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高粱的影片评价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而为人所称道(《成都商报》评)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离(网易评) 。
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红高粱》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凤凰网评) 。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等。画外音这部电影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电影网评) 。
② 如何评价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善于使用夸张的色彩风格,容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红高粱》正是其作品风格的最好体现。影片中,一片片红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高粱以及红色的大太阳,无一不透说着生命力的顽强和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但在讴歌生命的同时,影片背后同样充斥了时代下沉重的涵容,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影片。创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红色,讴歌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与热爱,刻画了生命之美与顽强,在原有的基础上,烘托了气氛,表达了创作者本身对于生命的高度赞扬。文章以红色为线索,红色的高粱酒正是人们生命活力的体现,其酿酒时的粗狂以及张扬的音乐,集中地反映了生命的活力。
《红高粱》这部影片改自莫言的小说,而电影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丰富起来,而影片大量使用的红色,不仅象征着生命与爱情,更是象征着血腥与残酷。影片诉说得感情真挚而又热烈,难以用语言去表达清楚。《红高粱》中所刻画的情感既是喜也是悲。更可以说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与责任感,同样是一种希望和信念。 很高兴今天在网络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③ 红高粱电影影评分析
电影《红高粱》讲述了在原始力十足的东北高密乡,“我爷爷”解救了受困于包办婚姻的“我奶奶”,误制出令酒坊致富的十八里红,最后在自发组织的抗日运动中目睹“夕阳红”的故事。
这是由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而来,当时莫言还不是什么诺贝得主,不过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活色生香,翻滚着血与肉,燃烧着灵与性的高密东北乡罢了,30年前,各个导演作家演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能由此走向世界,可见,不仅是众人成就了它,《红高粱》也成就了众人。
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众多的“红”:高粱的红,夕阳的红,鲜血的红,酒色的红以及服装的红,红这个色彩贯穿了全片,或作为性欲的象征,或寓意着劳动人民的血性,或代表了中国百姓的民族存亡挣扎,而用色彩讲故事,表现人物与情感一直都是国师擅长的手段,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
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共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
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长久以来国师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中国乡土气息,逼真的细节隐藏着动人的浪漫,用人类相通的感情不分种族国界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片中的人物是丰满生动的,“我爷爷”性格中有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怕老婆受欺负,一人冒死单挑秃三炮,喝了酒当众指着“我奶奶”宣示主权。
“我奶奶”温柔贤惠,勤劳肯吃苦,一手把酒坊打理起来,但同时她又是坚强刚毅的,在花轿中受折磨却一句话也不说,与父亲争论无用后独自拍马疾行,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
《红高粱》中对性,酒,死亡都表达了近乎原始的崇拜,爱情为主题却没有出现一句情话更是展示了中国人内敛的爱情观,个人对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感更是为全片主题做了升华,红高粱在那时俨然成为中华名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图腾。
④ 如何评价电影版《红高粱》和电视剧版《红高粱》
红高梁电视剧与电影红高粱的区别
首先,电视剧版《红高粱》转变了人称的视角,增加了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弥补了原着的“缺憾”。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原着和电影版《红高粱》中是以“我爷爷”的男性叙事角度来进行的,而电视剧直接采用“九儿”作为叙事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度刻画。
此外,还塑造出县长朱豪三、九儿的初恋情人张俊杰等一系列支线角色。
原着莫言表示,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不仅容纳了更多电影版未涉及的元素,也深度扩展了如九儿家世背景等小说中人物不为人知的故事,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影及原着小说中留下的缺憾,是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案例。
电影《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 汽车 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期间从高粱地的野合到抛洒爱国热血只用了较为简洁的讲述,大部分是风土人情的展现和人物个性的突出,剧情与剧情之间由叙述者来连接,思维较为跳跃,但场面依旧震撼。
电视剧《红高粱》比电影版添加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剧情。“剧中有九儿的三角恋、九儿与情人私奔,还有九儿和嫂子宅斗,更有最后成抗日英雄的情节,这些高密度的情节容不得观众有半分抽离。”而且在电视剧《红高粱》里,人物的个性鲜明,但是也会存在一些变化,你很难用好人和坏人去界定剧中的人物,环境与觉悟都是相伴相依的。
两部影视作品表现额时候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拍摄画面上电影偏深红,是对生命力量的一种体现,电视剧偏橘红大量用光线来凸显人物;
音乐音效上电影声音高亢,运用喇叭、唢呐等传统乐器来体现民风民俗,更是加上地道的合唱来展现生命的张力;
环境上,虽然都是大片的高粱地,但电影尘土飞扬显得更加的荒凉,也将东北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电视剧环境更加秀丽,房屋也很整洁,展现了繁华的县城和人来人往的世俗气息;
服饰上男主都是赤膊加根裤腰带,女主却因为选角的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差别,巩俐身材丰满,朴素的棉袄裹身,周迅较小俏皮,头饰精致,衣裳华美,更有潮味十足的吊脚裤。
电影突出的是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和 历史 背景,电视剧突出的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民族大义高于一切。
电视版《红高粱》更真实全壶展示了当时旧中国残酷的 社会 面貌,弯曲的人性心理,轻年一代乐观向上,激情然烧思想品德。而电影版《红高粱》只展示了当时 社会 冰山一角。
答:我认为用莫言《红高粱》小说改编的《红高梁》电影,在红高粱地里,那场艳情性欲戏,挑战了中国高雅,传统文化的底线,成就巩俐的明星梦,肥了莫言的腰包,坑害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什么?
自一九八八年《红高粱》电影,获得了世界金奖上映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就打开了中文化的大门。
我记得九十年未代,我们的孩子在小学读书时,学校老师就不在教孩子们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些爱国主义歌曲了,他们开始教给小学生唱,用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电影》插曲,什么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什么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等等,这些低俗歌曲,我不让他们唱,他们还不乐意。
由此可见,莫言的文学作品,他根本就不符合中文化发展需要,完全是为了迎合了西方国家的口味,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在中国推行的取向,现在 社会 岀现的这些负面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对中国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⑤ 如何评论《红高粱》这部电视剧
对于80后的我而言,这是太老的电影。之所以找到这部电影来看,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不经意间看到陆川的采访,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走上电影道路的时候,他提到了《红高粱》,提到了姜文和巩俐,是这部电影让他爱上了电影,并决定投身于电影事业。
对陆川的电影很是热爱,就《可可西里》一部,就足以让我迷恋他一生。他的电影很特别,仿佛游离于主流电影之外。所以对于他所提到的一切,我都格外的关心。因此,我找来了《红高粱》,但却没有刻意地调整心态去看,在电脑前吃着买来的饭,为了不显得单调,便放了一部电影来助兴。
电影是通过第三人之口讲述的故事,画面淡入的是巩俐年轻的脸。那个年代的一桩再简单不过的婚礼,然后途中遇到劫匪。姜文和巩俐见上了,然后并无曲折的生活在了一起。电影中的国人都是那么的淳朴,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并没有显出真正的邪恶。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刻意描写谁的英勇,也没有刻意描写谁的邪恶。
即使是嫁给一个身患麻风病的老头,或者身陷土匪的魔爪,打死一个劫匪,杀死一个老头。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苦难有一种无法理解的坚韧,也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种历史性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