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大样板戏的样板戏
文革时期,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当年,对于“样板戏”这个从不被解释的响亮称呼,人们往往似懂非懂,就连样板戏的编剧汪曾祺也不例外。他在得知“样板”是某地对某种板状模具的称呼后,认为“样板戏”的意思说不通。可见,样板一词,难以顾名思义,它的引申义更是牵强,无论是“榜样”,还是如今增添的“样品”“示范”“实验”等义。
(一)作品的发展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革命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8年7月1日,《(钢琴伴唱)红灯记》上演,立即被大力宣传和高度赞誉。它被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革命文艺的新品种”,并与先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相提并论。此后,《人民日报》在1968年9月26日和1970年2月10日的《工农兵英雄的壮丽颂歌——赞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等重要文章中,列出了含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九个作品的名字。1969年,在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游行的革命样板戏方阵里,新华社报道所称的“九个革命样板戏的舞台彩车”中,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舞台彩车。
七十年代,从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江青扶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5月1日推出)》,《(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上海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七个。这十七个样板戏,除了最后一个音乐作品外,都在这几年被拍成电影或投入拍摄。这些影片和《(京剧)磐石湾》的影片,先后参加了江青把持的文化部在1974年5月以及后两年5至6月举办的“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以及有的地方另外举办的汇映。
1974年年中,一些报刊文章中公布了样板戏新的名单和数目。例如,5月23日,新华社在《人民日报》上报道了《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我国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其中列出了上述十七个作品的名字。7月,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初澜”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京剧革命十年》一文,碍于《(钢琴协奏曲)黄河》实在不是“戏”,宣布“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另外,两文中分别提到的“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以及后来的“一批革命样板作品”中的“批”,是“些”的意思。“一批革命样板作品”是指从钢琴伴唱《红灯记》开始,逐个推出的“一些”样板戏。文革后的样板戏研究中,把它们称为“第二批”样板戏,或者把它们再分批的作法,都是不对的。)
文革末期,又有一些样板戏陆续出台。例如,1975年5月21日新华社在《革命样板戏剧组深入基层为工农兵演出》“革命样板戏全剧和折子戏”的报道中,所提到的1974年下半年推出的《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的《津江渡》等京剧剧目。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我国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一文中的“还有一批剧目正在修改和创作”这句话来看,这些样板戏全是戏剧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的已经在电台播出并拍成电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结束了,所以它们影响都不大。
(二)“八个样板戏”之误
难以置信的是,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众口铄金,这两个当年的口头词语,终于演变为习焉不察,以假乱真的伪历史名词。
