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豫剧老电影王莽篡位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豫剧老电影王莽篡位

发布时间: 2022-05-22 08:40:22

① 谁能提供一下 京剧二进宫的唱词

徐延昭:【二黄原板】怀抱着幼主爷把江山执掌,
杨波:为什么恨天怨地,颊带惆怅,所为哪桩?
李艳妃:并非是哀家颊带惆怅,都只为我朝中不得安康。
杨:我朝中有什么祸从天降,
徐:你就该请太师父女们商量。
李:太师爷心肠如同王莽,他要夺我皇儿锦绣家邦。
徐:太师爷娘娘的父,他本是皇亲国丈,
杨:未必他一旦无情,起下了篡位的心肠,太师爷忠良。
李:你道他无有篡位心肠,封锁昭阳为的是哪桩?
杨:臣七月十三也曾把三本奏上,国太偏偏要让,
徐:你言道大明朝有事无事,不用徐杨二奸党,赶出朝房,自立为王。
李:开言来唤一声定国将,哀家言来细听端详:你保幼主登龙位,封你一字并肩王。
徐:老臣年迈难把国掌,要保朝还有那兵部侍郎。
李:徐皇兄年纪迈难把国掌,转面来叫一声兵部侍郎:你保太子登龙位上,你的名儿万古扬。
杨:吓得臣低头不敢望,战战兢兢启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辞王本,今日里进宫来辞别皇娘。望国太开恩将臣放,臣还乡落一个清闲自在,无忧无虑,无是无非,做什么兵部侍郎,无有下场!
李:他二人把话一样讲,倒叫哀家无有主张。无奈何怀抱太子跪至在昭阳,
徐:吓坏了定国王,
杨:【二黄二六】兵部侍郎。
徐:自从盘古立帝邦,
杨:君跪臣来臣怎敢当?
李:非是哀家来跪你,跪的是我皇儿锦绣家邦。
徐:锦家邦来锦家邦,
杨:臣有一本启奏皇娘。
徐: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
杨:弟兄双双扶保朝堂。
徐:李文北门带箭丧,
杨:伴驾山前又收李刚。
徐: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杨:一将倒比一将强。
徐: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杨:反把那亚父李广斩首在法场。
徐: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
杨:哪一个忠良又有下场?
李:有下场来无下场,且听哀家说个比方: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
徐:困龙思想长江浪,
杨:虎落平阳想奔山岗。
徐:国太思来想一想,
杨:谁是忠良哪个是奸党?
李:忠良本是徐杨将,奸党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国来掌,【二黄摇板】哀家跪死在昭阳。

杨波: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
昔日里楚汉两争强,鸿门设宴要害汉王。
张子房背宝剑把韩信来访,九里山前摆下战场。
逼得个楚项羽在乌江命丧,到后来封韩信三齐王。
他朝中有一位萧何丞相,后宫院有一位吕后娘娘。
君臣们设下了天罗地网,三宣韩信斩首未央。
九月十三雪霜降,为国忠良不能久长。
千岁爷进寒宫学生不往,怕的是辜负了十载寒窗,
九载遨游,八月科场,七篇的文章,
落得个兵部侍郎,只恐无有下场。

② 二进宫秦腔片段唱词 太平年间把荣享

秦腔《二进宫》“太平年间把荣享”选段:

徐:太平年间把荣享,

杨:国太为何加愁肠,

妃:说什么太平年间把荣享,朝有大祸不安康。

徐:滔天大祸从天降,

杨:宣太尉进宫作商量。

妃:我的父奸心赛王莽, 他要夺大明锦家邦。

徐:太师国老为皇丈,

杨:难道说他有此心肠。

妃:你说他无有此心肠,断却水火困昭阳。

徐:你父他把良心丧,

杨:说与徐杨无良方,

妃:朝有九卿和四相,唯有你徐杨二位忠良。

徐:从前徐杨拿本上,

杨:你言说徐杨是奸党,

妃:过去的话儿再休讲,提起了前言我脸无光。

徐:为臣有心来照望,

杨:诚恐临危身带伤,

妃:老王晏驾龙归苍,你保上太子登龙床。

(2)豫剧老电影王莽篡位扩展阅读:

《二进宫》是传统京剧《龙凤阁》中的一出,全剧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组成。又有同名川剧、徽剧、汉剧、湘剧、滇剧、河北梆子、晋剧、秦腔、豫剧、越调、曲剧等。

故事讲述了明穆宗(隆庆帝)死后,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年幼(时年10岁),李艳妃(历史上称为李贵妃,朱翊钧即皇帝后晋升为李太后)垂帘听政。其父李良(原型为武清伯李伟),蒙蔽李妃,企图篡位,定国王徐延昭(原型为明朝首辅徐阶)、兵部侍郎杨波(原型为兵部尚书王崇古),于龙凤阁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甚剧,不欢而散。

李良封锁了昭阳宫,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已明。徐、杨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进宫进谏。此时李妃已悔悟,遂以国事相托。后杨波发动人马,卒斩李良。《二进宫》描述的是探皇陵后,徐延昭(又做:徐彦召)、杨波(又称:杨侍郎)复入后宫,竭诚奏导。李后深知徐、杨忠诚可托,威望骨鲠,足以慑服国丈。遂将幼主托付徐、杨,以固明室社稷。

