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大浪淘沙》中李教官的扮演者是谁
电影《大浪淘沙》中李教官的扮演者是谈鹏飞。
谈鹏飞,1933年出生,上海人。1950年在上海汽车电机厂当练习生,后任技术员,同时在上海沪西工人俱乐部业余文工团话剧队演出话剧,参演过《雷雨》、《兵临城下》、《枫叶红了的时候》等话剧。1957年作为调干生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当时他已经成家,要养家糊口,因没有工资收入,重新回到工厂工作。翌年,创建不久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来上海挖掘表演人才,经过推荐和考试,录取了。在影片《渔岛之子》、《大浪淘沙》、《山里红梅》等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1976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谈鹏飞扮演的全是配角,还有不少客串的,演过约40部影片。
电影作品
上映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1994 悲情枪手 肖洁荣
1989 销魂刀 刘富
1988 传国密诏 姚寿康
1986 T省的八四、八五年 院长
1985 飞人浪漫曲 Old Director
1984 多彩的晨光 依旺
1980 飞吧,足球 张文标
1976 山里红梅 石柱
1966 大浪淘沙 李教官
1959 渔岛之子 孙队长
《大浪淘沙》,1966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制作、伊林导演的一部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的电影。主要演员有王蓓、史进、刘冠雄等。
‘贰’ 电影大浪淘沙什么意思
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都看过,是以前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大浪淘沙》,电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绶,是民国时山东的一个农民青年。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来他的父亲和当地的地主有某种债务纠纷,因他父亲到期未还,和地主发生了争执,也许是地主要债要得急了点,也许是靳老爹心路窄了点,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吊死了。气得靳恭绶抚尸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电影里靳恭绶向朋友们回忆往事时咬牙切齿地说道:“当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还把地主一家给杀了。”
从此他浪迹江湖,结识了几个类似的江湖朋友,悠闲之中还认识了谢晖、刘芬等漂亮MM。经谢晖介绍,几兄弟一同去济南报考了军阀张宗昌的公费师范学校。张宗昌虽说是大字不识的军阀,却对知识分子格外敬重,学费全免外,还全额资助师范生读书。说来也怪,这种学校不仅连我们现在政治审查都没有,连身份证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杀人犯就录取了这些人。
按说靳恭绶等杀人犯被张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钱花,摆脱了流浪生活,总该对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绶业余时间除了和漂亮MM谢晖谈情说爱——“谈人生,谈理想,谈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种反对军阀的政治活动上,甚至多次组织参与反对当局的油行四威,每当与前来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警察搏斗的时候,他总是冲锋在前。最后这几个人还嫌闹得不解气,干脆一跺脚去了湖南报考军校,穿上军装扛起枪,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业,直到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岗山。
影片从未对靳恭绶因债务纠纷杀人的事情有过任何指责和歧视,也不提倡什么“杀人偿命”、“依法治国”、“普法教育”,更未象现在某些自以为自己多么理性网友那样,动不动就很麻木地样子说什么:“凡是生命都应该珍惜”,“为什么不去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啊?”要求被压迫者单方面去体谅压迫者,以换取所谓的“和谐”。相反,这部影片却用这样一个个情节证明了一个伟大的道理并大为赞扬,那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此说明靳恭绶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天生觉悟就那么高,用刀子去处理债务纠纷,去报仇,处理得很对!
除了他的结义三弟余鸿奎而外,影片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绶这么做,认为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鸿奎在和靳恭绶吵架时,忍不住骂了他一句:“杀人犯”。而靳恭绶被骂时不仅不忏悔,反而觉得受了污辱,反而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气得凶相毕露,动手打了余鸿奎一拳。最后这个反对报私仇的余鸿奎在影片当了叛徒,被兄弟们打死,而当过杀人犯的靳恭绶从未为那些被他杀掉的人去抵命,因为他后来已经从政了,刑事责任一笔勾销。
靳恭绶在影片中被塑为英雄,可见,因一些小事去杀人放火报私仇,起码在旧社会,乃至在拍摄该影片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是广为传颂并广为提倡的,是一种英雄的象征。我就不知道这事情要是发生在现在,民间和官方是怎么看的?是否也一致认为,在受到冤屈时可以不经法律途径自己杀人解决,或者在寻求法律要求赔偿而不能如愿后提倡这样去自我解决呢?
