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南征北战是孟良崮战役吗
《红日》是1959年面世的小说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
《南征北战》: 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住山东、苏北战场的几个真实战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当年指挥过这些战役的高级将领陈毅、粟裕等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
还有一点 关于张灵甫将军的(暂且说死吧)历史书怎么说 ,不代表历史怎么说 。请您还是保留意见,不要轻易把历史拉扯进来。谢谢
B.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还有什么
有网友曾说过,看电影《红日》怎么这么像《南征北战》呢。
没错,这两部电影取材的历史时间段和事件大体相同,因此在很多剧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这两部电影还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红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偏于写实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战斗过程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改编幅度并不算大。
《红日》里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棒,那就是关于“解放战士”的,莱芜战役时解放军俘虏了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军。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这个老兵油子对七十四师心怀畏惧,遭到了战士的反驳。
到孟良崮战役关键时刻时,这位解放战士在战友感召和鼓励下冲上了主峰,立了战功。
这个关于解放战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视剧里少见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
最后说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红日》里机枪手在冲锋时,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位扛弹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么多军事影视剧,这真是又普通又罕见的场面。
综上,《红日》这部电影,虽然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对细节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相当高,属于老电影里的精品之作。
C. 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指的是谁
电影《南征北战》是根据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歼灭蒋军嫡系部队张灵甫的74师改编而来,电影中的张军长影射的就是74师师长张灵甫。
D. 老电影扛把子,经典台词数不清的“老三战”,到底是哪三部
对于“老三战”来说,他们已经不是露天电影扛把子了,它们是影响了几代人包括外国人的老电影扛把子。
《地雷战》经典台词不算多,“不见鬼子不挂弦”是最经典的。
不过《地雷战》里倒是诞生了一个经典形象,那就是鬼子化妆成小媳妇去偷地雷时的滑稽样子。以后凡是有类似装束的人我们都称之为“像偷地雷的。”
你还记得其他经典台词吗?不妨分享一下。
E. 抗日电影有哪些
《南征北战》,是国产战争片里程碑。
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几乎都对孟良崮战役有所耳闻,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几部与孟良崮相关的作品相隔的时间刚好也是5年。孟良崮战役结束5年后,着名战争片《南征北战》(1952版)杀青上映; 5年后的1957年,吴强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红日》;又过了5年,《红日》改编为剧本,在导演过多部革命题材电影的汤晓丹执导下开拍并于次年被搬上荧幕。
从时间上来看,1952年由汤晓丹执导的《南征北战》算是第一部涉及孟良崮战役的电影。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中国战争电影的“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其中以《南征北战》的场面最为宏大,堪称中国战争电影的里程碑。不过《南征北战》并非一部历史纪实类电影,里面也并未直接提及“孟良崮”地名,而是将1947年山东战场上发生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融合后再创作而成。
《南征北战》的片头注明时间是1947年,也提及苏中七战七捷等历史背景。影片前一段几乎都是军队在撤退,战士们心有不甘满腹牢骚的画面,对应历史,这显然是在莱芜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在冰天雪地中向北机动,由于那次北撤的命令来得突然,很多华野战士的确是糊里糊涂的行军,自嘲“我们成了压路机”,充满埋怨。而画面切换到国民党一方时,国民党将领张军长和李军长登场,张军长样貌俊朗,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大有要与“共军”一决高下的气势,与人们印象中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的形象相吻合。而李军长呢,年纪稍长,行事也较为稳重,会上还被张军长批评“保存实力”。有人说这李军长的原型是李天霞,但考虑到影片融合了莱芜与孟良崮两场大战,笔者认为李军长应该暗指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
F.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
有网友曾说过,看电影《红日》怎么这么像《南征北战》呢。
没错,这两部电影取材的 历史 时间段和事件大体相同,因此在很多剧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这两部电影还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红日》对 历史 事件和 历史 人物是偏于写实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战斗过程都是 历史 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改编幅度并不算大。
