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长镜头 - 经典篇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长镜头的梦。
长镜头指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长镜头一般包括下面三点:一、拍摄时间比较长;二、含有起幅、落幅的完整过程的单镜头;三、包含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复杂运动形式在内的综合镜头。但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讨论的某些长镜头并不都符合上面三点。
同蒙太奇、正反打等一样,长镜头作为一种镜头语言,除了技术上的作用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上帝视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镜头的移动速度和旋转角度等手段,传达给观众所想表达的情绪,这也是长镜头如此受人钟爱和迷恋的原因。很多伟大的电影片段都是通过长镜头实现的。当然,长镜头也不是每个导演都能用得好。这也是导演功力的一种体现。
要细数电影中的长镜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分享一些经典的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影片。
一、经典篇
1、《夺魂索》,美国影片,1948年上映,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第一部独立制片并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不但要用长镜头,而且要实现“一镜到底”,但是当时的柯达胶卷一次只能拍摄不到12分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80分钟的影片时长里,只拍了十个镜头,在镜头间的拼接上,尽量做到“不动声色”,使观众察觉不到,看上去一气呵成。
导演的本意是使镜头时长等于故事时长,但这点事实上还是没有做到,这也使得希区柯克对该片非常不满意,他买下了这部影片的放映权,并把它雪藏起来。30年后,该片得以重新上映,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部实验影片的伟大之处。这不是第一部使用长镜头的影片,但却是最经典的。除长镜头外,该片的主题和隐喻哪怕是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2、《俄罗斯方舟》,俄罗斯影片,2002年上映,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这部电影实现了真正的“一镜到底”,是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圆了希区柯克的梦想,影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90分钟带你游冬宫,但,这是一部剧情片。
冬宫位于圣彼得堡,原为沙皇皇宫和私人博物馆,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圣彼得堡于1712年由彼得大帝定都,1924年改名列宁格勒(1922年莫斯科成为苏联首都),1991年恢复原名“圣彼得堡”。
影片用气势惊人的建筑群,30多个展厅,2000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3个交响乐团,各色的历史展品,我们展现了俄罗斯曾经的辉煌,以及对昔日荣光的无限向往。“别了,欧罗巴,我将继续前行”。
3、《地心引力》,美国影片,2013年上映,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开头用近13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了太空壮美静穆。这是我最喜欢的长镜头,其史诗程度当与《2001太空漫游》相媲美。
这段长镜头采用灯箱加CG完成,为了拍这段镜头,阿方索-卡隆专门打造了一个巨大灯箱,全部表演、灯光、摄影都在灯箱里进行。由于其叹为观止的特效,以致于这个长镜头本身倒是少人提及。
4、《人类之子》,美国影片,2006年上映,导演还是上面的阿方索·卡隆,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这是一部科幻片,同时是一部动作片,还是一部文艺片。
西方的长镜头很少反映动作场面,这部影片却是极少数中的一个。影片中有两段高难度的长镜头,一段是战争戏,一段是动作戏,让人印象深刻。从第26分15秒开始,有一场持续12分钟的车内长镜头,车在高速行驶,车内有5个人,镜头在车内游走,既要交待车内每个人的的射击和动作,又要拍摄车外的爆炸、追兵,包括汽车和摩托的相撞,追兵冲到车上和车内人的血腥的打斗。
为了拍摄这个长镜头,导演将汽车改装得和变形金刚一样,又采用了专门的摄像机,即便这样,如何控制撞击的精确及车辆视觉上的完整,仍然让人匪夷所思。临近高潮处的战争长镜头则展现了导演精确的控制力和调度能力。
影片结尾的长镜头则极富宗教意味,“地是空虚混沌;深渊上一片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5、《我是古巴》,前苏联影片,1964年上映,黑白片。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俄罗斯人,确切地说是格鲁吉亚人,语言是西班牙语。这部电影是长镜头真正的典范,任何一个镜头拿出来都可以作教科书使用,值得反复观看。
