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秋水伊人 故事片古塔奇案的写作内容,与情感分析
,缠缠绕绕,脉脉回流着。可惜,也许是一辈子太长,又或许是尘、
还是我们赶路的脚步太匆匆了,走着走着就一不小心,就把彼此给弄丢了,丢在茫茫尘海里,再也找不到
㈡ 贺绿汀的主要贡献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当时的电影音乐基本上是以歌曲形式出现的,如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作曲家都曾为进步电影创作过优秀的歌曲。
在1934年一1937年间,贺绿汀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配乐工作,与当时的左翼电影导演密切合作,先后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古塔奇案》、《都市风光》、《船家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春到人间》、《荒村夜笛》、《夜曲》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其中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四季歌》、《天涯歌女》、《西湖春晓》、《春天里》、《秋水伊人》、《神女》、《新中国》、《为祖国战争》等。《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左翼导演袁穆之的电影《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贺绿汀采用两首苏州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作为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和配器。《天涯歌女》的曲调采用了流行在苏南城镇的民间音乐“剪靛花调”,旋律清新、细致,润腔细巧,音高装饰较多,极富江南风格特点。这两首插曲由当时被誉为“金嗓子”的明星周璇来演唱,在风格上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影片一经上映,即刻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并迅速流传开来,至今为人们传唱不已。《西湖春晓》是沈西苓编导的左翼电影《船家女》的插曲。贺绿汀写于1934年,影片描写了旧中国杭州西湖一位摇船女受黑暗势力凌辱的悲剧故事。全曲以6/8拍摇晃的节奏型贯穿,借用威尼斯船歌体点明影片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一段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这种单线条的声线描绘了西湖“淡淡青烟漫山腰”的典雅风姿;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和声上运用了开放性大三级处理等手法,着意体现柳浪闻莺声、西湖苏醒的生动气韵;第三段是全曲的对比段,旋律时而下行迂回展开,时而又上行大跳,合唱织体改换对位化和声进行,以交错的多声韵律美,来渲染“青山绿水”的画意;第四、第五段音调倒装再现第一、二段,构思上微妙地将钢琴替代人声、补充“船在画里摇”的美学情趣。全曲意境深邃,章法严谨,技法洗炼,音乐抒情而又具有婉约、沉郁的气质。在30年代的进步电影中,电影歌曲除了创作者,还有根据电影艺术表现需要而从现有歌曲中选配者。这种选歌以配合画面、故事的形式,成为电影歌曲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它的着眼点不在音乐的新创造,而在于音乐与电影的关系上。选配作为一种电影歌曲重要的创作方式,造就了不少适于电影的好歌。其中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就被选为电影《青年中国》的插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到群众中宣传抗战,《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全曲贯穿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小军鼓节奏型,通过活泼而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塑造了在艰苦斗争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游击队员的形象。贺绿汀采用群众化的语言和通俗化的形式,大胆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表现因素(如弱起的小军鼓节奏,大调式七声音阶旋律,离调的手法等),谱成了一首结构短小、形象生动的作品,它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这首歌曲被选作为电影歌曲,也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多彩,同时它也藉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贺绿汀在短短几年间的电影音乐创作,成功地运用了几乎所有的歌曲形式。音乐风格既有抒情委婉者,也有昂扬、激越者;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吸收外国歌曲,尤其是外国革命歌曲风格者。为适应电影广阔的题材、多样的人物,贺绿汀创造了许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对抗日救亡歌咏的大规模发展、对社会音乐生活都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从上世纪30年代起,电影歌曲在音乐家的努力和大众的关切之下,凭借电影这一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及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成为近代一个新的、重要的声乐类别。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同样是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走向成熟的显着标志。贺绿汀电影歌曲大量地被广为传唱,成为近代深受欢迎的电影音乐珍品。他是近代有较多电影歌曲流传的作曲家之一,是中国电影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l939年深秋的一个星期天。北碚朝阳镇码头停靠着一只木船。随着船老板声声叮嘱,木船像离弦之箭,驶向江心。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走出船舱,伫立船头,好像在沉思什么。这时,有一位学生激动地连声喊道:“贺老师,贺老师!听说你最近又写了一首新歌《嘉陵江上》,贺老师请唱给我们听听,好吗?”