因此,《红日》算是老电影里对解放战争描写比较细致和真实的一部电影,观赏价值和 历史 参考价值极高,只是有些写实也曾给这部电影带来麻烦。
本文将从《红日》创作背景、拍摄过程、角色和演员等各方面回顾一下这部电影。
一、经典小说由六纵指挥员创作
电影《红日》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的创作者则是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华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
华野六纵,和整编七十四师就是一对宿敌。早在苏北涟水之战时双方就打得不可开交,二战涟水,当时还叫六师的六纵损失惨重还丢了涟水城,指挥员王必成差点被撤职,但同时他们也把七十四师打得伤了元气,为孟良崮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涟水撤退到莱芜战役,再到孟良崮决战,六纵最终报了仇。在战役结束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看到躺在门板上的张灵甫遗体,他大为感慨,从此立下了将涟水到孟良崮这个过程写成一部小说的决心。
1957年,在经过艰苦写作后,《红日》出版,这部小说得到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亲历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挥员的帮助,再加上吴强对参战部队的了解,以及对国民党被俘官兵的采访,因此其 历史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极高。
2019年,《红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典藏。
二、《红日》拍摄并不顺利
《红日》的电影剧本从1960年2月开始筹备,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关部门对剧本情节、人物等细节意见不一,导致剧组创作几易其稿,最终在一年多以后,第五稿才正式通过。
上海电影制片厂马上组织演员们去体验生活,我军演员和当年《南征北战》剧组一样去了崇明岛驻军那里,而饰演张灵甫和参谋长的演员舒适和程之则去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南京军事学院。因为当年七十四师的参谋长魏振钺彼时正在那里当军事教员,他向两位主演全面介绍了七十四师覆灭的经过以及张灵甫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
剧组到山东外景地拍摄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导致很多人肠胃闹病,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发挥农业特长,弄来了萝卜种和茄子秧在剧组驻地旁边种,虽然没有油水,起码部分解决了剧组人员吃不饱的问题。
饰演七十四师旅长的于飞,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犷,显得不像是一个高级将领,这里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剧组吃不饱有关吧。
《红日》在集中拍摄时赶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戏,演员们只能穿着棉袄演戏,尤其是室内戏更为艰苦,饰演我军参谋长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晕倒。
该片在拍摄完成后,虽然在陈毅元帅的过问下顺利上映,但之前在过审时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关于“美化”张灵甫和“丑化”我军战士方面。
三、《红日》的演员和人物
《红日》和《南征北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该片的部队层级划分很清晰,从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到战士,其中只有师一级和营一级的人物刻画较少,其他各层级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着墨最重的主要是三个角色。
军长沈振新,饰演者张伐。
沈振新这个角色的原型明显是时任六纵司令员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号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气质有些出入,张伐饰演的沈振新明显比较儒雅和睿智。
其实,笔者认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须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气质,在片中并没有我军更高领导露面(只有声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级指挥员如粟裕的某些气质特征。
张伐是一位着名英俊小生,饰演军人似乎不是强项,单就沈振新这个人物来说,他塑造地相当不错,喜怒不形于色,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绎情绪变化。因此你不能说张伐演王必成不像,应该说他演沈振新很好。
团长刘胜,饰演者里坡
刘胜的原型应该是六纵战将刘盛起,他带领部队在抢占垛庄和攻占孟良崮主峰战斗中表现出色,不过他并没有像片中刘胜一样不幸牺牲。
里坡饰演的刘胜,在打仗时很有冲劲,符合那个时代中层指挥员的形象,只是年纪稍显大了一些。
连长石东根,饰演者杨在葆
这个角色有人说有原型,也有人没有原型,笔者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没有具体原型的,因为石东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层指挥员的样子。
石东根在片中是一个有些鲁莽又很可爱的连长,打仗时嗷嗷叫,获胜时得意忘形,他酒后挑着敌人帽子骑马飞奔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场面。
但也就是这个场面,在后来引起了诸多责难,有很多人认为石东根这个样子是在丑化解放军战士。
但是,《红日》的作者吴强不这么认为,很多真正打过仗的军人也不这么认为,据杨在葆回忆,当时很多部队的人看了电影都打听,这小子是哪部队的,演得也太像一个兵了。
当年出演该片时,杨在葆还是一个在校学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较粗犷,虽是大学生却把一个有点儿痞气的石东根演得很传神,直到几十年后,即使杨在葆演了那么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会有人拉住他:你是《红日》里的连长吧。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电视剧《红日》开拍,饰演石东根的演员耿乐和杨在葆年轻时几乎一个模样,真是神奇的选角。
