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香港老电影槐荫记演员表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老电影槐荫记演员表

发布时间: 2023-01-06 05:52:42

Ⅰ 天仙配和牛郎织女是同一回事吗

是一回事,只是《天仙配》是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黄梅戏版。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影片系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剧本改编桑弧,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风英、王少舫。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明白了吗???这个答案不知你还满意吗?

Ⅱ 黄梅戏电影《槐荫树》内容简介

是槐荫记吧?

天仙配 (1963)

又名: 槐荫记

玉帝的七仙女羡慕人间。在天上见董永忠厚老实,在大姐成全下,土地神说合,槐荫作媒结成美满姻缘。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在六位姐姐帮助下一夜织出十四匹锦绢,三年卖身改为百日。正当欢喜返家时,玉帝限七仙女立返天宫。七仙女只有在槐树上留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黯然离去。

Ⅲ 黄梅戏电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

Ⅳ 有谁知道琼剧呀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
明《正德琼台志》:"迎春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至十三日毕。集庙中演所装游艺机会之红。"《琼州府志》也说明正德以前,有演杂剧酬神赛会。
《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1755年续修的《琼山县志》称"正月下浣,乡民况抬本境之神,聚会饮酒,演唱土戏。"
由此可见,在明未清初,已流行用土语演戏了,这土戏就是琼剧的前身。于后,它吸收闽南戏,广东潮州正音戏和海南民歌、道坛乐曲而逐步形成了琼剧,琼剧诞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岛各县,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开始向海外和国内一些地区传播,雷州半岛也十分滚行,其后随华侨出洋流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现在南洋群岛还有一些班团在演出琼剧。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如《空谷兰》、《断肠草》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总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琼剧的行当角色起初只有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才发展为生、旦、净、未、丑、杂六大行当。文戏的小生大都手执白纸小扇,以示文雅、潇洒。花生鼻梁只涂小块白粉,扇子往往插于颈间,脚多于前后左右伸缩,以表轻浮放荡。生、未登帐、升堂,往往踢开袍角,叠上碎步。武戏的开功属南派,使用铁、铜武器,还渗有杂技、魔术的表演。
琼剧唱腔板腔分为"程途"、"中板"、"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等五大类。解放后还创造了一些板腔。

——————————————————————————————
对于琼剧,我实在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却一直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种感伤的情愫。
海南的西部,登台票戏的内行人极少,生活中,我是直到高中毕业才第一次看到琼剧,还是在海口的街头看的。是一些老人自己搭的台,行头看起来有些不齐,但唱得好与不好,演员是否穿错了衣服,是否唱走了腔,我都不懂。我只知道往前挤,这样能看到演员水袖一甩时的蓬散,我总是讶异于那瞬间的灵动,常常就觉得自己也飞了,再动听的唱腔,得有那天然的身段与流转的眉眼,才能让人有了靠得住的爱。
琼剧似乎是海南民间的戏剧, 究竟出自何一朝代, 都未曾见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不知是不是因为海南话的唱词较难翻译整理的缘故。这种理由从脑子里冒出来,都让我有些脸红,这等幼稚的想法委实让人吃惊。
琼剧其实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据说它可能出现于明代时期,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流传里,琼剧曾经流行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还被称作“南海的红珊瑚”。
听内行些的仕女们说过,传统剧目可分为文戏、武戏和文明戏。文戏以唱功为主,有《槐荫记》、《琵琶记》等;武戏以武打做功为主,有《杨家将》、《封神演义》等;文明戏剧兴起于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又叫时装旗袍戏。到底这些戏都有多少出,哪些戏听来会更吸引人,却没人能有确定的说法。兴许外行人的意见也是可珍贵的,因为门外汉的议论总归比较新鲜戆拙,不无可取之点。
据说清末时期, 有位驼背先生作者, 编着西厢记剧本面世, 为当时海南剧的唯一剧本, 他所编写的剧词造句相当好, 但是剧情却有一大缺点, 因为剧中人莺莺的生命太过短促, 导致演出时其剧情不能达到高潮。而现今流传的西厢记剧本, 是后人将驼背先生之西厢记重新改编的。
不知道这样的传说可信度有多少,但我总是觉得遗憾,哪怕只是一小段的剧词,也能让后人有可捧读之机。看过一些现在的剧本, 感觉是注重唱词造句和剧情的发展, 但却忽略了对白与剧中人的动作, 总是缺憾。
为了避重就轻,说说自己看过的琼剧罢。
那已经是前几年的事了。那晚是元宵,凑着热闹去看府城传统的换花盛况,花没换到,却在街头驻足看了一个多小时的琼剧。
演员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婶,台子纯然自搭,行头也是自带的,妆估计也是自画,看起来有些浓重的胭粉,在老人脸上皱纹纵横的地方堆积了起来,看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倍觉苍凉。
台上演的是《狗衔金钗》。台前站了许多人,年老的,年少的,听得都津津有味,笑声不断。秦香莲赚尽了观众的眼泪,她带着儿子在台上乞讨,台下的阿公阿婆一边哭一边往戏台上招手,年少的人们却只顾哈哈大笑,倒也弄得台上台下都热闹了一起。
琼剧的剧情, 大多数采取历史和民间的故事为题材, 以脸谱唱腔及动作来表达剧中人之身份和故事的内容, 但它和别的戏种又有着许多的不同,注重生、旦的剧情与剧路, 一般程序为先苦后甘, 恶有恶报, 善有善果, 然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后再来个团圆大结局。
琼剧的可爱也许就在于这种浑朴简单处,但这种固定的感情公式已不适合我们现在实际生活里的复杂情绪,因而我们无法把自己排到戏中的角色里。戏中种种苦难被剔去细节,然后结果总是皆大欢喜。感情简单化之后,就更为确定和坚强,也比较轻松,在戏中,它更添了千年的经验的份量。所谓戏如人生,已是大众的习惯,当所有的戏份都过于完满,它就将离现实很远,而我们年轻的眼睛,在它狭小整洁的美丽的图案中只能逃避。
琼剧里的人物,不论有什么心事,总能最终有机会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即使没有知友,也能说给观众听;所有遭受的苦难,总能有合适的人遇见相助,最终得到完满的补偿;所有相爱的人,总能在经历了种种他人制造的磨难之后,相遇于一个特殊的时刻,相拥喜极而泣。场景总是由动作、服装、脸谱的色彩与图案以及一串串的声音衔接而成,化妆和表白是极其夸张的,看惯了琼剧,就觉着生活中什么都不够热闹了。

