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库贴吧
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要说的是这句话“天下通食是馄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富庶皆好此食。
所以,法库地区开一家正宗吉祥混沌可行。小吃店只要人多的地点就行。根据资料显示,小吃店最好设在商业区、大型市场附近、电影院旁、工业区宿舍群、办公楼集中地等。客运站、码头和大酒楼附近则不宜,因这些地段店租高,且人们来去匆匆、腹中不饥,无意光顾小吃店。
所以,法库能不能开吉祥混沌,关键看你想不想去做。
目前看,法库消费水平不算高,但是就混沌这种小吃来讲,市场还是比较大的。给你举个例子,陶瓷城以及未来即将开工建设的东湖新城,人口密度必然十分大,外地人口不会少,加上本地,消费前景看好。
吉祥馄饨投资列表
加盟金 5000元
保证金 5000元
店堂厨房装修 12000元
灯箱招牌 4200元
厨房设备 1500元
店堂桌椅 1500元
其他开办费 2000元
电器设备 5000元
合计: 36200元
以上费用除加盟费和保证金外,都是参考值,具体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
加盟这个店,有这样几个优点:
1.原料不用自己做,吉祥统一提供,不用请大厨。
2.也不炒菜。几块钱一碗,不会有赊账。
3.账目特别清楚,因为每天进多少份馄饨,卖出了多少份,应该收入多少钱,绝不会错的。
4、压力小。刚开始的几个月花点时间,后期就不忙了,开这个加盟店可以作为自己工作外的兼职。
下面算一下帐:
根据吉祥网站的说法,到现在为止,400家门店,1亿销售额。
那么平均每个店面25万,每天就是684元,按照5元每碗计算就是137碗。
137碗的进价我觉得应该在3元/份的样子,除去材料后毛利润总共274元。
② 法库爱新觉罗酒厂介绍
爱新觉罗祖家坊从辽代起就是皇室酿酒作坊,1635年更名为“祖家坊烧锅”,所酿“祖家坊白酒”为清廷特供御酒;现在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沈阳爱新觉罗祖家坊酒业有限公司,位于古盛京北部,为大清皇族爱新觉罗氏家族酒坊,从清王朝建立始,一直作为清王朝皇室家宴用酒未曾外传。那里古井甘泉,草舍泥墙,曲香缭绕,吸口气酒香浓郁,喝口水清凉甘洌。
“美酒之地必得甘泉,泉甘而酒美。”酿酒所用的这口古井县志记载已逾千年,据地矿专家鉴定她是一口含特殊矿物质的水源,四季泉涌不息。酿酒的全部用水都采于此泉。
所用粮谷,都是当地特产的老品,糜子、谷子、粘高粱、薏米等作物。它生长于半山坡上,由于植物的特性,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乡里人年复一年的耕作,均被用作酿酒,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加工循环产业。
由于那里聚居的大多是满族人,地处大山深处。她们完全保留着自己的习俗和方言,特别是满族独特的酿酒工艺。泥窖、采曲、春醅、秋酿......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石臼、石碾、石磨、石锅、石窗和酿酒神仙像等。
所酿的酒还须用古法陈酿,即用树条编制的酒海,内用树皮纸和石灰、花泥、蛋清等糊制上百至千余层不等。所储的酒花香、曲香、梨香各异。最大的酒海能装百吨。
这泉,这谷,这独有的满族酿法一脉相承,原汁原味。自从有了这种酒,当地人就情有独钟。
公元一六一九年萨尔浒之战,明朝军大败于努尔哈赤。这一仗努尔哈赤获得了辽沈一带大片区域,力量也愈来愈强大,并也由此奠定了清朝政权的基础。
公元一六二五年一日,努尔哈赤率军迁徙途中,经盛京郊野处口干舌燥,命本旗族人去周边取水饮用。荒郊野地几
位本旗族人找了好久都未找到,慌神中不知如何是好时,远处济尔哈朗手中持一壶快马而来,到努尔哈赤边敬上。努尔哈赤饮后颜面惊奇,忙问济尔哈朗何处取得如
此甘口的水来,济尔哈朗指向远处,并说明水源地貌和特征。努尔哈赤兴致之余带领八旗首领随济尔哈朗来到井旁,相视片刻后让其他旗主品尝泉水,其他旗主饮后
纷纷赞不绝口中连连称奇道:天下竟有如此甘美爽口的泉水!努尔哈赤仰天开怀大笑道:这正预示着各旗主将可安享天下,日饮甘泉了。同时,努尔哈赤给此井赐名
八旗井,并下令只可八旗首领及其八旗贵族方能享用。而后令济尔哈朗驻守此地护井,为八旗旗主及八旗贵族日后饮用提供水源。
公元一六三五年,为了迎接来年皇太极开元建国,济尔哈朗倾尽盛京所有精良酿酒师,倾力打造开年皇宫御用盛