在国民党方面,《红日》塑造的角色并不多,戏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参谋长魏振钺身上,其中张灵甫是重中之重。
张灵甫这个人物传说很多,比较脸谱化的形象就是骄横,《南征北战》里的项堃主要表现的就是这个方面。
熟悉 历史 的读者知道,实际上张灵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历史 系出身,又会写一手好书法,因此别看很会打仗,实际上他还有儒将的一面。
此外, 历史 上的张灵甫并不是头脑发热导致被围歼在孟良崮的,实际上他是国民党前线将领里对战场感知比较敏锐也比较正确的一位,这一点像他的老上级王耀武,二打涟水时他的巧妙战术就让六纵损失惨重。真正将张灵甫送上绝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汤恩伯。
因此,《红日》剧组塑造张灵甫时力求真实,选择的演员也是大帅哥舒适。
看看这张舒适年轻时的照片,颜值绝不比张灵甫低,而且两人长相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片中的张灵甫,表现出了骄横,也表现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敌当前危急时刻镇定自若的表现,除了试图假投降一幕显得有些狼狈之外,他从头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个出色的高级将领。
甚至于剧组在最后击毙张灵甫的画面处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只手和一把枪就拍完了,显然更艺术的同时也保留了张灵甫的形象。
以笔者对 历史 的了解,《红日》 里的张灵甫不论是颜值、气质还是表现,可以算是各种影视剧中最贴近真实人物的一个了。
只是,剧组这样的设计也引来了责难,那就是涉嫌美化张灵甫,但饰演张灵甫的演员舒适认为,把敌人塑造聪明一些更能彰显我们胜利的伟大。
参谋长,饰演者程之
这个参谋长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师参谋长魏振钺,他为剧组提供了很多资料,再加上他当时正担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官,因此这个参谋长的形象和张灵甫一样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四个坏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时嗓音也很有特点,只是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宝贝袈裟”。
多说一位,主要演员之外,笔者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饰演阿菊的张桂兰,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个时代的女神吧。
四、《红日》对细节的真实塑造
电影《红日》的取景地就在山东,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现。
《红日》对细节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笔者举几个例子:
连长石东根的手表,电影一开始的涟水战役,石东根看时间用的是大个的闹钟,平时由通讯员背着。
莱芜战役时,石东根缴获了一只手表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后来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又让通讯员将手表上交归公。
等到孟良崮战役时,团长刘胜将手表发给石东根使用。
一块手表,连接三个战役,中间还涉及到部队三大纪律,可谓是一个经典的道具。
几门大炮,开头涟水战役,这几门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师,用来炮轰涟水城。
到影片结尾,同款的几门大炮再次出现,使用者是解放军,用来炮轰孟良崮主峰,虽然影片没有直接用台词交代,但足以说明问题。
《红日》里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棒,那就是关于“解放战士”的,莱芜战役时解放军俘虏了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军。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这个老兵油子对七十四师心怀畏惧,遭到了战士的反驳。
到孟良崮战役关键时刻时,这位解放战士在战友感召和鼓励下冲上了主峰,立了战功。
这个关于解放战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视剧里少见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
最后说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红日》里机枪手在冲锋时,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位扛弹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么多军事影视剧,这真是又普通又罕见的场面。
综上,《红日》这部电影,虽然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对细节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艺术价值和 历史 价值都相当高,属于老电影里的精品之作。
G. 电影《红日》和《南征北战》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么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 王凯
《红日》和《南征北战》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着名的红色经典作品,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在苏北鲁南一带的较量。虽然讲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故事,但故事背景及主要战役都与孟良崮战役有关。
这张照片是我在孟良崮主峰所拍,这个高地是当时74师的一个主要阵地
我们都知道,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是华东野战军,其实华野这时才刚刚成立,在此之前是两支独立的部队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什么将这两支队伍合并呢?