Ⅳ 一共有几个版本的《天仙配》主演是谁

【电视剧】
新天仙配 (1998版)
导 演:谢 洪
主 演:
罗慧娟 饰 七仙女 李志奇 饰 董 永
闾汉彪 饰 傅管保 周 莉 饰 张巧嘴 黄宗洛 饰 槐树精 梁庆刚 饰 赤脚大仙
牛 犇 饰 贪县官 张国立 饰 玉皇大帝
陈大妹 饰 王母娘娘 朱寿根 饰 傅府管家
韩富春 饰 雷 公 顾 玲 饰 电 母
马冠英 饰 托塔天王 王 禾 饰 傅 父
石坚贞 饰 傅 母 谢 洪 饰 皇 上
胡 沛 饰 宰 相 张丽华 饰 宰相夫人
港片,经典之作。直至现在,还深埋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也是最为尊重传说本来面目的版本,很悲伤的调子。

天仙配 (2007版)
导演: 吴家骀 地区: 大陆
主演: 黄圣依 / 杨子 / 李博 / 陈洁 / 韩再芬 / 吴兰辉 / 李法曾 / 刘燕燕 / 文清 / 王思懿 / 杨恭如 / 蔡少芬 / 胡可 / 郑晴 类型: 古装 戏说 /经典 重拍

天仙配相关电视剧】

·新天仙配之七仙女正传(1998年)
主演:罗慧娟、周莉、李志奇、闾汉彪、张国立
根据周濯街先生长篇神话小说《七仙女正传》和民间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在一场旷世的情爱之争中,董永和七仙女冲破天上人间的种种障碍,面对人间的世俗行为而苦苦追寻,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非凡爱情。
全剧28集,融情爱,神话,喜剧,悲情于一体。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生。剧中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情节轻松幽默,笑料百出,让人捧腹之余,重温人性真善美。

·欢天喜地七仙女(2005年)
主演:霍思燕、郑国霖
全44集。看剧名就知道了,就是一部喜剧,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它的定位是大型神话传奇剧,不过整部剧都很轻松,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中多了几分搞笑的感觉。

·天外飞仙(2005年)
主演:林依晨、胡歌
全38集。同欢天喜地七仙女同年拍摄的一部以董永与七仙女为蓝本的神话电视剧,跨越一段千年不变的复古式浪漫爱情故事。剧情幽默离奇,人物造型鲜明活泼,非常有趣、感人。