换言之,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并且对其具体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认识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再如更多的人认为,只有包括《龙江颂》或者还包括《杜鹃山》在内的,影响最大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之说容易流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剧。这个阶段,京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现代京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芭蕾舞剧剧名的前缀有“革命芭蕾舞剧(1966年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革命现代舞剧(1969年始)”。此外,本是泛称的“革命样板戏”也常被当作剧名前缀,尤其是京剧剧名的前缀出现在报刊文章中。1970年下半年,样板戏真正得到普及,称呼自然变得规范。从此开始,作为剧名前缀,只称“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舞剧”,例如《(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另外,“革命现代”也是文革时期非样板剧目的属性,所以有“革命现代越剧《半篮花生》”“革命现代京剧《铁流战士》”之类的称呼。)总之,当时并不强调各相关作品的“样板戏”名义,有的作品甚至从来没有冠称过“样板戏”。所以,实际上人们普遍不能清楚地知道样板戏都有哪些,更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等音乐作品也是样板“戏”。
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实际上人们并不熟悉所有的样板戏。例如,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剧)红色娘子军》的存在。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文革时期,样板戏大都被拍成电影,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却无一被拍摄。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节目主要是样板戏,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戏剧目和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失衡的宣传,使大多数人不知道,文革时期还存在非“样板团”创作演出的大量非样板的京剧剧目,如《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这样,即使是熟悉更多剧目的人,也容易把一部分样板戏剧目误以为是非样板戏剧目。
‘贰’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片名。
诺玛的十七岁〉、
红河花腰彝族风情〈花腰新娘〉、
红河瑶族风情的〈咬指〉,
反映僳僳族、傣族抗英斗争的〈石月亮〉、
《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
《芦笙恋歌》(拉祜族)、
《边寨烽火》(景颇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刘三姐》(壮族)、
《阿诗玛》(彝族
《青春祭》(傣族)、
《鼓楼情话》(侗族)、
苗家儿女》(苗族)、
《神秘的伴侣》(瑶族彝族)、
土家族(《连心坝》),
布依族(《山寨火种》),
瑶族(《瑶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盘山》),
佤族(《孔雀飞来阿佤山》),
壮族(《拔哥的故事》),
独龙族基诺族(《绿海天涯》),
达翰尔族(《傲蕾•一兰》),
傣族(《青春祭》、《孔雀公主》)
彝族(《奇异的婚配》),
‘叁’ 七十年代有哪些电影片
国产老电影名录大全(七十年代)
难忘童趣
阅65588转1002015-03-06分享保存
001歌迷小姐(1970)
002红灯记(现代京剧)(1970)
003五虎屠龙(1970年)
004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1970)
005广东小老虎(1971)
006沙家浜(现代京剧)(1971)
007万箭穿心(1971)
008白毛女-舞剧 (1972)
009鬼新娘(1972)
010海港(现代京剧)(1972)
011龙江颂(现代京剧)(1972)
012马永贞 (1972)
013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1972)
放学以后.1972
014车轮滚滚(1973)
015冷面虎(1973)
016七十二家房客 (1973)
017艳阳天(1973)
018战洪图 (1973)
北地胭脂.1973
东海小哨兵.1973
带响的弓箭.1974
019半篮花生 (1974)
020步步追杀 (1974)
021创业(1974)
022杜鹃山(**京剧)(1974)
023怪人怪事(1974)
钢铁巨人.1974
海鸥飞处(1974)
024海韵(1974)
025火红的年代(1974)
026金瓶双艳(1974)
027平原作战(现代京剧)(1974)
028闪闪的红星(1974)
029无影灯下颂银针(1974)
030向阳院的故事(1974)
031一副保险带(1974)
032侦察兵(1974)