这就需要讲一讲当时的背景了。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开始后,处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附近的华中野战军对国民党威胁甚大,所以国民党必欲除之而后快。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其前身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而此时的新四军军部已随陈毅迁往鲁南重镇临沂,以山东野战军的名义作战。
华中野战军成为南京政府的主要打击目标,从1946年下半年,华野屡遭失败,军事压力极大,最后被赶出苏北,撤退到鲁南一带。华中需要有足够的纵深来转移,山东则需要华中作为掩护和屏障,在这个背景下,华中与山东两支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下辖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58万人。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先后发起莱芜战役和孟良崮,借大获全胜,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以沉重打击。此间,华野统帅陈毅在沂蒙山里行军,触景生情,填词《如梦令 临沂蒙阴道中》以抒怀:
临沂蒙阴新泰,
路转峰回石怪。
一片好风光,
七十二崮堪爱。
堪爱,堪爱,
蒋贼进攻必败。
啰里啰嗦讲了这些,其实都是《南征北战》和《红日》的 历史 背景。《南征北战》和《红日》不太一样,《南征北战》是虚写,片中人物和地点都是虚构的,比如敌张军长就是现实中的张灵甫,而李军长则是莱芜战役国民党总指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红日》是实写,主要描写了孟良崮战役的场景,片中国共双方人物也都采用了真实姓名,皆鲜活生动。而最令人称道的是电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已成为沂蒙山的一张名片。
首先要肯定,电影《红日》《南征北战》都是根据我军解放战争当中真实的战史改编而成的。《南征北战》拍摄于1952年;《红日》拍摄于1961年——1963年。
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完全两个不同的 历史 战争场景。《南征北战》取材于1947年,陇海路一线风起云涌,蒋介石的爱将——参谋长陈诚亲临徐州坐镇,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从而迫使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与蒋军主力决战,并将陈毅、粟裕部华东野战军消灭在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
蒋军意欲南北两路,对当时正集结在临沂休整的华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南路:整编十九军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兵分三路由台儿庄至城头一线开进,扑向临沂;左路:胡琏7个旅;中路:李天霞7个旅;右路:黄伯韬6个旅。
北路:李仙洲指挥三个军四个师由胶济路南下,直扑山东解放区在莱芜、新泰的后方基地。
南为主、北为辅。南路一线的蒋军主力呈齐头并进之态势,每日推进六公里。解放军与南路蒋军人数相当,但因装备略逊色于蒋军,无力对其分割或围歼,因此陈毅、粟裕迅速定计,置南路蒋军重兵团于不顾,瞒天过海,以解放军主力北上,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北线(凤凰山)李仙洲(电影中的李军长原型)部队,一举歼灭了李仙洲所部五六万,这就是军史书上所记载的着名的"莱芜战役"。
再来谈电影《红日》。
曾有人夸口说蒋介石"如有十个七十四师,便可以统一全中国。"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更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黄埔四期生的张灵甫(与中共元帅林彪是一期学员)向他的校长蒋介石夸下海口:"把新四军(指华东野战军)交给我吧!"蒋介石说,"涟水一战,证明第七十四师不愧为国军模范之师,打出了成绩,你是光荣的。"
抗战初期,在德安战役中,张灵甫指挥自己的部队,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取得"德安大捷",当时的剧作家田汉曾以此为题材,编写了一幕活报剧,"张灵甫"的大名,被作为一个英雄的名字传诵一时。
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之后,张灵甫在解放战争当中跟在独夫民贼蒋介石的身后,充当蒋的一枚反共反人民的棋子,充当急先锋,与人民站在了对立面,被以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将七十四全部歼灭于孟良崮地区,实在是 历史 的必然!
1947年5月,粟裕根据当时的战场态势,向华野司令员陈毅建议道"司令员,从现在情况来看,我们应该改变打敌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的计划,我们应该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纵队,以猛虎掏心的办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间楔入,割裂第七十四师与其他敌人的联系,将其彻底歼灭。"说罢,粟裕一挥手,作了一个砍头的决心手势。陈毅听了粟裕毫无拖泥带水的意见,他完全同意,"好!我们就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说罢,陈老总站了起来,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摔。陈毅若是决定了的事情,其战场上的态势,我军都是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着的。因此全军上下,在陈毅、粟裕的战略部署下,16日上午,陈毅、粟裕强令猛攻孟良崮,孟良崮山下,万炮齐鸣,战至下午,第七十四师残部被全部肃清,七十四全军覆没。