例如第一个故事开场的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先看它的难度,镜头有着平面的推拉,也有竖直的移动,还有水下的摄影,导演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镜头里,还需要兼顾场景安排、演员表演。摄影机垂直下降是让人惊异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高楼陡峭的边沿,以及坐在无围栏阳台上的演员,这证明摄影机在悬空下降过程里有旋转拍摄(即人为控制摄影机)。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60年代,这个镜头成功实现了水下拍摄。这个长镜头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几乎道尽了古巴上流社会奢华的一切,富丽堂皇,浮躁嘈杂。
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礼中,随着缓缓前进的送葬队伍,摄影机开始缓慢上升,到三、四层楼的高度,接着开始向右横摇,从一扇窗户进入屋里,再往前推进,从另一扇窗户中飞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这个镜头在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大量利用吊索和传送装置,在没有稳定装置的情况下流畅的运动。其镜头语言、艺术手法足足超前了几个时代。即便是在当今电影艺术领域中,能抄袭到这部作品中的一些镜头也足够得上是先锋之作。
这部影片命运多舛,电影拍摄完成后,苏联和古巴都不认可,苏联更是将其雪藏多年。1992年这部电影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重新上映,整个电影界为之震撼。
6、《雁南飞》,前苏联影片,1957年上映,黑白片。导演还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语言是俄语。这部电影获第1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虽然是描写战争,突出的却是战争中浪漫的爱情悲剧。
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相当纯熟,甚至让人难以察觉,如第24分钟,女主人公在车站送别恋人的场景,摄影机先是跟着她从公交车上下来,挤过湍急的人流,最后镜头摇起,部队入画,整个镜头一气呵成。该片在长镜头上的表现虽然如此不俗,但本片在运镜、光影、剪辑等的表现更是教科书级的。很明显,导演并不是很在意片中的长镜头,有几处高难度的长镜头被导演剪成了蒙太奇。
7、《鲸鱼马戏团》。匈牙利影片,2000年上映 。黑白片,匈牙利语。导演是着名匈牙利大师贝拉·塔尔。电影原着小说《反抗的忧郁》。
影片共145分钟,只用了39个镜头。最有震撼力的一个镜头是人们冲进医院,镜头慢慢跟进,如一个旁观者一样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病人被暴徒们拖下床,暴打一顿,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掀翻、砸碎。但是,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一场戏里没有一个人叫喊,痛哭,咒骂,我们只听见金属的敲击声,物品的破碎声,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为这种沉默才让这场戏更有力度。当两个暴徒把一条门帘扯下,镜头指向一个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的老人时,音乐骤然响起,暴徒们如醉初醒般,不约而同停止了殴打,慢慢地一个接一个的撤出了医院。镜头跟着他们离开房间,进入走廊,然后离开这群人,向右摇,镜头里面出现了躲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脸,他的脸上写满惊恐,眼睛一眨也不眨,镜头结束。其影像及配乐让人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8、《鸟人》,美国影片,2014年上映。获得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导演冈萨雷斯是墨西哥人。影片由15个长镜头组成,讲述了一个过气的好莱坞明星重新登上舞台的故事。其摄影和《地心引力》是同一人。
我一直没有搞懂这部电影使用长镜头有什么必要性,尽管技术上很纯熟。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好莱坞的自嗨的产物,然后自己给自己颁个奖。当然这是因为我没看懂,能得奥斯卡大奖自有其道理,当年和其竞争的是《少年时代》,凭心而论,确实不如《鸟人》。
2. 影片《战狼2》之一镜到底
影片《战狼2》开篇部分(下文所指的长镜头)讲述的是主人公为了解救船员与海盗打斗的过程。虽然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但是《战狼2》作为一部电影本身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好分析的。相比于商业片,个人则更加倾向于选择艺术片,因为我觉得艺术片的本质上是在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因此它所具备的这些“特色”给电影工作者们开拓了更多探索的可能和研究的空间。不过话说回来,《战狼2》开头的那个“一镜到底”个人还是觉得有点意思,这也是本人接下来进行展开分析的一个原因。
