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东方红抗日战争老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东方红抗日战争老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5-10 05:07:37

A. 哪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影片,能唤起你的电影情结

中国电影目前,你在看的时候肯定会出来一个中国电影制造,其中八一电影制造肯定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其中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地道战还有鬼子进城。

没有想到两个小男孩撒尿在他们的水壶里。但是鬼子没有发现。喝掉了,后来小男孩又抓了青蛙放到了水壶里面,没想到鬼子又没发现,最后还把青蛙喝下了,整个过程非常好玩又搞笑。所以我对这部电影一直印象非常深刻过了十几年都没有忘记长大后却发现没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了也有可能是我们长大了笑点不一样了。希望以后能从八一电影制作里面看到更多好玩的电影。

B. 适合二年级看的红色电影

1、《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该片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该片根据陈耘同名话剧改编。该片主要讲了5个少先队员手连着手把被敌人炮火炸断的电线接上了,电流通过他们的身体通到了指挥所,当三连的炮火又向金门岛发射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微笑。

C. 求电影《地雷战》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汉》歌词

《民兵都是英雄汉》歌词

作曲:李桐树、李延生

民兵都是英雄汉

不怕艰苦不怕难

打日本 保家乡

地雷是咱好伙伴

没有铁雷造石雷呀

没有炸药自己碾呀

满山石头开了花

炸得那鬼子心胆寒

民兵都是英雄汉

不怕艰苦不怕难

打日本 保家乡

地雷是咱好伙伴

拿起铁锤拿起钻呀

山崖石壁把药填呀

满山摆成地雷阵

炸得那鬼子飞上天

炸得那鬼子飞上天

词曲作者资料:

李桐树,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着作权协会会员、曾任北京民族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先进离休干部”荣誉;2003年被北京市和海淀区先后评为“健康老人”。

多年来,他独创和合作创作了许多颇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歌曲和乐曲。代表作有:歌曲《保卫世界和平》、《朱总司令下命令》、联唱《歌唱英雄黄继光》、双簧管协奏曲《女英雄刘胡兰》(合作)、电影音乐《地雷战》(合作)、交响诗《风暴》、管乐合奏《葬礼进行曲》等。

李延生,作曲家,祖籍广东中山。1943年生于延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

(3)东方红抗日战争老电影扩展阅读:

《民兵都是英雄汉》为1962年上映的战争电影《地雷战》的着名插曲,该曲由我国着名作曲家李桐树、李延生所作。电影讲述了影片讲述抗日战争期间,胶东抗日根据地村民用土制地雷组成各式各样的地雷阵沉重打击日军的故事。

该曲作为这部经典电影的主题曲,歌颂的正是那时候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发动智慧,勇敢地对抗日军侵略者的故事。

《地雷战》在2014年被翻拍为电视剧,而此曲也作为插曲重新出现在大荧幕上,可见这首经典红歌的影响力。

D. 于震都拍过哪些抗战片

于震主演的抗战题材电视剧2004年《吕梁英雄传》饰演 雷石柱2006年《晋绥围困战》饰演 刘猛 2006年《五号特工组》饰演 马云飞2007年《中国兄弟连》饰演 曲虎2008年《海狼行动》饰演 萧汉光2008年《战后之战》饰演 马云飞2009年《火线》饰演 林奉天2009年《黑玫瑰》饰演 郝瀚 2010年《特战先锋》饰演 中村一郎 于震主演其它战争/谍战题材电视剧2006年《男人的天堂》饰演 钟楚国 2008年《东方红1949》饰演 张虚2009年《大西南剿匪记》饰演 罗二全2009年《特战风云》饰演 刘得远2010年《南下南下》饰 魏九斤

E. 我国五六十年代拍的电影有哪些

《白毛女》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 编剧:水华、王滨、杨润身导演:王滨、水华 主演:田华、张守维、赵路、李百万、胡朋、陈强、李壬林
《南征北战》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摄制 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 导演:成荫、汤晓丹 主演:陈戈、冯喆、张瑞芳、项堃、汤化达、王力