酒。公元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是时,皇宫盛宴中,皇亲国戚举杯共贺,一尽杯底后,被此般美酒的
浓郁悠长所陶醉其中,纷纷夸奖此酒之绝妙。皇太极对济尔哈朗更是情深意重,视其如同同胞兄弟般,鉴于其战功显赫和护井绩佳,特晋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
同时,赐名其管制的酒坊为满族酿造第一坊,并只限皇族御宴享用。直到清朝结束,民间方有幸品尝到这皇室美酒。
爱新觉罗家族——最后的贵族
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的湖里洗澡,神鸦衔来一枚红色果子,佛库伦吞食后身体沉重,不能升天,不久产下男婴,体貌奇伟,落地能言。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库布里雍舜。”这个男孩成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这一姓氏的含义是,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
十六世纪末,爱新觉罗家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崛起于辽东,随后建立大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六十七年时间里,爱新觉罗家族共诞生了十二位帝王,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极至的谦逊之心学习汉文化,研究经史之学,掌握诗书礼仪,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时至今日,爱新觉罗家族——这个满族贵族中地位最显赫的皇族,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是,关于这个皇室贵族的各种传说,如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辉煌灿烂的康乾盛世,极尽奢华的物质生活,依然在坊间流传着……
满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六千年前,就在东北这方土地上,与中华儿女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开天辟地,壮心于华夏后土。
满族,一个文化深厚的民族,其历史和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满族,一个堪称伟大的民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
满族人好饮酒。据 《大金国志女真传》 载
:女真人“饮宴宾客,尽携亲友而来。及相近之家,不召皆至。客坐食,主人立而待之。至食罢,众宾方请主人就坐。酒行无算,醉倒及逃归则已。”又说:“饮酒
无算,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可见满族人日常饮酒的习俗已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酒对满族先民度过寒冷的冬天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对他们的性格塑造产生一定影响,它使勇敢的满族先民更加勇敢。因此满族人对酒情有独钟。
聪慧勤劳的满族先民发明了纯正的满族酿酒技术,并世代相传,在满族入主中原时期,更是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不仅推动了酿酒业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满族酒文化的空前传播。
遥望不朽当年,金戈铁马,烽烟四起,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率领众部族崛起于辽东,随后爱新觉罗家族入主中原,治国安民,完成并巩固统一大业。康乾盛世,空前辉煌,帝王坐拥天下,四海朝贡,物华天宝,尽在其宫。爱新觉罗家族,亦成为满族贵族中地位最显赫的皇族,地位之尊贵,无与伦比。
今逢和谐盛世,爱新觉罗酒业继承祖传家族酒坊,传承中国皇家文化,谨遵祖训,以德治酒,良心酿造,以帝王般的仁德,再现宫廷御酒的皇家风范。其一脉相承,文化之深厚,品位之尊贵,堪称中国白酒奢侈品第一品牌,足以灿烂中华,辉耀世界!秉承历史,传承未来,爱新觉罗酒业必将承先祖之风华,向世人展示东方帝王的品位之尊及东方皇室的格调之美,让文明得以传承,文化得以延续!
