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电影《绣春刀2》,看萨尔浒之战
电影《绣春刀2》,开篇短短几分钟拍到了萨尔浒之战。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主要为了看这短短的几分钟。这是历史教科书从来不提的事情。这是晚明的悲歌! 万历四十七年,既公元1619年,三月,明军在辽东和后金进行了一次军事较量,兵员占优势的明军惨败。此后后金在白山黑水间迅速崛起壮大。萨尔浒之战是大明王朝灭亡的开始。万历帝在位,此战败北,所以后世史学家言“明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第二年,身体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的万历帝终于驾崩,结束了他47年的帝王生涯。 萨尔浒之战对大明,对万历都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话说当年朱麻子立国时吊打四方,威名远扬。麻子后人搞对外政策延续了麻子的风格。就是,大棒加大棒。以为暴力是蛮族唯一听得懂的语言。谁不听话,就在他的头上抡棒子,在他的面前秀肌肉。 这次东北的女贞族不听话了。1616年,努尔哈赤公然起兵建立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并且主动出击攻打明朝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万历不是怂人,想当年万历三大征全部打赢了,1592年宁夏之战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1592年朝鲜之战击退日本丰成秀吉进攻,1099年播州之战战胜苗疆杨应龙叛乱。 差不多过了二十年又见战事。万历帝果断用兵东北。想要一口气就把努尔哈赤揍翻,完成万历四大征。用大棒把后金打死于摇篮。 很多人说此次战斗明军兵员素质不行,精锐部队忙着镇压农民起义,边军废弛,导致挨打。这样的观点就在鬼扯。民变是天启年间的事情,大规模农民起义则是崇祯年间的事情。萨尔浒之战是万历年间的事情。 此次参与战斗的明军可以说很强的,有五成来自边防重镇,他们是长期和游牧民族厮杀的老兵。另外五成来自内地,其中有两千来自浙江的戚家军余脉,七千是各地土司兵,属于凶狠善战的少数民族联军。此外,还有女贞叶赫部和朝鲜都来助战。 明军主将有两大狠货。山海关总兵杜松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打仗冲在第一线,两个黑臂膀抡起西瓜刀乱砍,人称“杜黑子”。努尔哈赤亲口叫他“杜疯子”。辽阳总兵刘綎,是万历年间武状元,一生平缅寇,平罗雄,平倭寇,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号称“晚明第一猛将”。 由此可见,对后金的态度,明朝准备好了重拳出击一举歼灭。 可是主帅杨镐是一介文官,时任兵部右侍兼辽东经略,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东北军区总司令。说杨司令不懂军事嘛,他又几次三番上过战场,干过取敌方上将首级这种牛逼哄哄的事情,也干过瞒报败讯,谎报军功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说他懂军事嘛,给他统兵水平打个分数,只能打60分而已。他是战场上的菜鸟,官场上的老油条。 杨镐这样的人物能全面主持辽东军事,和当时朝中的派系有关。杨司令和当朝主政的清流派关系极好。他也被认为是懂军事的书生,极受推崇。 几百年来,杨镐被骂惨了。无非指责他分散了兵力,被各个击破。 明军打仗传统是不分散兵力的,因为对手往往是游牧民族,分散兵力容易在大漠里迷路,遭到袭击会疲于应付。 杨镐制定的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分散兵力各处出击,叫分兵合击。从理论上看很可行。 马林指挥北路军从三岔儿堡进发,杜松指挥西路军走抚顺大路,李如柏指挥南路军从鸦虎关突袭,刘綎指挥东路军从宽甸口突袭。 四条道是建州女贞商队到边境贸易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只有这四条大道通往后金的地盘。明军从这四路齐头并进,一则可以很快杀到后金的营帐前,欲速战速决,东北寒冷,且大明朝此时国库空虚,后勤难以保障,无法进行持久战。其中李如柏进攻的南路离赫图阿拉距离最短。二则四路大军堵死后金通往内地的道路,防备敌人战败后向大明边关逃窜,袭扰边境。 四路兵马,两两会和,能步步为营则步步为营,能奇袭则奇袭。总之要把努尔哈赤压制在老巢进行轮番狂扁。 目标就是直接冲着赫图阿拉而去,打下这里极具战略意义,后金没有战略纵深,且都城周边部落均是大明朝的爪牙,没有多少战略回旋之余地,只能逃向长白山老林,天寒地冻,不被官军灭也被老天爷灭。 杨司令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好,想当年,他就跟着董一元董大元帅干过一回,在雪夜翻越墨山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 如今也下着雪,奇迹一定会重演的!杨司令的战略部署很像三国时期蜀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设想诸葛亮大军出斜谷,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两军会合潼关,再问鼎中原。 再加上内阁首辅方从哲不断催促进攻。方大人自从当了这个光杆首辅,没错,当时空缺严重,内阁就他一人。他当了这个光杆首辅不断遭受非议。他急需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给自己增添光彩。 明军就大张旗鼓杀向赫图阿拉,号称有四十万,这完全是吹牛逼,哪有这么多兵马,黄仁宇考证明军有十万人左右。对方努尔哈赤也在吹牛,说自己有十万人,实际上只有六万。 西路杜松的军队最早出现在浑河,可是此地静悄悄,约定好在此会合的北路马林军却没有到达,当时马林这支部队还在路上呢。 是进还是等?分兵合击的意思是先分后合,按照战略部署要在此地等北路军抵达后再行动。可是杜黑子这暴脾气上来怎么等得了,抡起两条黑胳膊耍起西瓜刀直接带着人马过河了,火急火燎地杀过去,把明军的炮兵部队留在了对岸。