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江春水向东流》txt全集下载
《一江春水向东流》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yXu36aAWYa6DeTOEeI8T9g
简介: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一个时代的切片,至今还留存在至少两代人的记忆中。
❷ 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具体讲的什么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1947年 第一部史诗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实主义奠基人蔡楚生
柯灵曾经指出过,“郑正秋逝世表示了电影史一章的结束,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开头。”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始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他的作品在关照普通人感情的同时,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怀的高度,所以才会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中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这种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恐怕是最值得当代的中国影人借鉴的
电影这东西最难得的是做到令雅者见雅,俗者见俗,在中国,怕也只有蔡公一人做到过。旧中国四部票房神话,蔡公就占了3部,即《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一部为其恩师郑正秋的《姊妹花》。《渔光曲》当时的赞誉是“人活80岁罕见,片映80天绝无”。《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连映3月,观众近80万人次。蔡公善于讲苦情戏,且还做到既对得起时代的真相,更能与民众的呼声相回应。这种悲情路线,在80年代末期,首部室内剧《渴望》重又将其推向高峰,只是对现实的拷问已不如蔡公那般血泪交织,并力透纸背。蔡公强调电影的人民性,电影是一群人在创作,就得为更大的一群人去服务,为他们最基本的感情和渴望服务,《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和民众患着同样极为紧迫的疼痛。蔡公的叙事从古典章回小说中得其精髓,几条线索在张忠良身上得以纠结,平仄有致地勾勒出抗日前后,上海各阶层人等的众生相。在蒙太奇运用上,又从古诗词中吸引营养,赋、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伴着“月亮弯弯照九州”的歌声,张忠良投入王丽珍的怀抱,而素芬却在苦苦地思恋丈夫。国仇家恨,在薄幸和持守间得以抒发,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现在的中国电影,已舍弃了浓墨重彩的悲欢离合,只有在电视剧里,还能依稀可见这种民俗化的景观。而电影不是成为纯个人表达的工具,就是纯而又纯的感官盛宴。鲜有电影能在关照人情的同时,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怀的高度上来。
❸ 关于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评论
《一江春水向东流》(2004)新版评论
观众直指《一江春水向东流》软肋
2005-5-2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本报讯(记者伍翩翩)明晚,30集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落下帷幕。这部由无数大腕联袂打造的“经典重拍”,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最初的新鲜感逐渐变弱,和电影版相比的一些不足也渐渐浮出水面。据了解,观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剧情、人物、结局等几点,而制片方也分别做出了解释。故事太拖沓
观众:电影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集。而电视剧变成30集,新添的很多都是无效情节。比如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前传,以及两人离乱过程中的社会画卷等,显得非常拖沓。
制片方:电视剧时间长,肯定要在原着基础上增加内容。张忠良和素芬在老家的情节,是为人物后来的改变及命运发展做铺垫。关系太混乱
观众:新增角色吴家祺身上延续出了多条感情线,妓女这个新人物和他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关系。过多的三角恋,让一切都显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
制作方:吴家祺这个人物是用来和张忠良做对比的,这样更有戏剧效果。而他身上的几段情,也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合理、丰满。结局太残酷
观众:电影的结尾处,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悲剧性很震撼。而电视剧为了增强悲剧的力量,几乎所有主角都以死亡收场。死太多人并不能增强悲剧氛围,反而让人感觉不真实,显得血腥残酷不人性化。
制片方:结局曾经讨论过很多次,最终决定和电影有很大不同,除了更具震撼力之外,剧情的发展也推动他们的命运不得不
重庆晚报评论:《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比批判
2005-5-20 重庆晚报
经典改编难上加难,对比58年前的电影版和今天的电视版,“两江春水”无论从人物关系、剧情线索、美学风格和主题挖掘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观众屡屡诟病之处。故事:发大水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而电视剧则变成30集,近20个小时的故事空间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编内容。