参考资料:网络-二进宫(戏剧剧目)

③ 贺后骂殿 戏词

<赵德芳我的儿休要悲痛>

[二黄原板]
赵德芳我的儿休要悲痛,
近前来听叔王把儿来封。
孤赐你金镶白玉锁,
(垛板)
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
四正王、五德王、六静王。
上殿不参王,
下殿不辞王。
我再赐你凹(多音字,念wa)面金锏,
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压定了满朝的文武,
大小官员,谁敢不尊,
你是个八贤王,代管孤穹。
[散板]
小娇儿从今后你莫要悲痛。
老皇嫂请回养老宫。

<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
【二黄导板】
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
【回龙】
骂一声无道君细听根芽。
【慢板】
老王爷为江山何曾卸甲,老王爷为山河奔走天涯。
【快三眼】
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贼昏王篡了位谋乱邦家。
把一个皇太子逼死殿下,反倒说为嫂我拦阻有差。
贼好比王莽贼称孤道寡,贼好比曹阿瞒一点不差,
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贼好比司马师搅乱中华。
只骂得贼昏王装聋作哑,只骂得那贼昏王扭转身躯、
闭目合睛、羞羞惭惭、一语不发,
只骂得贼昏王无言对答,两旁的文武臣珠泪如麻。
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下,你叔王不让位再去骂他。

<自盘古立帝帮天子为重>
(二黄慢板)自盘古立帝帮天子为重,老皇嫂骂孤王情理难容。论国法就该把残生断送,(快三眼)还念你与兄王掌印东宫。兄王爷晏驾钟鼓齐动,满朝中文武臣议论不同。都说道大皇儿他年轻无用,一个个保孤王驾坐九重。孤虽是登大宝依然大宋,哪一个大胆的敢坐金龙?把皇嫂当作了太后侍奉,崇上微号容是不容?(原板)老皇嫂说什么务农耕种,普天下俱都是老王来封。享荣华受富贵你母子们共同,亦非是叔为君侄为臣各分西东。走上前打一躬把皇嫂尊奉,昭阳院改为养老宫。赐皇嫂上方剑泰山压重,管三宫和六院,大小嫔妃任你施行,从不与从。

<老皇嫂说什么务农耕种>
【二黄原板】
老皇嫂说什么务农耕种,
普天下俱都是老王来封。
享荣华受富贵你母子们同共,
也非是叔为君侄为臣各分西东。
走上前打一躬把皇嫂尊奉,昭阳院改为养老宫。
赐皇嫂尚方剑泰山压重,管三宫和六院,
大小嫔妃任你施行,是从不与从?

<一见皇儿把命丧>
(哭)喂呀……
【散板】
一见皇儿把命丧,怎不叫娘痛断了肠。
将尸首搭至在白虎堂停放,随娘到金殿去骂昏王。
【叫头】
昏王,篡位王,昏王啊!
【二黄倒板】
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
【叫头】
昏王,篡位王,喂啊!
【“回龙腔”】
骂一声无道君细听根芽。
【正板】老王爷为江山足踢拳打,
老王爷为山河奔走天涯。
【快三眼】
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贼昏王篡了位谋乱邦家。
把一个皇太子逼死殿下,反倒说为嫂我拦阻有差。
贼好比王莽贼称孤道寡,贼好比曹阿瞒一点不差,
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贼好比司马师搅乱中华。
只骂得贼昏王装聋作哑,
只骂得那贼昏王扭转身躯、
闭目合睛、羞羞惭惭、一语不发,
只骂得贼昏王无言对答,两旁的文武臣珠泪如麻。
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下,你叔王不让位我再去骂他。

就这么多了,你要是想得到全本<贺后骂殿>的词你可以去京剧艺术网查查看!

④ 为什么所有着名帝王里,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最不受影视的青睐 几乎没有他们的正剧或者戏说