贺绿汀应大家的要求,怀着激情唱道:“那一天,敌人打到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芳香……”悲壮的歌声在峡谷中回响……就在此刻,船老板高声招呼:“各位,船马上要过堆金石,也就是飞揽子,是磁器口江段最险的地点。如果船出事,你们不要惊慌,要互相照应……”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不觉木船已靠近堆金石了。只见茫茫江水,汹涌澎湃,忽然,只听众人一阵惊叫,全船人都被抛入江中……就在这万分危难之时,贺绿汀抓住船上一根木板。他听到了那位学生在呼救,眼见那位学生被浊浪越冲越远,他奋力向那位学生游过去,抓住他的肩膀,一步步向江岸靠拢,溺水学生得救了!船上那些客人也被船老板及邻近船工一一救起。
在向友人述说遇险和脱险经过时,贺绿汀庆幸的是救了自己同船的学生,遗憾的是他多年心血编写的教材,被恶浪吞没了。 200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公布了一百首爱国歌曲名单,《游击队歌》就是其中之一,词曲作者是着名音乐家、革命家贺绿汀。
1986年1月23日,在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将军亲自安排下,83岁的贺绿汀和夫人姜瑞芝来到粤西垦区创作、疗养,就住在湖光岩畔的粤西农垦干部疗养院。
春节期间,贺绿汀同志应邀参加了湛江市文艺工作者联欢会,当贺老夫妇步入会场时,歌声、掌声响成一片,与会者高唱起《游击队歌》欢迎贺绿汀同志。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游击队歌》激昂、流畅的旋律在会场回荡着。看得出,贺绿汀同志亦十分激动,与大家亲切招呼、交谈,融入了节日喜庆的气氛之中。
贺绿汀同志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20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后期从事组织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七七事变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1941年到苏北参加新四军鲁艺工作团,1943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
作为一位老革命家、老音乐家,贺绿汀同志一生留下很多光辉的作品,包括《游击队歌》、《牧童短笛》、《春节序曲》、《垦春坭》、《嘉陵江》……1928年,他创作的《暴动歌》就在海陆丰一带流传。后来,贺老为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作曲,其中《天涯歌女》、《春天里》等经过周璇等演唱后,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一代名曲。
1943年,王震将军率领359旅在陕北开垦穷山秃岭,把荒草遍地、恶兽成群的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塞外江南”。这时,贺绿汀同志献上了他创作的《南泥湾》,用歌声赞美了英雄的359旅光辉历程的同时,也与王震将军结下了亲密的战斗友谊。
我们从读小学开始,就会咏唱《游击队歌》,可以说是在贺绿汀创作的歌曲声中成长的,很早以来,贺绿汀就是我们心中崇敬的老前辈之一。
想不到在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在湛江隆重地接待贺绿汀同志,亲切地聆听他的教诲,觉得非常幸福!这时的贺老,经历了同“四人帮”的顽强斗争,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然非常坚强,非常乐观。在王震将军亲切关怀下,在粤西垦区安详、愉快地创作和休息。他一次次地来到王震将军重点扶持的湖光农场,听取场长王金昌等详细介绍当年王震将军指挥繁育热带橡胶林,并多次调运北京鸭、荷兰奶牛、辛地红种牛、巴克夏和约克种猪等,支持湖光农场建起各项良种基地,对亲密战友王震将军为此洒下的心血和汗水,表示无比的赞赏和崇敬。他还经常地到周边的前进农场等处参观访问,详细了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情况,他不止一次地勉励广大农垦干部、员工说,王震将军指引的道路和规划是正确的,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86年3月,湛江市举办职工业余文艺会演,贺老亲自到场观看,不断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并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人同志们用文艺形式,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力拼搏。
贺老在湛江期间,我奉命协助有关单位照顾好他的生活和健康情况,曾多次到他的住地看望这位老一辈的革命家,每次都感到十分亲切,十分愉快。
家乡广西的同志知道贺绿汀同志来到南方的消息以后,通过我联系,邀请贺老到南宁、桂林、北海等地作客,1986年5月7日,北海市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指示,派出有关负责同志到两广边界的山口镇迎候。
这一天早餐后我们送别贺老夫妇,依依不舍地看着他的专车离去。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中午,北海市的同志来电话说仍未接到贺老。当时的通讯工具还很落后,无法与他的陪送人员联系上,直到下午仍未有消息。
我当时十分焦急,便直接到市公安局找到局长,说明情况,请求协助查清贺老一行的去向。市公安局十分重视,局长立即下令沿线公安部门查找,傍晚才接到市公安局告知,贺老在赴广西途中应邀参观了沿线的一些农场,对当地的果林、胶林、蔗林等很感兴趣,有些舍不得离开,热情好客的红江农场的主人们便把他们留下,准备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才去广西。听到这一讯息以后,紧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㈢ 《秋水伊人》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秋水伊人
1936年影片“古塔奇案”插曲
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背影
更残漏尽 孤雁两三声
往日的温情 只换得眼前的凄清
梦魂无所寄 空有泪满襟
几时归来呦 伊人呦
几时你会穿过那边的丛林
那婷婷的塔影 点点的鸦阵
依旧是当年的情景
只有你的女儿呦
已长得活泼天真
只有你留下的女儿呦
来安慰我这破碎的心
望断云山 不见妈妈的慈颜
漏尽更残 难耐锦衾寒
往日的欢乐 只映出眼前的孤单
梦魂无所依 空有泪阑干
几时归来呦 妈妈呦
几时你会回到故乡的家园
这篱边的雏菊 空阶的落叶
依旧是当年的庭院
只有留下你的女儿呦
已堕入绝望的深渊
只有你被弃的女儿呦
在忍受无尽的摧残
是这个么?