《董存瑞》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出品 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导演:郭维 主演:张良、杨启天、张莹、周凋、任颐

《祝福》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编剧:夏衍 导演:桑弧 主演:白杨 、魏鹤龄、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编剧: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导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

《铁道游击队》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6年出品 编剧:刘知侠 导演:赵明 主演:曹会渠、秦怡、冯喆、冯奇、冯笑、邓楠、仲星火、陈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7年出品 编剧:石言、黄宗江 导演:王苹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张璋、康天申、陈东岗

《永不消逝的电波》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8年出品 编剧:林金 导演:王苹 主演:孙道临、袁霞、王心刚、陆丽珠

《青春之歌》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皑 主演:谢芳、于洋、康泰、于是之

《林则徐》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吕宕、叶元导演:郑君里、岑范 主演:赵丹、韩非、秦怡、蓝谷、钱千里

《林家铺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夏衍 导演:水华 主演:谢添、张亮、林彬、马薇、韩韬、于蓝

《五朵金花》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赵季康、王公浦 导演:王家乙 主演:杨丽坤、莫梓江、王苏娅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1959年出品 编剧:李天济 导演:鲁韧主演:仲星火、上官云珠、马骥、李保罗

《战火中的青春》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编剧:陆柱国 导演:王炎 主演:王苏娅、庞学勤、林农

《红旗谱》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编剧:胡苏、凌子风、海默、吴坚 导演:凌子风 主演:崔嵬、蔡松龄、鲁非、赵联

《刘三姐》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编剧:乔羽 导演:苏里主演:黄婉秋、刘世龙、梁音、张巨克、贺汝瑜
《红色娘子军》 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编剧:梁信 导演:谢晋 主演:祝希娟、陈强、王心刚、向梅、金乃华

《革命家庭》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编剧:夏衍、水华 导演:水华 主演:于蓝、孙道临、于洋、田方、秦汉

《甲午风云》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2年出品 编剧: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杜梨 导演:林农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颖、李颉、庞学勤

《冰山上的来客》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乌·白辛导演:赵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张嘎》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徐光耀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主演:安吉斯、吴克勤、李小燕、李健、张平

《红日》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瞿白音 导演:汤晓丹 主演: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里坡、杨在葆、舒适

《早春二月》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谢铁骊 导演:谢铁骊 主演: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

《野火春风斗古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李英儒、李天、严寄洲 导演:严寄洲 主演:王晓棠、王心刚、陈立中

《阿诗玛》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 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 主演: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黄琼英、柳杰、冯奇

《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 编剧:毛烽、武兆堤导演:武兆堤 主演:刘世龙、刘尚娴、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编剧:周皓 导演:水华 主演:赵丹、于蓝、张平、项堃、蔡松龄、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编剧:林谷、徐进、谢晋 导演:谢晋 主演:谢芳、曹银娣、李纬、冯奇、上官云珠

F. 求大型音乐剧《东方红》的基本特征,作品的继承,创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东方红》诞生于“文革”前夕,这一点看似偶然,而实际上却恰是最富历史意味的一刻,它仿佛为“十七年”中国电影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可堪回味的句号。

《东方红》是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歌舞剧,1965年被搬上银幕。音乐、舞蹈工作人员共三千多人联合创作演出。以《葵花向太阳》(序曲)、《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等七个段落,刻画了中国人民反帝、抗日、内战至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歌舞剧《东方红》率先诞生

196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中需要一些重点节目。7月13日,周恩来受陈毅邀请到上海,观赏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过的音乐舞蹈剧《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看罢此剧,周恩来受到启发,下决心亲自抓一部大型舞蹈史诗作品。

周恩来一回到北京,马上找来周扬及文化部、总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了他的设想。周恩来表示:“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最好在15周年国庆,把我们革命的发展,从党的诞生起,通过艺术表演,逐步地表现出来……”一开始有人主张用音乐会的形式,后来周恩来建议是否能搞歌舞会,这样更贴近群众,更容易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7月18日决意提出,7月底晚会开始启动,这意味着仅仅50天的时间就要弄出一台大型晚会。