其实我倒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像唐太宗,康熙,干隆等都演烂了,也没什么太多的创造价值了,对于像隋文帝和光武帝这样的潜力很大,很有创造空间,如果有他们的电视剧我会很有兴趣看,其实影视作品很少提到他们,但曾经有评书讲过他们,我就听过《光武中兴》讲的就是刘秀,很不错的,如果拍成电视剧应该很好看,至于隋炀帝只有在《隋唐演义》等提过一点,不是主角,我也很期待电视电影能出一些新的东西,别老是拿那几个人物编来编去的,很乏味......
至于上面说的拍他们造价高,但像汉朝如汉高祖刘邦的,汉武帝刘彻的,还有隋朝末年的,唐朝如唐太宗的,唐玄宗的演的也都不少.我想之所以康熙等重复的演,是现在导演都以赚钱为主,拍什么样的戏最简单,最赚钱就拍什么,至于不好看,没关系,没看现在戏没拍之前就在宣传吗?弄些绯闻出来就大卖,像光武帝这样的得挖掘,费脑筋,人家何必呢?
再提一下我小时候听的评书《光武中兴》,比较戏剧性,说王莽篡位,当时汉平帝临死时紧急把一个妃子生的皇子刘璇封为太子,让人抱着逃离皇宫了,当时王皇后怀有身孕(故事里说皇后是王莽的女儿),王莽说如果皇后生个女儿,就留下,如果生个皇子,就杀掉,皇后临盆时,窦太师去看望,把他自己刚生下的女儿用袍袖带进冷宫,又把皇后生的皇子用袍袖带出来,因为是袍袖带出,所以起名“刘秀”刘文书,对外声称自己生个儿子,叫窦完郎,刘秀12岁被人告发,被迫开始流离生活,但时刻不忘复国,曾经被追走投无路,跳下悬崖,正好掉在老虎背上,老虎以为是厉害的角色,要不然不敢骑在自己背上,对刘秀还很温顺,带着刘秀在山上跑,追兵都震惊了,说是妖人刘秀,而支持刘秀的人都以为神助,这在书里是着名的一段“跨虎登山走南阳”,刘秀逃了一段路,下了虎背,对大猫(刘秀以为那是只大猫)表示感谢,还在“大猫”头上写个“王”字,说如果我有一日当了皇帝,就封你为深林之王......虽然很不符合历史,但我觉得很有戏剧性,值得拍成电视剧

⑤ 哪位知道京剧《二进宫》的戏词谢谢

京剧《二进宫》的戏词:

杨:吓的臣低头不敢望,战战兢兢启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辞王本章,今日里进宫来辞别皇娘,臣要学姜子牙钓鱼台上,臣要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要学诸葛亮耕种陇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文章。

春(呐)来百花齐开放,夏至荷花满池塘,秋后菊花金(呐)钱样,冬(呃)日腊梅带雪霜。望国太开恩将臣放,臣落个无忧无虑无是无非,做什么兵部侍郎,赦臣还(呐)乡。

李:他二人把话一样讲,倒叫哀家无有主张,无奈何怀抱太子跪至在昭阳。

徐:吓坏了定国王,

杨:兵部侍郎。

徐:自从盘古立帝邦,

杨:君跪臣来臣怎敢当?

李:非是哀家来跪你,跪的是我皇儿锦绣家邦。

徐:锦家邦来锦家邦,

杨:臣有一本启奏皇娘。

徐: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

杨:弟兄双双扶保朝纲。

徐:李文北门带箭丧,

杨:伴驾山前又收李纲。

徐: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杨:一将倒比一将强。

徐: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杨:反把亚父李广斩首在法场。

徐: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

杨:哪一个忠良又有下场!

李:有下场来无下场,且听哀家说个比方: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

徐:困龙思想长江浪,

杨:虎落平阳想奔山岗。

徐:事到头来想一想,

杨:谁是忠良哪个是奸党?

李:忠良本是徐、杨将,奸贼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国来掌,哀家跪死在昭阳!

徐: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杨:一将倒比一将强。

徐: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杨:反把亚父李广斩首在法场。

徐: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

杨:哪一个忠良又有下场!

李:有下场来无下场,且听哀家说个比方: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

徐:困龙思想长江浪,

杨:虎落平阳想奔山岗。

徐:事到头来想一想,

杨:谁是忠良哪个是奸党?

李:忠良本是徐、杨将,奸贼就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国来掌,哀家跪死在昭阳!

(5)豫剧老电影王莽篡位扩展阅读:

《二进宫》是传统京剧《龙凤阁》中的一出,全剧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组成。又有同名川剧、徽剧、汉剧、湘剧、滇剧、河北梆子、晋剧、秦腔、豫剧、越调、曲剧等。

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了明穆宗(隆庆帝)死后,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年幼(时年10岁),李艳妃(历史上称为李贵妃,朱翊钧即皇帝后晋升为李太后)垂帘听政。其父李良(原型为武清伯李伟),蒙蔽李妃,企图篡位。

定国王徐延昭(原型为明朝首辅徐阶)、兵部侍郎杨波(原型为兵部尚书王崇古),于龙凤阁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甚剧,不欢而散。

李良封锁了昭阳宫,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已明。徐、杨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进宫进谏。此时李妃已悔悟,遂以国事相托。

后杨波发动人马,卒斩李良。《二进宫》描述的是探皇陵后,徐延昭(又做:徐彦召)、杨波(又称:杨侍郎)复入后宫,竭诚奏导。

李后深知徐、杨忠诚可托,威望骨鲠,足以慑服国丈。遂将幼主托付徐、杨,以固明室社稷。

⑥ 王莽篡位的电视剧有哪些

《光武大帝》、《汉光武大帝》、《长歌行》等。

《光武大帝》又名《刘秀救母》,是由赵勇执导,寇振海、杜志国、傅艺伟、姬麒麟、陶玉玲主演的十六集中国大陆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2002年首播。该剧讲述了光武大帝的人生故事。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是由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上海剧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林心如影视文化工作室(东阳横店)、安徽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古装历史剧。

