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研究发现,好莱坞电影的编剧都在遵循三段式结构叙事,而这些结构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观众带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本文以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叙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这部影片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些影片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 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讲述的是安迪入狱,一心希望能够逃离。第二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无望,安迪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入、逃离。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为走向与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么第二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又会回归和解。《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段落是对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又回归对抗。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一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一个行为走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进入人生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后,而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前,因为 “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适,监狱里的规矩和犯人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生存的一种规则,包括性在内。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生活,并且带有一丝反抗,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抗衡。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入成熟,开始融入监狱生活。第二个段落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被社会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个监狱里的白领,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着。放佛我们的人生,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社会。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一切的老人,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人生获得重生。安迪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的人生思考。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人生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片能够把影片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一个经典。
㈡ 电影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是什么
罗伯特·麦基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是麦基第一次以书的形式揭示其屡获大奖的银幕剧作方法。
故事的衰竭
在谈到故事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时,作者写到:“有人认为这种对艺术的渴求只不过是纯粹的娱乐,与其说是人生的探索,不如说是对人生的逃避。但是,究竟什么是娱乐?娱乐就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对电影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黑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银幕之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
“然而,尽管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在使我们得以跨越国界和语言的壁垒,将故事传送到千家万户,但讲故事的整体水平却每况愈下。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被迫用玄妙来取代实质,用奇诡来取代真实。虚弱的故事为了博取观众的欢心已经堕落为成百上千万美圆堆砌起来的大轰大嗡的演示。”
《故事》中规定的故事设计术语
(S语:可能看起来有些抽象,不过这些内容确实很经典,作者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为每一个看起来模糊的概念做了明确严格的定义,让这些概念不再是一片混乱。)
结构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故事事件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某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即从冲突中撞击出来的变化。
故事价值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
场景
场景是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感知的重要性的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荷着家伙子的情境。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节拍
在场景里面的便是最小的结构成分,节拍。
节拍是动作/反应中的一种行为交流。这些变化的行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化。
序列
序列是指一系列场景-- 一般为二到五个,其中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
幕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为强劲。
归纳:场景以细微但意义重大的方式而转化;一系列场景构成一个序列,以适中的、更具冲击力的方式而转化;一系列序列又构成了下一个更大的结构--幕,一个表现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中重大逆转的动态单位。
故事
一系列幕便构成所有要素中最大的结构:故事。
“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当你在故事的开头看一下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然后把他和故事结尾的价值负荷进行比较时,你应该能够看到故事弧光,把生活从故事开始时的一个情境带到故事结束时的另一个变化了的情境的巨大变化。这个最后的情境,这一结尾变化,必须是绝对而不可逆转的。”
故事高潮
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发展为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出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情节
“在一些文学圈内,‘情节’已经变成了一个肮脏的词,因为它被浓重的商业主义意味所污染。损失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情节是一个准确的术语,用来命名那种用以构建和设计故事的具有内在的连贯一致而且互相关联的、在时间中运行的事件模式。”
“尽管每一个优秀故事的创作都离不开偶发的灵感,但一个剧本的写作绝不是偶然。作者会对灵感进行反复修改,使故事浑然一体,似乎完全来自一种本能的直觉,但他(作者)心里明白,为了使故事看起来轻松自然、一气呵成,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和不自然。”
情节设计是指在故事的危险领域内航行,当面临无数岔道时选择正确的航道。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