关于大歌舞的名称问题,导演周巍峙建议用“东方红”,周恩来立即表示赞同。而且参考了国外的概念后又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晚会还冠以了“音乐舞蹈史诗”的名称。

周恩来亲自在全国调兵遣将,动用了3000多人的大型阵容,聚集了当时最权威、最着名的作词、作曲家和歌唱家,综合歌曲、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从帝国主义侵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

将歌舞剧搬上银幕

《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结束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奉命同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起承担拍摄该电影的任务。为此周恩来特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电影艺术家座谈会,讨论怎样把舞台演出搬到银幕上。“要让观众像坐在大会堂里看《东方红》演出一样”被当作拍这部电影的总体要求。

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有些舞台演出的特点在拍电影时都成了特大难点。比如,原来大歌舞全部演出的幻灯背景,是由200多个小幻灯同时投影到天幕上,组成大约800平方米整幅巨大的,可以有简单动作(如流水、飞云、光芒等)的画面———几乎同电影的切换镜头差不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在拍电影时,幻灯背景的亮度不够,而如果把强烈的电影灯光打到台上,幻灯背景就成了白茫茫一片,拍摄陷入困境。

后来经周恩来批示,剧组从上海借来全国着名的制灯专家蔡祖泉同志到《东方红》摄制组工作,用提高幻灯背景亮度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另外,周恩来又交代外贸部的林海云用外汇在国外购买伊斯曼彩色胶片,以保证电影的拍摄质量。

在周恩来的全力支持下,摄制组仅花了三个月时间就全部拍摄完毕《东方红》一部彩色宽银幕和一部彩色普通银幕两部电影的所有镜头。到1965年9月,周恩来再次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亲自审查了《东方红》,这部电影终告完成。

文字出处: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镜头中的周恩来》

整理:本报记者刘晋锋

回眸

《东方红》剧组四十年后再聚首

今年是《东方红》诞生四十周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历经几个月的时间找寻当年参与舞蹈史诗创作和演出的人们,期望3000多人重新聚首。当晚有200多位主要的演职员汇聚一堂,所有的话题都随着“东方红”展开。

革命夫妻导演周巍峙与演员王昆

导演周巍峙戏称自己是《东方红》的“打杂儿”,理由是剧组里大小所有的事务都归他管。当年,周巍峙经历了《东方红》剧组从创意到雏形到最后完成的整个过程。当王昆和周巍峙同坐在台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知晓他们是一对革命夫妻。周巍峙率先表态,选角儿依赖实力,当年妻子参与演出并没有“走后门”。王昆说,当时两人相见相处的时间也并不多。他总是晚归,她总是早起,两人或许会在清晨打个照面。

郭兰英的谦和

面对几百位当年《东方红》的战友,郭兰英在简短的十几分钟采访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说了,没时间了,留给他们吧。”她甚至把自己在歌舞会上演唱的《南泥湾》的功劳也推掉,解释说自己并不是首演,之前在延安已经有了合唱。此外,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开场“三鞠躬”。嗓音甜美的郭兰英留给观众的是另一种谦和的作风。

贾世骏唱出了伟人的感觉

贾世骏当年在剧中演唱的是《长征》,只善歌唱、不善表演的他由于动作的不协调在舞台上闹过很多笑话。好在贾世骏进步飞快,最后的舞台效果超出想象,贾世骏感受最深的还是剧作体现的精神。演出之后有导演找到贾世骏商量能否出演毛泽东。他婉言回绝,理由是:第一演技不好;第二演唱者的形象在观众中已普遍被接受,突然以伟人形象出现,观众会不适应。

文字资料由《艺术人生》剧组提供。

评价

电影的一个特殊品种

电影评论家罗艺军评价《东方红》

对于《东方红》这部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音乐歌舞史诗”,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电影评论家罗艺军有一些独到的看法:这部电影产生于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它采用歌舞的形式,把过去流行的歌曲串起来,属于电影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应该说它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而影片中的革命激情也有可取之处。

因为它是把一部成型的舞台剧搬上银幕,电影导演谈不上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作,但它在镜头运用方面还算细致。这部电影的局限之处在于,它所反映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到底有多大的距离?