033阿勇(1975)
034碧海红波(1975)
035草原儿女(1975)
036长城新曲 (1975)
037春苗 (1975)
038第二个春天(1975)
039烽火少年(1975)
风流经理骚秘书.1975
040海霞(1975) 041红雨 (1975)
042护花铃(1975)
043黄河少年(1975)
044激战无名川(1975)
045笕桥英烈传(台湾)(1975)
046金光大道I(1975)
047决裂(1975)
048磐石湾(1975)
049屈原 (1975)
050沙漠的春天(1975)
051小将【1975】
052小螺号(1975)
053沂蒙颂-舞剧 (1975)
054捉奸趣事 (台湾)(1975)
055阿夏河的秘密(1976)
056半边天(戏曲片)(1976年)
057长空雄鹰(1976)
058赌王大骗局 (1976)
059沸腾的群山(1976)
060枫树湾(1976)
061欢腾的小凉河 (1976)
062江水滔滔(1976)
063流星蝴蝶剑 (1976)
064芒果之歌(1976)
065南海长城(1976)
066难忘的战斗(1976)
067年青的一代(1976年)
068牛角石(1976)
069青春似火(1976)
070秋歌(1976)
071山村新人(1976)
072少林门(1976 )
073锁龙湖 (1976)
074文昭关(1976)
075新精武门(1976)
076雁鸣湖畔(1976)
077暗礁(1977)
078巴士奇遇结良缘(1977)
079春潮急 (1977)
080春天 (1977)
081大刀记(1977)
082风云岛(1977年)
083海军突击队(1977)
084黑三角(1977)
085红娘(京剧)(1977)
086蓝天防线(1977)
087两个小八路 (1977)
088苗岭风雷(1977年)
089明月刀雪夜歼仇 (1977)
090十月的风云(1977年)
091同志,感谢你 (1977)
092***中的一条船(1977年) 093希望(1977年)
094熊迹(1977)
095延河战火(1977)
096渔岛怒潮(1977)
097战地黄花 (1977)
奔向彩虹(1977)
098拔哥的故事(1978)
099豹子湾战斗(1978)
100冰山雪莲(1978)
101并非一个人的故事 (1978)
102不平静的日子(1978年)
103春歌 (1978)
104大河奔流(1978)
105丁龙镇(1978)
106东港谍影(1978)
107斗鲨(1978)
108儿子,孙子和种子(1978)
109风雨里程 (1978)
110孤城谍影(1978)
111火娃(1978年)
112江姐(1978)
113巨澜 (1978)
114孔雀飞来阿佤山 (1978)
115猎字99号 (1978)
116蒙根花 (1978)
117南疆春早 (1978)
118奴隶的女儿(1978)
119女交通员(1978)
120平鹰坟(1978)
121三挺机枪的故事(1978)
122山寨火种(1978)
123特殊任务(1978)
124我们是八路军(1978)
125瑶山春 (1978)
126一招半式闯江湖(1978)
127中华丈夫(1978)
128啊!摇篮 (1979)
129八二三炮战(台湾)(1979)
130保密局的枪声(1979)
131春雨潇潇(1979)
132从奴隶到将军(1979)
133灯(1979)
134赣水苍茫 (1979)
135归心似箭(1979)
136海外赤子(1979)
137欢颜(1979)
138婚礼 (1979)
139吉鸿昌(1979年)
140济南战役(1979年)
141她俩和他俩 (1979)
142军阀趣事(1979)
143苦难的心 (1979)
144苦恼人的笑(1979)
145蓝光闪过之后(1979)
146泪痕(1979)
147柳暗花明 (1979)
148绿海天涯 (1979)
149摸花轿 (1979)
150哪咤闹海(1979)
151瞧这一家子 (1979)
152乳燕飞(1979)
153山乡风云(1979)
154少林寺(1979)
155神圣的使命(1979)
156生活的颤音 (1979)
157瞬间 (1979)
158甜蜜的事业(1979) 159挺进中原(1979)
160我的十个同学(1979)
161西风的故乡(1979年)
162西园记(1979)
163小花(1979)
164小字辈(1979)
165笑(1979)
166笑拳怪招(1979)
167血与火的洗礼(1979)
168丫丫 (1979)
169樱 (1979)
170鹰爪铁布衫(1979)
171有一个青年(1979)
172于无声处(1979)
173圆月弯刀(1979)
包公赔情[1979]吉剧
二泉映月.1979
‘肆’ 老电影《延河战火》演员李俊海主演过什么戏
女警官日记 (1991) .... 老拔
天下第一剑 (1988) .... 恭祺
不该发生的故事 (1983) .... 李发春
第三女神 (1982) .... 王政委
家务清官 (1982) .... 迟新方
心灵深处 (1982) .... 师长 海神 (1981) .... 郭敬友
情天恨海 (1980) .... 朱福
血沃中华 (1980) .... 邹石祥
自豪吧,母亲 (1980) .... 教导员
苦难的心 (1979) .... 徐家茂
瑶山春 (1978) .... 覃世强
黄河少年 (1975) .... 张戈
长城新曲 (1975) .... 连长
‘伍’ 瑶山春的故事梗概
根据同名京剧改编。