所谓的一镜到底,顾名思义就是长镜头。《战狼2》就是通过一个长镜头进行影片的开端。这一镜头技巧的运用不仅交代了故事的开始,而且也真实的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概括。采用长镜头作为故事的开端在电影界已经不算是新鲜事。纵观自己所观看过的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部分别是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还有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奥斯卡影片《阿甘正传》,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开篇的一个长镜头来交代故事的开始。相比于以上两部影片,《战狼2》在思想上并没有体现出宏大的一面,因此个人也只能从技术层面进行一番粗浅的剖析。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正因为长镜头本身不仅相对需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表达一个完整、连续的故事段落。因此长镜头内部区别于短镜头而言,场面调度是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它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的艺术构思,它需要体现的是某种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氛围、节奏等。势必需要考验演员极强的现场默契和节奏的控制,容不得半点差错,否从头再来。
1.角色的调度
对于角色姿态的变化、位置的变化、不同角色之间发生交流时的动线等因素,进行独特的艺术构思,让角色在立体空间中的运动既符合剧情逻辑,又富有构图的美感。可分为:角色本身的“动作设计”和“角色环境的互动”。
角色的合理调度不仅表现了客观空间的真实,更加完整地展现人物动作和事件过程,而且保持了人物动作和事件现实的整体性。角色调度的着眼点,不只在于保持角色和他所处的环境空间关系构图上的完美,更主要的在于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遵循人物得到在特定情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影片中从第1分零8秒至第6分15秒历时5分零7秒。角色调度顺序依次为:
水面—>小艇(海盗)—>游轮—>小艇—>渔网—>(游轮)螺旋桨—>海盗(持枪扫射)—>船员(慌张)—>黑人(倒下)—>船长(呼喊)—>吴京(跑来)—>吴京(入水)—>海盗1(落水)—>水下打斗—>海盗n(入水)—>(水下)继续打斗—>吴京(出水)—>子弹—>远处海盗—>炮弹—>影片标题。
A、镜头开始到第2分26秒前的画面均属于空镜头状态(河流到海面),此时画面无角色,事态发生前的寂静。
B、第2分27秒开始小艇入画,此时的画面主题为小艇,小艇理所当然也成了画面中的角色,这是镜头中的第一个角色调度,伴随着小艇快速的入画,预示着事件发生的开始。
C、第2分38秒随着两架小艇的跟拍,游轮也随之缓缓入画,游轮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近景),两架小艇分叉开去,在视觉上已经被迅速弱化。偌大的视觉冲击似乎已经迫不及待的告诉观众,游轮已陷入一个巨大的危机当中,为接下来游轮上的一番激战买下了伏笔。此时游轮成了主角,这是镜头中的第二次角色调度。
D、第2分58秒随着游轮渐渐出画,摄像机继续跟拍俩小艇,随着摄像机的推进,画面主角色回归为俩小艇,俩海盗撒网直到渔网落入水下,这是镜头中的第三次角色调度。
E、第3分10秒摄像机继续向渔网推进,渔网特写、落入水中,转场,此时的渔网为画面中的角色,这是第四次角色调度。
F、第3分18秒直到渔网将游轮的螺旋桨绊住,此时画面的角色为螺旋桨,镜头中的第五次角色调度。
G、第3分27秒摄像机移出水面,画面中海盗持枪扫射,此时的角色为海盗,镜头中的第六次角色调度。
H、第3分45秒摄像机向游轮移去,画面中慌乱中奔跑的船员,此时的角色为船员,镜头中的第七次角色调度。
I、第3分49秒摄像机快速转向被击中倒下的黑人,此时的角色为黑人,镜头中的第八次角色调度。
J、第3分50秒摄像机快速上移,只见船长在呼喊,船长为画面中的角色,第九次角色调度。
K、第3分53秒在一船员急忙的应答声中,画面中吴京跑来直到跳入水中(解决危机的开始),第十次角色调度。
L、第4分14秒吴京水中掀翻一小艇,画面中海盗1坠落水下,第十一次角色调度。
M、第4分17秒开始经过一番水下打斗,此时可视打斗为一个角色组合(其中有若干次角色调度,这里统一概括为一个),第十二次角色调度。
N、第4分47秒摄像机特写另外俩海盗入水画面,第十三次角色调度。
O、第4分53秒开始水下继续打斗,此时也可视打斗为一个角色组合,第十四次角色调度。
P、第5分54秒随着打斗的结束,摄像机跟随吴京出水,画面中吴京持枪,第十五次角色调度。
Q、第6分03秒特写子弹,180度环绕镜头飞向远处海盗,此时的子弹可以理解为画面中的主角,第十六次角色调度。
R、第6分06秒子弹朝向前方海盗,海盗渐入画面中,第十七次角色调度。
S、第6分14秒海盗开炮,炮弹180度环绕镜头向影片标题飞去,第十八次角色调度。
2.镜头的调度