采写:本报记者刘晋锋

电影笔记

动容于被贬低和压抑已久的艺术尊严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相信大多不会忘记一部名为《东方红》的大型音乐歌舞史诗电影和片头那首雄浑而辉煌的同名乐章。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部电影和《东方红》的旋律早已远远超越了它们自身的存在,而被沧桑的岁月和急遽变幻的时空沉淀为一段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和她的每一个体的某种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这记忆不是漂浮于人们大脑皮层的那种似是而非的视听表象,而更像是一道被烈火与青铜所铸就的历史铭文,深深地镌刻进我们的肌肤和血液,交融于我们的骨肉和灵魂。它就像童年某个清冽的早晨,在人们耳畔奏响的一首辽远而明朗的晨曲,与那些写满了虔诚的笃信和炽热憧憬的纯真年华紧紧缠绕在一起,让人咀之而低回,嚼之而沉湎。

记得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岁月里,被尘封了10年之久的影片《东方红》,在一块块陈旧得有些泛黄的银幕上重新闪烁显影的时候,郭兰英那一曲《南泥湾》曾使无数巾帼须眉为之泪洒沾襟。或许人们并不是仅仅感怀于这首久违了的优美的民歌,而是动容于一种被贬低与压抑已久的艺术精髓与艺术尊严的蹒跚复归。那些历经时代的锤炼和汰选而屹立不倒的音乐歌舞经典,曾经与它们的演绎者一道被无情地打入另册,一去十余载,生死两茫茫。一个怀疑与否定美的年代,最终必遭人们的否定与唾弃,而那些美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欣赏者,却总是能够披沥风霜,傲视冰雪,即使辗转成泥,也依旧芬芳如故。正是由此,“文革”阴霾初散之际,包括《东方红》在内的一批旧片才得以重见天日。

影片《东方红》具有宏富阔大的篇章架构和沉郁激荡的叙事品貌,不仅源于它包蕴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革命音乐舞蹈的累累硕果,同时,亦源自它荟萃了从军队到地方16个专业文艺团体共计3000多名新中国优秀艺术家的珠玑精华。尤其值得今人唏嘘称道的是,这部尊为史诗的文艺巨片,在创作、排练与拍摄的过程当中,并未因“诗”而废“史”,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准确把握了“诗”与“史”的审美表现关系,以“诗”证“史”,“诗”、“史”互见,从而使影片既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一份厚重而苍凉的历史追怀感,又抒发了作为胜利者对于自身辉煌业绩的欢欣和满足。

G. 一级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有哪些

有《林海雪原》、《烈火金钢》、《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注:红色电影是指红色题材的电影。“红色电影”中的“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

1、《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由刘沛然导演,王润身、张勇手、张良主演,于1960年上映。

该片根据曲波同名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一节改编,讲述了解放军剿灭盘踞在东北的由国民党残部组成的土匪武装的故事。

5、《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题材剧情片,由严寄洲执导,王晓棠、王心刚主演,于1963年11月上映。

该片改编自李英儒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杨晓冬、金环、银环等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不畏艰险在敌人内部进行斗争的故事。

