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剧视频全剧
我把压缩包传到网络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问附件
点击压缩包下载。直接下载,没有密码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手机提问的用户查看。请要用电脑网页版查看下载
2. 评剧电影《花为媒》讲的是个什么故事详细一点
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前去张家花园相亲。张五可恨王俊卿拒婚之情,但见贾俊英英俊文雅,心中之恨,顿时雪化冰消,并赠红玫瑰,私订终身。贾俊英将张五可私赠的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拒不接受,并将红玫瑰扔在地上。
阮妈又向王母献策,先将张家小姐娶来,待王俊卿看到如花似玉的张五可,病必好。王母只好应允,于是婚事商定,定期迎娶。李月娥得知,痛苦万分。李母溺爱其女,乘李父不在家中,采纳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王俊卿拜堂成亲。
王俊卿以为新娘是张五可,拒不拜堂。当他听说新娘是表姐李月娥,顿时心花怒放,疾病痊愈。待张五可的花轿前来,他们早已拜完花堂。张五可闻知此事,心中大怒,立即闯进洞房,质问王俊卿。阮妈见状,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此际,突然发现贾俊英,随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
(2)评剧老电影亲香连扩展阅读:
基本信息:
《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着《聊斋志异》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变为舞台剧,后由着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1963年拍摄为戏曲电影。由方荧执导,吴祖光编剧,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
中文名:《花为媒》
外文名:Flower is a Go-between
出品时间:1963年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方荧
编剧:陈怀萍,吕子英,吴祖光
类型:戏曲片,评剧
主演:新凤霞,赵丽蓉,爱丽君,李忆兰
片长:1小时47分27秒
上映时间:1964年
对白语言:评剧
色彩:彩色
改编出处:《聊斋志异。王桂庵。子寄生》
3. 关于评剧的知识 速求!!!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韩少云《小女婿》剧照评剧来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着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复。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着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着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着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着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着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着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着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着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编辑本段]【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脚称“上装”,丑脚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脚)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当。1909至1912年,“拆出戏”经过改革创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剧种——评剧(初名平腔梆子戏)。随着剧目种类的增多,题材范围的扩展,评剧的表演行当仿效京、梆大剧种行当门类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积累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各行当的表演艺术。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编辑本段]【显着特征】
评剧的显着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地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
[编辑本段]【评剧流派】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评剧流派划分
月明珠(调):花莲舫、
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 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玲(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谷(文月)派:张秀云、王丽京等。
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4. 评剧(春香传丿春香和李梦龙的一段对唱唱段
李梦龙:你看一轮皓月挂天心,照遍庭外寂寂园林。明月呀,若是晓人意,定羡你我恩爱深。春香:恩爱深,恩爱深,踏穿铁鞋无处寻。梦龙:好似形影相随伴。春香:好似鸳鸯并头枕。梦龙:又好似花开并蒂连理枝。春香:又好似针线密密织绣锦。梦龙:恩情有如海洋水。春香:爱河还比海洋深。梦龙:(白)春香,你我何不订个百年之约。春香:(白)百年之约。梦龙:(白)是呀,百年之后,你我都变作……春香:变作什么?梦龙:(唱)我变做紫禁城内龙凤鼓,你变做长安钟楼万寿钟。春香:钟声鸣当当当、梦龙:鼓声响咚咚咚。春香:钟声敲醒千家梦。梦龙:鼓声诉尽百姓衷。春香:别人只闻钟鼓响。梦龙:谁知是你我两心通。春香:春香当当当、梦龙:梦龙咚咚咚。春香:沧海桑田多变故。梦龙:钟鼓万年永敲动。我再变银河之水在天界,你变地上江和海。就是那千年旱灾,也晒不干,海水源源天上来。春香:你我变作双宿双飞比翼鸟,振翅翱翔在碧霄。飞过青山共绿水,自由自在乐逍遥。梦龙:但愿百年人不老。春香:但愿夜夜如今宵。合唱:月常圆,人不老,百年一日如今宵。
5. 评剧香莲嫂又叫什么名
我知道评剧侧美案里有秦香莲,是很有名的,特别是小白玉霜演的最好。别的剧种也有此戏,都很好看。
6. 评剧《花为媒》选段的词是什么
《绣罢了红线绣绿线》