镜头的调度是指运用各种摄影机的变化,包括运动方式、视角、景别的变化来帮助叙事,表现人物及其关系,或渲染整体气氛。镜头调度是在角色调度的基础上,依靠一些摄影技巧和手段,使观众视线始终注视演员的精彩之处。
镜头的调度也叫镜头的转场,它的运动形式有推、拉、摇、移。相对于蒙太奇电影手法而言,虽然长镜头在正拍、俯拍、侧拍、仰拍等拍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战狼2》中在一个镜头拍到底的过程中的转场效果也实现的相当到位。片中有几个转场的地方,分别为:
A、渔网(水上)到水下。通过海盗撒网(以渔网落水作为转场媒介)到水下渔网绊住游轮螺旋桨。
B、水下到小艇。摄像机通过水下的空镜头移动至小艇底部继而上移出水面,到小艇上海盗们持枪扫射的场景。
C、小艇到游轮的转场。摄像机通过海盗扫射的方向进行快速移动至游轮上慌忙逃窜的船员景象。
D、游轮到水下。吴京从游轮纵身跃入水下场景。
E、水下到小艇。吴京从水下打斗结束后到小艇上持枪瞄向远处海盗的场景。
影片作品中角色调度和镜头调度必须有机的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均要以剧情发展和角色性格、角色关系所处的角色行为逻辑为依据,才能使影片作品的造型具有更强的的艺术感。场面调度可分为三种调度手法:纵深调度、重复调度、对比调度。
纵深调度:
即在多层次的空间,充分运用角色的调度的多种形式,使角色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角色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方式,使镜头位置纵深方向(或推或拉)的运动。影片中海盗撒网到渔网进入水下这个过程的景深是由大至小的,即:镜头中通过俩小艇的全景快速推进直至渔网特写。营造出一种海盗迫不及待的拦截游轮的紧张态势。
重复调度:
相同或相似的角色调度重复出现。在一部影片作品中,相同或相似角色和镜头的重复出现会引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内涵,从而增强剧情的感人力量。影片的第4分10秒到地5分38秒,整个过程均是在描述吴京赤手空拳以一对多怎么与海盗们在水下搏斗的艰辛过程,这从侧面上反映出吴京制服海盗本领的高强。整个过程没有其他多余的道具和场景的布置,有的只是几乎相似的动作,穿着相似的海盗,这在视觉上无不是另一种重复的感官效应。
对比调度:
影片作品中在角色调度和镜头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大与小、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的对比。
影片开始部分水面的空镜头的运动比较缓慢,一种静态的氛围,烘托后面故事的发生。当故事发生时,小艇进入画面中时镜头的运动节奏随着加快,当船员们慌乱逃窜的时候镜头的运动随着角色的调度而随之加快,如游轮上:船员奔跑-黑人倒下-船长呼喊-吴京跑来,这一连串的动作,镜头始终处于一种快速移动的状态当中,营造出一种急促和紧张的气氛。然而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戏剧性极大的推进了故事的向前发展。
水上场景与水下场景景别大小的对比。影片中水面上的场景大多采用中景、全景来交代故事的事态发展。其目的主要是烘托场景的氛围,这种氛围的烘托正是需要一个宽阔的视野来交代当时复杂的场景,以至于为后面更加聚焦的刻画主人公起到一个强有力的衬托作用。当吴京进入水下打斗的时候此时的镜头景别主要是采用近景和特写来更加细致的描写主人公的打斗情景,真实的反映出主人公制服海盗的坚决、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水上与水下在明与暗的对比手法上也给人两种不同的感官效果。相比于水上,水下打斗场景整个画面呈深蓝色调,吴京身处一片幽暗的海水中,四周游来海盗们的攻击,画面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仿佛在告诉观众吴京已经被一种极大的危机感所包围。
1.景别的转换
长镜头叙事只是真实、原封不动的记录着事件发生的经过,这同时也使得长镜头产生局限性,画面镜头缺乏活力。在影视作品中运用长镜头来进行景别的转换只能通过镜头内部的运动即推、拉、摇、移来实现景别的转换,它不像蒙太奇手法那样可以很灵活的运用切入、插入镜头来体现一组镜头景别的转换。相对于蒙太奇的这种断裂、琐碎、零散式的镜头,长镜头景别的转换则保持了镜头的完整和真实。
《战狼2》开篇长镜头中景别的转换也是丰富多彩的,大到远景,小到大特写,然而长镜头的这一表现手法却为这些景别转换的丰富性提供了基础,此外更加真实和自然的交代了事态的发展。长镜头区别于短镜头而言就是它的镜头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他需要有一个转换的时间过程,传统蒙太奇景别的转换却表现的更加干脆利落—“一刀切”。所以在景别的转换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思考长镜头所需要承载的信息量。
2.焦点的转换
焦点就是影视作品中被叙述的对象。
(1)模糊次要对象来突出主要对象。
(2)移动、疏散前景来突出主体。
(3)遮挡主体来置换叙述对象。
(4)角色的出画入画来充当焦点。