·央视版神话电视剧—天仙配(2007年)
总监制人:李建 胡南亭 杨善朴
总策划人:张林林 薛泽洲 王强
出品人:马润生 苏斌 熊诚 钱进
主 演:
黄圣依 饰 七仙女 杨 子 饰 董 永
李 博 饰 傅管保 陈 洁 饰 张巧嘴
韩再芬 饰 王母娘娘 吴兰辉 饰 玉皇大帝
李法曾 饰 傅员外 刘燕燕 饰 傅夫人
文 清 饰 大仙女 王思懿 饰 二仙女
杨恭如 饰 三仙女 蔡少芬 饰 四仙女
胡 可 饰 五仙女 郑 晴 饰 六仙女
全解放 饰 赤脚大仙 杨俊峰 饰 刘大侠
陈三木 饰 槐树精 高玉庆 饰 傅府管家
王琇强 饰 雷 公 安 霓 饰 电 母

Ⅵ 上海电影乐团的作品年表

绝对Hi-Fi 监听终极版 (2006) .... 演奏(与中央乐团合演)
湮没的青春 (1994) .... 伴奏
情人的血特别红 (1994) .... 伴奏
古刹晚钟 (1993).... 演奏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1991) .... 伴奏
千里寻梦 (1991) .... 伴奏
情归鹭岛 (1991) .... 伴奏
情洒浦江 (1991) .... 伴奏
仇中仇 (1990) .... 伴奏
佛光侠影 (1990) .... 伴奏
天朝国库之谜 (1990) .... 伴奏
大盗贼(动画片)(1989)....伴奏
你爱我吗 (1989) .... 伴奏
童年在瑞金 (1989) .... 伴奏
百变神偷 (1989) .... 伴奏
一无所有 (1989) .... 伴奏
阿潭内传 (1988) .... 伴奏
乱世英豪 (1988) .... 伴奏
死亡客栈 (1988) .... 伴奏
无头箭 (1988) .... 伴奏
在暗杀名单上 (1988) .... 伴奏
匿名电话 (1987) .... 伴奏
不平静的巩巴克 (1986) .... 伴奏
美食家 (1985) .... 伴奏
少年犯 (1985) .... 伴奏
奢香夫人 (1985) .... 伴奏
竹林隐士 (1985) .... 伴奏
最后的选择 (1983) .... 伴奏
贺龙军长 (1983) .... 伴奏
妻子的信 (1983) .... 伴奏
叶赫娜 (1982) .... 伴奏
等到满山红叶时 (1980) .... 伴奏
飞吧,足球 (1980) .... 伴奏
海之恋 (1980) .... 伴奏
好事多磨 (1980) .... 伴奏
爱情啊,你姓什么? (1980) .... 伴奏
巴山夜雨 (1980) .... 伴奏
白莲花 (1980) .... 伴奏
半张订婚照 (1980) .... 伴奏
见面礼 (1980) .... 伴奏
蓝色档案 (1980) .... 伴奏
庐山恋 (1980) .... 伴奏
排球之花 (1980) .... 伴奏
琴童 (1980) .... 伴奏
天云山传奇 (1980) .... 其他
我们的小花猫 (1980) .... 伴奏
雪花和栗子球 (1980) .... 伴奏
燕归来 (1980) .... 伴奏
真是烦死人 (1980) .... 伴奏
苦恼人的笑 (1979) .... 伴奏
曙光 (1979) .... 伴奏
母鸡搬家 (1979) .... 伴奏
刺猬背西瓜 (1979) .... 伴奏
好猫咪咪 (1979) .... 伴奏
喵呜是谁叫的 (1979) .... 伴奏
天才杂技演员 (1979) .... 伴奏
奇怪的球赛 (1979) .... 伴奏
熊猫百货商店 (1979) .... 伴奏
斗鲨 (1978) .... 伴奏
山伢子 (1978) .... 伴奏
两张布告 (1978) .... 伴奏
歌声飞出五指山 (1978) .... 伴奏
西瓜炮 (1978) .... 伴奏
象不象 (1978) .... 伴奏
画廊一夜 (1978) .... 伴奏
山羊回了家 (1977) .... 伴奏
阿夏河的秘密 (1976) .... 伴奏
江水滔滔 (1976) .... 伴奏
第二个春天 (1975) .... 伴奏
战船台 (1975) .... 伴奏
春苗 (1975) .... 伴奏
渡口 (1975) .... 伴奏
火红的年代 (1974) .... 伴奏
无影灯下颂银针 (1974) .... 伴奏
一副保险带 (1974) .... 伴奏
渡江侦察记 (1974) .... 伴奏
大潮汛之夜 (1974) .... 伴奏
骏马飞舞 (1974) .... 伴奏
小八路 (1973) .... 伴奏
他们在成长 (1966) .... 伴奏
红旗颂 (1965) .... 演奏(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
南方少年 (1965) .... 伴奏
小足球队 (1965) .... 伴奏
小哥儿俩 (1965) .... 伴奏
柜台 (1965) .... 伴奏
黄沙绿浪 (1965) .... 伴奏
这是我应该做的 (1965) .... 伴奏
红领巾 (1965) .... 伴奏
小林日记 (1965) .... 伴奏
年青的一代 (1965) .... 伴奏
舞台姐妹 (1965) .... 伴奏
血碑 (1964) .... 伴奏
丰收之后 (1964) .... 伴奏
画像 (1964) .... 伴奏
路边新事 (1964) .... 伴奏
半夜鸡叫 (1964) .... 伴奏
四点半 (1964) .... 伴奏
冰上遇险 (1964) .... 伴奏
湖上歌舞 (1964) .... 伴奏