(李月娥唱)绣罢了红线绣绿线,香罗帕银针上下穿。李月娥独坐闺房不住地盼,盼到今天,我是多么样的喜欢。今天我到舅舅家中去拜寿,喜得是又看见俊卿我们离别已三年。表姐弟自幼小儿青梅竹马情深意远,他有心我有意,他心我意紧相连。自别后常思念,女儿家的衷肠话我们能对谁言,说不尽心事有千万,这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哪。盼的是这一日,怕的是这一天。盼的是重相见,怕的是意难宣。绣一条香罗帕把我的情意传,罗帕上不把别的绣,单绣那同根同叶同生同长、水灵灵的一对并蒂莲。
《玫瑰调》
(张五可唱)玫瑰花开颜色鲜,梨花赛雪满栏杆,满栏杆;百花园里花正艳,蜜蜂儿蝴蝶儿飞舞在花前,飞舞在花前;我张家姐妹有五个,五朵鲜花肩挨着肩,肩挨着肩;只因为女大都当嫁,四位姐姐风流云散,各自配姻缘,配姻缘;撇下我张五可闺中寂寞无人伴,怕的是春去百花残,百花残,粉皮墙锁深深院,辜负了日暖风和四月天,闷坏了女婵娟,闷坏了女婵娟。
《照菱花镜》
(张五可白)太阳一出红满楼,清晨喜鹊唱枝头。今早喜鹊当头,莫非我与王俊卿的亲事准能成就。(唱)早听说王俊卿人才一表,身居在绣楼上见他不着,好一似银河隔阻无有通道,愿阮妈能给我们搭上这座顺心桥。
(张唱)听此言不由我心中气恼,王俊卿大不该将我笑嘲。想必是自己难辨拙与巧,我何不对菱花自作推敲。(白)将菱花备好。(青春白)是,小姐,菱花备好。
(张唱)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见自己生来的俊好似鲜花一样娇。头上的青丝发乌光闪耀,插一枝红玫瑰紧压着鬓梢。面似芙蓉、眉如新月、耳如元宝,鼻如悬胆、齿如扁贝呀,我这口似樱桃,水灵灵一双杏眼似笑非笑,翠耳环戴两边,临风就摆摇。上身穿苏州绣靠身小袄,紧裹着这一掐杨柳细腰。八幅裙腰间系珠围翠绕,轻移步慢转身裙带儿飘飘。对菱花仔细照我样样都好,真好象九天仙女下云霄。(白)你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呀!嗯,你长得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你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唱)越看越想心越恼,推倒菱花不再瞧。怒冲冲我把青春叫,唤阮妈上楼问根苗。
7. 求评剧<花为媒>的歌词
这是我照着MTV抄下来的评剧<花为媒>的部分歌词,与大家共赏.
《夸李月娥》
(白)好一个俊俏的女子呀(唱)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只见她头发怎么那么黑/她那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高挽凤髻不前又不后/有个名儿叫仙人鬏/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哦/颤颤悠悠/真亚似金鸡怎么那个乱点头/芙蓉面眉如远山秀/杏核儿眼灵性儿透/她的鼻梁骨儿高/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珠她不薄又不厚/耳戴着八宝点翠叫做什么赤金钩/上身穿着本是红绣衫/踏金边又把云字扣/周围是万字不到头/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内套小衬衫/她的袖口有点瘦/她整了一整妆/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劲/透了一透袖/嘿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的腕似白莲藕/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哇/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下身穿八幅裙捏百褶是云霞绉/俱都是锦绣罗缎绸/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彩的丝绒绳儿又把底收/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猜不透这个好姑娘是几世修/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年轻的人爱不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迈的老者见了她/眉开色悦赞成的也得点头/世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报花名》
(白)花开四季皆应景,俱是天生地造成。(五)阮妈妈呀(阮)他怎么还不事业呀(五)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阮)你再报夏季给我听啊(五)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他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阮)都是那个并蒂莲哪(五)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月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阮)朵朵都是黄啊(五)冬季里雪纷飞/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岸上添呀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阮)转眼是新春(五)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却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剌儿扎的慌/好花哪怕人谈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虽然是满园的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张五可坐绣楼》
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见自己生来的俊好似鲜花一样娇/头上的青丝发乌光闪耀/插一枝红玫瑰紧压着鬓梢/面似芙蓉眉如新月耳如元宝/鼻如悬胆齿如扁贝呀/我这口似樱桃/水灵灵一双杏眼似笑非笑/翠耳环戴两边/临风就摆摇/上身穿苏州绣靠身小袄/紧裹着这一掐杨柳细腰/八幅裙腰间系珠围翠绕/轻移步慢转身裙带飘飘/对菱花我仔细照/我样样都好/真好像九天仙女下云霄(白)你怎么长的这么好看哪/你长的这么好看那王俊青怎么就不要你呢/哼你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五)越看越想心越恼/推倒菱花不再瞧/怒冲冲我把青春叫/唤阮妈上楼问根苗
《张五可观花》
玫瑰花颜色鲜/梨花赛雪满栏杆/满栏杆/百花园里花正艳/蜜蜂儿蝴蝶儿飞舞在花前/飞舞在花前/我张家姐妹有五个/五朵鲜花肩挨着肩/肩挨着肩/只因为女大都当嫁/四位姐姐风流云散/各自配姻缘/配姻缘/撇下我张五可闺中寂寞无人伴/怕的是春去百花残/百花残/粉皮墙锁深深院/辜负了日暖风和四月天/闷坏了女婵娟/闷坏了女婵娟
《绣罢了红线绣绿线》
绣罢了红线绣绿线,香罗帕银针上下穿。李月娥独坐闺房不住地盼,盼到今天,我是多么样的喜欢。今天我到舅舅家中去拜寿,喜得是又看见俊卿我们离别已三年。表姐弟自幼小儿青梅竹马情深意远,他有心我有意,他心我意紧相连。自别后常思念,女儿家的衷肠话我们能对谁言?说不尽心事有千万,这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哪。盼的是这一日,怕的是这一天。盼的是重相见,怕的是意难宣。绣一条香罗帕把我的情意传,罗帕上不把别的绣,单绣那同根同叶同生同长、水灵灵的一对并蒂莲!
