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州评弹有哪些经典剧目
那太多了,不过照你说的要有下载地址和字幕的话,上中国评弹网
http://www.pingtan.com.cn/ 和上海评弹网
http://www.sh-pingtan.com/看看,总的来说没有一个集中的在线看的网址 可以到一些视频网站搜搜,www.verycd.com上有英烈的视频
.com找了一点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秋海棠》、《孟丽君》、《四进士》、《情探》、《秦香莲》、《武松》、《林冲》《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
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 《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❷ 集60-80年代老电影名
1 老电影你记得的还有多少? Z
看朋友们评价外国电影,自己也突然兴致勃发,不过是回忆起过去的流金岁月,那些看过,难以忘怀的国产老电影。很多老电影,都是经典,百看不厌。至今回味还是那么的亲切,激动,因为它伴我成长。先就能想起名字的,看过的电影,串连成串。不知道,你记得多少?看过多少?
为了“打击侵略者”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咱们的牛百穗” 带领无数“英雄儿女” 组成“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红湖赤卫队” 和“回民之队”,“南征北战”展开了坚苦卓绝的“地雷战” 和“地道战” 。“红孩子” 和“小兵张嘎” 学“半夜鸡叫” 传送“鸡毛信” ,“智取华山”,“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并攻克了“上甘岭” ,战报频传。我们的“侦察兵” “英雄虎胆” “三进山城” 打入敌人的后方“野火春风斗古城”,化名“苦菜花”写下了“渡江侦察记” 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兵临城下” “战上海” 写下了不朽的“青春之歌” 。“车轮滚滚”“大浪淘沙”,无数“风云儿女”在“烈火中永生”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和“平津战役” 奠定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了“红日” 。
“和平年代”,艰苦“创业” 。为保卫胜利果实,”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 改编成了“霓虹灯下的哨兵” , “闪闪的红星” 辉映在这”不夜城”的“十字街头”。此时,敌特活动仍然猖獗,突闻“保密局的枪声”,发生了“405谋杀案”,丢失了“兰盾保险箱” 里的“猎字99号”“秘密图纸”。 “大李小李和老李” 奉命追查这“蓝色档案” 。启动了“羊城暗哨”,民兵“海霞” 带领“李双双” 和“刘三姐”协助查访了“沙家浜” 的“林家铺子” 里的“72家房客” 。 “雾都茫茫”,“马路天使” 在“大桥下面” 发现了神秘的“黑三角”,直指“芙蓉镇” 的“神秘的大佛” 。在“花园街5号” “舞台姐妹” 正上演的“红灯记” 的剧场里,发现了可疑的“冰山上的来客”,于是“跟踪追击”“8千里路云和月” ,终于在“林海雪原” 发现了“熊迹” 。“钢铁战士” 驾驶“铁甲008” 经过“大决战” 的”生死搏斗”,揭开了伪装的“斗鲨” “画皮” ,终于在“国庆10点钟” 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庆祝的鸣放了“索伦河谷的枪声” ,惊起了“乌鸦与麻雀” 。
“祖国的花朵” 在茁壮成长,然而“早春二月” 的一场“夺印” 风波,使多少家庭“决裂” 。“恶梦醒来是早晨” ,亲人成了“戴手铐的旅客”,远配“青松岭” 下。这里也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着多少“苦恼人的笑” ,“牧马人” 弹起了“生活的颤音”,写下了一代辛酸的“天云山传奇” 。
“好事多磨”, “十月风云” 粉碎了“四人帮”。“人到中年” 的“他俩和她俩” “归心似箭” 。在“本命年” 的“巴山夜雨” 中“第二次握手” ,”苦恋”的”知音”终于缘了“柳堡的故事” 的梦。改革开放,人们精神焕发。瞧,“白毛女,春苗,小花,阿诗玛,孔雀公主”,这“小字辈”的“五朵金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穿上“街上流行红裙子”,戴着“高山下的花环”,和心爱的人”巴士奇遇结良缘”,展开了“庐山恋” ,去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沙鸥”翱翔,真是“天仙配” 。””雷锋的故事”感染了社会大众, “女蓝五号,女跳水队员,女理发师”虽”今天我休息”,还要主动到”女大学生宿舍”义务服务. 我们的田野”上”玉色蝴蝶”在”长空比翼”,”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回忆着那”子夜”“ 残雪”过后的“城南旧事”.
“今夜星光灿烂” ,远处传来阵阵“月亮湾的笑声”,“瞧这一家子”!我“乔老爷上轿” 赶快去献上“十五贯”,“祝福” 他们“甜蜜的事业” ,“锦上添花”!