我不知道人类的观念在短短时间里怎么会变得这么快?反正我是很羡慕以前的那种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么多供各路好汉的容身之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看,国家有那么多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不需户口不需身份证,更没听说过暂住证,流窜犯也可以报考大学甚至军校,由国家花钱供流窜犯读书,流窜犯还可以随时携枪潜逃去“起义”。这在我们现在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时是那样的简单……
而现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笼子里,办任何事情都要先办好无数的证件,得被人审查无数遍才能考试,就是考上了还不一定有钱去读,只好在家当“宅男宅女”。要是发生流窜犯考取大学隐藏起来的事情,会被当成奇闻登在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
想到这些,我越发感到困惑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在前进呢?还是正好相反呢?难道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才算是发展吗?难道自由越来越少是前进吗?难道法律越来越多,多得律师也记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进步吗?难道受了冤枉,法律解决不了,还不允许采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吗?
‘叁’ 老电影大浪淘沙演员表
演员表:
1、于洋饰靳恭绶
2、杜熊文饰杨如宽
3、简瑞超饰顾达明
4、刘冠雄饰余宏奎
5、史进饰赵锦章
6、王蓓饰谢辉
7、林岚饰薛健白
8、郭艺文饰宋珠萍
9、吴慧明饰刘芬
10、于尤饰老张
11、谈鹏飞饰李教官
12、王志义饰张大荣
13、李镛饰孙教育长
14、林涛饰焦参谋
剧情:
该片根据朱道南的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通过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等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
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
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
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
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
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肆’ 一部史诗大片,为何被封存山洞12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能看到的主要电影主要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有北影厂拍摄,与此同时,一些年轻的电影厂也陆续筹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
为了能在全国迅速打开局面,珠影厂和西影厂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摄一部轰轰烈烈的史诗大片,其中西影厂在这段时间拍摄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厂的代表作则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厂拍摄《大浪淘沙》用时三年多,耗费人力和资源无数,但这部电影在1965年摄制完成后却被封存在山洞里12年无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见天日,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后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顾达明、靳恭绶、余洪奎和杨如宽,他们背井离乡走到一起,结拜为兄弟共同到济南求学寻找真理。在济南他们结识了进步女青年谢辉和刘芬,在老师赵锦章的教导下逐渐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谢辉刘芬一起赶赴武汉加入大革命浪潮,在这里他们出现了分化,杨如宽参军,余洪奎投奔了在国民党任高官的老师薛建白,靳恭绶四人考入军校。
马日事变中,余洪奎暗杀赵锦章,靳恭绶顾达明死里逃生回到武汉,杨如宽对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谋生。在七一五事变中靳恭绶和顾达明杀死余洪奎为赵老师报仇,随后革命青年和工农一起参加了秋收起义。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两位进步女青年和两位老师,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编自革命干部朱道南的自传《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着中,朱道南、谢拙民、杨荣林是来自山东枣庄的三兄弟,他们痛打恶霸学生被土匪威胁生命被迫背井离乡到济南上学,地主的儿子孙之斌由于全家被土匪仇杀灭门也跟着他们一起离开家乡。在济南上学时,他们结识了进步学生白慕翰和进步女青年刘辉,也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在一次革命聚会中他们遭遇军警抓捕,紧急时刻一个来自山东曲阜的黑脸大汉公今寿救了他们,几个人成为形影不离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刘辉一起被组织派往武汉考军校,杨荣林由于第一次没考上自尊心受损参加了北伐宣传队,孙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别同学们转去经商。其余四个人考上了军校,朱道南、公今寿和谢拙民转到长沙分校接受分校书记赵柔坚的领导。
在马日事变中,赵柔坚被敌对分子余五一杀害,朱道南三人杀死余五一逃出学校回到武汉,继而和刘辉一起被编入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该团在参加南昌起义的路上被缴械,随后南下广州,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军。
刘芬和谢辉的原型刘辉,参加广州起义时只有18岁,起义失败前夕她和战友们在街头阻击敌人进攻,五六个人包围了她,刘辉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顾达明的另一个原型朱道南将刘辉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信带回了山东。
一帮来自山东枣庄的青年,牺牲在遥远的广东,如果不是朱道南幸存下来,也许他们的事迹和他们的名字都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诗大片,也是一座纪念碑,永远纪念那些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
‘伍’ 一部国产革命老电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于洋 简瑞超 杜熊文 刘冠雄 史进 王蓓
剧情简介:
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观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陆’ 大浪淘沙的电影背景
