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田到户是几几年
法律分析:分田到户是1978年。分田到户是指1978年将田地分配到每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贰’ 找有关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和电影
1、《绝地逢生》:《绝地逢生》是由胡琤执导,欧阳黔森编剧,杜源、童蕾、石小满、何苗等主演的农村题材剧。2009年3月5日于央视一套首播。该剧讲述了贵州乌蒙山区农民与石漠化做斗争,因地制宜,在改革开放30年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故事。
2、《深圳湾》:谨以此片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赵山贵是东江纵队的老战士,由于妻子早早去世,他含辛茹苦地抚养四个儿子并为他们取名建、设、家、乡。
但家乡石岗村穷苦不堪,老大赵可建与老三赵可家分别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逃港,小儿子赵可乡也欲逃港,被他当场打断了腿。老二赵可设是石岗大队长兼民兵连长,造化弄人,忠诚善良、对党信仰坚定的可设却要把枪口指向心底深爱着的插队女知青,意欲逃港的林笑怡。
3、《十万人家》:《十万人家》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浙江广电集团出品,陈国星执导,王志飞、颜丙燕、范志博、杜雨露主演的商战爱情剧。
该剧以“转型期的浙商和浙商的转型”为创作命题,讲述了一个以传统桑蚕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水乡古镇,遭遇经济全球化挑战时,如何凤凰涅槃的故事。该剧于2008年12月12日在央视一套首播。
4、《梦开始的地方》:《梦开始的地方》是叶京执导,李雪健、张涵予、陶虹、丁志诚、刘蓓、傅彪等领衔主演的情感剧。
剧集讲述了一群不知愁滋味的少男少女追逐于北京什刹海冰场,酣畅在莫斯科餐厅,走向人生,走入社会,演绎了纯真的梦一般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追寻、磨炼、彷徨、进取的人生轨迹。
5、《你是我兄弟》:《你是我兄弟》是由刘慧宁执导的,由邓超、董洁、张嘉译主演的电视剧。邓超扮演的马学军从第一次与董洁扮演的“一枝花”相遇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她,他们两个在剧中演绎了一段新鲜惊艳的爱情故事。
该剧于2011年2月10日在北京、深圳、黑龙江、吉林四大卫视联合上星播出。
拓展资料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叁’ 分田到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分田到户是在1982年1月1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分到农户经营),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专业化程度低
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推行的土地经营分散化,难以协调农户在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利益矛盾,难以克服分散农户在商品生产中的盲目性,经常会出现“跟风农业”现象,风一来,农户盲目跟进,生产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产品难销。
力不从心的分散农户经营个体,得不到市场上供求的准确信息,使农业生产经营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震荡之中,同时家庭经营的规模过小,专业化程度低,使农民也没有多少产品进入市场,即使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也是分散成交,加大市场交易的成本。
‘肆’ 分田到户的出现源于当时的什么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
——反思三十年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
摘要:从1978年的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也必将给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带来新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 变迁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温饱——犹记当年分田时。
三十年前,经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经受了“一大二公”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严重挫伤,对农村经济的极大摧残,当时的中国农村一片萧条。生产制度的僵化,生活水平的低下,大量的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上。当时的农村可谓是一穷二白。
1978年12月的一天,寒冷、饥饿、困苦的十八户小岗村农民冒着生命的危险按下手印,将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单干。此举受到中央的重视与支持,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于是一时间,废除“一大二公”, 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风吹遍了长城内外,吹向了大江南北。中国农民在这种新制度的春风下,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那种丧失已久生产积极性,“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甚广的顺口溜。由此可见,包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当时的农村带来了多么大的活力,也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地提高。事实也是如此,从实行分田到户的1979年到1984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基本上解决的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农村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是根本。从“一大二公”到分田到户,农村生产制度的变革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制度上羁绊。让改革开放前,尤其是十年文革期间死气沉沉,一片萧条的农村恢复了生机。焕发出了活力。分田到户,利在当时,功在后世。
二、小康在哪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瓶颈
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所有农民都分到了土地,都有了赖以生存的根本的生产资料。一方面农民拥有小块土地,也就有了更多的生产自主权,中国农民从此过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日子。只要辛勤耕种,绝对能确保一家人的温保。而另一方面小农经营,土地分散,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偏低,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实现农民增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于是问题就接踵而来:
一是分田之后的小农分散经营是农民持续增收遭遇了“瓶颈”。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增产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小康生活在哪呢?从1979年到1992年,十多年的制度改革使农民有饭可吃,可是中国农村依然贫穷,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还是在于土地制度,小农经营,土地分散,使得土地本身的产出就很有限,再加上,当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偏低,农民从小块土地中所获取的价值也就很少了。就如当年率先进行分田的小岗村民所说的分田到户是“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这恐怕是很多中国农村分田到户之后二十多年来发展的缩影,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农民持续增收遭遇瓶颈,难以逾越。