最后,我们以敬爱的陈毅元帅打下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后所作七律诗二首选一,作为此篇文章的结尾,词曰:"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肯定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次战役,但故事的背景肯定是一个,即以1947年自卫战争(当时还不叫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当 时尚 未称解放军,但已经不是八路军了)粉碎蒋介石对江苏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电影《红日》是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在尊重 历史 前提条件下,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整编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发动向苏北鲁西南解放区重点进攻,被包围在临沂孟良崮全军覆灭的故事。电影将小说搬上银幕,对国共两党当年殊死搏杀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特别对74师师长张灵甫给予了深刻的描写,是一步纪实故事片。
电影《南征北战》也是一部反映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江苏山东解放区的战斗故事片。只是电影从大时空的背景下,运用写实和虚拟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解放军一个营级战斗集体在桃村、摩天岭、大沙河与蒋军周旋以及最终将其消灭的故事。
《红日》与《南征北战》既有区别又有一致,电影中时间、空间、人物、场景等等方面既有记实又有虚拟。《红日》倾向于纪实故事片,《南征北战》倾向于写实故事片。
《红日》和《南征北战》都是以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真实 历史 背景的,但《红日》更倾向于纪实,战役名称全用实名,敌方将领如李仙洲、张灵甫也用实名,更多地写出了双方指挥员的实际特征。而《南征北战》则更多地以虚构地名和人物艺术性体现了我军高超的战略战术,战斗、人物、战场都是将解放战争双方的许多特征集中于各自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已不仅仅是张灵甫、李仙洲的特征或陈毅、粟裕或低一级的王必成、皮定均的特征,而是艺术性地集中体现了双方的特征。简单举例,如莱芜战役中的李仙洲,本为黄埔一期、蒋介石嫡系,职务为指挥三个军(整编师)的绥靖区副司令官,职务要髙于张灵甫。这在《红日》中是明确的。但《南征北战》中的“李军长”却被塑造成了杂牌,职务仅为军长,已非真实的李仙洲。地名也把莱芜、孟良崮虚构为凤凰山、摩天岭。因此,这两故事片真实背景相同,但塑造出的形象、战役场景等,已各有侧重。
肯定不是一个故事!《南征北战》一开始就是在大沙河桃村一带阻击敌军为开始,然后又阻击了援敌,保障了华野主力全歼凤凰山之敌,最后反过来又追击敌人至大沙河桃村并消灭之!就 历史 而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原型是临沂阻击战--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现在看来电影很有神剧的味道,因主角一团一营(四个连),先后完成了阻击同一个敌人,一个军(整编师)的进攻,最后,以还是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将军庙车站(火车站),而守军是一个团,并且阻止了两个团的反冲锋!还是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而电影《红日》则是以二次涟水战役失败为开始,然后整训,莱芜战役,紧接着是孟良崮战役!原型就是王必成司令员的华野六纵的战斗经历!两者之间,除了有莱芜战役和同为原华中部队之外,完全就是两个思路的电影!《南征北战》的象征意义重大——从哪里出来,再打回哪里去!《红日》则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事件
电影《红日》主讲的是消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战斗前及如何歼灭74师的过程。《南征北战》电影主讲的是陈粟大军及中原野战军(部分)配合作战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把国民党李仙洲部和74师张灵甫部捏在一起即在凤凰山歼灭的李军长部;南部大沙河一战歼灭的张军长部应该是大淮海战役歼灭杜聿明兵团部的简介。
从 历史 看,影片在遵重 历史 的前提下再加工上升为艺木真实。这样,即反映了 历史 上国共两军在山东及苏北地区的真实斗争,也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的支前行动和感人的画面。
这两部电影的区别在于:《红日》是在尊重小说原着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再现;《南征北战》则是创作组在 历史 事实的情况下进行的编辑加工后的艺术再现。这两部电影都是艺术珍品而不可多得。
电影《红日》与《南征北战》说的不是同一个故事,但它们有相同的 历史 背景。
《南征北战》电影拍摄于1952年,是取材于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但影片将莱芜战役和消灭张灵甫结合到了一起进行了艺术加工,突出表现出我军利用运动战大范围机动,从南到北歼灭国民党军获得两次战役的胜利。
1947年1月,蒋介石为消灭我华东野战军而调集重兵发起鲁南会战,为粉碎蒋军进攻,我华野于当年2月发起莱芜战役,一举将李仙洲集团6万余人包围歼灭其中俘虏4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鲁南会战计划。《南征北战》中的消灭李军长指的就是此,而后面消灭张军长则指的是消灭张灵甫,但影片并末直接指明,而是将两大战役进行了艺术加工。
《红日》拍摄于1963年,说的是1947年5月,蒋介石不甘鲁南会战失败,组织了24个整编师60多个旅共45万精锐对我江苏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中以整编74师,第五军整编的整5师和18军整编的整11师为核心,我华野以9个纵队加1个特种兵纵队共27万人应战,以一系列战术与敌周旋最终将张灵甫74师分离出来,包围于孟良固而全歼,是役,华野以2,3,7,10纵队打援,以1,4,6,8,9纵队围攻74师,经3天战斗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全歼张灵甫74师3,2万人。电影《红日》就是以此 历史 事件为背景而拍摄。