红军桥 (1964) .... 伴奏
带兵的人 (1964) .... 伴奏
家庭问题 (1964) .... 伴奏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4) .... 伴奏
青山恋 (1964) .... 伴奏
李善子 (1964) .... 伴奏
水手长的故事 (1963) .... 伴奏
红日 (1963) .... 伴奏
金沙江畔 (1963) .... 伴奏
兄妹探宝 (1963) .... 伴奏
球迷 (1963) .... 伴奏
如此爹娘 (1963) .... 伴奏
自有后来人 (1963) .... 伴奏
槐荫记 (1963) .... 伴奏
长发妹 (1963) .... 伴奏
孔雀公主 (1963) .... 伴奏
金色的海螺 (1963) .... 伴奏
宝葫芦的秘密 (1963) .... 伴奏
北国江南 (1963) .... 伴奏
蚕花姑娘 (1963) .... 伴奏
飞刀华 (1963) .... 伴奏
大李、小李和老李 (1962) .... 伴奏
魔术师的奇遇 (1962) .... 伴奏
女理发师 (1962) .... 伴奏
红云崖 (1962) .... 伴奏
人参娃娃 (1962) .... 伴奏
一条丝腰带 (1962) .... 伴奏
燎原 (1962) .... 伴奏
51号兵站 (1961) .... 伴奏
春催桃李 (1961) .... 伴奏
风雪大别山 (1961) .... 伴奏
红色娘子军 (1961) .... 伴奏
英雄小八路 (1961) .... 伴奏
风流人物数今朝 (1960) .... 伴奏
她们的心愿 (1960) .... 伴奏
激流 (1960) .... 伴奏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 .... 伴奏
马兰花 (1960) .... 伴奏
摩雅傣 (1960) .... 伴奏
向阳花开 (1960) .... 伴奏
不老松 (1959) .... 伴奏
好孩子 (1959) .... 伴奏
百岁挂帅 (1959) .... 伴奏
黄浦江的故事 (1959) .... 伴奏
今天我休息 (1959) .... 伴奏
老兵新传 (1959) .... 伴奏
春满人间 (1959) .... 伴奏
地下航线 (1959) .... 伴奏
地下少先队 (1959) .... 伴奏
敢想敢做的人 (1959) .... 伴奏
钢铁世家 (1959) .... 伴奏
林则徐 (1959) .... 伴奏
绿洲凯歌 (1959) .... 伴奏
聂耳 (1959) .... 伴奏
乔老爷上轿 (1959) .... 伴奏
三个母亲 (1959) .... 伴奏
万紫千红总是春 (1959) .... 伴奏
香飘万里 (1959) .... 伴奏
向海洋 (1959) .... 伴奏
爱厂如家 (1958) .... 伴奏
油船火焰 (1958) .... 伴奏
常青树 (1958) .... 伴奏
你追我赶 (1958) .... 伴奏
热浪奔腾 (1958) .... 伴奏
铁树开花 (1958) .... 伴奏
海上红旗 (1958) .... 伴奏
黄宝妹 (1958) .... 伴奏
巨浪 (1958) .... 伴奏
两个营业员 (1958) .... 伴奏
重要的一课 (1958) .... 伴奏
卧龙湖 (1958) .... 伴奏
消防之歌 (1958) .... 伴奏
新安江上 (1958) .... 伴奏
英雄赶派克 (1958) .... 伴奏
第三次试验 (1958) .... 伴奏
第一列快车 (1958) .... 伴奏
典型报告 (1958) .... 伴奏
钢城虎将 (1958) .... 伴奏
钢人铁马 (1958) .... 伴奏
聪明的人 (1958) .... 伴奏
两个巡逻兵 (1958) .... 伴奏
林冲 (1958) .... 伴奏
鲁班的传说 (1958) .... 伴奏
小康人家 (1958) .... 伴奏
平凡的事业 (1958) .... 伴奏
千女闹海 (1958) .... 伴奏
前方来信 (1958) .... 伴奏
三八河边 (1958) .... 伴奏
铁窗烈火 (1958) .... 伴奏
无名英雄 (1958) .... 伴奏
战斗的山村 (1958) .... 伴奏
翠谷钟声 (1958) .... 伴奏
红色的种子 (1958) .... 伴奏
阿福寻宝记 (1957) .... 伴奏
不夜城 (1957) .... 伴奏
洞箫横吹 (1957) .... 伴奏
凤凰之歌 (1957) .... 伴奏
护士日记 (1957) .... 伴奏
海魂 (1957) .... 伴奏
牧人之子 (1957) .... 伴奏
牧童投军 (1957) .... 伴奏
球场风波 (1957) .... 伴奏
雾海夜航 (1957) .... 伴奏
幸福 (1957) .... 伴奏
羊城暗哨 (1957) .... 伴奏
椰林曲 (1957) .... 伴奏
李时珍 (1956) .... 伴奏
两个小足球队 (1956) .... 伴奏
搜书院 (1956) .... 伴奏
落水记 (1956) .... 伴奏
母亲 (1956) .... 伴奏
沙漠里的战斗 (1956) .... 伴奏
谁是兇手 (1956) .... 伴奏
铁道游击队 (1956) .... 伴奏
小白旗的风波 (1956) .... 伴奏
小伙伴 (1956) .... 伴奏
宋景诗 (1956) .... 伴奏