长镜头,作为一种特殊的蒙太奇,一个镜头往往就是一个段落。他所要交代、表现的焦点也随之增多。因此在段落式的长镜头里拍摄的焦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几个或多个焦点的组合才能交代清楚一个故事片段。它是通过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分切镜头蒙太奇所做的镜头间接任务。因此保证了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战狼2》中吴京从游轮上直到水下整个过程的打斗,整个过程吴京都是出于一个中立的位置,似乎每个镜头画面都少不了他的戏份,然而其他人物的戏份只是为了使吴京这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加的突出。虽然整体上他们更多的是不断地游离在画面当中,充当着“游客”身份和铺垫作用。但是当剧情需要时,吴京的焦点也是常常被转移的。水下打斗部分就可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吴京把前者(海盗1)制服后,后者(海盗n)游过来,此时的焦点被转移到了海盗身上,焦点的数次来回转移,主要突出海盗数量的多以及吴京需要去制服(海盗)的难度不断加大。
3.视角的转换
视角就是叙述人称。在影视作品中长镜头本身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运动来转换叙述视角。如电影《不夜城》刚开始金城武点着烟的瞬间目光突然朝向路边走过的一对女性,镜头也随着金城武目光的移动而运动,此时的叙述视角就是金城武本人的第一人称视角。但随着镜头的移动金城武也不知觉得也进入了画面中而变成了叙述对象,此时的叙述视角就是观众的视角即第三人称视角。
同样《战狼2》开篇镜头中前后两次出现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转换。
第一次是吴京水中将海盗捆绑在一起的时候,镜头随即摇向海盗,此时视角充当吴京的视线,即第一人称视角;而后镜头迅速摇回,反向对准吴京视线,此时视角为被捆绑的海盗的视线,即第三人称视角。
第二次是吴京游轮上持枪,此时的镜头对准吴京的枪口,此时视角纯粹为摄影机视线,即第三人称视角;当子弹飞出打向远处的海盗的过程中,镜头随着子弹180度环绕镜头反打,直到镜头对准的是远处的海盗时,此时视角又返回到吴京本人视线,即第一人称视角。当海盗发射炮弹直到打中影片标题时,此时视角又巧妙的回归到了观众视角,第三人称视角。
长镜头的视角的转换是自然的,它打破了普通镜头要想转换视角就必须给叙述者一个特写或者交代性镜头而后再反打于叙述对象,这样单纯的切换被摄对象形成的视角转换是既生硬又被动的。
影视作品中长镜头所包含的信息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而较大信息量的实现,无非是通过长镜头自身和长镜头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两个“途经”来完成。长镜头本身,一是主要取决于长镜头所截取的事件过程本身的信息价值;二是长镜头拍摄中的场面调度,强调长镜头的信息价值,并不是说所有的长镜头都必须拥有大的信息量,像有些长镜头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或感情、或节奏、或氛围, 这个长镜头的信息量同样很小,但却突出了现场感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一些探索、揭秘的纪录片中,长镜头用得很多,其目的也不在信息量,而主要是制造一种真实、参与、悬念、探知的心理感觉,激发受众的兴趣点和注意力。信息提供现象,思想才提供本质,艺术作品的思想含量较之信息含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长镜头中所蕴含的信息也应有更高的美学追求,使受众在获知信息的同时得到理性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然而长镜头本身囊括的信息量也是有极限的,它不像单个短镜头那样预先设计好的丰富饱满、视觉冲击很强的画面效果。区别于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单个短镜头而言,长镜头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人的信息的传达。然而,与传统的蒙太奇剪辑手法不同的是长镜头叙事恰好遵循了时间、空间的连贯性而毫无保留地再现了真实。
《战狼2》开篇的长镜头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吴京)与海盗们的一场打斗的过程,整个过程画面中的信息量并不多,简单概括为两艘小艇加几个海盗,一艘邮轮加几个船员。对于一个历时5分多种的镜头而言,这个信息量的安排可以用“极少”来回答,至少相比于接下来的正片内容中单个镜头的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占比而言,这样的概括是合理的。但这个镜头所制造的紧张气氛和传达出来的视觉感受无疑不让观众们的精神紧绷,激情顿时油燃(影片的基调)而生。它不仅极其快速的让观众了解到主人公(吴京)是一个具备什么性格特征的人。而且,至少它已经省了在正片中再重新过多的刻画和塑造主角的形象。这也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长镜头运用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长镜头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真实性”,既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又让观众更加陶醉于影片的内容当中来,使影片与观众建立了一种真实的信息交流的渠道。
(本文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欢迎指教!)