据说陈毅元帅参于了《南征北战》的创作,但嘱剧组要拍成战争艺术片,不要按完全的真事情来写。源于战争,高于战争。所以战事是真的,具体怎么打可以艺术加工。
《红日》用现在说法叫“报告文学”,基本都是真实事件,但有细微的合理的加工夸张。
电影《南征北战》应该是“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一部分。用“南征北战”里的精膸——走,达到了麻痹敌人、调动敌人、拖垮敌人,继而消灭敌人的战略目的。
《红日》是永恒的经典,《南征北战》是神剧,背景其实完全一样,但是六纵特务团绝对是治军不严的反面典型
H. 反映孟良崮战役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红日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片 名: 红日
主 演: 张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导 演: 汤晓丹 影片类型: 战争
地 区: 大陆 上映时间: 1963
语言说明: 国语
1946年冬,苏北连水城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讲述我军沈振新、丁元善部,顽强地抗击着气焰嚣张的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以后,为了配合整个战局需要,奉命主动北撤,广大官兵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再跟七十四师干”的杀敌决心,离开苏北根据地的故事。
······················
红日
故事片(黑白)。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946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 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沈振新部 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军“王牌”整 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 北撤山东。张灵甫气焰嚣张,与其他 师共二十万人,向山东临沂地区齐头 并进,盘踞济南的敌人也同时出动, 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 部决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 分迎战北面的敌人。于是展开了着名 的莱芜战役。沈振新军奉命拿下莱芜 城北的吐丝口镇,以截断敌人的退路 。而刘胜团被留下作为军的总预备队 ,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求战心切 ,情绪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 万敌人在我军的猛攻下,妄图向吐丝 口方向突围。沈振新当即命令刘胜率 部投入战斗。刘胜用一支突击力量越 过前沿,直插敌人的师部,获得全胜 。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石东根却有 些忘乎所以,军长对他进行了严肃的 批评。蒋军以张灵甫为先锋,又向我 蒙阴、坦端口进攻,妄图聚歼我主力于 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 振新部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 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端口失利,向 南溃退。沈振新部星夜飞兵抢占垛庄 ,切断敌人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 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想以声东击 西的诡计突出重围,但在我军凌厉的 攻势下,阴谋未能得逞。战斗中,团 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 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 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 灵甫负隅顽抗,被我击毙。我各路大 军在孟良崮胜利会师。 编剧: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 改编) 导演: 汤晓丹 摄影: 马林发 美术: 葛师承 作曲: 吕其明、萧珩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张 伐 沈振新 杨在葆 石东根 里 坡 刘 胜 舒 适 张灵甫
I. 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证明你已经不再年轻,你会说哪部
我们那年的电影:
我叫″小铃铛",家住″槐树庄"。左邻″白毛女"右邻″李双双",屋前“分水岭”屋后“沙家浜”。″今天我休息",正在讨论"家庭问题",突然来了″不速之客",说是丢了″秘密图纸",叫我″跟踪追击"。我跨过了″万水千山",走遍″林海雪原",来到″箭杆河边"。望着初升的″红日",我写下了″渡江侦察记"。我跟随″山间铃响马邦来",到了″林家铺子",问了″哥俩好",找到"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蝴蝶泉边"认识了″五朵金花",拜会了″刘三姐",询问了″阿诗玛"的近况。告别了″冰山上的来客",和″雷锋"一同登上"特快列车",我们参加了″铁道游击队"。为了保卫″粮食",我们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在″平原游击队"和″独立大队"的协助下,根据″红孩子""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送来的″鸡毛信"。通过″永不消失的电波",经过″奇袭",最终取得了″上甘岭"的胜利。通过″南征北战"的煅炼,我″在战斗里成长"。
这是我的″电影史",还有落下的,请朋友们补上。谢谢!