Ⅶ 槐荫会的意思

先解释“槐荫会”这个短语本身的意思。
槐,槐树;荫,树荫,被树冠挡住了阳光的阴处。树荫,即大槐树的树荫之下。会,会面、相会。槐荫会:在大槐树下的会面。
《槐荫会》是戏剧的名字,由于剧种不同,名称也不同。黄梅戏叫《槐荫记》,湖南花鼓戏叫《槐荫会》,电影叫《天仙配》。内容大同小异,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孝感上天 ,恰逢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与董永配合百日夫妻的故事。

Ⅷ 槐荫记的剧情简介

根据产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黄梅戏经典作品改编。在天上,在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美丽聪明的七仙女在天宫孤单地过着凄凉寂寞的岁月。一天,大姐带领六位妹妹同往凌虚台游玩。她们拨开云雾,看到了人间男婚女嫁、勤劳耕作的生活,都十分羡慕这片温暖美好的景象。
这时,七仙女看到人间一位青年董永,为了埋葬父亲被迫将自身卖给地主为奴,正手提包袱,出了破窑,离家前去上工。
七仙女看到董永这般忠厚老实,不觉起了同情爱慕之心,准备私下凡尘与他结成夫妇。大姐早已明白了妹妹七仙女的心事,但大姐又想到天宫戒律森严,哪能私自下凡,因此心里迟迟不决。七仙女一再请大姐大力成全,大姐才答应了她。并送给七仙女难香一支,告诉她如果遇到急难,只要焚起难香,姐姐们自然会下凡来救助。
七仙女欣喜地来到人间,先召来土地神,要他协助玉成婚事,自己就在槐荫树下等候董永。
不久,董永路过这里,七仙女上前阻拦去路,并向董永假装说自己如何投亲不遇,沦落异乡,愿与他结成夫妇。
土地神也在一旁帮忙说合,表示自己愿意主婚。董永虽然深爱七仙女热情、善良,但又想到自己如今卖身为奴,一贫如洗,怕连累她终生受苦,不愿答应婚事,便借口没有说媒之人,不能成婚。
七仙女暗中施法,使那棵槐荫树开口讲话,做了他们的媒人。这样他们结成了美满姻缘。
七仙女同董永成亲后,一同来到傅员外家上工。这个傅员外,是个刻薄吝啬的地主,他怕七仙女白吃了他家的饭,坚决不肯收留。七仙女便说自己能洗衣服,会纺纱织布。
傅员外又故意刁难,要她在一夜之内织成十匹锦绢,并说如果织成十匹锦绢,就将董永的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如若织不成,就要将三年长工改为六年。
七仙女来到机房,发现傅员外送来一捆乱丝,知道员外有意与她为难,就焚起难香请姐姐们帮忙。她那天上的六位姐姐得信来到人间,见织机上梭子已经损坏,便又向织女借来天梭,帮助七仙女一夜工夫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到天明来收了锦绢,因有约在先,只得将董永的三年长工改为百日。
百日长工期满,董永夫妇满心欢喜,返回家园。路过槐荫树下,董永发觉七仙女已经怀孕,非常高兴,赶紧去前村讨水给她解渴。
这时,忽然起了一阵狂风,天昏地暗,高空出现天将,传下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在午时三刻返回天宫,不然便要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
七仙女为了董永不受伤害,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无限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宫。