㈣ 秋水伊人是什么歌
《秋水伊人》,一首30年代老电影《古塔奇案》插曲,这首老歌是那样迷人,那样清纯,那样有意境,歌词之美,感情描写之细腻,是一首经典的凄楚美歌。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这些老通通都叫反动歌曲,属于禁歌。
㈤ 旧上海十大红颜沉香
上海红颜十大沉香之黄莺莺
上榜理由:歌声丝丝缕缕,香气缕缕丝丝,一段用歌声凝成的沉香飘到现在
香溢指数:★★★
在上海红颜沉香里,龚秋霞独以“梅花”惊艳上海滩。她十四岁加入“梅花歌舞团”,与张仙琳等因歌喉动人舞姿优美而被喻为“梅花五虎将”。旧上海的舆论界曾这样赞扬过她:龚秋霞的歌则最宜于清晨听,因为她的歌充满着青春朝气,抑扬顿挫,甜润婉转……。此绝妙之喻让现在的歌迷身有同感。
龚秋霞于一九三七年主演的电影《古塔奇案》中的插曲《秋水伊人》是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老歌。在影片中,由龚秋霞扮演的凤珍,每晚临睡前望着女儿小珍,百感交集,以她那高亢哀伤的优柔嗓音唱着那曲凄婉哀怨的《秋水伊人》,让人动情。“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此曲教人回味不已!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秦怡
上榜理由:以母亲的名义,凝练母性的醇香
香溢指数:★★★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秦怡,正如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所说:“因为她的性格和品质的美,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丽的人物,包括伟大的母亲。”正是基于这种内心深处的美,秦怡成为上海红颜沉香里面最厚重、最醇香的一抹。
如果说旧上海给了大多活跃于此的女星无限风情以外,还有些许风月的遗憾,那么秦怡则是个另类,出身上海大封建家庭的秦怡,延续了旧上海诸多红颜的知性、风情和灵性,但对风尘和风月则全把地抛弃,这或许就是秦怡进步所在。进步的秦怡早在抗战时期,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建国后,秦怡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等。1983年由她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
醇香的秦怡有着美丽质朴的内心支撑,但这亦无法阻挡其命运的多舛:在经历了初次的婚姻失败后,1947年,秦怡在25岁时与20世纪三十年代着名的“影帝”金焰结为夫妇,并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银坛双翼”。但好景不长,夫妻间渐渐发生了情感错位。金焰去世后,秦怡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的儿子,尝尽生活艰辛。但在经过命运的历练后,秦怡,这位“东方的维纳斯”却日益凝聚成一段让人景仰的沉香,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秦怡
上榜理由:以母亲的名义,凝练母性的醇香
香溢指数:★★★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秦怡,正如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所说:“因为她的性格和品质的美,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丽的人物,包括伟大的母亲。”正是基于这种内心深处的美,秦怡成为上海红颜沉香里面最厚重、最醇香的一抹。
如果说旧上海给了大多活跃于此的女星无限风情以外,还有些许风月的遗憾,那么秦怡则是个另类,出身上海大封建家庭的秦怡,延续了旧上海诸多红颜的知性、风情和灵性,但对风尘和风月则全把地抛弃,这或许就是秦怡进步所在。进步的秦怡早在抗战时期,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建国后,秦怡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等。1983年由她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
醇香的秦怡有着美丽质朴的内心支撑,但这亦无法阻挡其命运的多舛:在经历了初次的婚姻失败后,1947年,秦怡在25岁时与20世纪三十年代着名的“影帝”金焰结为夫妇,并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银坛双翼”。但好景不长,夫妻间渐渐发生了情感错位。金焰去世后,秦怡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的儿子,尝尽生活艰辛。但在经过命运的历练后,秦怡,这位“东方的维纳斯”却日益凝聚成一段让人景仰的沉香,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黎莉莉
上榜理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香溢指数:★★★半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名气的美女大都在上海,这也使上海成了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国最风情、最芬香的城市。这这团沉香交融的空气中,黎明晖算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了。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12岁就登台唱歌,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即是由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
