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电影创作在哪些方面还能有所突破
电脑特技,演员演技,舞台灯光都必须突破,现在水平只有美国88年的水平,目前抗日神剧很泛滥导致小孩子无法正确判断我国历史,往后下去如何是好?
⑵ 中国类型电影发展自2000年以来都有哪些突破,请列举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影片
从国内电影年度趋势发展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票房收入增长率加快。14年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电影行业后,又掀起一波新的增长。2015年的票房增长率达到49%,为近5年最高增速。2015年银幕同比增长率也达到34.1%,较2014年增加4.4%,整体向上发展趋明显。
国内票房增速经历了从2011-2015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后,2016年受到影片质量下滑、监管趋严、票补减少等多重冲击,同比增速快速下滑,增速仅为3.73%。而2016年单幕观影人数增速为-15%。
与院线不断并购相反,国内影院及院线数量却在不断增长。参考《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银幕总数达到41179块,全年保持了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的速度。中国银幕总数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⑶ 中国电影有哪一些成就呢
近年来中国电影没有很大的的发展,只不过是流量明星带起来的经济泡沫让人以为中国电影似乎很繁荣。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电影界仍有一批志在实现电影梦想或者立志为中国电影奉献一切的电影人不断尝试突破目前,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用电影启发民智,讽刺现实。在这其中去年的《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算是其中不错的代表。
除此之外,几步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系列都在近几年迎来不错的口碑,他们很集中的表现了中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形象,电影风格是很直接而且硬朗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国内影视剧平均一年也就一两部口碑不错,这对于我们这样大的一个电影市场来说远远不够。
⑷ 你认为中国电影在哪些方面还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无自由也将无所提升
⑸ 中国电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2017年国产热门电影的题材主要来自续集制作、经典翻拍和IP改编。在续集制作的影片中,既有《战狼2》《西游伏妖篇》《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等延伸母版叙事脉络的续集电影,也包括《建军大业》《记忆大师》《杀破狼·贪狼》《功夫瑜伽》等复刻母版模式风格的系列电影。由于它们继承了成功电影的优秀基因,并能通过内容的映照、意韵的勾连,形成惯性的审美体验,这些续集电影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虽然这样的题材结构和创作格局获得了市场的支持,但是也反映了电影的商业属性对其艺术属性的压制。翻拍不仅压制了原创力,也冲淡了经典作品的韵味。这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艺术性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市场期望破灭,让观众审美疲劳。毕竟以透支好感和情怀来换取暂时的收益,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唯有创新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国产电影的跨越式升级只能依赖于原创品质的稳步提升,并无捷径可寻。
⑹ 中国电影的创作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电影总产量200余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创作,用胶片拍摄,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不过二三十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年度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人民币,其中一大部分是属于进口片的,而人口仅为4793万人的韩国年度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1万亿韩元(约等于70亿人民币)。电影似乎正在逐渐失去观众;大多数国产片,投放市场后都是亏损的,一国内着名电影制片厂导演对我说,70%的片子连三分之一的投资都收不回;许多电影场次,观众还不如工作人员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经理说,他们那里,电影票房的收入,有时还不如卖饮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电影真的没落了吗?非也。这里有体制上的原因,电影投资、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制作、发行主体地位不对等,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摄制影片许可以及发行许可审查主要是内容审查(电影投资风险不可控),等等。
我认为,中国电影的根本问题是“原创力”低下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电影是反映时代生活的,就想当然地以为电影对时代生活的原创表现力是天生具备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中国电影对时代生活的原创表现力可能是极其低下的,比较而言,也许人们更愿意看小说、看电视、听歌剧,而不愿意进电影院,进电影院也更愿意看进口片。
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剧本。但是,中国电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不重视编剧的劳动,许多片子在剧本上的投入低于总投资的3%至5%,许多甚至不到3%,对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对好剧本趋之若鹜。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一、中国电影最多只能在“奇观模式”里打滚。去年受到所谓好评的《可可西里》其实也是这样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电影可以表现老生常谈,但是,要对老生常谈的东西作深度挖掘,这就产生了电影创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谈,张艺谋继续老生常谈,是因为他想对这个情感做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张艺谋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表现方式是新的,但对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没有新意;三,“异见模式”缺乏。李安的《断臂山》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采用的是异见模式,他表现两个男人的爱,让女人退场的爱,他对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两性爱情观定式构成了异见,他把电影对爱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异见的领域,相比较而言,这个模式要比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模式,其创新的程度就大得多。“异见模式”是电影创作真正的创新模式,中国电影要走出困境,有待异见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荣,然而,恰恰是这一点,它正是我们的死穴,异见模式在中国电影中几乎是空白,不断触碰观念禁区的地方。
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剧本。但是,中国电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不重视编剧的劳动,许多片子在剧本上的投入低于总投资的3%至5%,许多甚至不到3%,对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对好剧本趋之若鹜。
.美国的大片为什么还看?就是是因为编剧编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国内的很多电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冲突不明显,电影故事叙述速度过于缓慢;
2,对话太长,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结构松散,
4,在思想主题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欢搞所谓的大片,观众不知道是电影的投资大还是电影场景大还是演员名气大.很多人对“大“的认识进入误区.
6,故事越来越看不懂,千万不要在电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观众,观众的欣赏力是很高的;
这段时间,我认为<疯狂的石头>很不错,如果大家觉得本片还不错的话,我认为国产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⑺ 关于中国影视未来发展和出路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头20年既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广播影视发展非常难得、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说,今天中国的广播影视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考察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背景,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国已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给广播影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影视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必须适应新形势确立新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
⑻ 你认为中国电影(内地电影)的优势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该改进
优势:
一,市场。中国人口众多,一般的电影作点广告、宣传都会有所回报。
二,国有电影厂。比如说长春电影制造厂,曾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生长。
三,五千年的文化和十几亿的同胞,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这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许多素材。
应该改进:
一,电影的内涵及其寓意。虚无、空洞、凌乱,这样的电影不仅影响导演和演员的声誉,更是伤害了人民的视听神经。应该拍一些能震撼我们心灵和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
二,导演。好电影需要好演员,也要有好导演。国内有许多好演员,但好导演就很少了。象张艺谋八、九十年还能拍出一些象《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优秀作品,可惜快废了。
三,过度地追求市场。大量的广告,高规格的排场,恢弘华丽的大场面,这些都不能掩饰他们的目的:让观众掏钱!这就造成了目前国内电影“多而不精”、场面好看但寓意缺乏的局面。可悲啊!!
⑼ 中国电影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创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才能走向世界
你的命题有点大,电影这东西本来就是消遣娱乐用的,各种类型电影搭配适中、合理就是最好的。现今的电影追求商业模式,这也是必然的,没有钱,怎么拍其它类型的电影?至于说走向世界,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本来就有一席之地,世界的主流电影是欧美电影,因为他们强盛,他们也不可能接受太多的中国文化的东西,偶尔得个奖还是可以的,你想他们天天围着我们转?除非世界到那时是我们说了算。中国本就是世界的,世界没有中国也不能称之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