电影《大浪淘沙》是根据朱道南(1902――1985)的个人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于1962年改编为电影剧本。 剧中的主人公之一顾达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电影中其他主要人物俱是朱道南的山东省立一师同学。朱道南是山东枣庄峄县人,山东省立一师学生,1926年冬由青岛转道上海再去武汉,考取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六期)。1927年2月又考入湖南长沙黄埔第三分校。马日事变后撤回武汉,返回中央军事学校学习。1927年7月,武汉中央军校的学生被编入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1927年11月,随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朱道南随广州起义余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任第十团排长,参加海陆丰地区苏维埃土地革命。1932年夏天,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朱道南回到了家乡──山东峄县任小学教师。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政委、峄县抗日民主政权县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行署渤海留守处主任;1948年6月,任鲁中南行政公署秘书长。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撤销,朱道南调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任省府办公厅行政处长、省干校党委书记、省府办公厅副厅长等职。1950年9月,朱道南调往上海,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党组书记、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等职。1984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按上海市副市长级待遇”离休。
《大浪淘沙》1966年已经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导演伊琳被剧组某些风派人物揭发批判,其实这部与陶铸本人丝毫没有关联的影片,却硬被说成是为陶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导演硬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文革”运动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开始后,身体瘦削羸弱的伊琳卧病在床,他当时受到的严重打击,使他的身体健康遭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可是,当权领导和造反派却全然不顾,冷酷无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还是赶到了英德劳改茶场,去接受重体力的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但厂里坚决拒绝接收组织关系,其档案只好暂时放在省文化厅。情形有所好转后,伊琳强烈地表示在厂工作的愿望,并亲自主抓了描写叶挺的《白马将军》和《革命母亲李丽英》、《横空出世》等剧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而未能搬上银幕。但他还是壮心不已,帮助导演刘欣拍摄了根据《渔岛之子》改编的儿童故事片《小螺号》、指导于得水导演了粤剧戏曲片《沙家浜》等。1979年,蔡辉厂长传达上级的命令,任命伊琳担任珠影厂副厂长,此时,已经64岁的伊琳已在“文革”中折磨得身体难以支撑,当罗戈东副厂长前去看望重病在床的伊琳时,他激动地抓住罗厂长的手说:“我们曾经去上海找朱道南、于炳坤,修改《大浪淘沙》的剧本,现在总算有了结果,我们再来一次合作,再拍一部故事片。”这是伊琳投入工作激情的自然迸发,也是他的临终遗愿。当年11月27日,瘦弱的伊琳便告别了人世,姗姗来迟的任命,最终使伊琳抱憾而去。 一部《大浪淘沙》,一段中国电影在残酷年代中的曲折史。然而,电影艺术的步履,却永远是那么的匆忙而奋进!
‘柒’ 反映北伐战争的影片有哪些
1、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 该片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海外部分由李少红执导,五四时期部分由陆川执导,战争场面由沈东执导),由刘烨、陈坤、张嘉译、冯远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该片于2011年6月15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 。最终票房约为4.12亿元人民币。
2、《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
3、《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伊琳导演,于洋、王蓓、史进、刘冠雄等出演,于1966年拍摄完成 ,1978年上映。
该片通过几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
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9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5、《冷枪》
《冷枪》是由金鳌勋执导,严屹宽主演的电视剧。该剧讲述的是以北伐战争前,广州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商团暴动,黄埔军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商团暴动的影响为基点生发开来的故事。
‘捌’ 大浪淘沙电影演员演孙教育长的是谁
电影《大浪淘沙》中,李教官的扮演者是谈鹏飞。1、《大浪淘沙》是1966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制作、伊林导演的一部电影,电影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玖’ 红船劈波初心不忘,《大浪淘沙》用细节让人物饱满,你会去看这部电影吗
引言:《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塑造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青年群像,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出历史进程。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不仅贴近生活,更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当下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历史,热血沸腾,令人印象深刻,堪称是一部好剧。
《大浪淘沙》故事情节
在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作为献礼剧的《大浪淘沙》为当下的年轻人弘扬了时代精神,该剧是由王雯那、孙立石主演,在2021年的5月11日,正式与观众们见面。作为理想照耀中国的重点剧目,该电影自启动以来就颇受观众们的关注。该部影片以陈启航的视角还原1919年到1945年,这整整20多年期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小到大,从初创走到成熟的辛苦历程。以人物命运为主线,深刻的呈现了期间每个关节点和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七大召开等等。
向百年风华致敬
《大浪淘沙》除了在塑造人物上费了心思,此次作品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以当下祖国未来的审美方式来讲述历史。不仅能够拉近了当下年轻人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深刻的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思考,而这也是当下历史题材系列的影视作品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