批判:事实上,新浪相关专题评论中70%以上的批评,很大一部分是直指这些大量无用或者无效的情节。比如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前传,以及两人离乱过程中的社会画卷和图景等,显得非常拖沓缓慢。人物:关系乱了
吴家祺是一位在原着中没有提及的角色,他爱上了素芬。制作方表示,这个人物是用来和张忠良做对比的。另外,妓女紫纶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对吴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关系。
批判:人物关系的复杂化是电影拉长成电视剧的一大常见手法,但部分观众认为,这样做是轻率的。特别是过多的三角恋,让一切都显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结局:全都死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催人泪下的一幕就是电影的尾声,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而在电视剧中,不仅素芬自杀而死,张忠良得罪了黑势力被杀,王丽珍在生活无望中自尽,吴三公子同样选择自杀,紫纶则被害死。
批判:观众指出,悲剧的力量和呈现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来衡量,而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毁灭性的死亡不仅不真实,更显得作品像个屠宰场,很不人性化。演员:感觉错了
电影版张忠良由陶金饰演,电视剧版由胡军饰演。电影中,当年舒绣文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交际花王丽珍自私刁钻、放浪骄纵的本性,而在电视剧版中刘嘉玲演这个角色。白杨在电影中塑造了传统端庄的素芬,电视剧由袁咏仪饰演。
批判:在演员方面是争议最大的,许多观众指责投资方片面追求明星效应,他们认为胡军本身很粗豪,不适合张忠良的文弱;袁咏仪很硬朗,不适合素芬的温婉感;而刘嘉玲则将王丽珍演得太正面。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影片)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探讨经典改编问题
2005-5-19 东方网-文汇报
根据同名影片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在播放,短短十天,该剧收视率从2.5%逐渐上升到平均的5%,上周末更是飙升到6.7%,稳居收视率前三位。日前,本报与上影集团共同举行座谈会,就经典作品如何改编为适合现代观众的电视剧,邀请专家研讨。
电视剧热改老电影
近来,根据经典老电影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渐成荧屏风潮,《小兵张嘎》、《林海雪原》、《苦菜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早春两月》、《野火春风斗古城》……携着老电影的光环,这些连续剧还未宣传已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然而这股风潮难免鱼龙混杂。如何认识老电影的再生价值,改编经典应当怎样进行再创作,成为业内人士和观众关注的课题。
改编要“老根结新芽”
上映于1948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上海电影的经典,不仅在当时创造了最高票房,而且历经半个世纪,依然打动着无数观众的心。与会者一致认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左翼电影,不仅给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里程碑,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资源。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个经典故事,不仅为经典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传播平台,也为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资源。
将原先不足3小时的电影改编为30集的电视连续剧,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成功首先在于把握住了原作的魂。发端于八年抗战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成为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是因为当年的电影艺术家们触摸到了战争与人性、社会与人性的永恒命题。改编电视剧是“在老根上结新芽”,根就是原作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感。与会者都谈到,电视剧没有偏离原作的精神和艺术精华,既完整表现了主人公张忠良的转变历程,又创造性地在原着的脉络中发展出了新的人物和新的命运纠葛,使得整个故事更符合电视连续剧的样式要求。
改编经典要慎重
与会者在座谈中特别强调,经典的改编需要特别慎重。最近,把经典影片改编为电视剧正渐成业界潮流,但在观众中褒贬不一,有的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创作者应该对原作抱着虔诚,在准确传承原作灵魂、精细解读原作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发展人物命运,丰满人物性格。对当下如何改编好经典,这种严谨的改编态度,才是创造性的改编态度。
重庆晚报评论:《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比批判
2005-5-20 重庆晚报
经典改编难上加难,对比58年前的电影版和今天的电视版,“两江春水”无论从人物关系、剧情线索、美学风格和主题挖掘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新版被今天的观众屡屡诟病之处。故事:发大水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而电视剧则变成30集,近20个小时的故事空间里,添加了大量的新编内容。
批判:事实上,新浪相关专题评论中70%以上的批评,很大一部分是直指这些大量无用或者无效的情节。比如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前传,以及两人离乱过程中的社会画卷和图景等,显得非常拖沓缓慢。人物:关系乱了
吴家祺是一位在原着中没有提及的角色,他爱上了素芬。制作方表示,这个人物是用来和张忠良做对比的。另外,妓女紫纶等也是新的人物,她对吴家祺的感情又形成新的三角关系。