作者: 男丁 2005-10-3 22:38 回复此发言
❸ 87岁王晓棠:和王心刚演红色恋人,与张勇手三次搭档,近况怎样
No.1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87岁的生日,在此,娱文娱视祝王晓棠艺术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更让王晓棠痛心一生的是,他们的儿子言群,18岁时因患肝病去世。为了事业,夫妇俩没有再要孩子。
如今王晓棠已87岁高龄了,但却风采依旧,依然关心影视事业的发展。对于电影,她说银幕是她的生命,“只有付出真心、真诚、舍得下真功夫,才能在艺术和生活中有所收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娱文娱视再一次祝王晓棠艺术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❹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1962年的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在当时的四大电影厂提交上来的名单中选定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影厂并没有把最好的演员全部提交上去,造成了很多明星遗憾出局,因此,这次评选是不太公平的。
首先,这是评选新中国的影星,那些在解放前大放异彩,但已经离世,或者建国后没有太大作为的老牌影星就都没有计算在内。这一点是没问题的,毕竟我们选的是新中国影星。
不得不说,现在看来有很多经典的影片,都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产出来的。无论资金和技术,都无法与现在相比。但那个年代的影片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却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大家说,是这样吧?
❺ 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
一、发展历史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清朝干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据清李绿园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二、流行区域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三、经典剧目
1、《春秋配》
豫剧《春秋配》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代表剧目,是豫剧传统剧目。
该剧描写的是李春华与姜秋莲历经坎坷和磨难终成姻缘的感人故事,剧名因取自剧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
《春秋配》是一出传统唱功老戏,很多剧种都有,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冗长,后多只演“捡柴”“砸涧”两折。
尤以“捡柴”一场最为经典,这也是陈素真花费心血精益求精之作,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于一体的折子戏,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际谈情说爱的画面,展现出主人公姜秋莲率真的性格,及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2、《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为 豫剧作品,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
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3、《三上轿》
《三上轿》,豫剧传统剧目,戏全本《假金牌》之一折 。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戏),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
此后又被越剧、评剧、秦腔、黄梅戏、庐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川剧、平调、淮海戏、怀调、泗洲戏、淮剧等其它剧种移植了此剧。
四、代表人物
1、陈素真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于:陕西、湖北、甘肃、河北,而后定居于:天津市。
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天津市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荣誉职务。
她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
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被观众及剧作家和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剧大王)。
陈素真在豫剧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从艺最早,成名最早,并且是唯一一位有着生、旦、净、丑等各行当艺术功底的豫剧大师。
此外,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唱、念、做、打、舞综合运用,精湛的艺术,被视为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2、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3、马金凤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豫剧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马金凤,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配戏,9岁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绰号“盖九州”,代表作有“两花一挂”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4、唐玉成
男,1895年出生,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唐玉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红脸(老生)演员,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着名豫剧大师、豫东调创始人、豫剧红脸宗师、豫东红脸代表人物、被誉为 “红脸王”、 豫剧“麒麟童”。
5、王素君
王素君(1933一 )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老一代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
自幼入许昌着名的“二油梆”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