故事三角
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
经典设计 最小主义 反结构(有图,还没扫……)
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构建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经过一段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
如果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关注的所有情感,则被称为闭合式结局。
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
主动主人公在为追求欲望而采取行都时,与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直接冲突。
被动主人公表面消极被动,但在内心追求欲望时,与其自身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
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
无论有无闪回,一个故事的事件如果被安排于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时间顺序中,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按照线性时间来讲述的。
如果一个故事在时间中随意跳跃,从而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以至观众无从判定什么发生在前什么发生在后,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按照非线性时间来讲述的。
因果与巧合
因果关系驱动一个故事,使有动机的动作导致结果,这些结果又变成其他结果的原因,从而在导向故事高潮的各个片断的连锁反应中将冲突的各个层面相互连接,表现出现实的相互联系性。
巧合驱动一个虚构的世界,使没有动机的动作触发不能导致进一步结果的事件,因此将故事拆解为互不关联的片断和一个开放式结尾,表现出现实存在的互不关联性。
连贯现实与非连贯现实
连贯现实是虚拟的北京,确立人物及其世界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些互动模式一直保持着连贯性,从而创造出意义。
非连贯现实是混合了多种互动模式的背景,其中故事章节不连贯的从一个“现实”跳向另一个“现实”,以营造出一种荒诞感。
“作家必须精通经典形式
通过直觉或研究,优秀作家都明白最小主义和反结构并不是独立的形式,而是对经典形式的反应。小情节和反情节产生于大情节--前者将其缩小,后者与其对立。先锋派的存在是为了反对大众化和商业化,直到它自己也变成大众化和商业化的东西,然后它便反过来攻击它自己。
……
伟大的艺术家都尊崇这些循环,他们明白,无论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每一个人都是自觉地或本能地带着对经典的预期而进入故事仪式的。
……
不要以为自己看过一些影片就已经理解了大情节,这种事情是开不得玩笑的。只有当你确实能够搞出象样的作品之后,你才敢说自己已经理解了。作家需要不断地磨练技巧,直到知识从左脑滑向右脑,直到智力感悟变成一种活生生的手艺。”
㈢ 好莱坞经典叙事有什么特点
特点:遵循因果逻辑基本线性推进的叙述方式
剧情结构(Polt)
基本上以序幕——建立——对抗——解决——尾声的好莱坞模式结构组织影片的故事内容。
第一、序幕(介绍故事的背景)
第二、建立(铺垫故事发生的前因)
第三、对抗(由前因导致的双方矛盾冲突)
第四、解决(矛盾冲突导致的结果)
第五、尾声(结果对主人公生命所带来的影响)
(3)经典叙事电影机制扩展阅读:
好莱坞经典叙事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着时间的限制,或计时炸弹,能够给观众一股紧张的情绪,并且这股紧张情绪能维持一段长时间。还有十二个小时,陨石便会撞击地球,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会死亡。(电影--陨石撞地球)
它还使用转折点能制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观众的预期心理,加强情节张力,从而持续观众对故事的兴趣。转折点最常出现于故事的前段和后段。剧本前段的转折点一般用于开启故事和陈列出主角即将面临的各项选择。至于后段的转折点则指向主角解决危机,收拢故事。
㈣ 电影的八大叙事手法是什么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2》(爱情赏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建议你去看看。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
8、套层性叙事:这类电影的叙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种套层结构。此类典型电影当属《盗梦空间》。
(4)经典叙事电影机制扩展阅读
电影叙事〈cinematic narration〉,负责将电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现或描述出来的论述活动。起源于六零年代,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用于文学作品而非电影作品之研究,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时候,是利用文字串联出行动,完成故事叙述。
而电影的叙事与其他叙事艺术相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异性,用叙事学分析电影时,电影的视觉性和展示性透过情节创造出画面,延伸出更多画面的意义所在。
在符号学广泛用于其他领域之后,将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在符号学和叙事学之前的电影研究是电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为主,而符号学和叙事学研究开始把重点放在论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电影的整体研究,甚至于跨越并结合其他领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
电影叙事学多元存在,无法给予单一定义。有些电影(包括当下常见的主流电影)属于古典叙事的基本样态,需要空间和时间,一连串因果论的事件,完成情结论述, 相反的,对立于古典叙事电影的现代和后现代电影,则是利用更多拼贴或特殊叙事电影手法运用,显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
由于电影叙事样态多元化,所以分析电影叙事学不仅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则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经常必须随着影片建立。
以通论来看,决定我们依该如何分析一部叙事电影的元素,实在难以尽述,但是如何解读一部叙述电影,并将它建构成为一个分析的客体,却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点。
㈤ 经典叙事结构要素有哪些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㈥ 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是怎样的
1.灾难发生
2美女出现,出现危险,
3英雄出现,拯救,与恶人作对
4英雄获胜,的到美女的亲睐
㈦ 好莱坞有哪些经典叙事手法
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㈧ 电影的叙事结构有哪些
所谓叙事手法无外乎整部影片的叙事方式和技巧。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建议你去看看。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
8。
这第八种想不到。
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满意!
㈨ 电影中的叙事结构有哪些
1、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
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2、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3、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
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4、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5、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㈩ 电影的叙事手法都有什么怎样描述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10)经典叙事电影机制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
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