批判:人物关系的复杂化是电影拉长成电视剧的一大常见手法,但部分观众认为,这样做是轻率的。特别是过多的三角恋,让一切都显得不合常理和庸俗化。结局:全都死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催人泪下的一幕就是电影的尾声,素芬在绝望中投江自杀……而在电视剧中,不仅素芬自杀而死,张忠良得罪了黑势力被杀,王丽珍在生活无望中自尽,吴三公子同样选择自杀,紫纶则被害死。
批判:观众指出,悲剧的力量和呈现方式不是以死多少人来衡量,而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毁灭性的死亡不仅不真实,更显得作品像个屠宰场,很不人性化。演员:感觉错了
电影版张忠良由陶金饰演,电视剧版由胡军饰演。电影中,当年舒绣文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交际花王丽珍自私刁钻、放浪骄纵的本性,而在电视剧版中刘嘉玲演这个角色。白杨在电影中塑造了传统端庄的素芬,电视剧由袁咏仪饰演。
批判:在演员方面是争议最大的,许多观众指责投资方片面追求明星效应,他们认为胡军本身很粗豪,不适合张忠良的文弱;袁咏仪很硬朗,不适合素芬的温婉感;而刘嘉玲则将王丽珍演得太正面。
❹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
中国戏剧电影通常用一个长时间的跨度来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用这一公式描述了八年抗战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影片从“九一八”事变,张忠良与素芬结为夫妻开始到抗战胜利后,素芬绝望投江自尽结束。线性顺时叙述,前后因果关系呈现。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起承转合,环环紧扣。影片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一个家庭的遭遇紧紧的连接起来,从家庭的角度反思时代,批判社会。同时,影片并没有在家庭意识和民族意识于战乱时代难以两全的矛盾与冲突状态中表现出国土沦丧,家破人亡,而是怀着对辛苦遭逢的普通百姓的极大同情,着意通过一家人命运的变迁,反映抗战前后“两个世界,两种人的生活”的严峻,从而使影片带有强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的色彩。创作者追求在一段人生,一个家庭生离死别中展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而既有民间化的边缘视角,将批判矛头指向黑暗现实社会的统治者,有在一种仿佛是无可逃避的宿命感的呈现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的巨大忧患。
<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命运的传奇性结合在一起进行表现,从而使影片体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力量。艺术品味隽永深长,是一部充满批判激情的长卷史诗。重视观众欣赏和接受心里的蔡楚生,注意研究中国艺术的叙事传统,在影片创作中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影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故事曲折、却又脉络分明,很见功力。为了增强概括力,影片采用了一种多天情节线同时发展的结构形式。他们通过张忠良交织贯穿在一起。张忠良与抗战夫人王丽珍、接收夫人何文艳和所谓的沦陷夫人素芬的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直至最后三位女性同时出场,故事达到高潮,素芬不看侮辱与打击投江自尽。这些情节线时分时合、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既从容的呈现出了辽阔的时空背景,又在充分提供主要人物性格发展机会的同时,拓展了整个故事背后的深层信息。同时影片群星荟萃,场面宏大,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性质,创作者们注意把头绪纷繁的影片内容与素材对象纳入自己的情绪框架之中,故事处理参错重叠又自然流畅,具备一定的力度,又颇见个性色彩,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展示中仍能感到个人的特征。从而实现细致的性格刻画与深刻的社会批判、忧愤深广的情感表达与博大的叙事事业之间的有机统一。
导演蔡楚生对处于社会底层挣扎于水生火热中的人们寄予了真挚、深沉的热爱和同情。他所调用的娴熟的电影化叙事技巧,都服务于这样的情感和思想原则。在这样的触及尖锐的社会主题视野广阔的展示整个时代与历史真实的史诗影片中,蔡楚生注意构造故事完整、层次清晰、对比与冲突分明的典型的戏剧式结构,同时又非常注重表现手法和民族化,努力以影片内在的情感感染观众使作品贴近最广大的观众群。影片主演白杨回忆说:蔡楚生“对影片的构思,处处都想到观众,观众就是他心目中的绳墨,往往以此为准。他运用的艺术手法一定要为观众所闻乐见,但不是单纯的去迎合观众,而是寓教于乐”可以说,蔡楚生非常了解中国观众的习惯和心理,擅长细节表现和处理高潮戏,在影片中常常使用层层渲染、铺排、对比、呼应等手法,有头有尾、脉络清晰的展开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巧妙的运用戏剧性因素。如何在电影这一门现代的艺术样式中运用好中国的传统的手法,怎样获得百分之百的观众,是他在艺术创作中考虑的首要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却有必要向艺术家提出让大家看懂他作品的要求”。这种思想,很明显的体现了在蔡楚生身上深潜的一种创作情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作框架严格按照戏剧冲突律原则,将其重点放在如何吧故事讲得生动感人,举重人物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它的时空结构和视听构成也是围绕着戏剧性场面展开的。如一大量的平行镜头组接强化剧情对比效果,提示特定叙境所蕴含的价值情感,就不仅娓娓道来,颇富影像张力,而且“煽情效果”及其明显。影片中还较多的运用了中景镜头叙事。如片尾高潮戏素芬端着盘子走进舞厅并与张忠良相认的戏,用的就是中景。这种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全景画面的镜头处理,对比与层次感强,同时戏剧性因素明显,是比较成功的把戏剧性因素融入电影性中的范例。此外影片在大气磅礴的史诗追求以及诗化表达及朴素的表演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成为40年代戏剧式电影的代表