广西解放前夕,江祖轩被国民党任命命为桂南反共救国军司令。他带领人马撤进瑶山,负隅顽抗。解放军为消灭这股顽匪,派教导员覃世强率部队进入瑶山。为煽动瑶民反对解放军,江祖轩与瑶族反动头人陶金保蓄意放出被监禁了15年的外瑶起义首领凤大嫂,故意让土匪押着凤大嫂从内瑶老猎人蒙九公家门前走过。蒙九公等救走了凤大嫂。凤大嫂刚从蒙九公家回到青竹寨,就碰上土匪冒充解放军洗劫寨子,凤大嫂带领众人与土匪搏斗。覃世强带人打退土匪,救出了未逃走的老人和孩子,扑灭大火,修复房屋,动员老乡们回到家中。凤大嫂和覃世强重逢了,凤大嫂告诉覃世强他的女儿小金妹被江祖轩扔在山沟里的事。江祖轩和陶金保散布谣言,说凤大嫂勾外吃瑶,企图再度拉起石牌团,重演内瑶人打外瑶人的悲剧。凤大嫂决心重新举起义旗,为凤大哥报仇。覃世强耐心地启发凤大嫂,使她认清了敌人的阴谋。正当凤大嫂准备说服蒙九公不要参加石牌团时,江祖轩和陶金保密谋抓走了蒙九公的孙女阿丹和另外几个瑶妹,并栽赃解放军。石牌团成立前夜,凤大嫂又被陶金保抓走了。覃世强经上级批准,连夜入内瑶山,并截击枪走瑶妹的土匪。清早,陶府门前那块石牌上披着黄纱,各寨瑶民布满了会场。陶金保开始训话,解放军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覃世强当众揭穿了陶金保的阴谋。被抢走的瑶妹回来了,敌人的阴谋破产了。内瑶人与外瑶人手携手,同解放军一起在瑶山布下天罗地网,顽匪被全歼,江祖轩被活捉。蒙九公说出了阿丹的身世,原来她就是金妹。覃世强与女儿刚刚团聚,又继续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
‘陆’ 她是80年代当红花旦,女扮男装惊艳观众,后来怎样了
几秒钟之内,岁月流逝,有些离去的人带走了一些记忆,记忆储存了逝去的时光。有沧桑的痕迹,也总有一些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东西,不经意间像蝴蝶一样在我们的世界里飞舞。带着所有回忆的花瓣,那些等待了一段时间,表演了温柔的美好时光,在指尖蔓延
即使单薄而凉爽的烟雨冲刷掉了所有的过往,记忆依然照耀在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依然照耀在葱郁的水面上。像风一样想起过去,集万千思绪于一身,抛出梦幻般的体验,独自保留柔情。我们今天说的那个,她是80年代红极一时的花旦,扮成男人让无数观众大跌眼镜。她用丈夫低调的爱在幕后战斗,她就是张百爽。
现在,64岁的张百爽很少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她给家人留了更多的时间。据报道,张百爽的丈夫宫喜斌也是一名艺术工作者。他的经历和妻子一模一样,也从演员转行做导演。结婚多年,他们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模范夫妻。从张百爽最近的照片中,不难发现,虽然她越来越老,但她仍然优雅优雅。最后,祝张百爽玩得愉快。
‘柒’ 瑶山春的介绍
《瑶山春》是王亚彪 何可人导演,李俊海、孙小玉主演的电影,1978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捌’ 革命样板戏的“样板戏只有八个”是误传
“样板戏”指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主管文艺的江青特别关注的舞台艺术作品,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等大戏,京剧《审椅子》、《战海浪》、《江津渡》等小戏,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是交响乐伴唱,或是名为戏的清唱剧,实属于声乐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音乐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剧《龙江颂》等六七个剧目。此外当时(主要是文革后期)公演的戏剧作品还有京剧非样板戏的很多剧目(《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苗岭风雷》、《草原银河》、《红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种地方戏剧目和话剧剧目等等。
1967年5、6月间,已有的八个样板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七个戏剧,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在首都集中上演,并被高度赞誉和宣传。这时报纸上有一篇着名的评论文章,即《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了“(这)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字样。这篇文章,或许还有同时的其它文章,让人们知道也记住了“样板戏只有八个”。“样板戏”发展了新作品以后,也不断有过不再提“八个”的报刊文章。但是“样板戏只有八个”已先入为主,而且这些文章几乎再也没有提到数目字了,尽管有“革命样板戏进一步发展”之类的字样,很多人却对文章中扩大的“样板戏”名单视而不见了。
本来,说“样板戏只有八个”的多数人就是人云亦云,他们也不关心是哪八个剧目以及这类剧目有没有超过八个。而且,文革过后揭批“四人帮”时的倾向性思维,使人简单地认为江青等人以八花取代百花来抵制文艺繁荣,这个错误便得到进一步的流传和认可。