原本就是孤军,孤军又被一分为二。对岸还是静悄悄,迎接杜松的是大雾,雾里藏着努尔哈赤的精锐的骑兵部队。老努不是宋襄公,等雾散了再打,也不是日本武士自报姓名后再打,而是依靠大雾的掩护突然杀出,杀得杜松内裤都没了。对岸的明军炮兵被另一支敌方的侧翼部队给切菜一样给切了。首战猛将杜松战死,西路军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乐开了花,叫你分兵合击,我在自家地盘神出鬼没打游击。接着后金集中优势兵力毫不费劲吃了紧接着杀到的马林部。马林在少数亲兵的护卫下逃离战场。 明军西北两路军事行动彻底失败。东方战场,后金500骑兵,在刘綎面前虚晃一下就逃走,不熟悉地形的刘綎部一路追杀一路扑空,后金成功牵制住了这路明军,其实此时努尔哈赤正在和杜松厮杀,后方空虚,假如刘綎加快速度行军能直捣赫图阿拉,再反过来把努尔哈赤给包饺子。可惜东路军被后金区区两个连的兵力就给迷惑住了在原地徘徊到处寻找敌人。 坐镇大本营的杨司令得知有两路人马战败,完全没了主意,杨镐这个人,构想很好,可是敌人偏偏不按照他的构想来,当敌人的行动超出他的理解范围后他就懵逼了。而且竟然没有预备役部队去策应,完全不是一个司令员的做派。他发出两支另箭,让另外两路人马赶紧撤军。 后金方面俘获了送给刘綎的令箭,就扮人假传军令,说杜松打到了赫图阿拉。刘綎一听就急了,呀呀呀呀呀呀!尼玛老子才是大明第一猛将,你滴快给老子指路,老子要先破城。打下赫图阿拉,老子就是英雄。以后北京城戏台上唱的不是关老爷,而是我刘老爷。 于是刘綎部抛弃了辎重,轻装急着冒进,跟着这个奸细钻进了努尔哈赤设好的口袋。时值大风天气,史书记载,风雨吹进明军阵营,明军那些逆天的火器装备全部失灵,在加上垫后的朝鲜兵哗变,明军在离赫图阿拉六十公里处遭到了后金军队的毁灭性打击,明军士兵要么战死要么被朝鲜兵捆了邀功。猛人刘綎也阵亡。 后面的李如柏部听到这么能打的杜松、刘綎都挂了,立马吓尿撤退… 萨尔浒之战决定了明清两国未来国运。 此战明军惨败,归纳原因,国力下降是最大的原因,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那么就说主要原因是明军的肉搏能力已经大幅下降,过于倚靠火器,靠城墙大炮战术明军还是很能打的,如果出去野战争锋就不行了。当主动出击遇到人强马壮,强弓硬弩的后金满族兵,带着大炮等重装备的明军不仅机动性大打折扣,而且在长于肉搏步战的满族兵面前,只能被各种猪突。 还有,明军开战前连军饷都没发,以当时的情况国库也确实发不出来,赢了自然也没啥经济上的奖励,而后金军呢,一但赢了,就可以抢钱抢粮抢地盘抢女人。Ⅱ 徐克电影《青蛇》中,最后决战的那个“金山寺”在哪啊
鹤壁金山寺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毗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距鹤壁市中心5公里。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2004年成立金山寺景区管理处,正式对其进行开发和建设。因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在此地居住多年,当地又有人称金山为“墨山”。坐落于此的金山嘉佑禅寺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北宋嘉佑年间,是一座佛教文化浓重的千年古刹。据史书记载,金山寺兴盛时期,高僧云集,僧人数百,庙产千顷,香烟缭绕五百里,寺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被誉为豫北第一的大雄宝殿、独具特色的卧佛殿以及其它建筑群。金山名胜游览区植物繁盛,冬季瑞雪覆盖,怡静宜人,春季万物复苏,绿叶滴翠。金山寺晨钟暮鼓,化人心灵。据专家考证,流传千年的《白蛇传》的传说就诞生于金山,雷峰塔遗址、金山寺、淇河、许家沟村、青岩绝白蛇洞构成了传说所需的相关要素。景区内有三步两眼井亭,两井虽相距咫尺,却一眼苦涩,一眼甘甜。西山观景亭被誉为“鹤壁第一亭”。金山风景旅游区为人们静化心灵、寻访探秘、共结连理的最佳之地。
详细文献资料
金山,又名黑山、墨山。曰金山,因金山是由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爆发喷吐冷却后的岩浆岩中,有大量的红宝石、绿宝石和云母,这些宝石非常珍贵,故称金山;曰黑山,是因火山岩浆岩颜色苍黑而得名;曰墨山,《浚县志》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曾隐居于此。
金山海拔257.6米,整个山脉面积约5500万平方米,千古亘流的淇河自金山之西环绕金山向山之南流去。金山之北的永通河,自安乐洞东山口接淇河向东贯通,流向龙台、黄鹿厂、琶琶寺等。金山之东,“有沟,曰断头,深且更阔,在夏,则淫雨瀑流,势若江湖,在冬,则雪霰盈沟”。金山可谓四面环水,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北宋嘉佑年间,朝廷崇尚佛教,民众一片响应,于是金山寺应运而生。“金山寺者,诚此方古迹之福地也。宋朝创建,大元重修,于至正庚子之年奉敕乃重修而已矣”。
穿过崎岖的山路,当记者终于走近它时,发现正在重建中的金山寺巍峨庞大,依山而居,一派金碧辉煌。据这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重修金山寺,有关部门已投入3000多万元。
我们试图能在这里找出法海和白蛇两位主角当年留下的痕迹,尽管镇江的金山寺好像比其更让人信服,但这些毕竟都只是传说而已。
“水漫金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传说。据说,金山寺里的确有一位高僧法海,但他并不像故事中写的那样是“菩萨面,蝎子心”的坏人,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高僧,是唐朝大臣裴休的儿子。他来到金山时,山上的庙宇已经全部毁坏,又因为在潮湿的水边,山上满是杂草和毒蛇,这些蛇经常伤人,使得人们不敢上山。法海便在一个山洞里住下,决心修复金山寺。每日披荆斩棘,不但把山上的杂草全部除完,还把毒蛇赶走了。后来才有了这座金山寺。这和故事中的老法海真是性格各异的两个人。