3. 有哪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
由大友克洋担任总导演制作的动画电影《回忆三部曲》中第三部《大炮之街》,故事是大炮之街里某户平凡老百姓家的一天的完整记录。大炮之城里的每个老百姓,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不断向空无一物的旷野放炮。大友没有交代敌人是谁和炮弹的目标如何受损,纯粹是放炮,不停的放炮,直到炮弹用尽为止,是一种对战争接近极致的讽刺这段短片里,采用了类似十九世纪末法国时事讽刺画家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的画风,阴暗诡异,所有的人物皮肤惨白,眼神空洞无神,长达18分钟的故事,镜头没有一丝切换,宛如人民生活在暴政下时刻受特务监视一般,所有出场人物都没有姓名,正如对于领袖而言,人民的性命如蝼蚁般不足为虑,而对于人民而言,领导是谁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不论如何他们都是被压迫控制的一方,而执行者的名字,是什么都一样,浑浑噩噩和谁打仗不重要,怎么打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人都为战争而活,让所有人认同打仗这一行为,然后从所谓的战果中得到满足感,让战争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这样以战争为手段的政治行为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专制。控制人的一切行为思想,让他们变成服从的机器,就像动画里面表现的,一具具僵尸。剧中最后一幕儿子与父亲的对话更是全篇讽刺艺术的极致子:“爸爸,我们到底在跟什么敌人打仗,”父:“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4. 电影《1917》一镜到底让人佩服,还有哪些电影是一镜到底的教科书
《大炮之街》,是日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动画《回忆三部曲》其中之一,整部动画只有几个淡入淡出的画面镜头,时长在二十分钟左右,可以说是做到了“一镜到底”。《大空港2013》,这部电影拍完一共花了六天时间,早上租借松本机场作为拍摄场地,用时四个小时,布景、化妆都要提前进行,之后在拍摄,每天只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百分钟。《夺魂索》,这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彩色电影,采用的是伪一镜到底,故事情节是在一所房子里发生的,大部分都是依靠黑色背景转移过渡来给观众视觉创造连续的图像。
《维多利亚》,完全的真实拍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全片都是在一日的时间内完成,尽管只有一个镜头,整部影片却并没有削弱戏剧的情节。《余命85分》,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有关人体炸弹的实时电影。《寂静的房子》,这是一部采用了一镜到底镜头拍摄的恐怖电影,实时塑造了真正的恐惧。
5. 一战高分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令人窒息
1917年4月6号,布雷克和斯科费尔德在战斗的间歇躺在一棵大树下。一名军官走来,要带他们见将军,两个小伙子跟在军官后面走入战壕。
在一战期间的英军,战壕修得非常精致,有两米多高,士兵在战壕里不用弯曲身体行走。战壕的走向是左右弯曲,就算炮弹落入战壕,左右墙体可以遮挡大量弹片,两边有整齐的挡土板,上面有沙包堆高。他们来到将军的指挥室,将军告诉他们送一封信到前方部队,命令部队四月七日停止对德军进攻。因为德军故意后退九公里,埋伏在那里,要歼灭英军,如果德军计划得逞,英军将有1600名士兵丧命。这个部队还有布雷克的兄弟。
他们拿到信马上出发,他们要穿过无人区,德军的占领区,穿过一条大河才能到达那支部队,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天。
他们爬出战壕,来到无人区,看到战马的死尸,到处都是苍蝇,还有没有清理战友尸体,铁丝网,以及巨大的弹坑。斯科费尔德的手被铁丝网刺破,没有时间包扎,他们到了德军的战壕他才包扎好。德军的战壕都是混凝土浇筑,沙袋堆得非常高。他们搜寻德军的营地,铁床,还看到非常大的老鼠在偷吃食物。他们还找到了狗肉罐头,狗肉罐头的另一端是绊雷,一声巨响,斯特费尔德埋在了破碎的混凝土里。