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
黎明晖于2003年去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上官云珠
上榜理由: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离香气越近,离危险越近
香溢指数:★★★半
出生于江苏的上官云珠到了19岁才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这一年,她几经辗转来到上海,在蒲石路(今长乐路)庆福里236弄18号拥挤的弄堂房子里,上官云珠开始了她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美丽人生。
四十年代初,上官云珠拍摄了她的电影处女作《玫瑰飘零》,开始在影坛上崭露头角。20世纪40年代后期。她在“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里所拍摄的许多进步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早春二月》、《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后来都成为中国着名经典名片,上官云珠,这个旧上海十里洋场洇染下走出来的女子,终于脱胎换骨,凝成一段冰清玉洁的沉香。
上官云珠的女人香别有情趣,她眉眼俏丽,还有合乎江南人审美的精巧的小嘴,一幅典型的上海美女精明世故模样,在那里面带着一点风尘气的冶艳和江南小家碧玉的本分,所以她常被导演选中演上海的交际花,商人家庭的少奶奶,暴发户张狂的妻子,在细细的画眉下,她的眼睛,会表现出锋利的刮胡刀一样的刻薄。
但上官云珠的洁身自爱并没有让她逃脱历史的捉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官云珠受到残酷迫害,于1968年11月22日去世。
海十大红颜沉香之王人美
上榜理由:野性的美,飞舞的香
香溢指数:★★★半
有关上海的诸多往事中,总少不了那些红颜的影子。她们躲在岁月红尘的深处,眼波流转,巧笑倩兮,与许多年前旧上海鲜活的景象毫无二致。
在旧上海繁华奢靡的浮光掠影中,一个模糊的形象渐渐清晰,她就是王人美,一个在当时以“野猫”之名而享誉影坛的明星。她主演的电影《渔光曲》堪称百年中国电影的经典;她演唱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七十多年传唱不息;她和旧上海红极一时的影帝金焰的婚恋至今扑逆迷离。而在晚年她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却把成名看成是一生的不幸。王人美,一个知性红颜的传奇人生。
在电影《渔光曲》中,“小猫”王人美在波光万顷的海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已成为百年中国电影的经典镜头,那片明亮的香云,伴随着她在影片中演唱的主题歌,持续飘香了七十余年而不衰。《渔光曲》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渔光曲》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红颜王人美,她由此遗留下来的沉香离民间最近,离我们心情最近。
属于上个世纪的那段美丽肯定是不能延续到现在,多年之后,世界没有轮回,只是远远地还能看见那么一点熟悉的影子,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罢了。而属于老上海的王人美,就是一那一朵花,虽有盛开的灿烂,也有凋落的凄凉。但无论如何,每走一步,都带起风,随风起舞。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潘玉良
上榜理由:在她的油彩里,“香”是永恒的灵魂
香溢指数:★★★★
潘玉良,可以说是旧上海最为传奇的红颜女子,她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及迷样的际遇,都让她的名字在她亲手绘制的旧上海画面上定格为一抹亮丽的色彩。
如果说黄莺莺的女人香是从歌声中流淌出来的,那么潘玉良的女人香就是从油彩中飘散出来的。从妓女到小妾到画家,她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就像一幅充满了谜语的油画,仿佛带着蒙娜丽莎般的蛊惑魅力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而从油彩中散发出来的凝香,竟然让一座城市、一个年代沉湎其中,久久不肯梦醒。
第一剧场播出的电视剧《画魂》浓墨重彩地截取了潘玉良一生中最绚丽、最动人的十几年,传说中的才情女人潘玉良就这样在几十年后通过光影与我们再次亲近,这或许就是我们观赏上海滩风情时最渴望的一抹异香吧。
电视剧《画魂》讲述了潘玉良的那段传奇人生:青楼出身的潘玉良十八岁后在两位男人的帮助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并在艺术之都巴黎登峰造极,成为享誉中西的大画家,这绝对是一个异数,更准确地说是一段传奇。与此同时,她终其一生也都挣扎在这两位男人和另一位女人的情感漩涡中,无意依靠却又难以割舍,最后一个人孤独地离世。