8. 评剧在早期被叫做什么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着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复。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着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着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着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着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着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着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着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着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着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
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
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
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
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
《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
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评剧的历史沿革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复。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着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筱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着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着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着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陈少舫、席宝坤、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着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鑫艳玲等;天津评剧院,着名演员有鲜灵霞、刘翠霞、六岁红、莲小君、李福安等;哈尔滨评剧院,着名演员有喜彩苓、刘小楼等。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着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10. 什么是越剧和评剧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上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年评剧刚进北京时,有人以轻蔑的口气称之为蹦蹦戏。但是,一经接触,便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北京的一大剧种。其实,评剧就是由东北的民间歌舞蹦蹦与河北唐山一带盛行的坐唱艺术莲花落,吸收、延用了全套河北梆子乐队组成的。最初是贫苦的农民以唱莲花落走村串户来谋生,通过在演唱中不断地改变、丰富,很受欢迎。唱到东北一带,与同样由莲花节子板伴奏的蹦蹦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剧。后来由金菊花、成兆才等组成的演出班子到唐山市的茶园演出,为适应剧场的演出需要,他们对演出形式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造,不仅增加了梆子的伴奏乐队,还把演员分成了行当,丰富了唱腔和音乐,并取名为平腔梆子戏。
评剧的演出剧目以民间风情故事为主,如《王二姐思夫》、《杨三姐告状》、《王小二赶脚》、《老妈妈赴善会》等。评剧的发展很快,随着月明珠、金开芳等人到东北、天津等地的演出就开始在东北一带流传。出现了辽宁的李金顺等人的奉天落子戏班;天津刘翠霞等人组成的唐山落子戏班;芙蓉花、白玉霜等人进入北京后曾轰动一时;不久白玉霜、喜彩莲到上海也大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又成立了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魏荣元等人组成的中国评剧院;筱俊亭、韩少云组成的沈阳评剧院;鲜灵霞等组成的天津评剧院;喜彩苓为主的黑龙江评剧院。先后上演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向阳商店》、《秦香莲》等。另外在中南、西北、西南地区也广为流传,已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剧种。
作为中国戏曲第一大地方剧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评剧艺术,以她地域特色和独有的惟美艺术魅力,深深地扎根于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特别是沈阳评剧院创始的“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响誉全国,广为流传、影响致深。“韩、花、筱”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沈阳这座城市文化的代名词,与她的成长密不可分,“韩、花、筱”是沈阳的骄傲。
沈阳评剧院早在60年代就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剧院,评剧院曾创作并演出脍炙人口的《小女婿》、《黛诺》、《风流寡妇》、《疙瘩屯》等众多经典剧目,影响着几代人,有的名段传唱至今,不仅让人们记住了舞台上鲜活的艺术形象,戏剧情节给人们带来的启迪,至今难以忘怀,“韩、花、筱”的艺术流派已成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沈阳的评剧艺术在中国评剧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曾创下了许许多多的辉煌。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及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目前,这个剧种除了华北,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中也有不少评剧表演团体,无论在城市和农村,它都有广泛的观众基础,生命力日渐兴旺,影响亦臻扩大。特别是其代表剧目《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等摄制成影片公映后,这个剧种亦为全国各地的广大观众所熟悉与喜爱.
