弯后,直奔"唐格"号潜艇。
艇长见情况不好,急忙下令转舵规避,但已经来不及了。鱼雷击中了潜艇的尾部,发生猛烈爆炸,艇长和舰桥上的人都被抛出了潜艇。潜艇耐压壳体破裂,舱室大量进水,"唐格"号急剧下沉,栽入海底。
艇内官兵大部分丧生,许多人跳入大海,随波逐流。还有些船员被日本军舰救起,成了俘虏,关进了战俘营。
战后,奥克恩曾接受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一枚国会勋章,但是人们始终还是无法理解为何发射出的鱼雷会飞向自己。有人认为这是鱼雷的方向系统出现错乱,就像人迷失方向一样。可是我们知道,这其实就是一个糟糕的巧合。
❸ 男子美国航母服役4年,退役回国参观了辽宁舰,还点评我国飞行员,怎么说
引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事力量永远都是说话的底气。到了现代社会,军事装备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代表了。假如说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装备的话,基本上也算不上什么强国了。
在一百多年之前,清朝正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军事装备,所以才有了百年的屈辱。不过好在我们中国人勤劳勇敢,现在的我们早就已经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旧中国了。说起军事装备力量的话,就不得不说到航母了。曾经就有位中国男子美国航母服役4年,退役回国后他不仅参观了辽宁舰,还点评起了我军的飞行员,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2012年9月,辽宁舰改造完成。当罗雪服役结束之后回到国内,参观辽宁舰的时候脱口而出就点评了我军飞行员:“中国的飞行员好厉害”。
结语
为什么罗雪要这么说呢?原来比起美国的航母,中国的辽宁号显然是差距不小。而就算是美国的航母,飞行员起飞的时候出事故的时候也是很多的。但是中国辽宁号的飞行员在第一次起飞的时候,居然没有发生事故,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难怪就算罗雪见识到了美国的先进航母之后,都会夸赞我们中国的飞行员了。跟百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国的力量无疑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骄傲自满,我们不仅要记得落后挨打,同样要记得骄傲也是会让人落后的。
❹ 美国击沉辽宁舰曾在荧幕中上演,具体是哪部电影中
2014年的热播美剧《24小时》第九季中,出现过美军核潜艇发射两枚鱼雷击中我国航母的剧情,不过剧情中美军说的是“沈阳号航空母舰”,不是辽宁舰。
我们看一下视频截图还原过程:
1.反派人物给美军核潜艇发送作战指令。
电视剧只是一种娱乐方式,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可以影射现实,但是一般不用对号入座。而且剧情都会有夸张,不切实际的修饰,有些只需要当作影视效果来看就行了。
电视剧《24小时》中的所谓的中国的航母,很小,看起来比一艘普通渔船大不了多少,同时情节也不符合现实,航空母舰都有作战航母群,护卫舰,反潜机一样都不会扫,如果想要用鱼雷击中航母,首先得穿过护卫舰的重重保护网,反水雷炸弹,而且跟随航母的肯定会有潜水艇,美军的潜艇能发现航母,航母的潜艇也就能提前发现美军潜艇,不可能出现轻易就被鱼雷击中航母的情况。
美剧素来以拍摄大胆着称,除了好看的特效,再就是什么国家的事件都敢调侃,美国总统都不放过的。对于他们的这些作品,只要好看就行了,其他无需理会。《24小时》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故事情节和特效都不错,值得一看。
❺ 辽宁号如果与福特号相遇发生战斗,会赢吗
先说结论,赢不了。这倒不是浇冷水,而是无论从哪个方向去分析,辽宁号和福特号之间的战斗都很难打赢,难度差不多相当于歼八击落F-22。不过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辽宁号大战福特号这个戏码目前还很难上演,毕竟我们清楚辽宁号的战斗力如何,所以如果中美爆发海上常规战争,我们还得依托岸基导弹来打。
而且我个人认为,辽宁舰最大的意义是作为航空母舰训练舰来使用。虽然也拥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作为航母大学存在。所以如果让辽宁舰对上福特号,那么辽宁舰真的不是对手。唯一有希望的做法就是尽快将国产的航母舰载电子战飞机投入实战,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隐身战斗机的优势。
❻ 辽宁舰和美国驱逐舰近距离碰面,到底谁是强者
中国辽宁舰和美国驱逐舰在南海碰面,狭路相逢美国的驱逐舰定处于下风,硬实力我方更强。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其中搭载的歼15也是我国首型舰载战斗机。而美国罗斯福号驱逐舰是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一艘,排水量十万吨是除了福特号以外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航母。搭载的F18战斗机也是一款经典的舰载机。
航母虽然强大但同时也是需要护卫。“罗斯福”号驱逐舰进入南海时,美国海军派遣了一艘导弹巡洋舰,以及一艘导弹驱逐舰护卫左右。其中邦克山号是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排水量近万吨。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备宙斯盾的军舰,拥有122个导弹垂直发射单元。能够发射巡航防空、反导等多种导弹,是美国海军的主力军舰。
❼ 听说辽宁舰已被美国人打了
不是是比喻美国领导的“环太-2018”多国联合军演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这次所谓的“击沉演习”,因为这是专门演练打击中国舰船的特别是辽宁舰的打击办法
这次虽然没出动但LARSM导弹威胁更大
分析认为,美日澳这次“击沉演习”虽然最终击沉了这艘退役的登陆舰,但是过程相当难堪,因为至少发射了超过10枚导弹和鱼雷,才让其缓慢地沉入海底,这应该是对三国反舰能力的一次羞辱。如果说这次演习是“与中国作战的一次预演”,那么,美日澳可就心惊了,类似排水量的中国舰艇可不是这样听任胡乱打击的,中国主战舰艇上的“红旗-10”、730近防炮和1130近防炮可以有效拦截4倍音速以下的反舰导弹,美日澳这些导弹都在这个拦截范围之内。可以说,打一艘老旧登陆舰都这么难,对付中国最新舰艇可就更难了!
❽ 美国击沉辽宁舰的电影叫什么
不是电影,而是电视剧,这是美剧《24小时》第9集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并且攻击的也不是辽宁舰,而是一艘虚构的、舰名叫“沈阳号”的航母,这个也可以算是抗中神剧了。据说美国方面在拍摄此剧时,按照原计划的故事情节,攻击的对象还真是打算设定为辽宁舰或者是山东舰的,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的考虑,制片方修改了剧本,临时虚构了这么一艘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沈阳号航母”
❾ 谈辽宁舰的时候总能听见什么刘老 请问刘老是那位英雄 全名是什么
刘华清(1916—2011),1916年生于湖北黄安,原籍湖北大悟。
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4年7月至1958年进入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
1997年,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卸任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后退休。
2011年1月14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美国军方安排刘华清等访美团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分析到: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中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当时,国家经济力量有限。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曾提出: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刘华清又一次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着名专家。不少同志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
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当时,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间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因此,刘华清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还有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亮相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
刘华清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