把原本在金山上伤害人类的毒蛇说得如此善良,这不简单是法海得罪了哪个书生、文人,故意把他编进故事,让他“臭名”远扬的,而是深含着那个时代某些人对宗教统治力量的反抗。这些文人也明白,单是为蛇诉说不能打动人,还是用爱情悲剧来表达吧�这果然起了作用,庄严的法海输了,蛇胜利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专门研究金山的鹤壁市淇滨区文化体育局的王俊智对记者说,金山寺是佛教圣地。寺院东侧,古时曾是道教圣地,群山环抱之中,仍有历代寺庙古遗址。至今,当地人还称道教遗址为“大庙圪道”、“二庙圪道”、“三庙圪道”、 “二楼坡”。现在遗址之上,还有龙王庙、玉皇殿。道教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
寺内有幢象征民族团结的丰碑——大元皇庆元年仁宗皇帝命人勒石矗立的蒙汉文同壁圣旨碑。碑文中,直接呼名道姓的皇帝就有5位。据说,真正引发颁诏竖碑的竟是爱好兴兵打仗的元武宗海山皇帝。
有一年,因为拓疆大战,元武宗海山皇帝从千里以外的大都,风风火火赶到黑山。他顾不上喝口水,马不停蹄,人不卸甲,又是听禀报,又是探黑山,又是访百姓,又是查根源。几天下来,人瘦了整整一圈儿,经过反复思量,一条两全其美的对策也想好了。
这时的海山,心情反倒轻松了,心劲儿也就懈怠了,成团成群的瞌睡虫齐向他的大脑袭来。于是,海山皇帝摘盔卸甲,脱衣上床,想美美地睡一个好觉。忽听一声急报:“大汗到!”他来不及起身,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便来至床前。二人怒指他的鼻尖道:“蒙汉合一,大元才能长久,区区一个黑山都难处理,何谈四海统一!”海山皇帝连连称是,惊起拜谢,谁料却是南柯一梦。海山皇帝慌忙起床,却是不能,原来夜来风寒,感冒中风,得了个卸甲风病,半身不遂,动弹不得。
随军御医立马被传来为皇帝医治,由于治疗及时,海山皇帝算是捡回来一条命,要不是治疗及时,他非向老祖宗成吉思汗报到不可。但也没彻底治好,留下个半瘫后遗症。这下倒好,海山皇帝出师未捷身先病,常使英雄泪沾襟。眼看久治不愈,海山皇帝只好颁诏收兵,打道回京。一场神鬼皆惊的拓疆大战,就这样偃旗息鼓,半道夭折了。
眼瞅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海山皇帝急忙把继承人爱育黎拔力八达叫到玉德殿龙床前,交代了后事。高瞻远瞩的海山皇帝对接班人交代说,先帝托梦于我,蒙汉一家,民族应该团结,一致对外!黎民僧侣都是我大元的臣民,兄弟反目,相互残杀,有啥好结果?算了吧,以往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给金山寺等寺院下道圣旨,好好安抚一下,都别再胡闹了!
海山皇帝驾崩后,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遵遗嘱谦称元仁宗,改年号为皇庆。
元仁宗称帝后的头件大事,就是为金山寺颁发特诏。
蒙汉两文同壁圣旨碑就这样矗立在了金山寺。
数百年来,前往金山寺游览观光的历代文人骚客、贤人志士们,每每驻足圣旨碑前,无不为该碑所折射出的民族团结精神而击节称道,感慨不已。
日月如梭,时过境迁。金山寺自1993年被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后,磬钟再鸣、佛经重诵、游客渐多、旅游鼎盛,再度成为豫北名胜景区。
Ⅲ 旧的讲白蛇和他儿子的电影叫什么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祝》《孟姜女》《牛郎织女》)。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编辑本段]【故事内容】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编辑本段]【源起记载】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佑禅寺”创建于北宋·嘉佑(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光阴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佑禅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头的“雷峰塔”却已坍塌为废墟,而当年白娘子在“青岩绝”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编辑本段]【历史流传】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不但在中国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
《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干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干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干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此外,还有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亦是根据白蛇传创作的,而后经香港着名导演徐克拍摄后搬上银幕。台湾明华园戏剧团的白蛇传歌仔戏露天表演,常在端午节前后演出,故事内容无较大的改编,但在舞台设计上与传统戏剧表现的设计,有许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桥段更出动消防队的洒水车,还有吊纲丝的设计,制造出白蛇与青蛇腾云架雾的感觉。另外,本作也被日本东映动画改编成同名动画电影《白蛇传》(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堪称日本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设定——小青是青鱼而不是青蛇)。
这个故事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变,除了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渐的演变。