这就是上世纪名噪一时的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从十里洋场发轫,到艺术之都巴黎,她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搀杂了旧上海和异国风情的不老沉香。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周璇
上榜理由:天涯歌女,香飘天涯
香溢指数:★★★★
如果说蝴蝶是旧上海胶片里的精灵,那么周璇就是旧上海老唱片的最华美的音符。说到旧上海的红颜沉香,周璇是一块弥久真的香玉,就象她的名字子里有个寓意为玉石的“璇”一样,她的一生,华丽而又沉重。
周璇儿时不幸,被几经送养,七八岁时,被送进一个歌舞班,处次涉及文艺。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播音歌星竞选”,周璇结果名列第二,电台称誉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从此唱红上海滩。1937,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1941年,周璇还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演唱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这两首歌流传至今,成为不朽的经典名曲。
“金嗓子”周璇不仅唱歌出众,还在光影中呈现了她的风采,其中《马路天使》是周璇的代表作品。据说抗战胜利后,赵丹与周璇在上海相遇,问周璇这些年拍了些什么片子?周璇不无伤感地说:“不要提了,没有一部是我喜欢的戏,我这一生中只有一部《马路天使》……”
周璇的情感生活坎坷,三次婚恋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像她在歌曲里所唱的:天地苍苍,人海茫茫,知音的人儿在何方?叫人费思量…… 不疯魔,不成活,在演艺圈无限风光的周璇却被诊断有精神疾病, 1957年,她突发性脑炎被送进医院,一代红颜,就此离开了人世。但她的声音,仍在今天生长不息。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蝴蝶
上榜理由:她振翅一飞,让百花失色
香溢指数:★★★★
在一个小资如此盛行的年代,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被压缩进一张张发黄的胶片,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胡蝶就是那些胶片里最华丽的影象。
虽然在如今的上海辅庆里,这个长大后改名为“胡蝶”的女孩,已渐渐陌生,但循着那股深刻入骨的味道,我们可以在70多年前风雨飘摇的旧上海找到那抹沉香。那时候她的名字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旧上海传奇女星蝴蝶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成功地饰演了中国不同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成为中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人。
胡蝶加冕影后,不仅受到影迷们的追捧,也为广告商所青睐,做的广告自然最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商品也是不少,就连喜欢启用国际巨星做宣传的力士香皂,也请了胡蝶来做广告。在当时看来,胡蝶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她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更是她的招牌。这个以“梨涡美人”扬名影坛的明星是那个时代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为潘宝娟。1989年4月23日,翩舞人间近百年的胡蝶在温哥华因病与世长辞。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胡蝶要飞走了!”胡蝶最终蝶化而去,她那美丽的身影却长留人间,一同留下的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前尘往事,胡蝶就这样飞走了,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翩翩起舞,最终化成了花儿的灵魂,只留下那缕余香,仍执拗地钻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张爱玲
上榜理由:越苍凉的沉香,越能沧桑
香溢指数:★★★★半
在旧上海的班驳沉香中,张爱玲永远是那第一炉香,当我们在揭开旧上海那本如花相册时,第一眼总是留给了张爱玲。泛黄的纸张,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却身着一袭华丽的旗袍,倨傲的仰着头……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在那一刻迷恋上这个女子的传奇、高贵以及骄傲。