布雷格把他的伙伴拖了出来,还好斯特费尔德没有大碍,就是眼睛里有很多尘土。他们走出战壕,看到一大片的樱桃树砍了,这都是德军临走时干的。他们来到一个小村庄,一个在前门进入,一个在后门进入,布雷克发现一桶牛奶,他尝了两口,还灌了一壶。
外面的天空有两架飞机对战一架德军飞机,德军飞机被击中,飞机朝他们的方向坠毁。飞行员着火,他们救出飞行员,斯特费尔德去打水给飞行员降温,没想到德军飞行员刺杀了布雷克,斯特费尔德两枪打死飞行员。布雷克失血过多死亡,斯特费尔德摘下了好兄弟的戒指和军牌。
这个时候有一队友军经过,友军的军官问了斯特费尔德一些情况后,他允许斯特费尔德搭乘他们的军车。
在一座炸毁的铁桥前斯特费尔德下了车,他从铁桥上攀登过去。他受到对面狙击枪的射击,斯特费尔德调整位置,向对面射击,压制对面火力,向那个掩体冲过去,在关键时刻射杀了敌军。
夜晚降临,他在这个小镇上前行,忽明忽暗的探照灯,德军也发现了他,不停地向他射击。他躲进了一处教堂,教堂正在燃烧,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远处的一个人影朝他射击,斯特费尔德赶快逃离,他躲进了一个地下室。他看到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抱着一个婴儿,经他们交谈,这个婴儿是弃婴,他需要牛奶,他把牛奶倒给了那个女人,婴儿抓住斯特费尔德的手,女人告诉他,这个孩子喜欢你。
斯特费尔德要尽快完成任务,他冲出教堂。大批的德军发现了他,他左冲右突,子弹就在身边飞过。他纵身一跃跳去冰冷的河里,他随着河水向下游飘去,一个巨大的瀑布把他冲下去,他抓到了一个大木头。他慢慢有了意识,他爬过发涨腐烂的尸体来到岸边。
岸边有人在唱歌,他循着歌声走到树林,树林里很多军人,他们马上就要上前线。他打听这些军人,这就是他要找的部队,然后一路打听终于找到这里的最高军官,还有一分钟他们就要发起总攻,最后时刻,军官终止了总攻,也保住了这1600名军人的性命。
完成使命,斯特费尔德去找寻布雷克的兄弟,在战地医院找到了他的兄弟,斯特费尔德告诉哥哥布雷克的死讯,哥哥情绪一下子就奔溃了。斯特费尔德把布雷克的戒指归还给他的哥哥,一个人走到一棵大树下,四月的阳光照在斯特费尔德的身上,灿烂辉煌。
这是一部一战电影,一镜到底,观众跟随主角的视角前行,非常有带入感,有时候会有窒息感。影片的细节非常到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17年英军德军的战壕非常完善完美,感觉非常现代感。战场上的泥泞,深深的弹坑,铁丝网,乌鸦,巨大的老鼠,每个细节都非常有还原感。值得观看的一部好电影。
6. 一镜到底的电影有哪些
根据我个人的判断给您推荐几部,希望是您想要的电影。
1、《工厂大门》它可称为第一部电影。摄影机在门外记录了下班工人走出门外,骑车的,走路的,一幅自然真实的景象。乔治萨杜尔说“至今还使人感到一种朴素的魅力。”大门在略靠右边,在中间靠左的地方还有一个小门,因为光线暗,所以是黑色的。大门和小门刚好形成黄金分割。从大门出和从小门出的人,在构图上,也形成力量的平衡。
2、《寂静的房子》该片讲述了莎拉和父亲来到了空置已久的湖边小屋,因为这里即将被出售给他人,所以父女两人决定先过来把卫生给打扫打扫,也算是一种告别的仪式。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夜幕渐渐降临,黑暗和静谧笼罩着湖面,亦覆盖了小屋。
3、《余命85分》该片灵感来自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无辜妇女的脖子上被系上了一枚衣领炸弹。在哥伦比亚,一位妇女和她的家人成为一个特别恐怖行为的受害者。由于无法支付赎金,这位母亲变成了一个活着的时间炸弹,她陷入了身体和心理的绝境,她和她的家人试图打破这一绝境。
4、《约翰娜的7333秒》该影片凭单镜头2小时零2分钟的片长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的最长一镜到底的电影——可是连IMDb都没有收录本片!
5、《夺魂索》该片讲述了博兰顿和菲利普都是哈佛的高才生,一天,都是同性恋的两人合谋杀害了同学戴维,并藏尸于一个大箱子中。或许是出于炫耀,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用装着戴维尸体的箱子当餐桌,邀请了戴维的父母、未婚妻、同学和茹伯特教授 ...
以上几部希望是您要找的,谢谢!
