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洪湖赤卫队》在电视上怎么搜不到
电影《洪湖赤卫队》是1961年拍摄的电影距今时间太久了,这种老电影自然在一般电视影片库里搜不到的,网络搜下还是能找到的。
Ⅱ 《洪湖赤卫队(1961)》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洪湖赤卫队》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VC0JdMSrSAQmiw7SuAzzhw 提取码:ghvw
《洪湖赤卫队》
导演: 谢添、陈方千、徐枫
编剧: 张敬安、梅少山
主演: 王玉珍、夏奎斌、傅凌、谢添、陈仁萱、章继超、王正相、程学钦、刘淑琪、周森冠、李金梅、徐彬、程小峰、彭洪钧、陈金鹏、曹增银、刘利、郭秉、封顺
类型: 音乐、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61
片长: 112分钟
1930年夏,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王玉珍饰)和大队长刘闯(夏奎斌饰),根据战略需要率赤卫队主动撤退——用韩英的话讲就是把拳头缩回来为了更猛烈地打击敌人。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陈金鹏饰)勾结保安团冯团长(曹增根饰)乘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谢添饰)提供的情报,组织力量重创犯敌。敌人伪装撤退,意欲阴谋偷袭。韩英识破诡计,便和刘闯率员狙击。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刘淑琪饰),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韩英大义凛然地表达了自己献出生命都不会投降的高尚情操。但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开始有些急躁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彭洪钧饰)作内线,妄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终于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该片曾于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Ⅲ 洪湖赤卫队观后感
《洪湖赤卫队》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故事。半个世纪以来,这部红色电影深深影响了数代人,赤卫队队长刘闯、党支部书记韩英等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在那个物资匮乏、战火频发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员自发恪守党组织纪律,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对摘取胜利充满信心,这源自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崇拜和坚持。
如此坚定的信仰令我十分动容。信仰,这个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遗忘的词,在那一段艰苦岁月里显得格外清晰,如同黑夜里的火炬一般指引着前方的路,也点亮了群众的心。
《洪湖赤卫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革命战争题材歌剧艺术片,由谢添、陈方千、徐枫执导,王玉珍主演,于1961年春节开始在中国公映,1977年1月1日重新放映。
该片根据湖北省实验歌剧团演出的同名歌剧改编,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故事。
Ⅳ 电影洪湖赤卫队韩英扮演者
你好!电影《洪湖赤卫队》韩英的扮演者是王玉珍。
王玉珍,着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六十年代初,王玉珍在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红遍大江南北。她塑造的女英雄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世纪。
Ⅳ 洪湖赤卫队电影简介
《洪湖赤卫队》电影简介:
中文名:洪湖赤卫队
发行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谢添
类型:抗战、红色经典
主演:王玉珍,夏奎斌,傅凌,谢添
片长:约112分钟
对白语言:国语
剧情简介:
1930年夏,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王玉珍饰)和大队长刘闯(夏奎斌饰),根据战略需要率赤卫队主动撤退——用韩英的话讲就是把拳头缩回来为了更猛烈地打击敌人。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陈金鹏饰)勾结保安团冯团长(曹增根饰)乘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谢添饰)提供的情报,组织力量重创犯敌。敌人伪装撤退,意欲阴谋偷袭。韩英识破诡计,便和刘闯率员狙击。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刘淑琪饰),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韩英大义凛然地表达了自己献出生命都不会投降的高尚情操。但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开始有些急躁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彭洪钧饰)作内线,妄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终于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Ⅵ 洪湖赤卫队梗概
1927年,洪湖地区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1930年的夏天,国民党保安团乘红军主力部队离开洪湖开辟新区之际,纠集当地的地主武装卷土重来,妄图复辟。
