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一部关于事业单位的高分电影
周四看到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午吃饭的时候,想到看过的一部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这部电影位列豆瓣高分电影,自然有可说之处,在事业单位八九年,倒没有很强烈的代入感,但确实看得很有意思。
《背靠背,脸对脸》是根据刘醒龙《秋风醉了》改编的,比小说生动,牛振华演得特别好,群戏也都不错,但很多细节没有小说清楚。
电影围绕的是县文化馆的副职馆长王馆长,在当了多年代馆长之后,还是两度与馆长位置无缘,就此演绎出来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影片与小说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影片是开放的结局,而在小说里,王经历的波折更多,最后如愿以偿当上了馆长,故事的基调却变重了。
王馆长的顶头上司曾对他做过评价,是通过秘书说出来的:高招特别多,让人防不胜防。这是领导压制他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他不太听话。上司的女儿想到文化馆工作,明明可以不公开招聘,他一定要走这个程序,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但仍讨不到上司的一个好。他这样的人当上一把手,是有为下属愿意看到的,既能够开拓业务,也能够顶得住上面的压力,会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不忘给员工谋福利,但是这种人却往往得不到上级的认可,或者说,上级总认为可以有更好的安排。在电影里,上级派来的老马、小阎犯了低级错误,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会这么戏剧化地掉进“坑”里,老马只是一种退休前的友情升级,小阎则是将文化馆作为跳板,孰轻孰重,工作上如何求稳且看起来干得有声有色,他们应该都清楚得很。现实中的王馆长,如果有人压着,那只能是怀才不遇自求多福了。
电影里比书里多出一条线,讲上级之间的微妙关系,冷局长和徐局长之间,冷局长是一把手,徐局长大概是分管人事。徐局长话少,特别是在重要的宣布时刻,他总是四两拨千斤,一看就是老机关,做事情经过反复酝酿,反而冷局长显得不够沉着。电影里的一些细节也着实非常地“机关”,比如喜欢把工作说成革命,比如对家属的安置,话语内外的机关味只有沉浸在其中才有深切的感觉。
事业单位的效率、氛围和价值观,人们多多少少都知道,早已不是“看透不说透,说透不是好朋友”的局面了,只是这趟车上的人实在太多,不断地有人下车,也不断地有人上车。小说里王馆长的妻子仿兰在图书馆工作,可从头到尾只看到家人把她当作生男机器,她自己也完全泡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女性操守当中,如今,一切在进步,提升,改变,我们也还在明亮和暗流当中寻求意义和道路。
2. 姜文演的电影有哪些
1、《邪不压正》
他带领一帮弟兄劫了老汤的火车,却因此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原本只想捞些实利的他,上任鹅城之后却雄心百倍,鹅城一霸黄四郎及其乡党欺男霸女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他从未泯灭的救国救民热情。
3. 文化馆馆长什么级别
文化馆馆长级别分地区,如果是地级市的馆长则属于副处级领导,地级市的文化馆属于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副县级事业单位。其中收入水平各不一致,也是按照地区进行划分。
地级市的文化馆是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副县级事业单位,个地级市的文化馆馆长也就是副处级。文化馆属于冷衙门,其收入基本全靠财政拨款,收入一般,完全靠级别职称发放工资,收入水平根据每个省份的财政收入而定。
一、文化馆主要职能是:
1、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
3、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研究。
4、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5、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6、指导下一级文化馆 (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工作,为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培训人员,并向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
7、指导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
8、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
法律依据
《关于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
第九条两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_群众艺术馆是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是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文化馆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
第十一条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科技知识讲座和展览、影视录像发行放映、图书报刊、游艺等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使两馆成为吸引并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_群众艺术馆侧重组织具有示范性的活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逐步走向高层次。_文化馆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文化站(室)、俱乐部活动的指导。