酒海。以树条手工编制大酒海,内以自制树皮纸加花泥、蛋清、鹿血等糊制千余层,用这种独特方法制作的储酒器
储酒点滴不渗,酒海内在相对环境可以保持恒温,受外界影响甚微,因为酒和金属会产生氧化反应如果用金属容器储藏酒,金属容器就会被酒氧化,喝起来对身体就
会不好,而这种酒海绿色环保,没有化学反应。包括糊制酒海的纸都是我们自己捞制而成的。
在爱新觉罗酒
业,尚存最久的酒海已逾百年,现容量有5斤、10斤、30斤、700斤,3吨、5吨、8吨、16吨等,目前已糊制能容100吨的超大酒海,一共要糊千余
层,历时6年之久,此酒海现已列为吉尼斯记录。酒岁分明,勿昧良心,封口处必标明时间、容量、重量。海内之酒并不装满,因为酒是有生命的,让其有自由呼吸
的空间。现在这项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八旗井。美酒之地必有甘泉,泉甘而酒美。据《法库文
物志》记载,这口井是女真时期建制的,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井水四季恒温8摄氏度, 井深6丈,
水深3丈。据地矿专家鉴定,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古井至今仍泉水如玉, 甘甜爽口。八旗井又名“皇脉御泉”,泉底石隙交错泉涌不息,
泉水清冽甘甜,清太祖太宗起兵定天下皆得益于此泉。法库素
有“大清边门”之称,康熙皇帝几经巡边,必定驻足,饮水敬天,感恩皇脉佑清。干隆皇帝品北京玉泉山泉水酷似此泉,惊呼:"莫非二泉地脉相通”所以喜爱北京
玉泉, 悟本思源。但玉泉终非皇脉御泉,随即下旨取御泉酿酒,供皇家独享,以酒思泉,以达皇脉永序之意,并御笔亲书“皇脉御泉”。
纸坊。最古老的工艺——造纸。以树皮为原料晒干后,用清水侵透,再放入锅中蒸煮,待树皮完全蒸透煮熟,石碾
子碾压并软化,清水洗净后,再用枣木做的捣木,将树皮捣成饼,切成丝,下水池浸泡一天一夜,制成浆液,最后用特制的竹篦子捞取纸浆,阴干后即成为纸张。这
种纸区别于白纸,具有韧性和拉力而且纤维较长,最适合糊制酒海。
这种古法造纸的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酿造。祖训讲:“良心酿造,以德治酒;古法虽繁,勿减其功”。从选粮到出酒, 共十八道工序,全凭良心酿造。
石锅。蒸料所用石锅目前在国内是最大的,内外两层均为石头。通过石锅蒸馏所酿之酒风格独特。古法将酒醅放入
石锅内蒸,温度均衡、蓄热性好,停火后温度不会急剧下降,并可避免酒中金属含量超标,同时酒醅再一次吸纳了石材中蕴含的多种微量元素,堪称民族酿酒文化第
一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泥窖。泥窖深2米,不仅表面有窖泥,墙体也全部由窖泥填充。窖泥采用当地特有的香水梨(这种香水梨食用并不
好吃)发酵成浆后,加入麻刀、红泥和珍贵的陈年老窖泥等材料按比例制成。按精制配方将精选的原料和特制的曲种加入窖泥,低温发酵28天制成酒醅。酒醅中浸
满了梨香,因原料不同、曲种不同,所以风格也各异。石锅蒸馏所酿之酒是浓香型酒,也被称为生物引导发酵。泥窖制作工艺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③ 我们有三十人在法库打工,老板是黑社会的,手下有打手,我们干了两个月后被老板打跑了,到现在工资也没...
沈阳市成立了由工会部门牵头搭建的农民工维权中心,建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参与并进驻,对农民工欠薪问题进行集中救助解决。维权中心内设立工资清欠、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10个窗口,实行“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并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接听受理农民工维权投诉。民工可拨打农民工维权中心96+++333维权电话或拨打110报警电话,必要时也可以拨打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责任区民警、派出所所长和区、县公安局局长电话.
《关于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警方接到农民工报案后,对开发、建筑等公司、企业和个人涉嫌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拒不执行有关农民工工资的判决、裁定,以及教唆、组织、策划、煽动农民工实施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将一查到底,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犯罪的,具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处罚。在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中,发现开发、建筑等公司、企业和个人具有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逃税、妨碍公务等犯罪行为的,公安机关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④ 法库三中老大谁
校长呗。
真有意思。
⑤ 法库的历史名人
开国少将——赵东寰,辽宁省法库县人(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人民自卫军团长,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赵东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着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政府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着;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他是着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着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赵一曼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的摧残,迫使敌人在赵一曼治疗期间不再对赵一曼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赵一曼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赵一曼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赵一曼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解放战争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军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副市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着)。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采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市长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7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1886-1929) 杨宇霆原籍宋道口镇代岭村,原名玉亭,字凌阁(又作邻葛)。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携眷逃荒关外,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落户。父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 法库县 菩提圣境
塾。 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任少校教官时,深夜搞紧急集合训练,总能从队列中挑出不穿袜子的士兵当场处罚。有一次他外出归来,哨兵听出是他的声音,不问口令就放他入内,结果他处罚了哨兵。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贾连元
贾连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着名医生。1927年在南满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讲师。 1929年,贾连元与同窗张柏岩等一起来到哈尔滨,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1941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厚生省医学博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他与张柏岩等自发组织了卫生系统维持会,组织医护人员保护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出任哈尔滨市临时政府的卫生局长兼哈尔滨第一医院院长。1946年4月,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同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贾连元学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等方面成就卓着;同时,还对癍疹伤寒、霍乱的防治进行过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贾连元培养了一批内科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人才。贾连元是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车向忱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他是着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柏岩