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洪湖赤卫队和革命群众,纷纷奋起杀敌。赤卫队大队长刘闯更是义愤填膺,准备率领队伍去打击敌人。乡党委书记韩英从县委回来,向大家传达了县委的指示,决定遵循毛泽东同志在江西中央苏区对敌斗争的经验,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不与敌人死打硬拼,而要机智勇敢、机动灵活地去打击敌人。
幕后花絮
1、1960年9月初,该片在洪湖瞿家湾开机。因为当地天气变化无常,“刘闯叉鱼”的镜头拍了三天才拍好 。
2、该片在北京拍摄时,时值物资困难时期,所有演职人员每天只有七两米的指标,饿得浑身浮肿。剧中韩英身陷牢房形容憔悴,其实,扮演者王玉珍那张浮肿的脸是饥饿造成的[8]。而饰演“刘闯”的夏奎斌饿得面黄肌瘦,而刘闯这一角色又必须看起来强壮,于是,化妆师把棉花塞进他的腮帮子,并让摄影师仰拍 。
3、“文革”中因贺龙受迫害,该片遭禁映,直至1977年初才复映
Ⅶ 老电影洪湖赤队剧情介绍
剧情简介编辑
1930年夏,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王玉珍饰)和大队长刘闯(夏奎斌饰),根据战略需要率赤卫队主动撤退——用韩英的话讲就是把拳头缩回来为了更猛烈地打击敌人。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陈金鹏饰)勾结保安团冯团长(曹增根饰)乘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谢添饰)提供的情报,组织力量重创犯敌。敌人伪装撤退,意欲阴谋偷袭。韩英识破诡计,便和刘闯率员狙击。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刘淑琪饰),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韩英大义凛然地表达了自己献出生命都不会投降的高尚情操。但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开始有些急躁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彭洪钧饰)作内线,妄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终于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Ⅷ 《洪湖赤卫队》发生在什么地方
《洪湖赤卫队》发生在洪湖地区。
《洪湖赤卫队》讲述了1927年,洪湖地区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
1930年的夏天,国民党保安团乘红军主力部队离开洪湖开辟新区之际,纠集当地的地主武装卷土重来,妄图复辟。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洪湖赤卫队和革命群众,为保卫人民政权,纷纷奋起杀敌。
《洪湖赤卫队》的创作背景:
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排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首演,1960年,周扬在观看该剧演出的第二天就找到北影厂的厂长汪洋,提出让北影厂将该剧搬上银幕。
谢添、陈方千也主动请缨,希望执导影片。经过研究,北影厂同意拍摄电影版《洪湖赤卫队》,将谢、陈作为导演首选。
汪洋率谢、陈两度与湖北省实验歌剧团、湖北省委宣传部负责人,就电影改编、拍摄方针、要求以及时间、经费,进行沟通协商,确定由北影与武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武影派导演徐枫及相关人员协作,原剧的编剧和作曲都参与剧本改编。
Ⅸ 电影《洪湖赤卫队》故事,韩英原型是谁
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是有年龄之分的。
小时候,笔者特别不喜欢的一部电影,成年后却念念不忘。
这就是本文要说的《洪湖赤卫队》。
以前为什么不喜欢?很简单,里面打仗的镜头很少,反而动不动一言不合就开唱,唱的还不是流行歌曲,而是节奏舒缓的歌剧,笔者小时候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就像迅哥儿在《社戏》里看老旦唱戏。
但是,经典作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等到笔者成年之后再看《洪湖赤卫队》,那种心情和幼时真是天差地别。至今笔者仍然经常将《洪湖赤卫队》里的三段插曲挂在嘴边。
结语,《洪湖赤卫队》电影和歌剧都曾遭遇过厄运,但经典的作品永远是深入人心的,《洪湖赤卫队》电影在复映后成为很多人的首选,《洪湖赤卫队》歌剧则长盛不衰至今已经演出了一千多场。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Ⅹ 电影洪湖赤卫队中韩英扮演者
《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饰演者是王玉珍。王玉珍,1935年生,女,湖北沔阳人。着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历任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她塑造的女英雄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王玉珍早年经历
1935年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民家庭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
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她记得有个礼拜,家里没有菜吃,每天都是豆瓣酱拌饭。这样的情形还算好的,更糟的是揭不开锅的时候。因此,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
自小随父母来到武汉,武汉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武汉硚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想掌握一门手艺,自食其力。结果学了两天,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旁边办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
不久就赶上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结果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团。在歌咏班同去考试的四人中,只有她一人被录取。她的歌唱之路由此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