4. 文化传播者——记鄠邑区大王镇国产胶片电影放映机珍藏馆长刘公信
文/王宁子
提起刘公信,在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方圆十几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高高的个头,清癯的身躯,爽朗的笑声,是有名的电影放映员和民间木雕艺人。
六七十年代,刘公信因在部队是文宣干事而成了公社的放映员,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能在公社谋一份儿职业既神圣又体面,只要哪个村子能看到他的身影,那个村子会瞬间沸腾,似乎他就是久旱洒甘霖的农人。
认识公信叔的时候,我才五六岁,我妈在村缝纫组上班,公信叔经常去缝纫组补银幕,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记忆中,公信叔一身黄军装,骑一辆加重自行车,干净利落,高大帅气。那时候见他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叔,得是今黑我这有电影?每每听到这话,公信叔便会哈哈大笑着说,等哪一天给咱这放电影,叔第一个告诉你。
那年代,一个村子要是有电影,那场面不亚于过年耍社火,周围村子的人们没等到夜幕降临,便早早吃了饭携家带口挟椅拖凳,迤逦而至。
放映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在人们的眼里,不用顶着大太阳下地干活,有啥新电影,还能先睹为快。但放映是个技术活,不是你抡锄头就能干的,用我们当地一句俗语形容这个职业最恰当不过了——喝不了半缸泔水,就不要揽那个活。
在那个精神世界贫瘠的年代,人们见识和接触外面的世界,唯有电影。每当看到公信叔干净利索地摆弄,权威地吆喝秩序,场灯熄灭的一瞬间,一束光柱从放映机里投向银幕,嘈杂的场面顿时鸦雀无声。那时候,一部电影有时候两个村子同一天晚上放映。甲村先放,第一片放完,赶紧交给乙村等待多时的放映员,然后在夜色中快马加鞭奔向乙村。若是电影机中途出现问题,银幕下一片抱怨声,口哨起哄声,银屏上各种搞怪手势投影,甚至有脾气暴躁的等不及,还会对着放映员叫骂,公信叔都一声不吭。不管天气如何,只要银幕下有一个观众,放映员也会顶风冒雨坚持到最后。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关中。
记得那天晚上村戏楼下有一场电影,观众正看到兴头,忽然觉得屁股下的板凳在不停晃动,前面的人还以为后面的人在撒怪(开玩笑),猛扭头,后面的人忙告知前面的人,自己的椅子也在摇动,人群中不知谁炸了一声,地震咧!
紧接着,狂风暴雨骤然而至,银幕下一片慌乱,娘哭娃喊此起彼伏,人们来不及拎起凳子,风一般地席卷而逃了。诺大的戏楼下,只剩下手忙脚乱的公信叔在风雨中来回飘摇着。
第二天,一脸疲惫的公信叔拿着被风刮破的银幕来缝纫组,谈起那令人心悸一幕,几位婶婶由衷为公信叔竖起大拇指,公信叔叹口气苦笑说,那是咱的本分,说啥也不能坏了电影设备,那可是咱乡亲们的宝贝呢。
作为一名乡村放映员,公信叔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乡间,一次又一次丈量着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并把最新简讯和电影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后,公信叔自筹资金购回一套1000瓦氙灯的电影放映机,让乡亲们看上了更高级的清晰影片。时隔两年,他又从西安市解放电影院购回一套重达1.3吨的5505型松花江座机,并固定在汽车货箱上。“流动放映车”一炮走红,消息很快传到全国各地,其创新做法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并作为典型向全国农村推广。
时间进入新世纪,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电视机录像机走近寻常人家,露天电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国家一纸文件,全国9万放映员全部下岗,从此销声匿迹。离了职的公信叔没有气馁,军人身上不服输的精神再次体现出来。他创办了幼儿园,带领儿女,用真诚爱心换来了小镇家长们的信任,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幼儿园在大王镇办的风生水起。
日子一天天好了,看着家里闲置多年的几套电影机,思绪回到那披星戴月的岁月,一种电影从业人的情结油然而起。无数次梦回银幕,无数次看着尘封的“老朋友”黯然神伤,他惆怅,他迷茫,痛定思痛,他有了大胆的想法——收藏电影放映机。定下念头,心动不如行动,他跑遍了西安市各大电影院,踏遍了上百家废品收购站,在家人支持下,历时十几年,花费二十多万,他的国产胶片电影放映机珍藏馆诞生了。馆内珍藏了60多套电影设备和560多卷珍贵的电影胶片,其中,有一套电影设备在国内仅存一套。2018年,公信叔应邀参加南京江心洲露天电影节,并被授予“公益电影人”的光荣称号。
虽然珍藏馆给他创造不了什么效益,但至少圆了他一个梦。它是时代的缩影,记录着露天电影曾经的辉煌,记录着中国电影放映走过的风雨历程,也记录着散落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九万个放映员,他们背着电影器材,行走在村村寨寨每一个角落,像一颗颗星星,在一个个漆黑的夜晚,为普天下劳苦大众送去了光芒。
如今,每年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电影爱好者,在他电影放映机珍藏馆参观交流,在流光溢彩的回放中寻找曾经的岁月。
虽说同居一镇,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与公信叔却难得一见。对于公信叔记忆,始终停留在儿时。时光荏苒,再次见到公信叔是在鄠邑诗词楹联协会的一次联谊活动上。会后,我被众人怂恿着上台唱一段秦腔,刚下台时,被前排的一个老人叫住了,你得是康的女子?!