该剧改编自李歆所着网络小说《秀丽江山》,讲述了西汉覆灭、王莽篡汉之后,阴丽华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格局中,与爱人刘秀并肩作战,历尽艰辛共同完成东汉伊始创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林心如在《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饰演东汉贤后光烈皇后阴丽华,她充分挖掘人物内心错综复杂的变化,精准拿捏角色举手投足间的神韵,将史书上恭谨俭约、仁爱孝顺、怜悯慈爱的贤后诠释得更加有血有肉。

⑦ 二进宫歌词

二进宫

歌词:

李艳妃 (内白) 唉!先王啊……(宫女、徐小姐、李艳妃同上。)

李艳妃 (二簧慢板)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看一看不觉是八月中秋。先王爷晏了驾太子年幼,太师爷起下了篡位奸谋。他那里父女情全然无有,竟把我孤儿寡母当作了马牛。徐小姐把守在宫门口,怕的是太师爷来把宫搜。

徐延昭 (内白) 大人请!

杨波 (内白) 千岁请!(徐延昭、杨波、杨公子同上。)

徐延昭 (二簧摇板) 探罢皇陵到昭阳,

杨波 (二簧摇板) 宫门上锁是贼李良。

徐延昭 (二簧摇板) 铜锤付与大人掌,(杨波接锤,交付杨公子。)

杨波 (二簧摇板) 击开宫门见皇娘。

杨公子 (白) 遵命。(二簧摇板) 铜锤一举双环断,

徐小姐 (二簧摇板) 何人大胆闯昭阳?

徐延昭、杨波 (同白) 我儿休要动手,此乃(杨四公子)(徐小姐),向前见礼。

杨公子 (白) 小将有礼。

徐小姐 (白) 还礼。(杨公子下。)

徐延昭 (白) 我儿启奏国太:就说徐、杨二家宫门候旨求见。(徐小姐进内。)

徐小姐 (白) 启奏国太:徐、杨二家宫门候旨求见。

李艳妃 (白) 宣他二人进宫!

徐小姐 (白) 国太有旨:徐杨二家进宫。

徐延昭 (白) 领旨。大人!

杨波 (白) 千岁!

徐延昭 (白) 此番进宫,将保国之事,启奏国太。

杨波 (白) 全仗千岁。

徐延昭 (白) 大人请!

杨波 (白) 千岁请!(二簧慢板) 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昔日里楚汉两争强,鸿门设宴要害汉王。张子房背宝剑把韩信来访,九里山前摆下战场。逼得个楚项羽乌江命丧,到后来封韩信三齐王。他朝中有一位萧何丞相,后宫院有一位吕后娘娘。

君臣们摆下了天罗地网,三宣韩信命丧未央。九月十三雪霜降,盖世忠良不能久长。千岁爷进寒宫学生不往。

徐延昭 (白) 怕者何来?

杨波 (二簧慢板) 怕的是辜负了十年寒窗、九载遨游、八月科场、七篇文章,才落得个兵部侍郎,怕只怕无有下场!

徐延昭 (白) 大人!(二簧原板) 说什么学韩信命丧未央,站宫门听老夫改说一桩:先王爷怎比得汉高皇上,龙国太怎比得吕后皇娘;李良贼怎比得萧何丞相,大人怎比三齐王。这寒宫权当作鸿门宴上,有老夫比樊哙、怀抱铜锤、保驾身旁,料也无妨。

杨波 (二簧原板) 我好比鱼儿闯过了千层罗网,受了些惊怕,着了些慌忙。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只要你忠心把国掌,老夫保你满门无伤,

杨波 (二簧原板) 千岁爷保学生满门无伤,舍死忘生闯进昭阳。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前面走的开国将,

杨波 (二簧原板) 后面跟随兵部侍郎。徐延昭 (二簧原板) 站立在宫门朝内望,

李艳妃 (哭) 先王啊……

杨波 (二簧原板) 又只见龙国太怀抱太子、两泪汪汪、口口声声哭的是先王!

徐延昭 (二簧原板) 龙国太哭的是江山难掌,

杨波 (二簧原板) 摆一摆手儿切莫要承当。

徐延昭 (二簧原板) 进宫去休行那君臣大礼,

杨波 (二簧原板) 学一个文站东,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武列西,

徐延昭、杨波 (同二簧原板) 各自分班站立在两厢。

李艳妃 (白) 先王啊!(二簧慢板) 李艳妃坐昭阳前思后想,想起了朝中事无有主张。耳边厢又听得朝靴底响,想必是徐、杨进了昭阳。有几句话儿我不好言讲,我只得怀抱太子、两泪汪汪、口口声声哭的是先王!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怀抱着幼主爷江山执掌,

杨波 (二簧原板) 为什么恨天怨地,颊带愁肠所为那桩?

李艳妃 (二簧原板) 并非是哀家颊带愁肠,都只为我朝中不得安康。

杨波 (二簧原板) 我朝中有什么祸从天降?

徐延昭 (二簧原板) 你就该请太师进宫来,父女们商量又待何妨?

李艳妃 (二簧原板) 太师爷心肠如同王莽,他要夺我皇儿锦绣家邦。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太师爷娘娘的父,他本是皇亲国丈,

杨波 (二簧原板) 未必他一旦无情,起下了篡位的心肠。太师爷忠良!