❺ 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在这个夏天,好莱坞的大片依旧接踵而至,我们在争睹完《史密斯行动》、《世界大战》之后,不妨在凉夏夜晚走进中央数字电视《怀旧经典》频道的“露天电影院”,看一看这部艺术成就非凡的老电影,体验过去岁月中的辉煌,相信那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http://ke..com/pic/4/11553827107721573_small.jpg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着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❻ 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蔡楚生导演的
链接:
《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
导演:蔡楚生、郑君里
编剧:蔡楚生、郑君里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47(中国大陆)、2017-10-27(中国大陆重映)
片长:192分钟
又名:TheSpringRiverFlowsEast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顺和纱厂,女工素芬(白杨饰)与妇女补习学校教员张忠良(陶金饰)喜结连理。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诞下一子。忠良为子取名抗生后不久,便加入救护队离开上海,并机智地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吴茵饰)带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阳乡下。但是乡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饰)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游击。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吊死了忠良父。素芬只得背子随婆回到上海,以对忠良的思念和期盼为支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一九四一年,被俘后成功逃脱的忠良辗转到达重庆,困苦中只得投靠故交王丽珍(舒绣文饰),并慢慢被堕落的物质生活所引诱,开始迷失自己。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丽珍先后回到上海,住进丽珍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饰)家。就在忠良与文艳厮混时,走投无路的素芬歪打正着被招入文艳家帮佣……
❼ 抗战经典老电影战争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
❽ 请介绍下,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谢谢
[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
故事片(上集《八年离乱》、下集《天亮前后》,黑白)。
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摄制。
编导: 蔡楚生、郑君里
摄影顾问: 吴蔚云
摄影:朱今明
扮演者 剧中人
白 杨 素 芬
陶 金 张忠良
吴 茵 婆 婆
舒绣文 王丽珍
上官云珠 何文艳
周伯勋 庞浩公
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 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感情日 增,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 ,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 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素芬则和 婆婆、孩子回到家乡居住。忠良在南 京险遭敌人枪杀,后又被敌人俘虏, 备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 忠民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 入了游击队;老父被敌人吊死;素芬 带着孩子和婆婆仍逃回上海。素芬进 难民收容所服务,悉心照管孤儿。忠 良逃出日军的魔掌后,辗转抵达重庆 ,举目无亲,流落街头,他去求助于 在战前已认识的交际花王丽珍。她为 忠良在干爸庞浩公开设的公司里谋得 一职。最初,忠良对公司的一切陋习 极为反感,但在王丽珍的引诱和奢侈 生活的腐蚀下,逐渐随波逐流,终至 与王丽珍同居,当上庞浩公的私人秘 书,周旋于商人掮客之间,成了投机 老手。素芬则日夜思念羁旅在外的丈 夫,婆婆又呻吟于病榻,全家挤在一 个残破不堪的晒台阁楼,忍受着煎熬 。不久,难民收容所因日军强占而结 束。素芬与婆婆为生活所迫,随着贫 民群众,顶着朔风去封锁区贩米,为 日军发现后被驱入水塘监禁,历尽千 辛万苦。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 海,住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家里, 又与何文艳勾搭成奸。这时,素芬为 生活所迫,去何家帮佣。一日,何文 艳举行家宴,忠良和王丽珍翩然起舞 。当素芬认出忠良时,一阵心酸,不 禁失手打落杯盘,四座哗然。素芬从 混乱中逃出。翌晨回家,接忠民来信 ,喜报已与婉华结婚,在根据地工作 ,并向兄嫂祝福。素芬读信,泣不成 声,始把实情禀告婆婆。老母愤极, 即携素芬母子来找忠良。老母声泪俱 下,力劝忠良不应喜新厌旧。蓦地, 王丽珍从楼上直冲下来,猛掴忠良耳 光,极尽撒泼之能事。忠良慑于银威 ,唯唯诺诺,不敢吭声。素芬在绝望 中奔至江边,纵身投进了黄浦江。老 母坐在江边号啕痛哭,一江春水向东 流去,愁不尽,恨无休。
❾ 一江春水向东流完整版电影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M54mRauFjKHj7qlSKXNvxw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并编剧,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47年在中国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❿ 有哪些高人知道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基本资料