(5)红色经典老电影夺印完整版扩展阅读:
豫剧唱腔: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豫剧
❻ 经典豫剧剧名
1、穆桂英挂帅
讲的是北宋年间杨家将的事,唱的是报国忠君的大戏,那一年,杨家将屡次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朝的大好河山,天下太平二十余载。怎奈昏君无道,听信奸佞谗言,佘太君携子孙辞官河东,这一去就是二十余年。
不久,辽东安王起兵造反,率军侵犯边关,边关告急,佘太君听说后,曾派杨洪去探军情。虽然此时的天波府没有兵权,辞官回乡,但是佘太君一直心系国家。杨洪回来之后,禀报军情,佘太君听说后心里非常担心,不知道是何人领兵作战。
于是把杨宗保,穆桂英等人召集起来商讨如何应对,众人商议之后,决定派遣文广、金花进入汴京城内打探。文广、金花进入汴京城内,正看见张贴皇榜,校场比武点兵,两人商量后便进入了校场。这时候主持点兵工作的正是坚持王强,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想要他的儿子王伦做将军。
2、对花枪
讲的是隋朝末年,罗艺少年时,进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姜桂芝父亲救回家中,并让女儿姜桂芝向罗艺传授姜家花枪,二人一同练习花枪,彼此爱慕,由姜父做主,结为夫妻,一年后,罗艺再次赴京应试时姜桂芝已身怀有孕。
离别后,音讯难通,姜桂芝父母亡故,携子离开家乡,流落在龙口村,隋朝战乱四起,罗艺投奔瓦岗寨,又娶秦氏,生子罗成。四十年后,瓦岗寨史大奈,责于秦氏和儿子罗成,又怕在众人面前有失自己长者尊严。
3、花木兰
讲的是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
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他们在接近前线时,忽闻战鼓齐鸣,杀声震天,魏军正与敌兵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木兰一马当先,杀退敌人。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
戎马倥偬,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某夜,木兰外出巡营,忽听群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便禀告元帅,建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
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
木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惊讶不已。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4、三上轿
讲的是明万历中期,首相张居正之子张秉仁见同窗李通妻崔氏貌美,心怀不良,邀李赴宴,将其毒死。李父鸣官,知府黄成玉畏张之势,断崔氏为张妾。
崔氏先索压轿银三千两以养公婆。再约事三件,一请知府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灯火,三要张秉仁披麻载孝为李送葬。张皆从之。
将上轿,不忍离公婆,幼子;上而复下者凡三,最后决别而去。夜入洞房刺杀张秉仁遂自刎身亡。《三上轿》正是崔秀英怀揣利刃,哭别李桐灵堂、公婆、娇儿的场面。抓住“三哭三别”的刚烈不屈,唱腔表演愈发悲壮感人。
5、桃花庵
豫剧《桃花庵》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许多着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都曾演唱过此剧。其中,尤以桑振君大师的演唱别具一格。该剧充分体现了桑派艺术“口伶齿利,字乖音巧”的演唱风格和闪、滑、抢、离的演唱技巧,成为桑派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
讲的是一段跨越十六年时间的悲欢离合故事。九尽春回之时,窦氏登门楼思念自己十余年前离家的丈夫张才,恰逢知府苏昆之子宝玉经过门前,窦氏因其酷似丈夫张才,便把他认为义子。时光荏苒。
四年后的一天,贫婆王桑氏长街叫卖衣衫,窦氏认出此衫乃是张才之物,一再逼问,王桑氏道出实情。原来旧衣来自虎丘山桃花庵女道姑陈妙善处。窦氏遂与小郎以烧香为名前往桃花庵中。在庵中,窦氏探问妙善,妙善极力隐瞒。
窦氏又设计与妙善结为金兰,将她请至家中。在窦氏的旁敲侧击、一再追问下,妙善只得道出当年隐情。原来十余年前,张才虎丘逛会偶遇妙善,两情相悦,在桃花庵内成就鱼水之欢。不料三月后,张才染病身亡,妙善也身怀有孕。
产下男婴。妙善托贫婆王桑氏将男婴送与他人,并且用张才的外衣包裹着婴儿。道出实情后,窦氏与妙善尽弃前嫌,两人又从王桑氏口中得知,知府之子便是当年她转送的男婴,也就是四年前窦氏认下的义子宝玉。此刻,宝玉高中状元。
窦氏与妙善到苏府认子,苏夫人不允。三人争执起来。宝玉深明大义,生养之恩皆不敢忘,于是一子认下三母,一家团圆,皆大欢喜。由于几位主要演员的唱功和表演功底十分深厚,嗓音清脆、明亮、甜润、俏丽,且随着剧情时而婉转、时而高亢。
时而紧张,时而松缓,或如泣如诉,或如珠玉落盘,清脆分明,掷地有声。尤其是苗文华扮演的窦氏,扮相俊美,举致优雅,持重大方,风格委婉俏丽,一亮相便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她的演唱委婉细腻、字乖韵巧,以情传声,声情并茂,使观众能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引起共鸣。再加上剧情的辗转起伏,丝丝入扣,深深吸引着观众,精彩之处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❼ 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外,还有哪些演员让你难以忘怀呢
我们先来看看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都是谁?1962年,文化部评选出了22名“新中国人民演员”,他们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园、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青年艺术剧院的祝希娟(后进入上影厂)。
我们再看看这个时代的、很多令人难忘的电影好了,想起这些经典的电影了,自然就想起那些演员了,我们一起回忆吧?
整个60年代呀,应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火红的年代了,也是我国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了,我们从上面不是22大明星出演的片子中再勾画出最喜爱的二十二部吧?
除处之外,还有邓大人李默然,李向阳郭振清,高传宝朱龙广,阿诗玛杨丽坤,刘三姐黄婉秋,林黛玉王文娟,李政委冯喆,杨子荣王润生,侦查连张勇手,三进三城梁音,丁汝昌浦克,孙喜旺仲星火,程疯子于是之,马尾巴葛存壮,龟田队长方华,汤司令刘江,参谋长陈述,实力派的李仁堂、浦克,还有不老松的牛犇,美了一辈子的向梅。
❽ 电影<夺印>是在什么地方拍的
江苏省高邮市川青乡董家团;现在叫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川青社区董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