青春岁月
南征北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红日,渡江侦察记,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
看到里面陈强演的南霸天那叫一个恨。
那时候电影都很激进,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里面的女演员第一很漂亮,第二有许多女兵光着腿的镜头,那些英姿飒爽的女兵的腿型真的很美,估计那时候很多人和我一样,嘴上不好意思说心里其实很期待。
吴琼花浓眉大眼,但我更喜欢里面她的那个叫红莲的“姐姐”。我觉得她更有女人味。
那个指导员洪常青被烧死也是我看这部电影最心痛的时刻,在那一瞬间,吴琼花成熟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不再冲动,开始知道动脑筋了,喜欢这部电影,给了我童年许多遐想和教育,让我从小知道热爱党,从小知道是那时候的共产党让穷人翻了身。
我是五十年代初的人,六十年代以前看的电影都不记得了,六十年代看的电影还记得一些,但不能说记得好多。
当年,我家住在区政府所在的集镇上,隔一段时间,县里的电影队就会到这里来放一次电影。应该说,集镇上的人比农村的人看电影的次数多很多。虽然有时电影队也下乡,但全区几个公社,几十个大队,一个大队一年能去几次都还不好说。因此,看电影不论是在集镇上,还是在乡下都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当年的电影有《万水千山》,《五更寒》,《兵临城下》,《红日》,《柯山红日》,《战火中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羊城暗哨》,《五十一号兵站》,《永不消失的电波》,《青春之歌》,《地下航线》,《海鹰》,《无名岛》,《徐秋影案件》,《在烈火中永生》,《两个巡逻兵》《红孩子》,《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古利钟声》,《沙漠追匪记》,《芦笙恋歌》,《李双双》,《雷锋》等等等等,说也说不完。看电影,那是我们这代人的快乐,是我们这代人翘首以盼的事。想当年,我们这些七八上十岁,十多岁的孩子为了看电影还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但因为不在这个题目的范围内,就不说了。
我所说的是三战,即:《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
这三部电影任何一部都看过多次,并且还都是上小学时看的。
除了《南征北战》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的故事。那两部原本是教学片,是为了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当时备战的政治需要,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所拍摄。
三战电影故事都是有真实的 历史 背景。《地雷战》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用土法生产炸药、土法制造地雷同日本鬼子作殊死斗争的故事。
《地道战》反映的是冀中平原的农民游击队在抗日战争年代,运用一家一户所挖的为躲避敌人烧杀抢掠的短距离地道,经过改造将其连成一片地下网络,可以防毒、防烟、防水。成为打击日伪军的有效手段。
而《南征北战》所描写的就是华东解放军攻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整部影片场面宏大,演员阵容中的主角多是大腕,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一部好的电影、戏剧和歌曲,包括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不可低估。本博看“三战”的时候,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了,产生的印象至今仍然是历历在目,好象昨天才看到似的。
《雷锋》《英雄虎胆》《冰山上的来客》《永不消逝的电波》《刘三姐》《南征北战》《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
那一年我大概刚读小学,一部电影万人空巷,且让大家都认识了三位大明星:刘晓庆、陈冲、唐国强。
这部电影叫《小花》,讲的是解放军哥哥赵永生与一亲一养两位“小花”妹妹,在战火纷飞年代的聚散离合,以及为共同的理想重聚一起,为革命浴血奋斗的故事。那首着名的片中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由着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演唱,传唱至今。
后来,记忆中还看过《戴手铐的旅客》、《神秘的大佛》、《知音》、《子夜》、《少林寺》、《南拳王》、《牧马人》、《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好的片子大家排队抢票,买到票的人在人群中那个得意劲,能让旁人羡慕得口水直流。也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组织看的电影,比如深受教育的《少年犯》、《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黑太阳731》等。
电影院门口,是摆着小摊、拎着篮子卖瓜子水果香烟冰棒的。电影院旁边的单车停放点,谁要是胯下骑着永久、凤凰等名牌,不知要羡煞多少旁人。
那时候的电影,很少有虚华的特效,也不知小鲜肉娘娘腔为何物,更别提飞来飞去的威压,排山倒海的神功。知名的导演、敬业的演员、精湛的演技、精彩的故事,加上特有的年代元素,就是一部好电影的框架。
这种骨子里的朴实,一如那个久远的年代,令人回味无穷,一生难忘。
我的处女作是《金光大道》,再就是《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海港》、《白毛女》、《战上海》、《林海雪原》、《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黑三角》、《伤逝》、《苦恼人的笑》、《瞧这一家子》、《小花》、《他们在相爱》、《爱情与遗产》、《庐山恋》、《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大李老李和小李》、《三进山城》、《江防图》、《兵临城下》、《十天》、《红牡丹》、《小字辈》、《青春之歌》、《少林寺》、《少林寺弟子》、《南北少林》、《少林小子》、《桥》、《虎口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