初读张爱玲,大多都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旧上海的小资,象那杯咖啡,蔓延开来,充满整个心情;再读张爱玲,感慨于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原来在她的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后,也有此感慨! 三读张爱玲,心情来自她的情感世界,在看似坚强、高傲的张爱玲背后,一个的情路坎坷,再多的高傲也只能化为无奈。于是,张爱玲精心点燃的那炉香,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熏湿了若干年后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红颜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爬满了虱子”,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竟是那抹化不开的香。
上海十大红颜沉香之阮玲玉
上榜理由:人言可畏,索性化身沉香
香溢指数:★★★★★
隔岸凝望,属于岸那边的旧上海的浮华虽说已迷人眼,但浮华背后却是种莫明的痛。那种忧伤的心情味道,我们隔了时光的海寄给了阮玲玉,一个旧上海悲剧女王的戏梦人生。
影片《阮玲玉》为我们呈现了陆离的旧上海风貌,以及阮玲玉的传奇一生。张曼玉的袅娜和颓废的华丽真实地把那颗70年前的香魂交到了我们的手上,穿越岁月的沉淀,张曼玉打开了属于阮玲玉的那炉沉香。
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人,虽然她没有在银幕上说过一句话,这个“默片时代”的女王,只用肢体和眼神就为我们传递了窒息的风情。1926年,迫于生计的阮玲玉出任影片《挂名夫妻》女主角,一举成名。1929年,阮玲玉主演影片《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阮玲玉表演艺术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她先后主演了《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等很有影响的影片……阮玲玉演技具有丰富的激情又不失纯真、强烈而又细腻熟练、朴素 而自然,丝毫没有雕凿的痕迹,于是,中国“葛丽泰·嘉宝”的美誉不胫而走。
然而纤弱、敏感的红颜终归薄命,这位站在中国女演员演技巅峰的女星,却在情感道路上一路坎坷,于是,她在留下“人言可畏”的感慨后,自己结束了她精彩而又无奈的一生,一代红颜香消玉陨。
㈥ 给我几部老年人爱看的老电影
1:地道战
2:地雷战
3:平原游击队
4:铁道游击队
5:奇袭
6:侦察兵
7:渡江侦察记
8:回民支队
9:大浪淘沙
10:秘密图纸
11:五十一号兵站
12:四0五谋杀案
13:南昌起义
14:三战山城
15:闪闪的红星
16:野火春风斗古城
17:永不消逝的电波
18:雷锋的故事
19:董存瑞
20:狼牙山五壮士
21:红孩子
22:智取华山
23:战上海
24:党的女儿
25:烈火中永生
26:小兵张嘎
27:从奴隶到将军
28:海鹰
29:敖雷*一兰
30:小花
31:春苗
32:决裂
33:青松岭
34:金光大道
35:创业
36:青春之歌
37:四室同堂
38:英雄虎胆
39:英雄儿女
40:洪湖赤卫队
41: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42:刘胡兰
43:一江春水向东流
44:八千里路云和月
45:暴风骤雨
46:冰山上的来客
47:阿诗玛
48:五朵金花
49:刘三姐
50:黑三角
51:牧马人
52:保密局的枪声
53:敌营十八年
54:大李老李和小李
55:今天我休息
56:今夜星光灿烂
57:甜蜜的事业
58:神秘大佛
59:萍踪侠影
60:大刀王五
61:归心似箭
62:庐山恋
63:小街
64:吉鸿昌
65:天云山传奇
66:骆驼样子
67:红日
68:东进序曲
69:红旗谱
70:芙蓉镇
71:挺进中原
72:战火中的青春
73:战洪图
74:霓虹灯下的哨兵
75:马路天使
76:十字街头
77:桃李劫
78:三毛流浪记
79:革命家庭
80:柳堡的故事
81:七十二家房客
82:林家铺子
83:古塔奇案
84:沙漠追匪记
85:巴山夜雨
86:神鞭
87:三笑
88:苦恼人的笑
89: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90:南海风云
91:鸡毛信
92:大渡河
93:金沙江畔
94:上甘岭
95:渔岛怒潮
96:兵临城下
97:铁道卫士
98:南征北战
99:新儿女英雄传
100:茶馆
101:家
102:龙须沟
103:艳阳天
104:生活的颤音
105:夜半歌声
106:魔术师的奇遇
107:女兰五号
108:女跳水队员
109:沙欧
110:护士日记
111: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112:咱们的牛百岁
113:少林寺
114:人到中年
115:林海雪原
116:大林和小林
117:乡村女教师
118:向阳院的故事
119:羊城暗哨
120:李双双
121:激战无名川
122:黄继光
123:城南旧事
124:渔光曲
125:戴手铐的旅客
126:二泉映月
127:七月流火
128:嘎达梅林
129:奴隶的女儿
130:打击侵略者
131:怒潮
132:小二黑结婚
133:甲午风云
134:林则徐
135:奸细
136:一个和八个
137:瞧这一家子
138:赵一曼
139:苦菜花
140:敌后武工队
141:五更寒
142:西安事变
143:上海的早晨
144:自有后来人
145:红色娘子军
146:索仑河谷的枪声
147.车轮滚滚
148.神女峰的迷雾
149.小字辈
150.斗鲨
151.好事多磨
152.不夜城
153.刘巧儿
154.他俩和她俩
155.雾都
156.红牡丹
157.枫树湾
158.鄂尔多斯风暴
159.一盘没下完的棋
160.长空雄鹰
还有一些影片现在有些记不住名字了.象京汉铁路罢工的于洋大律师等.