Ⅸ 织女和七仙女,牛郎和董勇都是什么关系

小时候爱看《天仙配》,不计其数地看,后来有了《天河配》,也是不厌其烦地看,每次都被优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涕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有这样的疑问:《牛郎织女》与《天仙配》说的是一对人的两个故事么?织女就是七仙女么?他们到底在天庭是什么关系呢?别急,小编这就帮你捋一捋。

神话传说中玉帝有七个女儿,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显、天庆、天羽。七仙女则统指玉帝的七个女儿。《天仙配》中的七仙女是指老七,都称七妹。天仙配是来自唐代传奇小说《槐荫记》中的一段美丽故事。传说董仲舒之父董永“少家贫,性至孝,父死无钱葬埋,于是卖身为奴。葬父后到买家去做工,途中碰到下凡游玩的王母第七女,仙女看其老实,慕其孝,遂爱之。婚后3个月,仙女被天帝追回,临别时留下一帛,上写道:明年某月某日,到槐荫树下取子。第二年,董永如期而至,见一襁褓小儿,即抱回家抚养,此子即是董仲舒。”这一传说后被扩充修改,就是着名的《天仙配》,又称《槐荫记》,当然对于董勇其人还有别的说法,但《天仙配》绝对取材于此。如此说来,天仙配源于唐代。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民间传说,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一天织女和几个仙女去碧莲池洗澡,牛郎趁机偷衣裳,夫妻得见,终成眷属,以后的故事就不必多言了。

《史记.天官书》记载牛郎和织女历史上确有其人,牛郎本姓龚名季(约公元前900年)地理分析为恭州津琨双凤人(重庆江津四面山双凤镇)织女张氏乃大家闺秀,后为神话巧女、爱与美之神,类似于西方维纳斯。

织女还是天帝的女儿(一说是孙女),此位“天帝”并非玉帝,是玉帝上一任的天界统治者,已经陨落的古神“东皇太一”,他的夫人是昆仑山瑶池仙宫的西王母,被尊称为王母娘娘,应该算作天上的太后,玉帝的妈,不过,那时玉帝还没出现。

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比天仙配要早的多,论辈分织女应该是七仙女的姑姑。董勇是人间的孝子,天上的驸马爷,牛郎只是一颗星座,董勇与七仙女是偶遇,一见钟情,至死不渝;牛郎织女是从天上爱到地上,从地上又爱回天上。两种爱情一个结果,悲剧收尾,几千年来令人扼腕叹息!这些凄美的故事发生于不同的年代,来源于不同的神话,贯穿起来难免漏洞百出,难于自圆其说了,不过,无须纠结,只需要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就够了,就像古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Ⅹ 推荐下好看的越剧或者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

1948年《祥林嫂》
启明公司
原着: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红 张桂凤 吴小楼 项彩莲 张云霞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徐玉兰、王文娟的《贩马记》中的《写状》;
袁雪芬,徐玉兰、筱小招、吴小楼的 《双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卖婆记》。

1949年《相思树》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程述尧
编剧:钟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凤娟 金艳芳 陈金莲 高剑琳

1950年《石榴红》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韩义
编剧:沈默
徐天红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剑琳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袁雪芬 范瑞娟 张桂凤

1958年《情探》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傅全香、陆锦花

1959年 《西厢记》
香港文华电影公司
金宝花、张茵、高佩

1959年 《追鱼》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 美工:葛师承 副导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剧院
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1960年《斗诗亭》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任志新 美工:葛师承
演出:浙江越剧二团
根据浙江省越剧二团演出本改编