[编辑本段]【戏曲作品】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着《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清人着有《义妖传》弹词。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京剧】1950年,田汉曾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3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发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都是按田汉本演出。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盗库银》为武旦出手戏,有大刀、双鞭出手等,高难惊险,舞蹈优美,开打火爆,为名武旦宋德珠、阎世善、李金鸿、班世超、冀韵兰等的看家戏。解放后,关肃霜把双鞭改成双剑。《祭塔》为正工青衣唱工戏,也是初学青衣的开蒙戏,有长达三十八句难度很大的反二黄唱腔。从胡喜禄、陈德霖唱红后,梅兰芳、尚小云又都分别作了加工,遂成为梅派、尚派早年的优秀代表作。
京剧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该剧,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剧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剧。梅兰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他先在北京向乔蕙兰、陈德霖等戏曲界老先生学习,迁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身段,与俞振飞等研究唱腔,经过梅兰芳在唱腔、身段、化装等各方面注入许多新的因素,使之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尚小云以《雷峰塔》为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程砚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断桥》。
张君秋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连演,亦成为张派常演剧目之一。张派传人赵秀君曾改编演出。
全本《白蛇传》,有不少着名的旦角都曾演过。1936年,北平《立言报》主持选举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当选后曾在长安戏院合演一场《四白蛇传》(毛的“游湖”、“结亲”、“酒变”,宋的“盗银”、“盗草”、“水斗”,李的“断桥”,张的“祭塔”)。
解放后改编的《白蛇传》,由中国戏校刘秀荣、谢锐青首演,后又有杜近芳、赵燕侠的演出本。杜的白蛇绻绻深情,浓郁感人。《断桥》中“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的唱段,最为脍炙人口。许仙由李少春、叶盛兰轮演,李少春还创造了大嗓许仙的唱法,别具韵味。赵的白蛇柔婉多情,细腻传神,在感情奔放的《合钵》一场,田汉专门为赵燕侠写了一段〔徽调三眼〕的唱词,由名琴师李慕良按赵的风格制谱,唱词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气息,与赵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李炳淑、华文漪、杨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传》。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电影,影片运用了大量特技和实景镜头,上映后轰动异常。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李胜素、魏海敏、刁丽、陈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剧全本,《断桥》一折更为众多演员所常演。张火丁曾按程派路数移植田汉本《白蛇传》。
川剧《白蛇传》与其它剧种相较更注重武打和做工,其中《游湖借伞》、《水漫金山》、《断桥》等折戏常单独演出。剧中青儿根据情节分别由男女角扮演,在文戏时是妩媚的丫鬟,武戏时则变为勇武的男将,这是川剧所特有的。另外,戏中穿插变脸、踢慧眼等绝活,场面宏大。
婺剧《断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其中的文戏武唱极具特色。
豫剧、评剧、越剧、秦腔、粤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该剧的传统版本。
2000年10月,台湾吴佩倩舞极舞蹈团应第六届中国艺术节邀请,在南京演出了以爵士舞的形体语言排演的爵士舞剧《白蛇传》。
相声中的“唱”是太平歌词《白蛇传》是一个老段子。
Ⅳ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出自哪里。
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
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出处:出自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民间传说白素贞被收于法海钵下镇于雷峰塔,只是在传播于民间期间以讹传讹的影响。传说师从黎山老母。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也称白娘子、白蛇娘娘。
扩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编辑于 2019-05-25
查看全部16个回答