H. 求一篇《东方红1949》观后感

《东方红》诞生于“文革”前夕,这一点看似偶然,而实际上却恰是最富历史意味的一刻,它仿佛为“十七年”中国电影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可堪回味的句号.
歌舞剧《东方红》率先诞生
196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中需要一些重点节目.7月13日,周恩来受陈毅邀请到上海,观赏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过的音乐舞蹈剧《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看罢此剧,周恩来受到启发,下决心亲自抓一部大型舞蹈史诗作品.
周恩来一回到北京,马上找来周扬及文化部、总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了他的设想.周恩来表示:“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最好在15周年国庆,把我们革命的发展,从党的诞生起,通过艺术表演,逐步地表现出来……”一开始有人主张用音乐会的形式,后来周恩来建议是否能搞歌舞会,这样更贴近群众,更容易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7月18日决意提出,7月底晚会开始启动,这意味着仅仅50天的时间就要弄出一台大型晚会.
关于大歌舞的名称问题,导演周巍峙建议用“东方红”,周恩来立即表示赞同.而且参考了国外的概念后又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晚会还冠以了“音乐舞蹈史诗”的名称.
周恩来亲自在全国调兵遣将,动用了3000多人的大型阵容,聚集了当时最权威、最着名的作词、作曲家和歌唱家,综合歌曲、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从帝国主义侵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
将歌舞剧搬上银幕
《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结束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奉命同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起承担拍摄该电影的任务.为此周恩来特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电影艺术家座谈会,讨论怎样把舞台演出搬到银幕上.“要让观众像坐在大会堂里看《东方红》演出一样”被当作拍这部电影的总体要求.
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有些舞台演出的特点在拍电影时都成了特大难点.比如,原来大歌舞全部演出的幻灯背景,是由200多个小幻灯同时投影到天幕上,组成大约800平方米整幅巨大的,可以有简单动作(如流水、飞云、光芒等)的画面———几乎同电影的切换镜头差不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在拍电影时,幻灯背景的亮度不够,而如果把强烈的电影灯光打到台上,幻灯背景就成了白茫茫一片,拍摄陷入困境.
后来经周恩来批示,剧组从上海借来全国着名的制灯专家蔡祖泉同志到《东方红》摄制组工作,用提高幻灯背景亮度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另外,周恩来又交代外贸部的林海云用外汇在国外购买伊斯曼彩色胶片,以保证电影的拍摄质量.
在周恩来的全力支持下,摄制组仅花了三个月时间就全部拍摄完毕《东方红》一部彩色宽银幕和一部彩色普通银幕两部电影的所有镜头.到1965年9月,周恩来再次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亲自审查了《东方红》,这部电影终告完成.

I. 《东方红(1965)》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东方红》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yizAzGOlXUD8feyADwrvg 提取码:up59
《东方红》
导演: 王苹、李恩杰
编剧: 集体
主演: 邓玉华、王昆、杨和柏、雷良萍、寇家伦、贾世骏、张越男、李光羲、郭兰英、胡松华、才旦卓玛、莫德格玛、崔美善、阿依吐拉
类型: 剧情、歌舞、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65-10-01(中国大陆)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The East Is Red
电影《东方红》的拍摄,对1964年的舞台演出版本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把舞台剧原有的8场,只选取了序幕“东方红”和前6场的“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而后两场的“祖国在前进”和“世界在前进”,则遵照毛泽东的意见,没有收入到电影画面中去。
在拍摄演出过程时,大部分画面采用多机位拍摄,而舞台上的许多集体亮相和群众演员的造型,则采用舞台全景和台下观众相互融合在一个画面的广角镜头,以显示出舞台演出的盛大规模,同时,也是把周恩来所反复强调的“不要离开舞台”的指示,很好地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从而使整部电影画面流动,情景交融,而不是机械式地一个机位固定拍摄。所以,拍摄完成的舞台艺术纪录片,既丝毫没有脱离舞台,又大胆创新,把舞台演出和艺术纪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今后同类样式的电影拍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J. 有哪些旧中国老电影如《上甘岭》,《洪湖赤卫队》,《刘三姐》,《东方红》,《地道战》, 还有哪些

《英雄儿女》,表现抗美援朝时期,解放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经典的台词有:向我开炮。主题曲是:我的祖国。
《地雷战》,反应在1942年抗日战争艰苦时期,胶东根据地军民利用地雷技术发展地雷战,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冰山上的来客》,讲述边疆战士和杨排长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上映于1963年。
《红色娘子军》,讲述海南地区的革命斗争故事,主角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和海南红色娘子军战斗的故事。
《林海雪原》 讲述1946年,人民解放军组成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消灭土匪的故事。片名也叫《智取威虎山》。
《铁道游击队》讲述抗日战争期间,山东临城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电影主题曲《弹起我那心爱的土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