李艳妃 (二簧原板) 你道他无有那篡位的心肠,封锁昭阳为的是哪桩?

杨波 (二簧原板) 臣七月十三也曾把三本奏上,国太偏偏要让,

徐延昭 (二簧原板) 你言道:大明朝有事无事、不用徐杨二奸党,赶出朝房,龙国太自立为王。

李艳妃 (二簧原板) 先前的话儿休要讲,不看哀家看在先王。徐王兄保幼主登龙位上,我封你一字并肩王。

徐延昭 (二簧原板) 老臣年迈难把国掌,要保国还是那兵部侍郎。

李艳妃 (二簧原板) 徐王兄年纪迈难把国掌,转面来叫一声兵部侍郎:你保幼主登龙位上,你的名儿万古扬。

杨波 (二簧原板) 吓得臣低头不敢望,战战兢兢启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辞王本,今日里进宫来辞别皇娘。望国太开恩将臣放,放臣还乡落得个安康。

李艳妃 (二簧原板) 他二人把话一样讲,倒叫哀家无有主张。无奈何怀抱太子跪在昭阳,徐延昭 (二簧原板) 吓坏了定国王!

杨波 (二簧原板) 兵部侍郎!

徐延昭 (二簧原板) 自从盘古立帝邦,

杨波 (二簧原板) 君跪臣来臣怎敢当!

李艳妃 (二簧原板) 非是哀家来跪你,跪的是我皇儿锦绣家邦。

徐延昭 (二簧原板) 锦家邦来锦家邦,

杨波 (二簧原板) 臣有一本启奏皇娘。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

杨波 (二簧原板) 弟兄双双扶保朝纲;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李文北门带箭丧,

杨波 (二簧原板) 伴驾山前又收李刚。

徐延昭 (二簧原板) 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杨波 (二簧原板) 一将倒比一将强。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杨波 (二簧原板) 反把那李广斩首在法场。

徐延昭 (二簧原板) 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

杨波 (二簧原板) 哪一个忠良又有下场?

李艳妃 (二簧原板) 有下场来无下场,细听哀家说个比方:昔日里有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困龙思想长江浪,

杨波 (二簧原板) 虎落平阳想奔山岗。

徐延昭 (二簧原板) 国太思来国太想,

杨波 (二簧原板) 谁是忠良哪个是奸党?

李艳妃 (二簧原板) 忠良本是徐、杨将,奸党本是我父李良。二卿不把国来掌,哀家跪死在昭阳!

徐延昭 (二簧摇板) 铜锤一举娘娘请上,

杨波 (二簧摇板) 杨波搀起定国王。

徐延昭 (二簧摇板) 回头来奏一道太平表章,老杨波搬来了众家儿郎。

李艳妃 (白) 呀!(二簧摇板) 听说是杨波搬兵到,不由哀家喜眉梢。太子交与小姐抱,

徐小姐 (二簧摇板) 双手付与老年高。

徐延昭 (二簧摇板) 用手接过大明后,(白) 大人!

杨波 (白) 千岁!

徐延昭 (二簧摇板) 你保幼主坐龙楼。

杨波 (二簧摇板) 用手接过龙一条,两眼睁睁把臣瞧。低下头来生计巧……(白) 千岁!(二簧摇板) 浑身上下似水浇,难以保朝。

徐延昭 (二簧摇板) 大人不必生计巧,你的心事某猜着,莫不是保幼主嫌官小……(白) 是与不是?

杨波 (白) 这个……

徐延昭、杨波 (同笑) 哈哈哈……

徐延昭 (白) 国太!(二簧摇板) 加封杨波好保朝。

李艳妃 (白) 杨波听封!

杨波 (白) 臣。

李艳妃 (二簧摇板) 我封你七岁孩童戴纱帽,九岁女儿进皇朝,封你太子太保多荣耀,子子孙孙爵禄高。

(李艳妃、徐小姐、宫女同下。)

杨波 (二簧摇板) 叩罢头来谢龙恩,

徐延昭 (二簧摇板) 徐延昭代驾且平身。

杨波 (二簧摇板) 一文,

徐延昭 (二簧摇板) 一武,

徐延昭、杨波 (同二簧摇板) 出宫门,

杨波 (二簧摇板) 仗着太子叫皇兄:大明江山还仗你,

徐延昭 (二簧摇板) 保国家全仗你杨家父子兵。

(徐延昭、杨波同下。)

(7)豫剧老电影王莽篡位扩展阅读:

《二进宫》是传统京剧《龙凤阁》中的一出,全剧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组成。又有同名川剧、徽剧、汉剧、湘剧、滇剧、河北梆子、晋剧、秦腔、豫剧、越调、曲剧等。

《二进宫》讲述了明穆宗(隆庆帝)死后,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年幼(时年10岁),李艳妃(历史上称为李贵妃,朱翊钧即皇帝后晋升为李太后)垂帘听政。其父李良(原型为武清伯李伟),蒙蔽李妃,企图篡位。