越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县、新昌一带。流行于以浙江、上海、江苏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国都城,因而1938年改剧种名称为”越剧”。
历史沿革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书是嵊县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曲调与佛徒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所创。后经不断发展,演变成 “呤嗄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一、“小歌班”(又名”的笃班”)阶段 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等,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等剧。这是唱书艺人在嵊县本地第一次登台演出,称”小歌文书班”,后简称“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从此,唱书艺人纷纷登上舞台,次年全县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绪三十二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从新昌、余姚到宁波,向东北方向发展;二是从东阳、诸暨到金华,向西南方向发展;三是从上虞、绍兴向西北方向流动到杭嘉湖地区。宣统二年(1910),钱景松等的小歌班进入杭州。
二、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1916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 1920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从此小歌班开始在上海站住脚跟。192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三十多名演员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组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第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绍兴文戏”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表演上的改革。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 、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成第一专职乐队,试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唱腔方面则吸收了绍兴大班中的导板、流水、二凡等曲调融化进”呤嗄调”这中,使原来散唱的唱腔有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体的音乐体制。伴奏的丝弦乐器初为板胡,以后改为音乐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为“1-5”,称为“正调”,因此男班绍兴文戏时期也称为“男班丝弦正调”时期。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程式技巧等艺术特长,并在剧目、化装等方面也有所改进。从演生活小戏走上演古装大戏的路子。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
三、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923年,在上海京剧“髦儿戏”的影响下,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委托艺人金荣水办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 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琴师王春荣根据女演员的嗓音条件,吸取京剧西皮的特点,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创造出适合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第一副女班在流动演出中,曾与男班艺人同台。这就是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梅为代表的女演员,进行过“男女混演”)。通过学习男班艺人的技艺和吸收绍兴大班等剧种的长处,第一批女演员在唱腔、表演上都有很大进步。其中以施银花最为有名,后被称为越剧“花衫鼻祖”。1929年,在嵊县黄泽办起第二副女班锦新舞台;从1930年起,嵊县女班如雨后春笋,比较重要的有群英舞台。1937年抗战前夕,女班有近二百副。从1933年起,女班开始进入上海,多在茶楼、旅社演出。这时期最有名的女演员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她们是“四工调”时期的代表人物。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从1938年1月底起,女子绍兴文戏陆续涌往上海。据1939年9月统计,上海有十三个演女子绍兴文戏的剧场。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1941年初已有三十四个戏班,居上海各剧种首位。抗日战争前期,上海成了女子绍兴文戏的中心,几乎所有的着名演员全集中在这里。这时期,女班已完全取代男班。女演员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马樟花等。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 1942年, 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改革,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5、2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全面艺术改革阶段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倡导越剧改革,打出“新越剧”旗帜。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正式成立。其他剧团,也相继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活动,促使越剧的风格、演出体制形成,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改革活动。从1942年秋袁雪芬倡导改革时起,从事“新越剧”的各剧团建立了剧务部,聘请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最早参加革新的一批知识分子从新文学、话剧、电影中吸收营养,为越剧引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在戏剧文学方面,改幕表制为剧本制,上演的都是新编剧目和经改编的传统剧目。在舞台艺术上,废除了说戏制,建立了导演制。表演上吸收了话剧、电影的表现方法,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昆剧等剧种的身段。在音乐方面设置作曲职务,第一出戏都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人物设计、创造唱腔与伴奏。舞台美术方面,废除了衣箱制和“守旧”制,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采用油彩化装,使用灯光、效果、立体布景。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在上海演出了根据鲁迅名某种《祝福》改编的《祥林嫂》。这是越剧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越剧在这阶段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果。上海解放后,上海和四明山从事越剧改革的队伍会合。1950年4月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直属华东文化部领导。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在此期间,上海的三十几个、浙江的七十几个专业越剧团,也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工作。
在40年代,越剧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被公认的艺术流派有六个: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造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造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演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造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造的多为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朴醇厚,表演富的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戆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