二是政策的战略转移造成了农业的牺牲。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方针。党和国家将发展的眼光投向了城市,投向了工业和商业。于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雏形初现。相对于工商业来说,农业本身就是一个见效慢,周期长,效益较差的产业,于是国家为了更快的发展经济,当然要把战略重点放在城市,放在工商业上。而这时,农业的发展就面临着更多的考验,一方面,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增收的潜力基本挖完,另一方面,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也使农业成为工业陪衬,农村成为城市的原材料基地和低端市场。因此我们看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民收入增加的越来越少,可所要交的各种赋税越来越多,干群关系越来越恶化,农民入不敷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次受到严重的挫伤。“这田,真没什么种头儿”,成为当时很多农民抱怨时的一句口头禅。
三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让这种制度的缺陷更显端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广大的农村不可避免的被卷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国的农民,农村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中国分散经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多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农民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茫然不知所措,中国的农业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农业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这一切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与现代化的农业土地制度相差甚远,纵观发达国家的土地制度,都是大规模的大农场经营,因为只有将土地连成一片,实行大规模的统一经营管理,才有可能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管理方法引入现代的农村和农业。才能使农村,农业,农民真正的能够参与市场的竞争。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三农问题引发的危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田到户的土地制度越来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农民和农业中所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农民大量抛荒,粮食产量下降,农民负担过重,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这一切的一切,都清楚的告诉人们: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所积压的矛盾也将会大规模的爆发了。
——农民真苦,一苦收入低,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即使风调雨顺,累死累活,精打细算每亩地也只能挣到300元钱,这还要看市场行情的好坏。而每家每户所拥有的土地平均不过五亩,辛勤劳作一年从土地中所获得的收入不超过2000元。由此可见,小规模的种田所获取的收益是很少的。二苦税费沉重,这今年中央调整政策,对农民实行“两免一补”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在免除农业税之前,每家每户农民要上交的税费高达1000多元,这样一算,收入除去税费几乎所剩无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之后干群关系日益紧张且尖锐,农民交不起税费,而干部又必须完成国家收税的任务,所以经常会出现干部和拖交税款的农民发生激烈的冲突。三苦支出费用多,一户农民,除了要交国家的税款之外,还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子女上学读书,家人看病等等费用。而这些费用,尤其是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加上物价不断上涨,农民的生活可想而之,很多农户家中入不敷出,濒临破产,不能自拔。四苦市场意识欠缺,收成好不等于收入好,在农村,很多农民因为种粮食不挣钱而改种经济作物,就是想依靠市场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可是,中国的农民由于长时间的分散经营,小农意识强烈,对市场上的信息需求把握不好,缺乏市场意识,所以会让很多的农户经历丰年仍然亏损的尴尬局面。农民之苦,实不能一一道来,可其生活之艰难,确实令人担忧而心酸。
——农村真穷。一穷在农民本身的收入不高,而支出却逐年增加,入不敷出,生活穷困。二穷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农田的建设与保护,对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等投入的不足使农村的景象一片荒凉,甚至破败而萧条。三穷在农民精神文化娱乐产品的极度匮乏,农民在农闲的时候,无所事事,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聚众打牌赌博,弄得中国农村从南到北一篇“自摸”声,乌烟瘴气,农民精神生活贫乏而空洞。农村穷困的局面就让很多的农村人不愿留在农村而是千方百计的往外面跑,造成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而将以前所种的田地荒掉。于是我们就看到湖北,四川,湖南等等农业大省抛荒现象极其普遍。“要想富,先抛荒,再跑路,离开农村最对路。”这种顺口溜在很多地方流行,也反映了农民对农村的贫困现状的无奈和逃避。
——农业真危险。大量的田地没人种了,而按照原来的土地制度又不能将自己的土地转手给别人,所以只能荒掉。而这一荒就让粮食产量下降,让整个中国的人都慌了。没有粮食可吃对于十三亿人的中国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还有,在现有的分散经营下,中国农业本身的竞争力就弱,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更难和外国的先进农业去对抗,而农业又是国家之本,农业基础不牢,国家岂不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各地农村都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现象,抛荒严重,干群关系极度紧张,农民群体性事件增多,农村已经出现社会动荡的迹象,这已经快危害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安宁。多年积累的矛盾就要爆发了。而这一切,从根子上讲,还是因为作为农村根本经济制度的土地制度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伍’ 哪一年分田到户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1980年5月,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5)过去的老电影分田到户扩展阅读:
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陆’ 分田到户是什么
分田到户是什么意思?
分田到户是指1978年将田地分配到每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中,集体经济组织是双层经营的主体,承包家庭经营是双层经营的基础,离开了其中任何一方,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不能成立,双层经营体制就不存在。
可以这样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果离开了集体经济组织,离开了“统”的功能的发挥,家庭承包就失去了主体。
家庭经营实质上就成为个体小农经济,偏离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如果离开了承包家庭的分散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农业集体经济就失去了活力,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也就不能发挥。
‘柒’ 分田到户是哪一年实施的
分田到户是1982年1月1日实施的。
‘捌’ 我想问问:在80年代之前,(分田到户的时代)
去法院
‘玖’ 分田到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分田到户是1982年开始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依照有关不动产登记的法律、行政法规执行。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十三条
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承包,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家庭承包的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届满后依法相应延长。
国家所有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依法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拾’ 八二年分田到户是怎么回事啊
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