样板戏和其他戏曲有:
1.红灯记
2.沙家浜
3.海港
4.白毛女
5.红色娘子军
6.智取威虎山
7.杜鹃山
8.龙江颂
9.磐石湾
10.平原枪声
11.奇袭白虎团
12.园丁之歌
13.朝阳沟
14.于无声处
15.天仙配
16.花木兰
17.三打白骨精
18.沂蒙颂
19.十五贯
20.秋江
有些是解禁之后重新演出的.
外国的影片也记得一些
印度:
1.流浪者
2.奴里
3.大堋车
日本:
1.追捕
2.望乡
阿尔巴尼亚:
1:宁死不屈
2.海岸风雷
3.地下游击队
4.勇敢的人们
罗马尼亚:
1.创伤
2.沸腾的生活
3.第八个是铜像
4.多瑙河之波
5.广阔地平线
6.火车司机的儿子
7.尼罗河惨案
南斯拉夫:
1.瓦尔特保卫撒拉热窝
2.桥
越南:
1.阿福
2.胡志明小道
3.琛姑娘的松林
苏联:
1.列宁在十月
2.列宁在一九一八
3.解放
4.莫斯科保卫战
朝鲜:
1.看不见战线
2.脚印
3.摘苹果的时候
4.鲜花盛开的村庄
5.南江村的妇女
6.金姬与银姬的命运
7.三妯娌
8.卖花姑娘
英国:
1.雾都孤儿
2.伦敦上空的鹰
美国:
1.巴顿
2.卓别林的系列电影
㈦ 贺绿汀创作风格
个人觉得贺绿汀是了不起的音乐家哪~~ 创作的不同风格的歌曲都很优秀这是我以前做关于他的文章时查的资料,也是选自好多地方,当时没有查网络,
忽忽,希望可以帮到^-^
举例说明
1.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
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
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当时的电影音乐基本上是以歌曲形式出现的,如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作曲家都曾为进步电影创作过优秀的歌曲。在1934年一1937年间,贺绿汀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配乐工作,与当时的左翼电影导演密切合作,先后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古塔奇案》、《都市风光》、《船家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春到人间》、《荒村夜笛》、《夜曲》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其中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四季歌》、《天涯歌女》、《西湖春晓》、《春天里》、《秋水伊人》、《神女》、《新中国》、《为祖国战争》等。
《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左翼导演袁穆之的电影《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贺绿汀采用两首苏州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作为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和配器。《天涯歌女》的曲调采用了流行在苏南城镇的民间音乐“剪靛花调”,旋律清新、细致,润腔细巧,音高装饰较多,极富江南风格特点。这两首插曲由当时被誉为“金嗓子”的明星周璇来演唱,在风格上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影片一经上映,即刻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并迅速流传开来,至今为人们传唱不已。
《西湖春晓》是沈西苓编导的左翼电影《船家女》的插曲。贺绿汀写于1934年,影片描写了旧中国杭州西湖一位摇船女受黑暗势力凌辱的悲剧故事。全曲以6/8拍摇晃的节奏型贯穿,借用威尼斯船歌体点明影片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一段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这种单线条的声线描绘了西湖“淡淡青烟漫山腰”的典雅风姿;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和声上运用了开放性大三级处理等手法,着意体现柳浪闻莺声、西湖苏醒的生动气韵;第三段是全曲的对比段,旋律时而下行迂回展开,时而又上行大跳,合唱织体改换对位化和声进行,以交错的多声韵律美,来渲染“青山绿水”的画意;第四、第五段音调倒装再现第一、二段,构思上微妙地将钢琴替代人声、补充“船在画里摇”的美学情趣。全曲意境深邃,章法严谨,技法洗炼,音乐抒情而又具有婉约、沉郁的气质。
在30年代的进步电影中,电影歌曲除了创作者,还有根据电影艺术表现需要而从现有歌曲中选配者。这种选歌以配合画面、故事的形式,成为电影歌曲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它的着眼点不在音乐的新创造,而在于音乐与电影的关系上。选配作为一种电影歌曲重要的创作方式,造就了不少适于电影的好歌。
其中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就被选为电影《青年中国》的插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到群众中宣传抗战,《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全曲贯穿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小军鼓节奏型,通过活泼而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塑造了在艰苦斗争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游击队员的形象。贺绿汀采用群众化的语言和通俗化的形式,大胆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表现因素(如弱起的小军鼓节奏,大调式七声音阶旋律,离调的手法等),谱成了一首结构短小、形象生动的作品,它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这首歌曲被选作为电影歌曲,也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多彩,同时它也藉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贺绿汀在短短几年间的电影音乐创作,成功地运用了几乎所有的歌曲形式。