“样板”本是工业生产用的模具。早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随着“赶比超”劳动竞赛的开展,到处“树立样板”,用“样板”表示“榜样”、“模范”的作法得以流行。1965年3月16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发表短评《认真地向京剧〈红灯记〉学习》以后,这个词开始用于文艺作品。树立学习的楷模是很普通的事情,所以“样板戏”之“样板”并没有模具或者其它特别的含义。说既然为“样板”就只能是“八个”,更是无稽之谈。
“样板戏”一直同时存在三种称呼:俗称为“样板戏”,非正式称呼为“革命样板戏”,正式称呼为“革命现代京剧”(开始有“革命现代京剧”和“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两种称呼,最晚在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因有重复和拖沓之义而停用)或“革命现代舞剧”(开始为“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最晚在1970年,因当时多数芭蕾舞剧为欧洲古典题材,“芭蕾”二字似乎带有非无产阶级色彩而停用)。非正式称呼是一些剧目的统称,因此“革命样板戏”用于报刊文章和通常的宣传中。而单个剧目名称总是伴着正式称呼这个前缀,所以,在电台戏剧节目、剧本、剧照、电影片头、单个剧目的演出海报上、戏单上和舞台报幕时,只能见到正式称呼,报刊文章在评论或提到单个剧目时也只使用这个前缀。有些人不清楚这三种称呼的区别,于是,早先的强势宣传和群众对俗称的频繁使用,后来的电台广播日夜播放和剧照家家张贴,或者更后来的新剧目先后单个出现,就引起了一些错误记忆。例如:从1971年林彪倒台到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一度不提“样板戏”了(那两年是有一些词语上的变化,但不涉及“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后来改称“革命现代京剧”和“革命现代舞剧”了。后来的剧目不是“(革命)样板戏”而是“革命现代京剧”了。
所谓的“革命样板戏”里除了样板戏剧作品,其实还有少量样板音乐作品。老百姓往往误以为“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作品不是“样板戏”,所以非专业的大众的理解倒是正确的。最初,文革小组顾问康生把七个戏剧和“交响音乐”《沙家浜》随意地统称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尚可将错就错,毕竟“交响音乐”《沙家浜》和钢琴伴唱《红灯记》算得上是京剧清唱。可是,后来“革命样板戏”中却出现了更加异类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一方面,“革命样板戏”的名称简便通俗并且已被普遍接受,不便为了一个《黄河》而改称“革命样板舞台艺术作品”之类。另一方面,媒体为避免贻笑大方又不得不含糊其辞。“初澜”在1974年7月发表的《京剧革命十年》中说“无产阶级培育的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这个江青直接控制下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竟然似乎说不准样板“戏”的数目,就是因为名单中显示有《黄河》。在一些报刊文章的正文里,有时用“等等”在名单里隐去《黄河》而统称“革命样板戏”,有时在显示有新剧目和《黄河》的名单后不做统称,或者统称“革命样板作品”,反正就是不敢明确说《黄河》是“戏”。这就是新剧目被误认为只是“样板作品”而不是“样板戏”的根源。
1967年6月,《人民日报》率先号召“普及革命样板戏,推动文艺革命的发展”,直到文革晚期媒体上仍在号召“进一步掀起普及革命样板戏的热潮”。从事实上看,后来的“样板戏”剧目也同前“八个”一样,都是被普及的对象。正因为它们都是“样板戏”,学术界才会相提并论。
文革过后,有人以为“样板戏只有八个”并以为是包括《龙江颂》在内的前八个戏剧而称其为“八大样板戏”,有人仅仅把“样板戏”新剧目当作“样板戏”看待,或者认为是“非正式”的“样板戏”,并造出原本没有的“准样板戏”、“亚样板戏”和“广义样板戏”等不明不白的词语,都是主观错误。
总之,与“旅鼠集体自杀”稍似,“样板戏只有八个”只是个传说。
‘玖’ 在线求瑶山春(1978)王亚彪,何可人主演的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资源求分享
《瑶山春》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A65Rb6iN0iPWRDKQbCm7cw
导演:王亚彪/何可人
编剧:周民震
主演:李俊海/孙小玉/赵凡/陈小凡/江金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78-08(中国大陆)
又名:TheSpringofYaoshanMountain
该剧讲述了描写我人民解放军某部一支先行连队进驻大瑶山,用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发动瑶山人民,同国民党残匪和反动头人进行了坚决斗争,最后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解放瑶山的故事。
‘拾’ 求一部电影的主角资料
陈小妹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1. 瑶山春 (1978)
2. 三司会审杀姑案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