“公信叔!”虽说多年未见,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乡邻相见,分外亲切,闲谈中得知,公信叔把幼儿园交给了儿子,现在一心练习书法与雕刻。
在小镇,像公信叔这把年纪的老人,每天不是打麻将就是抱着茶杯谝闲传,而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安度晚年。公信叔的眼睛还如年轻时那么明亮,炯炯有神,精神矍铄,自身透出一种文化气息和传播文化的能力。
在我们小镇,接城隍的历史由来已久。公元前二零四年,纪信(传是户县真守村人)荥阳救驾焚身,高祖封其为都府城隍,这一活动是为纪念纪信救驾而形成流传下来的。由户县北部19个古自然村落联手举办,每年正月十二举行一次,按顺序每年有一个村“接城隍”。这一民俗活动在前几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城隍爷城隍婆的雕像在岁月中逐年破败,公信叔有了雕刻城隍爷城隍婆并无偿捐赠的想法。
征得家人支持,年过花甲的他又走上了四处奔波、潜心雕琢之路。从寻找木材到构图雕刻,无数个夜晚,夜不成寐,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神态自若的城隍爷城隍婆雕像雕刻完成。19年年底,小镇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城隍爷城隍婆迎接仪式在公信叔创办的幼儿园前举行。那天,锣鼓声中,惊叹声中,人们看到了一位对文化孜孜不倦热爱和传播的公信叔。同年,他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评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艺术家”、“华夏优秀工艺美术师”。
闲暇之余,自己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一幅幅木版画多次在省内外获奖。作为一名退伍老军人,他将自己雕刻的毛主席肖像版画长卷无偿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作品《永远跟党走》被陕西省艺术馆收藏。
去年腊月的一天,在公信叔邀请下,我走进了他的工作室,让我惊奇的是,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三幅版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伟人坚定的眼眸,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将我的思绪拉回那个峥嵘的年代。
静静地浏览,我在想,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的梦想?
公信叔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是啊,他们那代人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对毛主席的情怀很深,也有从艰苦岁月到温暖时代的切身感受,这是植在灵魂深入骨髓的种子。毛主席是人民的救星,是他的偶像,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年过花甲的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倾注到一凿一斧的精雕细刻上,杜鹃吐血。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这份信念,冒着酷暑严寒,翻山越岭在秦岭中找寻木料,饿了啃锅盔,渴了喝泉水那种夸父追日的执着,不禁对这种精神肃然起敬,并由心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从年过五旬到古稀之年,他用十几年时间,用一双满是疤痕的双手,用一把雕刻刀,隽刻着对艺术的热爱。从他平静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民间艺人那种骨子里的坚毅,在他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种信念的力量。
如果说这种爱好最初是源于过去岁月被动生计的话,现在已嬗变成了一种信念的自觉,夕阳无限好,风景正当时。
5. 王质和秀芝是什么电视剧
王质和秀芝是电视剧《棋山传奇》。
《棋山传奇》根据当代作家田茂泉编写的民间故事《棋山传说》,由钢城文化馆长乔化军改编的电影,由山东东方科技专修学院影视中心拍摄。该片剧本经国家有关专家及权威人士反复论证,认为该片教育性强,既有神奇色彩,具有较强的欣赏和艺术价值。
《棋山传奇》拍摄背景:
根据当代作家田茂泉编写的民间故事《棋山传说》编写的电影《棋山传奇》将于2006年3月份在莱芜开机拍摄,该片由钢城区文化馆馆长乔化军同志编剧,由知名编剧牟善刚修改而成。
该片是以《棋山柯烂》为主题,以宣传莱芜为主要内容的并带有神奇色彩的大型故事片,该片突出莱芜历史文化的新靓点,也是将莱芜文化走向全国的一个新开端,该片的拍摄是莱芜20多年来,由莱芜人自己编剧并在莱芜拍摄的首部电影。
6. 谁能告诉我老电影《渴望》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啊!!!