翻了下回答,竟然没有提到《俄罗斯方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导演和演员事先排了俩年多,最后用一天完美结束,真正的一镜到底
我有看过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鸟人》
《鸟人》在第87届奥斯卡中最佳影片奖,《鸟人》在入围奥斯卡最佳剧情片的诸多电影中,《鸟人》显然是与众不同的。它不仅有着充满魔力的、肆意纵横的电影语言,而且相比其他几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作品,《鸟人》对人物内心、人的普遍性困境的狠辣关注,使它有了一种琐碎混沌中难得的人文气质。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过气的中年演员Riggan ,自编自导自演卡佛的短篇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试图以这部严肃的百老汇作品摆脱“birdman”(飞鸟侠), 这个带给他名利,也禁锢了他的好莱坞形象。不出意外,与事业的困境相伴而行的,还有家庭关系的严重问题。这部舞台剧,也就成了他所期待的能够解决中年危机的方案。但他对自我实现、自我认知的迷惘和挣扎则无时无刻不环绕在他的周围。
在这个看似老套的故事中,导演用了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伪)长镜头——把剪辑点隐藏在快速的横移或者黑屏中,或者是利用特效,制造一镜到底的效果,使得影片直到四十分钟后,才有了第一个能被观众明显意识到的剪切点。也就是说,这里的长镜头不是力图减少作者干扰,而是一种作者的表达方式。剧情的推进也几乎都是以Riggan 的主观视角来进行,因此观者对里根的每个细腻的 情感 变化和思考都可以有非常清晰的体会。
《帝国大厦》
导演:安迪·沃霍尔
简介:由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于1964年导演的一部无声电影。
推荐理由:首先介绍的这一部作品,可以说是简单至极同时也是一部俗人看不懂的作品(反正我看不懂),其次也是一部催眠妙药,而且这部电影恐怕是史上一镜到底最长的电影,电影全长485分钟也就是说有8个小时,并且全程就是一个场景,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就一直对着帝国大厦拍摄,这是一部看了海报就相当于看完了全程的电影。据说这部电影首映时两百名观众不到半个小时就走光了。
美国梦工厂出品,战争题材电影。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这部电影斩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
斯科菲尔德,英国士兵,布雷克的战友,是一个有点笨拙的男孩,和战友一起被选去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斯科菲尔德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最后决定负重前行,最终历经磨难,穿越重重障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布雷克,英国士兵,在战斗进入最激烈之际,布雷克被布置紧急任务,传递重要情报,任务相当艰巨,要穿到德军防线后方,向英军传达一条紧急命令,取消原定对德军兴登堡防线攻击计划,原因是德军已经设计了陷阱。这关系到几千名英军士兵的生命,还包括在前线的哥哥。
整部影片是一个长镜头,必须按照顺时序拍摄,为了连戏,必须在阴天拍摄,如果遇上猛烈的太阳,剧组就停工,改为彩排。彩排期间,剧组工作人员都会抬头看天空,看云层何时能够遮住太阳。等到云来了,剧组就争分夺秒进行5分钟左右的拍摄。为了挑战“一镜到底”最长的拍摄时间是8分半钟。然后用技术手段将多个较长的镜头组接起来,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是一个镜头。
最近电影里的长镜头,一镜到底,国产的应该属于《芳华》那个战争片段了。
今天就来推荐几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吧.
首先科普下一镜到底的概念,都摆好小桌椅站好前排马上就要讲课了.
一镜到底:需要有极高的默契度和拍摄技巧,全程镜头不换不切不停一人失误就得重头再来.
虽然一镜到底的让人看起来有很高的吸引力十分的拉风,但是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了流传千古,不好就饱受诟病,正如那些美丽的PS 照片一样,背后都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设计还有修饰和构思.
下面就推荐几部我心目中比较厉害的电影吧.
第一部:《帝国大厦》
推荐理由: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1964年导演的一部无声电影。
电影简介:如果你喜欢看超级长的肥皂催眠剧,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失眠者,那么这部电影简直可以当药了,它的拍摄时长485分钟也就是说有8个小时!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并且全程就是一个场景,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就一直对着帝国大厦拍摄(说白了就是把摄影机放在那儿就好了),你如果看了海报就不用再看它了,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我这种俗人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大概是传说中的恋大厦癖??据说当年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厉害之处:首映时两百名观众看了一会儿就走光了。(毕竟导演这种爱好的人不是很多)
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大厦,好了恭喜你看完这部电影了... ...
7. 《1917》的一镜到底,对故事和情绪的呈现加分了吗
电影《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剧本的灵感源于导演祖父——一位参与过一战的作家的回忆录。故事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他们为拯救上千名战友的生命,而在战场逆行、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呈现出一副悲壮而动人的史诗级战争画卷。
总之,《1917》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作品,这部视频在豆瓣的评分是8.5分,86%的网友给予的好评。这样的战争片,还是更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