定国王徐延昭(原型为明朝首辅徐阶)、兵部侍郎杨波(原型为兵部尚书王崇古),于龙凤阁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甚剧,不欢而散。李良封锁了昭阳宫,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已明。徐、杨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进宫进谏。此时李妃已悔悟,遂以国事相托。

后杨波发动人马,卒斩李良。《二进宫》描述的是探皇陵后,徐延昭(又做:徐彦召)、杨波(又称:杨侍郎)复入后宫,竭诚奏导。李后深知徐、杨忠诚可托,威望骨鲠,足以慑服国丈。遂将幼主托付徐、杨,以固明室社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进宫

⑧ 有谁能说出中国文字的传统文化

古文字中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放

林之达

传播学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到中国大陆以来,两岸三地的传播学者一直在探索传播学的中国化问题,并为此召开了几次研讨会。我比较赞同大多数学者的这样一个观点,即传播学的中国化有两大任务:一是根据中国国情,把国外传播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解决中国传播问题;二是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几千年的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以丰富人类传播理论宝库。

在如何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思考上有两条思路:一是普通的思路,即从全部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文献中系统收集、整理、提炼传播理论;另一条是1997年11月我在厦门大学召开的有两岸三地学者参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研讨会”上提出的新思路:考察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什么特殊困难、特殊矛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特殊困难、化解这些特殊矛盾而取得惊人的传播效果的。

根据新思路,我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面临的第一个特殊传播困难、特殊传播矛盾就是:如何跨越万丈文盲、半文盲深渊,把深奥难懂的古代典籍中的思想观念传播并深入到处于文盲、半文盲的广大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播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着作如《尚书》、《老子》、《论语》、《孟子》、《左传》、《墨子》、《韩非子》、《荀子》等,都是用深奥的古文字写成的,即使是识字的人,如没有一定的古汉语功底也是难以读懂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经典着作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满招损,谦受益”、“克勤克俭”(《尚书·大禹谟》),“名正言顺”(《论语·子路》),颂扬公而忘私的“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等等内容,却传播到了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千千万万穷苦老百姓当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面对深奥的古文字与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受众这一奇特矛盾,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竟能取得如此奇特的传播效果,其诀窍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

一、文字传播作用于心理的特点

为什么要先从这里谈起?因为传播不能直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正像电流不能直接做功,它必须通过电灯、电炉、电动机之类的能量转换器,将电能转换成光能、热能、动能之后才能做功一样,传播中的信息流也不能直接做功,它必须先通过受传者的心理,将余也鲁教授发现的“高度浓缩了的信息能”转换成受传者的动力(欲望、动机、理想、抱负等精神冲动力量及其理智制动力量)和能力(知识、经验等智力和技能)。这些由传播中的信息能转化来的动力和能力外化为受传者的言行作用于社会,才间接产生了传播的社会经济效益。由此我们提出了两个观点或两个假设:
1.传播的作用点是受传者心理。

2.心理是传播中“高度浓缩了的信息能”的唯一能量转换器。既然传播的作用点是心理,而且要通过心理将传播中的信息能转换成受传者的精神动力和能力,才可能进一步实现传播的社会效果,所以,谈文字传播及其效果就不能不先谈谈文字传播作用于受传者心理的特点,谈文字传播的转换,就不能不谈以同一标准与文字传播同时划分出来的其它几类传播。

为了便于考察传播对心理的作用机制,我们以传播中的信息转换成什么信号,通过什么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为标准,把传播划分为声音传播(或称口头传播)、形象传播(或称直观传播)、文字传播和综合传播四类。它们各自的内涵如下:

声音传播(口头传播)是将传播内容转换成声音信号,通过受传者的听觉器官作用其大脑的传播。

形象传播(直观传播)是将传播内容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受传者的视觉器官作用其大脑的传播。

文字传播是将表征传播内容的词的符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受传者的视觉器官作用其大脑的传播。

综合传播是将传播内容同时转换成声音的、光的或其它信号(如盲文),通过受传者的听觉、视觉或其它感觉器官(如触觉)作用其大脑的传播。

文字传播与其它几种传播比较起来,在作用于受传者的心理方面有它的优势和弱点:
由无生命的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的光信号,就不如发自肺腑的声音信号富于抑扬与顿挫、高昂与低沉、铿锵与轻柔、急促与缓慢的多变化的表现力。因此,反映同一传播内容的文字传播就不如声音传播(或口头传播)传情、传神、感人,特别是直接口头传播(如谈心、座谈、对话、演讲、答记者问等),不仅可以给受传者提供更多实事材料以增强受传者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而且,还可根据受传者的反馈(提问、要求或面部表情等等)及时调节传播的速度、次数、内容、方式和时间,使直接声音传播更具针对性,更能满足受传者的心理需要,更能解决受传者具体的活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问题;另一方面,传播者在进行文字传播时比进行口头传播时考虑得更周密,思维更有条理,用词更准确,因而,文字传播比口头传播更能准确地表达传播内容的精神,减少传播的歧义和受传者的误解。由于声音转瞬即逝,文字固定难变,所以,文字传播比起口头传播来,更能使受传者可以自由地控制接受传播的速度、次数和时间,受传者对传播内容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句话不清楚,还可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直观传播比起文字传播来,形象、生动、具体,一目了然,不仅减少传播者在描述传播内容和受传者根据描述而进行想象时的繁杂、失真、走样,而且给受传者“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感。当然,文字作为表征概念的词的符号,比起仅反映事物表面形象的直观传播来,更多地要求受传者运用逻辑思维,因而更便于受传者把握传播内容的本质。受传者仅凭直观传播提供的表面形象要把握传播内容的本质,还需自己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思索、提炼才成。与口头传播、直观传播比较,文字传播的最大弱点是以受传者识字为前提。口头传播、直观传播不受对象文化程度的限制,从文盲到教授都可不同程度地接受、理解其传播内容。而文字传播却囿于非文盲的有限受众中,我国古代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文盲,文字传播对他们不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就巧妙地把文字传播加工、转换成口头传播、综合传播和直观传播。本文只谈前者,至于如何把文字传播加工、转换成直观传播,限于篇幅,留待另文交待。

