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巧渡金沙江的资料(100字左右)
一、概况:
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仅用6条木船,靠36名船工,用九天九夜,就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渡江北上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长征史上唯一没有经过激烈战斗的一次渡江行动。
从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从皎平渡及洪门渡、鲁车渡全部渡过金沙江。
B.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因江中沙土呈黄色而得名。1935年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为了将滇军调离云南,中央红军主力前锋逼近贵阳。
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城内督战,但身边只有1个正规团,见红军来势凶猛,不免紧张起来,慌忙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致使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这正是中央红军所要的效果,出现了毛泽东预料的“只要能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机。红军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立刻长驱西进由黔西入滇,先头部队很快抵达离昆明15公里处。
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境昆明,吓坏了“云南王”龙云。这个只顾自己地盘的军阀既防红军,也怕蒋介石“假途灭虢”,于是一面调集各地守军和民团驰援昆明,一面托人向红军表示滇军志在保境不会远追,切望不要进攻昆明。中央红军发现滇西北无守兵,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立刻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4月27日,红军进入寻甸县境内。29日,红军在鲁口哨、大汤姑地区发布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按照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于50公里的速度,飞奔最近的龙街、皎平和洪门等3个渡口,务必抢在追兵到来之前拿下渡口,缴获船只,以保证全军渡江。
中央军委纵队组织的渡江先遣队在参谋长刘伯承、干部团团长陈赓、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的带领下,于4月29日从柯渡出发,30日午夜赶到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的皎平渡,并在船工张朝寿的帮助下,获得两条木船,找到部分船工,迅速渡过金沙江,包围了“厘金局”的保安队,出其不意地消灭了北岸守敌,顺利地夺取了渡口,实现了夺取金沙江渡口庆祝“五一”的计划。
接着,红军又在北岸夺得3条木船,5月3日中午,在上游鲁车渡夺来两条木船。此时共有7条木船,大船一次可渡30人,小船一次只能渡11人,并找到了36位船工。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红4团直奔金沙江畔,将3个连化装成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一天内一枪不发智取3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4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仅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敌军追兵主力。
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无法架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5月2日,军委纵队在团街召开总部干部大会,博古作渡江动员报告,大会成立了以刘伯承为总指挥、陈云为政委的渡江总指挥部,并颁布了《渡江守则》。
金沙江宽140多米,江水击石,白浪顿起,加之船体破旧,给行船渡江带来了不少困难,每次都要将船内积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船工们由张朝寿带领,每条船6人,3人一班,1个小时换一班,歇人不歇船,劈波斩浪,日夜渡送。这7条木船,承载着红军将士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为了保证迅速和安全渡江,各部队未到江边前,就被告知了渡江纪律。根据船只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等候,预先指定上哪一条船。每条船都标有号码,规定了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不能有争先恐后的现象发生。
每条船都有1名船上司令员,即使是军团长、师长,也必须听命于他。小船因不能承载骡马,便将其都赶到江里,由人坐在船尾牵着过江。
5月4日拂晓,江上吹着习习凉风,毛泽东由韦国清等人陪同,来到金沙江边,乘船渡江。上船后,透过黎明的微亮曙色,毛泽东看见金沙江水急浪高,奔腾在峰峦挺拔的黛色山体的怀抱里。船工摇橹驾船的技术非常好,很快就平稳地渡到了北岸。
毛泽东在下船前,紧紧握住老船工的手说:“谢谢您,老人家,是你们船工帮了我们红军的大忙啊!”毛泽东下船后,与在岸边等待的周恩来、刘伯承等人一一握手,并说:“蒋介石妄想将红军围困在金沙江边聚而歼之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金沙江自古就是天险,但是它在我们红军面前,不是天险是通途。金沙江怎么能挡住我们红军中的刘伯承这条龙呢!龙遇大江如虎添翼,自由自在,任意驰骋。我们是龙腾大江渡金沙,艰难险阻踩脚下,我们红军就是千万条腾飞的巨龙,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我们红军前进的步伐!”