张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着名医生。 张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修业6年,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曾在沈阳、长春地区铁路医院任医生。 1929年,张柏岩来到哈尔滨,先后在东省特区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社会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口化脓溃烂,生命垂危。日本宪兵队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由张柏岩为她治伤。张柏岩钦佩赵一曼高尚的民族气节,以他高超的技艺精心为之治疗,并义正词严地抗议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的摧残,迫使敌人在赵一曼治疗期间不再对赵一曼进行“提审”,使他得以专心为赵一曼治伤。由于张柏岩的精心治疗,赵一曼的伤势得以好转,从不能走动,恢复到可以拄杖散步。后来赵一曼没能逃出敌人的魔掌而牺牲。但张柏岩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危险为民族英雄治伤的事迹却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柏岩为市卫生局长、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时,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本部的细菌工厂,致使哈尔滨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乱流行。在这危难时刻,张柏岩受命指挥防治工作。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这场瘟疫得以扑灭。 东北解放战争中,张柏岩于1948年率6个手术队赴锦州战役前线救治伤员,胜利完成任务。1955年,张柏岩出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省法库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军委东北炮八旅旅委书记。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亦称草岚子监狱)。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就医。出狱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委,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工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国民军官教导九团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决死四纵队十九团团长。1942年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至1949年,曾任绥蒙保安处副处长,晋绥边区驻晋察冀边区办事处政治委员,晋绥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长,中央社会部直属工作站站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检察署检察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建委主任、农委书记、副市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辽宁法库县人。196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35年来,他先后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铁岭县评剧团、文化馆、县委宣传部、文艺宣传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区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担任过教员、编剧、剧团团长、文艺队长、宣传科长、剧目室主任等职。1985年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获正高级职称研究员。 多年来,他心系乡土文化的研究,撰写了几百篇文章,先后公开出版了《辽北历史》、《铁岭历史名人》二本书(合着)。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有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开创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国性。”所以他撰写论文、考录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现辽北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象和内涵;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则不忘其指导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从古诗文中看东北秧歌》、《关于辽北文化土层的答问》、《试论辽北秧歌的历史特征》等文章 法库县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采用,被选进《铁岭市志》分卷《铁岭市文化志》。他撰写的《铁岭历史名人》一书,被认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铁岭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材,市长特为该书写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荐。 徐天欣被喻为“辽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写的《高其佩和指头画》,阐述了铁岭指头画的源流。他撰文介绍法库人任庆泰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搬上银幕的人》。徐天欣还考证并发现了铁岭的张德彝是第一个把外国戏剧介绍给中国的。他发表了《小凤仙在铁岭》、《李成梁故乡轶事》、《魏燮均及其诗》等文章。他撰写的论文、考录,有的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被外国翻译。 徐天欣对辽北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参编的《中国曲志、辽宁卷》,获得文化部的纪念奖;参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铁岭资料本》荣获省文化厅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辽北辽金乐舞活动考述》,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太平鼓源流考略》获省论文一等奖。主持编撰的省重点艺术科研项目《铁岭戏曲志》和《铁岭曲艺志》均获得了辽宁省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戏剧年鉴》载文“辽宁戏剧四十年”。在这篇戏剧史册中,徐天欣被列入辽宁戏剧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和铁岭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王愫筠
王愫筠,女,锡伯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她于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库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她都干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地走过二十年。1979年她随当兵的爱人转业—同回到她们的故乡法库县。分配到法库县文化馆创编股,搞文学创作辅导工作。 她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在法库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曾担任过县文联秘书长,县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等职务。1994年从铁岭市文联退休。 这些年她曾参加过吉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两年,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省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辅导班学习,1985年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学习,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85年十月开始,她接受了《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县区资料本》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1987年4月,《中国民间文学辽宁卷·法库资料本》出版了,当时是我市各县区出书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办的嘉奖,获得一等奖。并获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民委授予一等奖。她本人又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研集成办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多篇。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风云人物,为了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正气,她几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并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银州卫士》等。
⑥ 法库县历史老照片
县志里面有很多呢
⑦ 法库老也不下雨,是和陶瓷城的污染有关系吗
你好,这个不下雨的话,是天气的问题,跟这个陶瓷成语污染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是天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