电影名:《一江春水向东流》
年 份:1947年
片 长:210分钟
类 型:剧情
地 区:中国
语 言:汉语普通话
色 彩:黑白
混 音:单声道
制 作:中国昆仑影业公司
导 演:蔡楚生 郑君里
编 剧:蔡楚生 郑君里 摄 影:朱今明 郑崇兰 沈西林
主要演员
白 杨饰素 芬
陶 金饰张忠良
上官云珠饰何文艳
舒绣文饰王丽珍
吴 茵饰婆 婆
周伯勋饰庞浩公
高 正饰张忠民
剧情介绍
现代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导演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表现了十年的社会图景。
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并相爱。张忠良为宣传抗日,给义勇军募捐,引起纱厂温经理的不满。没多久,素芬和忠良结婚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
《一江春水向东流》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忠良因参加救护队离开了上海,与亲人告别。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回到乡下。但农村已被日寇侵占。
忠良的弟弟忠民和教师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父亲因向日寇要求减少征收粮食,被吊死。素芬又和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难民事务所。
忠良在参加抗战过程中历尽磨难,好容易逃出到了重庆,但无依无靠,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战前认识的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已成交际花的王丽珍在干爸庞浩公的公司里给忠良找了份工作。渐渐地,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终于和王丽珍结了婚。
这时,素芬和婆婆则过着艰难的生活。忠良当上了庞浩公的私人秘书,终日来往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人群中,将素芬等早已抛置脑后。而抗战胜利后,素芬还盼望着得到丈夫的消息。忠良回到上海后又和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发生了关系。素芬为养家糊口,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
一次在何文艳举行的晚宴上,素芬认出了丈夫忠良,当她说出真相时语惊四座。后素芬收到忠民的来信,忠民已与婉华结婚,并祝兄嫂全家幸福。这时,素芬才将实情告诉婆婆。张母找到儿子,当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忠良仍不悔改,素芬万般无奈,投河自尽了。
幕后故事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一江春水向东流》曾遭到国民党刁难,禁止上映。可当郑君里给国民党电影检查官送去一束鲜花之后,这部影片终于获准上映了。原来,郑君里在花束中放了几块金表。
影片评价
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
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对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是战后中国电影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偏重于对战争的反思,那么蔡楚生、郑君里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让人们去清醒地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
影片中三条情节线交织发展,对比描写,构成了抗战前后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这部影片最后让素芬自尽前给儿子留下了“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的遗言。这一简短的话语,大大地深化了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的结果。
导演简介
蔡楚生(1906—1965)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这两部影片都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他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吸收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对比相结合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下转换空间,使之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深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后从事导演工作。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与蔡楚生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为出色的便是《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中,郑君里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和悲喜结合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其娴熟的导演技巧。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内景特别多,空间异常狭窄,导演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上尤其显得灵活而有表现力。郑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导演了《枯木逢春》与《林则徐》、《聂耳》。他的《枯木逢春》有着中华民族水墨画般的意蕴,而《林则徐》、《聂耳》这两部人物传记片,既真实地表现了过去年代中的历史人物,又不完全囿于历史的局限,达到了当时传记片人物创作艺术质量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