在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有着光荣而伟大的功绩。长征路上,红五军团竭尽全力阻击蜂拥而至的追兵,掩护主力,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却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掩护皎平渡的主力部队渡江。
在险山恶林中,全军团顽强阻击3个昼夜,把追上来的国民党中央军牢牢挡在仅有的一条道路上。大部队渡过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摆脱敌人,也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完成摆渡任务后,他们凿沉了7条木船,向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使敌军只能看着红军丢弃的一双双破草鞋而“望江兴叹”。
(2)老电影巧渡金沙江ed2k扩展阅读:
有关巧渡金沙江的课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 《巧渡金沙江》演讲稿,200~300个字,3~5分钟读完。谢谢啦
云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山高谷深,是世界上所有地质地貌,立体植物群落都具备的特殊地方,也是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解放战争年代,这里的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后来又举行了“四•二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滇西人民自卫军(其中有藏族马娃子和白族、彝族、纳西族马锅头组成的藏族骑兵队)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我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生活经历和斗争故事听说过不少。可是电影艺术对这段历史和故事的反映似乎还是空白,所以在这“四•二起义”55周年纪念日,写成这个电影剧本,为201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献礼。
以往的革命历史影片,按我儿子的说法:领袖开个会,下面打一仗。娃娃话当然不可听,不过我写这剧本,就从一个最低层的马娃子、马奴隶出身的藏族骑兵战士的经历去写。白马旺堆既是主要人物,又是线索人物。通过他金沙江虎跳峡逃命;地下党相救、教育、入党、做地下工作,搞交通和印刷;参加“四•二起义”;带领藏族骑兵队转战滇西北;跨革囊、过溜索、攀悬崖智夺铁索桥;石乔镇火把节起义;藏族撞天婚英雄救美刃敌仇,最终成为一个成熟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生活经历和战斗经历,引出滇西北地下斗争、武装斗争的人物群像和斗争场面。同时,从小人物写起,通过他的身手绝技,可以写成军事动作片,用动作吸引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主题的关注,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D. 大渡河电影故事梗概
《大渡河》是由林农与王亚彪执导的一部战争片,主演是刘怀正,上映于1980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电影讲述了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重叠山川中。
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
(4)老电影巧渡金沙江ed2k扩展阅读
《大渡河》剧情介绍:长征途中,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情下,来到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群山之中。此时,蒋介石已布重兵数万,和红军拉开决战架式,妄图让毛泽东做当年的石达开。
敌情重重,风声鹤唳,毛泽东(韩适 饰)、周恩来(赵申秋 饰)、朱德(刘怀正 饰)、刘伯承(傅学诚 饰)等红军高级将领临危不惧,紧急布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作战方案。
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另一路飞夺泸定桥。蒋介石随既调整方案,妄图分割围歼渡河红军,毛泽东将计就计,分兵几路迷惑敌人,当蒋明白过来,临阵换将,令川军何湘辉(李宁 饰)部回援泸定时,泸定桥头已被红军占领并控制,当蒋来电询问守桥情况时,一切已晚矣。
E. 巧渡金沙江的资料
巧渡金沙江的幕后故事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背景:1935年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毛泽东等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为了将滇军调离云南,中央红军主力前锋逼近贵阳,吓坏了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蒋急调包括滇军在内的各路国民党军来贵阳“保驾”。当敌军纷纷向贵阳集中时,红军龙首轻摆进入云南,之后又在5月初渡过金沙江。
毛泽东在山洞指挥渡江
这原是金沙江北岸马帮们食宿的一排山洞。洞壁尖石峥嵘,地面凹凸不平。最西首一个独立的套洞,虽是里外两间,但总共不到10平方米。9月12日傍晚,记者来到这里,但见洞外山花烂漫,残阳如血。71年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里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
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毛泽东一天行军100公里赶到这里后,和警卫员一起动手,以两只装文件的铁皮箱铺上油布做办公桌,拿背包当凳子开始工作。山洞里架了4部电话机,毛泽东在这里住了一天一夜,吃了两顿饭。
