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哪些经典影片
有《长排山之战》、《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凯旋在子夜》等。
1、《长排山之战》
《长排山之战》是一部于1981年5月上映的战争故事片。由田永贵执导,夏炎、黄健明、吴志孝等人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由纪红军等主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某部四连在接受夺取长排山的任务后,采取正面进攻的战术,在拂晓时向越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我军沿着山坡、树林前进,勇猛冲击。但是,由于对敌情、地形特点认识不足,部队进入了越军火力网,进攻受阻。
越军利用长排山山高、草深、洞多、林密的有利条件,隐蔽在山洞、石缝、草丛中进行顽抗,造成我军很大伤亡,我军连长牺牲,副连长负伤,部队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越军在暗处,我军在明处,形势对我极为不利。指导员及时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决定改变打法,调整部队,坚持到天黑,以三班为突击班,利用暗夜摸上山去;
同时以一个排的兵力正面发起佯攻,造成声东击西的态势,借以迷惑越军。三班夜袭成功后,立即接应连主力上山,全连在拂晓前控制了山顶。
天亮后,指导员指挥全连采取小群分路分片包干、上下接应、层层搜山、逐洞歼敌等手段,与越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四连最后终于夺下了长排山,为我后续部队打开了交通要道。
2、《花枝俏》
《花枝俏》是景慕逵执导的战争电影,由宝珣、刘新、穆怀虎、赵娜、王憧等出演,于1980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普通士兵黄永亮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并为国光荣牺牲的故事。
5、《雷场相思树》
《雷场相思树》是韦廉执导的剧情片,由巫刚、胡亚捷、张建民等出演,于1986年上映。
该片根据江奇涛的中篇小说《雷场上的相思树》改编,讲述5名地方大学毕业生到军校学习,报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中经历生死考验的故事。
❷ 长排山之战的演职员表
纪红军——营长 宋伯涛——连长
金石声——指导员
贾连芳——副连长
张新华——排长
王建忠——三班长
杜先进——大胜
路辉忠——民兵排长
史连铭——越南军上尉
王存根——越南军中尉
陶明国——被俘越南士兵 编剧:夏炎、黄健明、吴志孝
导演:田永贵
八一电影制片厂
英语名称 AUGUST FIRST FILM STUDIO
该厂于1952年摄制完成的第一部电影为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1952年完成第一部纪录片《荆江分洪》,1952年译制完成第一部汉语教学片《神经系统和条件反向反射》,1955年投产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60年完成中国第一部立体纪录片《漓江游记》,1982年起摄制第一部电视剧《考场》,1988年起开始摄制美术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2年8月1日,以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是一个具有摄制故事片、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国防科研片、电视片和电视剧等多片种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半个多世纪以来,八一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拍摄各类题材电影作品2400余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余部: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民支队》《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诞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异彩纷呈的电影画面,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一页。
进入新世纪,八一厂又摄制完成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情暖万家》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来,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庆典纪念活动中屡有建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推出了《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时,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击》等一系列屡获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是八一电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曾经缔造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八一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八一厂一定会奋发努力,始终不渝的坚守主流文化阵地,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讴歌英雄,展示崇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新的篇章。
❸ 老电影对越反击战争片有哪些
自豪吧!母亲 (1980)
铁甲008 (1980)
花枝俏 (1980)
新兵马强 (1981)
长排山之战 (1981)
年轻的朋友 (1981)
不该凋谢的玫瑰 (1981)
高山下的花环 (1984)
雷场相思树 (1986)
女兵圆舞曲 (1986)
他们正年轻 (1986)
绿色的网 (1986)
闪电行动 (1987)
无影侦察队 (1989)
蛇谷奇兵 (1989)
❹ 长排山之战影评
《长排山战役》拍摄于中越战争爆发后不久,意识形态不用多说。影片场面浩大,然而除了战斗还是战斗,拍得跟幻灯片一样,几乎没有实际剧情。
人物塑造方面,中国方角色众多,却没有几个能够称得上是“人物”,形象苍白无力,只会喊喊口号、喊爹骂娘、冲锋陷阵、不怕被杀,毫无个性,如同符号,唯一有点性格的,算是那个念“一条腿”的士兵吧。
相比之下,越南方的人物可就生动多了,特别是那两个越军指挥官,一个脾气暴躁,稍不顺心就暴跳如雷。一个沉着冷静,局势再糟也要分析分析情况(这位倒更像是影片的主角)。而就普通士兵而言,越军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冷酷无情的一类,也有宁死不屈的勇士,还有充当越奸的胆小鬼,并不像中国士兵那样除了脸孔,就毫无区别可言。
我想当年导演的用意是展现我军的英勇和越军的狡猾,可是多年后我们(或者由第三国的人)来看这部影片,差不多会认为越军有血有肉,而中方只是一群没有性格的法西斯。
整部影片充斥着对战争的鼓吹、充满了军国主义思想、对怎么有效率杀人歌功颂德,别说对尊重对手了,哪怕对自己人的生命,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这种格调在纳粹时代的电影中屡见不鲜,而与日本右翼份子资助的二战片相比,却是差了一截,右翼片鼓吹极端的武士道时,好歹也会装模作样地说一下“生命可贵”。
为什么我觉得《血战台儿庄》是中国最好的军事片呢?因为它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生动的人物,而对于敌方(日军)也描述得很冷静,既没有刻意的丑化,也没有一厢情愿的美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鼓吹军国主义往往有一个好借口,就是在影片中将主角的对手设定为众所周知的“公敌”(如二战法西斯之类),反正这类人该杀,有了这个设定,接下来怎么吹捧纳粹主义、法西斯哲学、杀人有理、直把影片拍得比《意志的胜利》还要《意志的胜利》,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中越战争为主题为影片有很多,但基本都拍得不怎么样,拿得出台面的,大概要数《高岗下的花环》了,这部影片的杰出之处就在于反思自身,而勇于反思向来都是伟大的。
总的来说,《长排山之战》是一部迷你版的《二百三高地》。论客观程度,前者接近但稍不如后者;论人物塑造,更是被拉下了一大截;论反战力度,前者无足称道后者娇柔造作;若要说有什么地方是两者持平的,大概就是对军国主义的渲染吧。
❺ 推荐几部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电影。
《高山下的花环》。
在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中,《高山下的花环》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些平凡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
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梁三喜和他70岁的老母亲。但作家并没有因此把社会生活简单化、理想化。相反,他自觉地、大胆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部队生活的复杂性乃至阴暗面。吴爽及其儿子赵蒙生在战斗打响之前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靳开来那种“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愤激之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这种复杂性与阴暗面的揭示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反衬出梁家人和雷军长的崇高。
剧情:
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
九连连长梁三喜已获准回家探亲,他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赵蒙生不安于位,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一再推迟归期;排长靳开来对此忿忿不平,替连长买好车票,催他起程。
可是,九连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赵蒙生却接到回城的调令,全连战士哗然,梁三喜严厉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上了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