主 演:李雪健 张凯丽 黄梅莹 孙松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50集
类 型:家庭片
故事梗概:
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化……
本片通过揭露文革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两对年青人复杂
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该剧将人生
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溶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
较高的社会审美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充满戏剧性变
化的时期,它经过混乱、动荡、又由乱而治。
7. 记得有部国产电影,关于一个文化馆的,主要是文化馆副馆长,有才能,但几经周折,怎么也转正不了。电影名
名为《脸对脸,背靠背》。
8. 怎样评价《背靠背脸靠脸》这部电影
影片改编自刘醒龙的小说《秋风醉了》,讲述的是某文化馆王副馆长王双立工作能力较强,尽忠职守多年,偶尔当几回“代长”,但始终不得转正。
普通老百姓都时不时来点权谋之术,王双立的老婆听到冷局长电话故意演戏还只是初出茅庐,王双立父亲(一个修鞋匠)跑到医院卖血上演苦肉计以至于让小闫停职才是真正的炉火纯青。
剧中对每个人物、细节的处理都非常饱满、真实。靠关系进单位的冷冰冰与凭金钱进单位的肖乐乐两人都有背景,就好比金钱与权力最后还是得一较高下,两人也是互相不服气。而两人的名字也十分有意思——权力冷冰冰、金钱肖乐乐。还有见风使舵的李会计,冷局长退休前后的反差,建筑商给王双立送钱声称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以及老鞋匠渴望孙子的心理等都体现了电影细节处理的精致。
9. 电影《芙蓉镇》故事梗概
《芙蓉镇》:
胡玉音和丈夫黎桂桂在芙蓉镇以卖米豆腐为生,她美丽大方,生意兴隆,有"豆腐西施"的美誉。使得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非常嫉妒。 "四清"运动中以李国香为首的工作组把胡玉音打成新富农,没收新屋,黎桂桂被逼自杀。
自幼与胡玉音青梅竹马的镇党支书黎满庚,早年为服从组织而与胡玉音分手,这时也因阶级界线不清而降职。粮站主任退伍老干部谷燕山也被撤职,只因他卖给胡玉音碎米。
镇上二流子王秋赦被李国香利用而成了运动骨干,又在"文革"中表现积极当上镇党支书,芙蓉镇笼罩在恐怖中。 胡玉音每日早起扫街劳动与一起劳动的右派分子地区歌舞队原编导,外号"秦癫子"的秦书田逐渐相爱,相互照顾生活在一起...
(9)老电影文化馆长扩展阅读:
《芙蓉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摄制的剧情片,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于1987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映。
1、胡玉音
演员 刘晓庆
芙蓉镇上卖米豆腐的小摊贩。美丽质朴,勤劳俭朴,心灵手巧,热情直爽,与人为善。她靠公平交易致富,却无端成为罪过引来灭顶之灾。她一开始把一切归结为命运,甚至认为是右派秦书田在她婚礼上唱喜歌带来了厄运。
后来,在与秦共患难之中,她从单纯走向成熟,成长为反抗命运压迫的坚强女性。
2、秦书田
演员 姜文
原县文化馆馆长,是镇上最有文化的人,却被打成右派。他感情细腻真诚,思维敏捷机灵,用扭曲的形式来反抗。虽然被打成右派,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没有泯灭。
在人不如狗的年代,他敢于帮助胡玉音,敢于去爱,敢于享受生命应有的权利,心中充满光明和希望,坚信黑暗终究会过去。
3、李国香
演员 徐松子
小镇上国营饮食店的经理,后来当了“四清”工作组组长、公社主任、县委常委,文革后又高升。作为极左路线的积极推行者,她随意践踏伤害无力抗争的小人物。
同时,极左路线又成为她心灵的桎梏,使她心理和生理上发生变态。她嫉妒胡玉音的美丽,不能忍受那么多男人被胡玉音吸引,而她不敢爱,也得不到真正的爱,只能亵渎爱。
4、谷燕山
演员 郑在石
南下老干部,镇上的粮站站长,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过沉重代价。他文化不高,但充满人情味儿,工作实事求是,却没能逃过政治漩涡的袭击。他对李国香代表的极“左”路线始终是怀疑的,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抗争。在最关键的时刻,是他出手救了胡玉音母子。
5、王秋赦
演员 祝士彬
镇上的二流子,流氓无产者,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在是非颠倒的年代,他不但因为自己的贫困而理直气壮,趾高气扬,并且还凭借自己的贫困而跻身权力结构之中,横暴乡里,欺压百姓。
6、黎满庚
演员 张光北
退伍军人,胡玉音的干哥,本来与她两情相悦,但服从组织安排,没有娶出身不好的胡玉音,因此后悔了一辈子。在“运动”中,为了自保,他出卖了胡玉音,保住党籍公职,降为秘书,跟在王秋赦身后跑腿,其实内心充满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
10. 豆瓣9.4《背靠背脸靠脸》,为何堪称教科书式电影
第一次看完后不禁拍案叫绝,我们竟然还有这么生动深刻的影片!就一直惦记着要写一篇关于它的影评。《背靠背,脸对脸》讲述了某地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迟迟不得转正,其间两次空降新馆长,由此而展开的官场争斗。
1994年,是国内外电影史上毫无争议的巅峰。回忆起这一年的时候,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大陆还有这样一部纯朴的影片:《背靠背,脸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