1961年《云中落绣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1年《王老虎抢亲》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导演:金庸
编剧:金庸
夏 梦 李 嫱 配 音 毕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红楼梦》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徐进 艺术指导:朱石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美工:胡倬云、张曦白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徐玉兰 王文娟 金采风 吕瑞英 周宝奎 徐天红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导演:吴永刚 摄影:罗从周、彭恩礼 美工:张曦白 副导演:赵焕章 舞台导演:黄沙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
金采风 陈少春 周宝奎 姚水娟 钱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刘金定》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传书》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组集体,计大为、叶至诚执笔
导演:蔡振亚 摄影:吴国疆 美工:崔永泉、陈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剧团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闯宫》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裘凤 导演:斯蒙 摄影:李生伟 美术:葛兴萼 副导演:黄丹彤
演出:武汉市越剧团
金雅楼、筱灵凤

1963年《金枝玉叶》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胡小峰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缘》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篮花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半篮花生》创作组 导演:朱文顺 摄影:常彦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剧团

1978年《祥林嫂》
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 导演:岑范、罗君雄
摄影:蒋锡伟 美工:胡倬云、谢棨前
袁雪芬、金采凤

1982年《花烛泪》
浙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谢枋、天方 导演:殷子、陈蝉
摄影顾问:石凤歧 摄影:龚国良蓖、周荣震 美工:骆德灏
演出:浙江越剧一团

1983年《莫愁女》
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弦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冯秉镛、单兴良 美术顾问:张曦白 美术:胡荣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寿》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顾锡东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总摄影:王启民 摄影:李俊岩 美术:徐振鹍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演出团
董柯娣、徐爱武

1985年《绣花女传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改编:包朝赞 导演:石岚
摄影:瞿金楼 美工:叶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越剧团
根据江南民间故事改编

1986年《桐花泪》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包朝赞 导演:沙洁 摄影:张珥 美术:秦柏松 副导演:史凤和
演出:杭州市越剧二团

1999《红丝错》
浙江省电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摄制
编剧:顾颂恩 导演:徐伟杰 摄影:瞿家振、李荣圣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涛、何赛飞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团、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王云根、钱勇 导演:森岛 摄影:王健

2007年越剧电影
经典版《红楼梦》
主演:郑国凤 王志萍
交响版《红楼梦》
主演:赵志刚 方亚芬
总导演:韦翔东
越剧电视剧红楼梦 越剧电视剧孟丽君 越剧电视剧竹叶青青 越剧电视剧何文秀 越剧电视剧梁祝 越剧电视剧珍珠塔 1,《天仙配》
1955年6月—1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
桑弧根据陆洪非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本改编;导演石挥,摄影罗从周,音乐顾问葛炎,作曲时白林,王文治;主演严凤英,王少舫.
电影剧本全片分为”鹊桥’,’路遇’,”织绢”,”分别”四场,将”卖身”,”上工”,”满工”三场以27个镜头,六句唱词分别纳入其他各场之中,因而将原唱词442句删改位178句.将”树上鸟儿成双对”男女声对唱由”路遇”之尾改置”分别”之首.将傅公子改为家院赵贵.
1956年3月,《天仙配》电影被文化部列为”新片展览周”影片之一.获”建国五周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56年6月起,先后在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埃及,瑞士等国的电影节上放映.至1959年底,正式输出蒙古,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斐济,加拿大,圭亚那,新西兰等国家.