二、经典→话本→演说

由于古文严重脱离民间语言,如果一个精通古文的热心传播者指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经典着作,一个字一个字念给不识字的老百姓听,他们是绝对听不懂的,即使这位传播者对每个字作些解释,老百姓对这种干巴巴的传播也会大倒胃口,不感兴趣。这就是说将经典着作的文字简单生硬地直接转换成声音向老百姓传播是行不通的。

怎么办?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长期摸索出一个妙法就是加工,其程序如下:

第一步,由书会先生或书铺中人针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趣、审美需要,把经典着作中的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溶化在具体的人物、事件中,这些人物、事件艺术加工成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肺腑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用老百姓的语言写成一本本通俗易懂的话本。如《封神榜》、《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全像列国志平话》、《英烈传》、《西汉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说唐》、《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全传》、《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全传》、《大唐三藏取经平话》、《大宋中兴岳王传》、《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清平山堂话本》、《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长篇话本、短篇话本集。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话本有1056种。单是南宋说书人常用的话本也有108种。这些话本内容大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着作。如在元代刻印的《新刊金相平话秦并六国》的中卷里,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情节与《史记·刺客列传》完全相同。

第二步,由说书人依据话本在文化娱乐休息场所向广大听众演说。这些说书人与书会先生有所不同。书会先生“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夷坚志》无有不鉴,《秀莹集》所载皆通”。他们不是那种闭门读书,迂阔不达时务的传统文人,而是既通经典,又懂天文、地理等各种科学知识,熟悉老百姓生活、情趣和通俗小说程式的多才多艺、机敏开朗的文人。他们熟透两头———经典和民情,所以,能够将经典中的内容加工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本,在说书人与经典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说书人则不一定精通经典,他们主要特长就在于有非凡的演讲艺术,在将话本的文字转换成声音向听众传播时,绘声绘色,能深深地吸引、感动听众:“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慎;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明末有个说书家莫后光,“三伏时每寓萧寺,说《西游》、《水浒》,听者当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无挥汗者”。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得力于评话家柳敬亭一流人,善揣摩社会心理,就书(话本)中记载,为之穷形极相,描头添足,令听者眉色飞舞,不肯间断”致使“妇孺皆耳熟详矣”。正是一批又一批优秀说书人,一代又一代地宣讲传统话本,使“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之事,无不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不倦”。请看,深藏在经典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被开发出来,加工成适合民众“口味”的“美味佳肴”后,传播效果是多么的好啊,老百姓不但熟悉了这些融汇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物、事件,而且,还为这些人物、事件中的是非争论不休,而争论乃是传播效果的拓展和深化。

经典→话本→演说,这是我国历史上跨越万丈文盲深渊上的一座传播大桥,传统文化经典着作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就是取道这座大桥才传到了寻常百姓家,使妇孺皆知。

三、经典→脚本→表演

把经典中深奥难懂的古文加工成通俗易懂的话本,再将话本的文字巧妙地转换成声音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确实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文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辟了一条通向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心灵的传播大道。但是,人民群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知其情不见其境,还得想象传播者口头叙述的人物形象、事件情境。而不同的受传者由于个体经验、文化水平、人生阅历、价值观、道德观的不同,对同一传播者传播的同一内容的想象也不尽相同甚至极不相同。可见,仅仅靠单一的声音传播,在受众中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千差万别的。

如何减少这种差别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想出的办法是,将经典着作中的内容最终同时转换成声音和光信号,通过受传者的听觉和视觉器官作用其大脑,使受传者既闻其声又见其人,既知其情又见其境,减少想象时的走样和歧变。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也是由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或剧作家,将经典着作中的内容加工成通俗易懂的戏剧脚本。这些脚本内容十分广泛,有取材于经典着作的,如《东郭记》(取材于《孟子》)、《将相和》、《易水寒》(取材于《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刺客列传》)、《汉宫秋》(取材于《史记》的《匈奴列传》和《汉书·元帝纪》)、《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和《史记》的《赵世家》)、《读离骚》(取材于《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白兔记》(取材于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还有《楚昭公疏者下船》、《单刀会》、《刘玄德独赴襄阳会》、《汉高祖濯足气英布》、《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空城计》、《失街亭》等等都是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或剧作家依据某种典籍提供的一丁点儿线索,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有的脚本虽取材于民间传说,但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或剧作家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来塑造剧中人,如《铡美案》、《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琵琶记》、《窦娥冤》、《孝义士赵礼让肥》、《争报恩三虎下山》、《打渔?家》、《目连救母》这类传统剧目数不胜数,单是京剧保存的传统剧就有1120余出,更何况,除京剧之外还有豫剧、浙剧、越剧、陕剧、湘剧、汉剧、川剧、楚剧、闽剧、沪剧等,地方剧种各自保留的传统剧目就更不计其数了。