5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sB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神话故事白蛇传的缩写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明末《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警世通言 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1]
40赞·547浏览2019-12-24
搜索白蛇传神话故事片段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 宋代时,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贞,与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书生许仙,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后经历诸多是非,许仙乃知白素贞、小青具是异类,并受白蛇威胁,惊恐难安,便求法海禅师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许仙看破红尘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一夕坐化去了。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白蛇传说图片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源起记载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众多,茂盛)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
18赞·491浏览2017-08-13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白蛇传
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4)老电影墨山扩展阅读: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 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不但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汉学家儒莲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 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 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人物介绍: 1、白素贞 白素贞,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精。传说为黎山老母弟子,为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的主人公。白素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炼得道,法术高强。 她美貌绝世,明眸皓齿,倾国倾城赛天仙,集世间美丽优雅而高贵于一身。天性善良菩萨心肠,用岐黄医术悬壶济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无量。 白素贞和许仙邂逅于西湖,而后一见钟情,喜结连理。金山寺僧法海蛊惑许仙,离间其夫妇,许仙听信谗言,弃家出走金山。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发生争斗致使水漫金山。 法海用强力拆散他们,把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后白蛇儿子许仕林中状元孝感动天,白蛇终得出塔,归位仙班。 2、许仙 许仙,字汉文,在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白蛇传》或《白娘子传奇》中的男主人公。在早期的传说中,许仙名为“希宣赞”后来又有“奚宣”、“许宣”之名。 3、法海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确有其人,虽然原型身份尚有争论,但已经可以确定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有观点认为他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 历史上名为法海的僧人有数位,名最着者为金山寺法海禅师。在影视剧中,法海则是一个被成功塑造的角色:无论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老法海,还是《青蛇》中的酷法海。 都是剧中情节表现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给人留下了亦正亦邪、亦执着亦阴险、亦冷酷亦多情的多重印象,让人不由得或深思、或纠结、或崇拜、或憎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1883赞·20,477浏览2019-03-13
四大神话故事,有白蛇传……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四大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日除害、嫦娥奔月 。
14赞·823浏览2016-06-11
《白蛇传》民间故事?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 该传说讲述了美丽的白蛇为报答许仙救命之恩,在四川峨眉山历经千年修炼,幻为人形,下凡与之结为夫妻的故事。 为和许仙相遇,白娘子在杭州西湖施计借伞;为救夫君性命,白娘子从镇江飞越昆仑山勇盗仙草;为夫妻团聚,又在镇江水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