2,《夫妻观灯》
1956年10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纪录片.主演严凤英,王少舫.
3,《春香闹学》
1958年10月—11月,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做为《安徽戏曲集锦》艺术片组成部分.
改编陆洪非,导演郭钧,乔志良;编曲时白林;主演潘璟琍,熊少云.
4,《女驸马》
1959年6月—10月,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根据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同名舞台剧演出本改编.
改编陆洪非,导演刘琼,作曲时白林,主演严凤英,潘璟利,王少舫,张云风.
电影剧本将”绣楼”分为”绣楼”和”花园”两场,恢复原舞台剧本中删去的李兆廷被逼退婚,受赠,被诬等情节,增加冯素珍主仆离家出走途中及刘文举在”金殿’中的若干唱段.电影剧本共设334句唱词.
5, 《牛郎织女》
1963年6月—10月,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彩色片.
编剧陆洪非,金芝,完艺舟,岑范;导演岑范,摄影陈震祥,作曲时白林,方绍墀,主演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
本片摄制完成后在香港澳门放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
6,《槐荫记》》
1963年6月—10月,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营业公司联合摄制.彩色宽银幕片.剧本及音乐均按《天仙配》原稿拍摄,发行时改今名.
导演顾而已,主演董文霞,夏承平.
本片先在香港澳门放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
7,《红霞万朵》
197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舞台剧改编, 第一部黄梅戏现代影片,彩色片.”文革”中曾短期放映.
编剧刘云程等,时白林担任音乐顾问兼指挥,刘广慧,王少舫主演.
8,《小店春早》
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彩色片,根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舞台剧改编,”文革”中曾短期放映.丁同主演
9,《龙女》
1983年10月—1984年3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遮幅式片.
根据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舞台剧《龙女情》改编,增加龙门祝寿场景,增加内廷诊病和金殿面试,鲤鱼精改名黑鲛.
改编丁式平,朱士轨,许成章;导演舒适,摄影陈震祥,作曲方绍墀,主演马兰,黄新德,吴亚玲,张辉,王少舫.
本片由文化部选定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览”影片之一,1984年9月起全国公映.
10,《杜鹃女》
198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安庆市黄梅戏二团舞台剧《慈母泪》改编,影片易名为《杜鹃女》。编剧:汪自毅 沙丹 ,导演:沙丹 主演: 郭霄珍,汪静,张小萍.
11,《孟姜女》
1986年2月—4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遮幅式片.
根据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同名舞台剧演出本改编.
编剧王冠亚,导演沙丹,作曲时白林,配器时白林,徐楠;主演杨俊,张辉.
本片只有110句唱词,唱腔优美,韵味隽永,道白采用普通话,是另一种样式的探索.1987年被选为参加新加坡首届”中国电影节”十部影片之一.
12,《母老虎上轿》
1986年,根据黟县黄梅戏剧团舞台剧《母老虎上轿》改编,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剧余治淮,作曲徐志远,王毓琴,陈小芳主演.
13,《朱门玉碎》
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舞台剧《审婿招婿》改编,编剧汪自毅等,导演陈怀皑,影片易名为《朱门玉碎》.主演:丁同
14,《香魂》
1986年,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 主演:韩再芬,导演: 张鸿眉、王金声 编剧: 刘云程 摄影: 王文锡
15,《血泪恩仇录》
1990年,湖北第一部黄梅戏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导演杨世雄,
主演杨俊,张辉,作曲陈精根
16,《徽商情缘》
1995年,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监制:陈发仁、王学平、吴钟谟;顾问:李准、沈培新;编剧:侯露;导演:王金夫;摄影:甘泉、张林;作曲:徐志远;指挥、配器:尚廷文;制片主任:陶其光;出品人:常小平;主演:韩再芬、李龙斌、黄新德。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6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17,《生死擂》
2000年,省委宣传部,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黄梅戏戏曲故事片,根据黄梅戏舞台剧《斛擂》改编,编剧金芝、草青,导演王好为,摄影李晨声、尹其武,作曲时白林、尚廷文;韩再芬,黄新德,董成,蒋建国,陈小成主演。
18,《山乡情悠悠》
2000年,根据安庆市黄梅戏一团舞台剧《柳暗花明》改编,赵媛媛,董家林主演,曾荣获2000年中国电影“华表奖”,安徽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出品. 半把剪刀(电视剧:汪静)
春香闹学
打豆腐
打猪草
二月
桂小姐选郎(电视剧:韩再芬)
红楼梦(舞台剧:马兰、吴亚玲)
红丝错
皇帝告状
黄梅戏_孟姜女
黄梅戏《戏牡丹》--- 马兰
黄山情(电视剧:黄婉秋、黄新德)
家春秋
拉郎配(电视剧:李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剧:马兰、黄新德)
龙凤奇缘(电视剧:韩再芬、汪静)
龙女(电影:马兰、黄新德)
孟丽君(电视剧:韩再芬)
孟丽君(孙娟)
母老虎上轿
女驸马(电视剧:韩再芬 )
女驸马(电视剧:韩再芬)
女驸马(电影:严凤英)
女驸马(舞台剧:韩再芬)
女驸马(舞台剧:马兰 )
女驸马(舞台音配像:马兰配严凤英)
劈棺惊梦(电视剧:马兰、黄新德)
七仙女与董永(电视剧:汪静)
秦香莲(黄梅戏)
桃花女
桃花扇(电视剧:韩再芬)
啼笑姻缘
天仙配(韩再芬)
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
挑女婿
王熙凤与尤三姐
无事生非(舞台剧:马兰)
西厢记
戏牡丹,点大麦,补背褡
小辞店(电视剧:韩再芬、韩军)
严凤英(电视剧:马兰)
遥指杏花村(电视剧:马兰)
贞娘怨
郑小娇(电视剧:韩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