这些剧目的作者们创作的态度是很严肃认真的,例如清康熙年间的剧作家李渔,在其专着《一家言》中的“闲情偶寄”部分说,戏剧要写得浅显,使“读书人和不读书人以及妇人及小儿都能同看”;要“直说明言”,如果使人费解或要深思后才懂,就不算好的脚本。他还认为,写剧本必须联系舞台,他自己写剧本时,“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由直书,否则搁笔”。他认为戏剧的神圣使命就是“劝善惩恶”,因老百姓“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戏剧,“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像这样,从“劝善惩恶”出发,创作时处处为“识字知书者少”的老百姓着想的严肃认真的剧作家何止李渔一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汤显祖直至写了爱
国主义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我们民族有多少优秀的书会先生、书会才人、剧作家,一生为传播传统文化而呕心沥血,仅关汉卿创作的剧目就有67种。

第二步,由戏剧演员将剧目脚本描写的人物、事件再现于舞台。由于舞台表演作用于受传者的生理心理机制是将脚本的文字同时转换成光和声音信号,通过受传者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作用其心理,使受传者既闻其声又见其人,既领其情又观其境,其印象就比单纯的口头传播或文字传播所产生的印象更生动,更具体,更深刻更难忘,传播效果也就更好。所以,清人觚庵说“《三国演义》一书,其能普及于社会者,不仅文字之力”,更“得力于梨园子弟,如《凤仪亭》《空城计》、《定军山》、《火烧连营》、《七擒孟获等着名之剧何止数千,袍笏登场,粉墨杂演”展示“忠奸,足使当场数百人同时感触而增记忆”。其实,不只是《三国演义》一书如此一切文字传播的内容一旦加工成戏剧来表演,就会大大增强“普及于社会”的传播能力。有了好的剧目脚本,还必须有好的演员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不同演员扮演同一剧目里的同一角色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就是同一演员先后扮演同一角色,其传播效果也随着他的表演功力的变化而变化。明代有个名叫颜可观的演员,先扮演《赵氏孤儿》一剧中的公孙杵臼,演完之后,观众一点反映也没有。他回到家里,左手捋须,右手打自己的嘴巴,惩罚自己用功不力,然后对着穿衣镜,抱着一个木雕孤儿,一面哭,一面念唱。练习了很久很久,再出演,千百观众都为之痛苦失声。很多演员为了把角色演得逼真、感人,不辞辛苦,爬山涉水,深入到生活中观察角色所表征的人物,长年累月揣摩人物的心态、习惯及个性特色。明末,南京有名叫“兴化部”和“华林部”的两个着名戏班,有一次两个戏班对台都演《鸣凤记》。观众评论说,兴化部戏班演的严嵩不如华林部戏班演得好。兴化部戏班演严嵩的演员马锦听到后,立即改换服装到北京,投身到某相国的门下充当一名走卒,每天仔细观察这位相国的举止神态,模仿其语言,历时三年,再回南京登台演严嵩,把个相国的“味”全给演出来了,华林部演严嵩的演员也来看了,很有感触地向马锦拜服:“马兄真把严嵩演活了!佩服,佩服。”由于演员全身心投入角色,演得“兴会淋漓”,使看的人“觉得分外津津有味”。有的受传者甚至被剧情陶醉到“令人欲仙欲死”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着作中的内容被加工成戏剧来表演,可收到传神、传情、感人的传播效果。

经典→脚本→表演,这是我国历史上跨越万丈文盲深渊的又一座更宽广的传播大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就是通过这座大桥才传到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心灵中发芽、生根、开花的。小结在我国传播史上有一道难题,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们的面前:如何跨越万丈文盲深渊,把深奥难懂的古代典籍中的思想观念深入民心,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播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们探索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

第一,将深奥难懂的古代典籍中的内容加工成“话本”、“脚本”。这些“话本”、“脚本”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是适合民众审美情趣的文化“美味佳肴”。

第二,根据口头传播、直观传播、文字传播、综合传播作用于心理的特点,将文字传播的“话本”转换成口头传播;将文字传播的“脚本”转换成综合传播。

这样,就把禁锢在古代典籍里的传统文化精华解放出来,让还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千千万万民众也可以接受、理解、吸收,并发扬光大。

既然是适合民众“胃口”的“美味佳肴”,而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广大民众又可能“品尝”,这就出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津津有味”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播效果。

⑨ 秦腔有哪些剧目

秦腔的剧目有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等。

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 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9)豫剧老电影王莽篡位扩展阅读: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

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