音乐风格既有抒情委婉者,也有昂扬、激越者;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吸收外国歌曲,尤其是外国革命歌曲风格者。为适应电影广阔的题材、多样的人物,贺绿汀创造了许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对抗日救亡歌咏的大规模发展、对社会音乐生活都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从上世纪30年代起,电影歌曲在音乐家的努力和大众的关切之下,凭借电影这一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及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成为近代一个新的、重要的声乐类别。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同样是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走向成熟的显着标志。贺绿汀电影歌曲大量地被广为传唱,成为近代深受欢迎的电影音乐珍品。他是近代有较多电影歌曲流传的作曲家之一,是我国电影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2.民族化风格.
民族化是音乐创作的灵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自己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关于音乐民族化的问题,贺绿汀在理论方面曾有不少论述。他曾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1]“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是要继承我们祖先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巨大而复杂的民族音乐遗产,要加以整理发展,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2]他还说:“音乐要有民族风格。”“民族色彩愈浓厚的音乐,愈有生气,愈为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民族所欢迎。”“世界上自从有了民族,就存在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交流不但不会消灭民族音乐,反而会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3]他进而呼吁:“创造出无愧于伟大 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4]关于音乐创作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他曾专门谈到了他创作器乐作品的体会:“我们的器乐作品应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特别要表现在曲调写作上。”他还曾给一位业余作者写信说:“写歌曲要向民歌学习,不但学习它的语言、风格,还要学习它的乐曲结构。”
3.在创作实践中,贺绿汀的“化”,也有几种类型,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据我掌握的有限素材和粗浅分析,贺绿汀运用民族音乐进行创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改编民歌。如《四季歌》、《天涯歌女》、《东方红》等,虽说是改编,但已对原始素材作了革命性的加工;2、运用特定的民歌进行创作,如合唱《垦春泥》,管弦乐《森吉德马》等,这些作品与民间音乐素材有着格调上、气韵上的神似;3、运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化合”式的创作。这在贺绿汀作品中是数量最大的,尤以钢琴曲《牧童短笛》、合唱曲《游击队歌》、独唱《嘉陵江上》为典范。确实,他创作的大量作品,虽然看得出来是采撷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而且借鉴了西洋音乐的形式、技法,但又找不到具体借鉴哪一首民歌、哪一种形式的痕迹。从这一点来说,贺绿汀堪称一位创造中国风格现代音乐的大师。
忽忽,希望可以帮到^-^
㈧ 求三四十年代经典电影音乐...
很不好意思
我没看清楚您的要求 以为只是经典电影的经典歌曲了 呵呵
那我重新给您推荐吧:
《The Way You Look Tonight》
电影《摇曳时光》
《The Continental》
电影:《快乐的离婚了的人》
《Thanks for the Memory》
电影《1938年播音大会》
《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电影:《端庄淑女》
《White Christmas》(这首强烈推荐 很有味道)
电影:《假日旅店》
《You'll Never Know》(这个你应该听过吧 呵呵)
电影:《喂!旧金山,喂!》
《Baby, It's Cold Outside》
电影:《海王星女儿》
《On the Atchison, Topeka and Santa Fe》
电影:《哈维女孩》
《Mona Lisa》
电影:《古堡歼仇记》
《Zip-A-Dee-Doo-Dah》
电影:《南方之歌》
《Swinging on a Star》
电影:《与我同行》
差点把这个忘了:
《Over the Rainbow》
电影:《绿野仙踪》
以上全是三四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和电影 相信您会喜欢。
㈨ 求老电影《古塔奇案》,老人喜欢看,网上找不到呀
片子真的太老了,估计没人能帮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