红军到来时正值春令,云岭之南花红叶绿,蜜蜂群舞。红军在云南收获重礼——缴获了云南军阀龙云送给国民党中央军的20份云南军用地图以及宣威火腿、云南白药等大批物资。龙云原打算用飞机运送,但飞行员当天生病,不得已改用汽车,汽车却糊里糊涂驶入红军驻地。
在云南,毛泽东“故伎重演”,红军兵逼昆明。龙云不谙前鉴,全省调兵“勤王”。位于昆明以北100公里的金沙江一带顿显兵力空虚。1935年5月初,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乘机奔袭金沙江。
红军抢占渡口无一伤亡
9月12日,记者来到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村。皎平渡位于金沙江南岸,北岸就是四川省,当年红军从这里渡过金沙江。村民裴清给记者讲了他的岳父张朝满、岳父的堂兄张朝寿帮助红军渡江的故事。两位老人都已去世。
张家兄弟原住在离皎平渡不远的洪门厂村,是地主家的佃户和船工,张朝寿在村头开了一个小旅店。1935年5月3日晚上,全村都已沉睡,惟独张朝寿的小店还亮着灯火。突然,一阵敲门声响起。张朝寿开门一看,是戴八角帽的红军——这是中路纵队干部团的先遣战士。干部团由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抢占皎平渡。
红军请张朝寿帮忙找船只渡过金沙江。当时,皎平渡的头人已接到区公所“鸡毛火烧信”(一种附有鸡毛、火炭表示十万火急的信),把船集中到了北岸。一位腰插驳克枪的红军指挥员看到张朝寿光着上身,连件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送给他。
由张朝寿带路,红军很快来到皎平渡,缴获了一只运送国民党便衣探子的船。一个排的红军渡过金沙江,摸到北岸的国民党厘金局(负责征收来往客商的税金,国民党政府由此控制渡口)。张朝寿随红军一起来到北岸。厘金局里一片漆黑。红军指挥员对张朝寿说:“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你来叫门。”张朝寿在厘金局门口说要交税、过江。没想到里边回复:“天不亮不议公事。”张朝寿说再不开门就不交税。里边终于将门打开,迎接他们的却是黑洞洞的枪口。红军无一伤亡控制了渡口两岸,并向北警戒到四川省会理县。
纪念碑上刻着37名船工的名字
9月12日,在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记者拜谒一方石碑:“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记者注意到,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石碑上只刻着“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等绰号。71年前,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帮3万红军将士渡过金沙江。
红军控制皎平渡后,在张朝寿的帮助下,找到7条渡船,召来30多名船工。红军成立渡河司令部,制定《渡河守则》,千军万马开始渡江。皎平渡有一大石耸立水岸,原称龙头石,刘伯承将军曾立于其上指挥红军渡河,现在群众尊之为“将军石”。
金沙江宽140多米,江水击石,白浪顿起。船工们由张朝寿带领,每条船六人,三人一班,一小时换一班,踏波蹈浪,日夜穿梭。红军首长亲自和船工们开会研究渡河,还非常关心船工生活。裴清对我们说,他岳父张朝满生前多次提起,红军不但给每名船工每天发五块银元的工资,还每天杀猪款待他们。后来买不到猪了,就买来毛驴。刘伯承总参谋长对他们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没有菜就请大家吃驴肉吧。”有一次船工们随口说了句米饭里有沙子,立即引起首长重视,从此红军炊事员每次给船工煮米饭前,都要仔细捡沙子。
至1935年5月9日,随着左右两路纵队的一、三军团渡过皎平渡,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曾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李正芳的遗孀余桂枝对我们说,一些受伤的骡马过不了江,红军就把它们送给贫苦老百姓。5月11日,国民党部队才追到皎平渡,却只捡到红军丢下的几只破草鞋。中央红军从此跳出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前进的主动权。
红军走后,国民党兵重新占领皎平渡。一些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受到迫害,张朝满送给当地头人一坛酒、一只羊,才躲过去。张朝寿则被拉去批斗。裴清说,老人们生前曾表示,他们对帮助红军渡江一点不后悔。
F. 巧渡金沙江的电影
《金沙江畔》、《长征》
G. 红军巧渡金沙江电影主要内容概括400字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夺下皎平渡,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8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牵制敌人兵力,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渡过金沙江。
H. 巧渡金沙河的故事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8)老电影巧渡金沙江ed2k扩展阅读:
巧渡金沙江的历史意义:
迫使敌人调回部分兵力,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和滇北兵力减少,为红军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调动了敌人的兵力后,红军又以一昼夜行进100公里的速度,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并偷渡成功,牢固地控制了渡口,为大部队渡江创造了条件。
通过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调动和打击敌人,并最终实现渡江北上,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是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